大多数企业超过40%的销售收入来源于最赚钱的产品线
(点击图片可放大)
医药行业特别是医院终端市场,隔一个学科就像隔一个行业那样,医生的处方行为完全不一样。营销团队在一个学科的市场投入成功经验未必能够在另外一个学科复制。因此,中小型的企业其实更应该做专做精的产品规划:不宜把产品线铺得太广,最好有一个很难仿制的新药或首仿药撑大局,然后不停延伸该产品线。事实上,国内企业对最赚钱产品线的依赖性还是很大的,如表2所示,大多数企业超过40%的销售收入来源于最赚钱的产品线。
没有产品能敌得过产品生命周期曲线,最赚钱的产品线如果明星产品结构单一,又没有后续的me-better产品,那么就如乔丹退役后的芝加哥公牛队一样,后续无力。对于目前的医药市场而言,当产品出现大面积衰退被竞品取代的时候,三年内若仍无me-better产品上市,那么营销团队将面临裁员的风险,营销团队以往做过的努力恐怕也要重新来过。
新产品管理,包括新产品开发选择的决策管理、新产品实体开发的流程管理和新产品市场化的过程管理。新产品管理理应系统地涵括以上三部分,但实际上国内的企业常将各个环节割裂,待发生问题后才补前面的流程。
譬如,国内药企的新上市流程是研发部或学术部“拍脑袋”将适应症确定,待产品连同说明书被正式获批后才开始进行新产品上市的市场调研和产品定位策划,最终调研结果表明适应症和药品对应的治疗机理与目前医生对疾病的主流认知相差太大,但此时改说明书和增加适应症成本就很高了。
归根到底,国内药企常常缺乏有效的新产品开发选择的决策管理系统:决策判断缺乏相关的流程和评估工具;决策对象往往仅局限于研发部,市场部和销售部并没有参与决策管理;当公司整体研发实力不足的时候,亦没有引入专业的第三方辅助评估。
毕竟对于国内大多数研发人员来说,他们的考核指标往往是成功开发产品的数量。若研发部门的上级领导也缺乏产品线规划思维,而对多元化的产品规划情有独钟,那么新产品开发的选择就会带有随意性,从而偏好于再开拓一个科室的产品开发。反正最终承担新产品市场开拓的是营销团队。产品销售失败的责任往往由市场部和销售部承担,研发部门绝少被指责其产品开发的决策出现了错误。
目前,不少企业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如今注册药品更有“地盘意识”,在各自专长的领域默默耕耘。
■本报特约撰稿 镜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