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标题: 2015年7月16日医药全资讯 每天三分钟,知晓医药事 [打印本页]
作者: xiaoxiao 时间: 2015-7-16 08:59 PM
标题: 2015年7月16日医药全资讯 每天三分钟,知晓医药事
本帖最后由 xiaoxiao 于 2015-7-16 09:01 PM 编辑
【今日头条】
[attach]5094[/attach]
[table=98%]
|
食品安全风险解析:解读“生鲜奶” 有消费者认为“生鲜奶”具有“新鲜”和“原生态”的特点,是一种很好的饮品。其实,直接饮用“生鲜奶”在营养方面并无特别之处,反而存在感染布鲁氏菌病等健康风险。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有关专家在2015年第11期《食品安全风险解析》中解读“生鲜奶”。 一、“生鲜奶”在营养成分和人体健康功能等方面与预包装的纯奶并无差别 “生鲜奶”通常也叫生鲜乳(Raw Milk),是未经杀菌、均质等工艺处理的原奶的俗称。目前市场上有少量“生鲜奶”以散装形式出售,消费者购买后一般煮沸饮用。而市售的盒装、袋装等预包装的纯奶,则是将“生鲜奶”经过冷却、原料奶检验、除杂、标准化、均质、杀菌(巴氏杀菌或超高温灭菌)等工艺制成的,是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的产品。 由于未经过均质工艺处理,“生鲜奶”的乳脂肪球较大,煮沸后会发生聚集上浮,从而带来“粘稠”、“风味浓郁”的感官印象。不过,研究表明“生鲜奶”与经过巴氏杀菌的纯奶其实在营养及人体健康功能方面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二、“生鲜奶”由于灭菌不彻底等存在安全隐患,消费者不宜 纯奶具有独特的营养特性,是一种很重要的食品。但由于营养丰富等特点,纯奶也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培养基,极易受到动物体以及挤奶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引起“生鲜奶”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是来源于环境中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假单胞菌、真菌等,以及源于动物体的布鲁氏杆菌、结核杆菌等人畜共患致病菌等。因此,如“生鲜奶”杀菌不充分,很容易造成人畜共患病的传播。比如,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布鲁氏杆菌一般寄生在牛、羊、狗、猪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牲畜体内,人群通过接触受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或进食受污染的肉类、奶制品等而被感染。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布鲁氏菌的风险可能来自于未经过巴氏消毒的乳制品和未煮熟的肉制品。 “生鲜奶”没有经过任何消毒处理,而且产奶的奶牛是否健康、有没有检疫、运输过程中有没有被污染等信息尚难以做到完全追溯,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尤其是儿童、老人、孕妇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食用“生鲜奶”后被病原菌感染的风险更大。国内外都有因食用“生鲜奶”而引发食物中毒的报道。因此,建议消费者不要直接饮用“生鲜奶”。 三、乳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鲜奶”有严格的法规和标准要求 为了加强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我国制定颁布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相关法规标准等。乳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奶是“生鲜奶”,乳品企业在收购“生鲜奶”时均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进行合格性检验,不合格的原奶是不允许进入生产环节的。天然优质的“生鲜奶”是指产自健康动物的乳房,整个生产过程按规范操作,最终检测结果为细菌数低、体细胞数低、乳成分正常、无抗生素残留、无沉淀物和异味、不掺水的自然乳。为了保障“生鲜奶”的质量安全,我国及美国、欧盟等国家都制定了生鲜乳中微生物的限量标准。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生乳》(GB 19301-2010)中规定,生乳菌落总数不得超过2×106 CFU/g(mL)。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2002年发布的《美国生乳质量管理规范汇总》中规定,细菌菌落总数不能多于5×105CFU/mL。欧盟第92/46/EEC指令关于《生乳、热处理奶和奶制品生产和销售的卫生规则》中规定,生乳中的菌落总数小于1×105 CFU/mL。 因此,专家建议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现制现售生鲜乳饮品的监管,防止不合格“生鲜奶”的销售;乳品加工企业应在“生鲜奶”收购过程中,加强对“生鲜奶”质量的检查力度,全面监控,不留死角,保证收购“生鲜奶”的质量安全;消费者则应提高认识,尽量不直接饮用未经杀菌的“生鲜奶”。 |
http://www.sda.gov.cn/WS01/CL0050/123740.html
【行业动态】
1、联合国报告:全球艾滋病蔓延趋势被扭转;
2、「川医」之争的罗生门:场外盘点
6 月 26 日,有传言四川省教育厅宣布泸医改名「四川医科大学」无效,将会将其改名为「四川第二医科大学」。尽管事后教育厅发言人出面否认,但马蜂窝已捅破。尘烟喧嚣中,泸医与华西纷争又起。
微博上掀起了泸医与华西学子的新一轮骂战,同时,泸医学子也在校园内拉出横幅表示誓死捍卫「四川医科大学」之名。轰轰烈烈的更名大战打响了第二回合。
网上对于双方的评价都已甚多,无非是泸医指责华西以大欺小,自己不用的校名缩写也不让别人用;华西指责泸医李鬼装李逵,摆明了想揩自己的油,山中老虎还在猴子就想称大王。
这些陈词滥调估计大家早已进入不应期,因此,我们谈些其他的东西。
华西龙游浅底
世纪之交,院系合并大潮汹涌而至。其时,全国各大王牌医学院中,除了大哥大协和靠着自己无比深厚的高层背景死死抗住了清华的压力,其他大多被迫嫁入了当地的综合大学。
然而,虽然都是逼婚,婚后生活却千差万别。北大北医那是相濡以沫,复旦上医就有点哀怨情愁,浙大浙医则是日子越来越红火。与之相比,华西可谓是落差最大的一个。
尽管川大心知肚明华西是自己最大的王牌,当宝贝般伺候着,但毕竟华西只是川大中的几个学院,随时会受校一级掣肘,川大的不给力也限制了其更高的发展,看看当年不如自己的上二医、浙医抱着交大浙大的大腿一路腾飞,心中难免有怨气。这股无名之火憋了数年,终于逮到了个送上门来作死的,难免要往死里揍。
泸医筑巢引凤
而泸医自然也不是什么纯良之辈,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当然,改名之后无论是对于生源、就业、省内支持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先搭台好方便日后唱戏,这也不难理解。
但是这种偷偷往四川省老大的位置上挪两步,企图先占个名分顺手占华西便宜的小动作,明显触碰到了华西的逆鳞。华西仍然怀揣争霸全国之心,哪能想到后院起火,自然也会给予狂风暴雨般的反击。
政府沉默观战
此事发酵了近两周,双方都早已撕破脸皮,乃至于华西教授纷纷喊出了「以后看到泸医的报考一律不收」的狠话,甚至连远在北京的教育部都站出来为泸医站台表示改名合乎程序,可是作为当地的直接领导机构,四川省教育厅和省卫计委除了出来否认了一下泸医再次更名的传闻,其余时间保持了不变的沉默。
川大是教育部直属,华西各附属医院是卫计委直属,都不听省里的话。毫无疑问,站在四川省的角度,必定希望能够有一所自己的「四川医科大学」,因此,2 年前泸州医学院改名工程启动时,即是副省长黄彦蓉召集的各部门共同推动。
政府此时的心态,大约也是和泸州医学院的领导们一样,不想直接得罪华西,闷声发大财,反正生米已煮成熟饭,教育部出面背书,华西还能翻了天不成?等这波声讨过去,也就自然被迫接受事实了。
老川医校友与泸医学生潜在受害者
改名过后,唯二可能的受害者,就是老川医校友与泸医学生。但毕竟那些老校友们大多也都快进入了退休的年纪,所谓「在美国行医受影响」的人数也不会多。所以,这次事情中损失最大的,反而可能是泸医的学生。
固然如前述,「四川医科大学」的名头对于其省外就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可以想见,虽然概率较小,然则若华西的教授们真能够狠下心来,斩断了泸医学子去华西读研读博这条路,那绝对是得不偿失的。
另一方面,在如今华西已经喷到脸上,泸医领导不便出面正面对抗之时,拿学生当枪使制造出「民意」倒逼上层这一经久不衰的手段又被再次拿上台面。特别是拉横幅这种行为,背后没有领导的默许乃至暗示是不可能的。一旦事有不协,随时可以以「学生自发」为借口,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最终苦了的还是那些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热血而单纯的学生。
最后,作为曾经经历过类似而更加浩大事件的过来人,只想跟现在义愤填膺的两校学生、医生们说一句:改名最终成功与否,与民意、历史、校友、名声都无关,只在于看双方谁能找到更有分量的领导而已。
3、患者:拒收红包协议是对医患双方人格的最大侮辱
4、为什么儿科医生越来越少?
早上刚刚到达重症观察室,便听到领导在紧张地调派人手,因为一名医生生病请假了。但是在急诊,尤其是儿科急诊,几乎是一人一档班,序贯上班,一旦有人请假,急诊当即便不可能调出多余的人手,只能从其他科室调派人员。
如此情节便是现今多数医院儿科的最真实情况,简单的原因则是医生缺乏,尤其是儿科医生,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局面。
博士期间,我曾在淮安地区做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按照当地儿童人口计算,每千名儿童仅可以获得 0.17 个儿科医生,这与发达国家 1.5 个 / 1 000 名的儿科医生配置情况相比,相差近十倍。
但请记住,淮安地区属于江苏省——这个沿海地区较为发达的省市。那么,对于其他地区呢,对于落后城市、乡镇呢,对于放开二胎政策的今后呢,再对于儿科医生连年减少的将来呢?
儿科医生紧缺、递减,却不是一日之病,而是长年累积的重疾。其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工作繁杂,工资低廉,简称「性价比低」;
医患矛盾突出,人人望而生畏;
社会认识有误、重视投入不足。
工作繁杂,工资低廉简称「性价比低」
现今社会,明星成功成名靠广告、靠丑闻者,有之;
教师「育财」靠出书、靠论文者,有之;
医生收入依靠药品器材回扣者,有之;
诚然这些即是事实,便也不避讳,正如诊治疾病,找到病根方能对症下药。
大家韩非子曾曰: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现今医疗经济依靠以药养医,而非劳作和技术,如此,也便衍生出一个结局:儿科医生进一步减少。
试想一下,一个十公斤的孩子,最大的用药量也仅是成人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儿科医生看 4 个孩子,才相当于看一名成人的收入。更不要讲,绝大部分的药物在儿科是慎用、禁用的。
当劳动、才学体现不出价值,当以药养医成为现实规则,当分配、犒赏的依据有误时,便会导致一个扭曲的局面——付出和所获严重不成正比。因此,儿科也渐渐成为医疗圈内繁重却又低廉的代名词。
人非圣贤,趋利避害可以说是天性使然。即使带有道德高帽的白衣天使在从业之前也会再三思量,既然同为行医治病,万不得已,决然不会走进儿科这个贫苦的区域。
比如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和北京儿童医院承担了全市 80% 的儿童诊疗任务,这一切只是因为该市其他医院儿科部门实力不足,对于病患的承受力弱,亦或者因为科室收入总是拉医院后腿而最终被彻底撤销。追其根源,依旧是经济法则在作怪。
正如近期一篇新闻报道所描述,有的医院自己买转运车接收外院转运来的患儿,医护人员则要超负荷工作,否则收不回成本。由此可见,医院的耗材、仪器、技术更新,相当程度上要依靠员工日积月累的血汗积累。医院是社会中最特殊的结构,如果仅仅依靠金钱来运作,必将导致收入低廉的儿科部门进一步萎缩。
医患矛盾突出人人望而生畏
儿科领域也是医患矛盾极其尖锐的场所。过去总认为,母亲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柔和美丽的存在;然而,在现实的中国社会,多数母亲自从有了孩子,心里也便只能够装得下自己的孩子,朋友、家庭、自己的父母也只能围着孩子转。孩子成了重中之重,他的一举一动甚至牵动着一家三代人的幸福和快乐。
过多的关注,也使得多数母亲变得情绪易动,随时做好为孩子牺牲一切、挑战一切的准备,甚至因为孩子因医疗带来的必不可少的疼痛而痛打医护。生病苦,而治疗过程中的每一次介入操作都要比生病更加痛苦,可是大多数人却误以为来到医院便是消费,便是享受,花钱了就能消除一切病痛。事实上消除病痛不假,但那仅是治疗结束后其中最美好的结局之一。
目前,整个社会对医疗错误无包容和对医疗错误没有辩证的认识。医疗,有太多的不可预知性和差异性,整个社会的态度在这一领域得到了无限的「加剧升华」。尤其是儿科,儿童表达能力差,儿科医生处理病情困难,可能出现的失误也越多,因此儿科属于医患矛盾的重灾区。
曾记得一位医者说过,「普通人的生活是平衡的,至少不用担心无意中犯下的错会导致一个人终生残疾。」尤其对于儿科医生,面对刚刚起步的生命,这份沉重才是我们每次值班时最深层的压力。而如今在中国,儿科医生心口的重压上还要另加上恐惧。
另外,民众过高的期望标准,要求儿科医生所具备的素质不仅包含技术魅力、人格魅力,还要随时准备好温暖陪伴、灵魂安慰。诚然,这些要求和期许也是我们医生愿意做到的。试问,哪名医者不愿成为名医大家,不愿得到肯定与赞扬?
还是那句话,把孩子的病越治越差,对于医生没有任何好处。即便是医生只为钱财,也断不希望把孩子治坏。只是每天面对为数众多的患儿和每名患儿身后众多的亲友团,儿科医生当真是没有那么多张嘴巴可以解答每一个问题,没有那么心可以温暖到每一个患儿及其亲友团。
儿科界的医生少,工作繁重,却又没有任何协调手段,势必导致儿科医生离职增多、进入减少,医生分担的工作量自然进一步加重,如此只能够恶性循环下去。
社会认识有误重视投入不足
这是进一步扼杀儿科医学热情的强有力的原因。
大家都听过那句俗语——「小儿科」一件!这是大家常用的比喻句:小儿科,代表着简单,轻松。在临床上也常听闻家属如此抱怨:「不就是拉个肚子!」「不就是个发热!」「下病危!小孩一到医院,你们就下病危!凭什么!」
事实上,儿科疾病,有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病情发展迅速。这也是与成人疾病相比最大的不同,甚至容不得思考,半小时、十分钟,甚至是一两分钟,便已经走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另外,儿科疾病的复杂程度也并不亚于成人,各类先天性、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导致不少儿童根本走不到成人的年纪。
然而,儿科医学科研的投入和重视却是远远低于成人的。没有科研和远期的吸引力,也是导致许多高才智的医学生最终放弃儿科的缘由。如此,也将进一步导致儿科的医疗和科研始终落后于成人医学。事实上,这也是全世界不可争辩的现实。
未来的代价
如果儿科界仍旧在持续走低,出现五年、甚至十年的断裂,将来,怕是需要两代人的努力才可以弥补,而这两代人却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从医生的培养、人员配置、价值分配来看,从医疗宣传、从儿科医学重视程度来看,我们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20 年来糖尿病治疗领域的 5 大突出进展
近期,Medscape 为了庆祝 20 周年纪念日,邀请了内分泌代谢领域的专家,回顾总结了近 20 来在糖尿病管理方面的重要进展。
过去 20 年,糖尿病的管理取得了突出的进展,患者的预后以及生活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改善。1921年胰岛素首次发现以及 1981 年家庭血糖监测系统的应用也许是糖尿病史上最重要的进展。
回顾过去 20 年,在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方面,有以下 5 个重大的进展。
二甲双胍:游戏规则的改变者
二甲双胍是第一个不会引起低血糖的口服降糖药,在美国,2015 年也是二甲双胍诞生 20 周年。虽然二甲双胍之前已在美国以外地区获批使用,但由于苯乙双胍的毒副作用导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对二甲双胍审批推迟。
如今,由于二甲双胍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价格低廉使其成为 2 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
2005年,FDA 批准了第一个 GLP-1 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除降糖作用外,还有额外的减轻体重和改善血压的作用。随后,2006 年批准了第一个 DPP4 抑制剂(西格列汀),到 2013 年的 SGLT2 抑制剂(卡格列净)。
内布拉斯加大学内分泌代谢科主任 Desouza 教授说,「对于 2 型糖尿病,过去 15 年最大的进展是研发了许多新的有效的药物, 2 型糖尿病治疗从未像现在有如此多的选择,患者病情得到了更好的控制并且微血管并发症风险也显著降低。」
尽管如此,药物的疗效以及安全和成本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胰岛素泵和连续血糖监测
南加州大学临床糖尿病计划主任 Peters 教授表示,「过去 20 年最大的进展是 CGM 的使用,它改变了对糖尿病的管理。」
糖尿病护理在药物治疗和监测方面的进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连续血糖监测系统(CGM)。CGM 能够记录患者每天的血糖变化,并反映日常活动和压力对血糖的影响。同时,在新的给药系统「人工胰腺」(将胰岛素泵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整合形成闭环泵)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对于医生来说,CGM 和胰岛素泵是帮助管理 1 型糖尿病的有效工具,并且对 2 型糖尿病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患者而言,尤其是年轻的患者,这两种技术使他们病情更容易控制。」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黄斑变性
对于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激光凝固法尽管可以阻止视力下降但不能恢复视力。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研究者开始关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保存视力的替代治疗。
2015年,FDA 批准兰尼单抗(Lucentis®)和阿柏西普(Eylea®)用于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另一个抗VEGF 注射剂贝伐单抗(Avastin®)没有获批用于此适应征,但也经常在药物标识范围外使用。
来自华盛顿的眼外科医生 Johnson 表示:「激光治疗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仍然具有一定作用,但在抗VEGF 注射治疗出现之后这一作用大大减小。」事实上,激光治疗对弥漫性水肿效果较局部性水肿效果更差。
「抗 VEGF 治疗已经解决了各种形式的水肿,并且能够帮助使患者视力得到恢复。在这点上抗VEGF 治疗已成为一线治疗。」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过去 20 年,人们充分认识到 2 型糖尿病不仅仅血糖高这一简单问题。正如指南中强调的那样,「高血糖本身不会增加冠心病的风险,2 型糖尿病高血糖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的代谢危险因素」。
尽管众多研究已证实 2 型糖尿病能够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直到 2002 年才正式提出「作为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2 型糖尿病应等同于冠心病」。
但有些情况下,尤其是患者病程较长时,他们往往注重血糖的控制而忽略了对血压和血脂的管理。
目前 2 型糖尿病的治疗原则是「先控制血压,其次是治疗血脂,然后才是降低血糖」。
现今,降糖药联合降压药物和他汀类药物作为预防 2 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常规手段,虽然有些时候不能完全达到目的。
以患者为中心的长期护理模式
早在 1995 年就已提出,由于糖尿病管理的复杂性,最好采用多学科护理的观念,在今天这一观念被称为「长期护理模式」并在不断发展。
2012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的联合声明中提出,应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以下是 2015 年 1 月 ADA 护理标准的推荐:
1. 应该运用结合患者意愿、评估文化和计算力、消除文化障碍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策略。
2. 治疗决策应及时并且应该以循证指南为基础,并结合患者意愿、预后和合并症。
3. 治疗应与慢病管理模式的内容一致,以确保慢病管理小组和受教育的患者之间有效沟通。
4.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护理系统应支持团队护理、社区参与、病人登记和决策支持来满足病人的需求。
「各种慢性疾病的管理已广泛采用长期护理模式。在糖尿病中,这种模式与研究也完美符合,事实上,在平价医疗法案中,医疗责任组织(ACO)基本上是以长期护理模式为模型的。」Clark 博士说。
「过去 20 年,最大的改变是接受糖尿病是一种医患协作的疾病,而不只是医生告诉患者做什么的疾病。最大的区别是我们管理患者的方式有所改变。」
6、2015生物医药最大IPO TOP20,三生制药“摘冠”
转眼间,2015已经进入了下半年。2014年,生物技术公司不仅是IPO数量令人瞩目,成功上市的公司在股市上的表现也非常抢眼,很多公司都占据了“华尔街宠儿”排行榜前10 的位置。那么,这半年生物医药领域IPO情形如何呢?
据IPO研究机构复兴资本的最新统计,截至6月中旬美国股票市场共有78家公司进行IPO,比去年同期减少37%,筹资总额为135亿美元,同比下滑47.8%。美股IPO市场放缓,但生物医疗板块依旧为最活跃的板块,今年以来共有超过35宗IPO。
其中,笔者印象最深的要数“29岁CEO+7个员工=30亿美元估值!”的医药造富神话。6月11日,一家名为Axovant Sciences的生物科技公司在纽交所上市,这家公司成立不足一年,CEO仅29岁,只有7名员工;尚未实现任何收入,估值却已经接近30亿美元。
日前,GEN网站发布了2015上半年Top 20 IPO,其中有13家自5月1日起开始交易。据估计,2015年生物医药企业获IPO的数目有望超过去年的63宗。下表是排名前20的IPO详情:
值得注意的是,沈阳三生制药以5.34亿美元排在榜单的第一位。目前,三生制药共有8种肾脏候选药物,6种肿瘤候选药物(其中包括3种单抗药物),还有自身免疫疾病药物,总共20个产品。
去年11月,三生制药与韩国生物医药公司PharmAbcine签订许可协议,共同在中国研究抗癌候选药物tanibirumab。此外,近日三生制药宣布,继公司于2006年收购 Apexigen的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技术在中国区的所有权益后,公司已再成功收购该技术在中国区域以外的全球权益。
7、仁和布局转型“互联网+” 提速百姓健康智能管理
“小康不小康,首先要健康。‘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仁和集团要利用传统资源做创新型互联网企业,努力打造大健康互联网产业链平台,为用户和百姓提供更加贴心、智能的健康管理服务,进一步带动行业转型升级。”仁和集团董事长杨文龙表示。
一直以来,受医疗体制、流通体系、技术创新等诸多因素影响,百姓期盼的快捷、优质、经济的医药医疗健康服务之路可谓步履维艰,而伴随着医疗、医保、医药改革的深化,以及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的智能健康管理服务成为一个突破口。
据悉,2014年以来,仁和集团开始用互联网思维来调动庞大的传统实体,启动从工业到连锁、到消费者、到健康服务的全产业链整合,以及从传统生产型企业到互联网企业的跨界整合。
短短一年间,仁和以“做一个掌握传统资源的互联网企业”为目标,通过发起创立“和力物联网”,打造集原料、辅料、包装材料及生产设备等为一体的M2F平台,让传统核心资源与互联网结合;仁和M2F模式将集聚医药工业企业的采购需求统一起来形成规模,从而在价格和流程方面予以改善,解决上游原材料采购分散等难题;在B2B模式中,仁和将解决零售终端对于药品采购的分散性导致的成本较高,难以保证及时性、可靠性和稳定性等问题,通过B2B平台打通两端,降低信息不对称性,解决传统批零所遇到的效率问题;而在O2O模式中,仁和则将借助旗下叮当快药APP解决患者购药价格较高,便利性较差等痛点。28分钟之内将药品送到客户手中,以快捷、高效、周到的服务赢得用户和市场等扎实有效的方式,全面向创新科技型互联网企业转型。
北京健康云创始人徐欢生等业内专家认为,仁和以健康管理为前端、以叮当快药、叮当云健康为服务与技术平台的“M2F+B2B+O2O”全产业链整合的互联网医药商业模式,有望成为未来健康产业的大趋势,也是传统药企迎接互联网、运用互联网的必然选择。“今年初,仁和联合200多家医药工业企业创建的FSC药企联盟健康服务工程,通过医药产业链上下游的自主联盟和互联网技术融合,从根源上满足老百姓对优质健康服务的需求,支持政府惠民、便民工程打造,必将推动医药健康产业的纵深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副院长、互联网医疗中国会秘书长李未柠对此表示:“国务院办公厅本月初刚刚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专门就‘互联网+医疗’作了说明,提出‘到2018年在健康医疗领域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公共服务更加多元,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的发展目标,仁和集团此举顺应趋势,是重构医药、医疗、健康管理新的生态系统、新的产业链的积极探索。”
8、药源采集难成制约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开发主要障碍
海洋虽然是找药的“富矿”,但资源开发却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有数据显示,海洋生物量占地球总生物量的87%,生物种类达20多万种,但在目前已分离鉴定的海洋天然产物中,被开发成药物或进入临床研究的却仅占约1%。
由于许多有显著活性的海洋化合物因自然资源有限而无法大量获得,药源采集难成为制约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开发的主要障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多位专家认为,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有望破解上述难题。
药源采集遇阻
河豚肝脏中的提取物可用作抗癌药物;从太平洋鲱鱼的精巢中提取脱氧核苷酸,对白血球增生有明显作用;从带鱼鳞中提取鸟嘌呤,可用作治疗白血病新药的原料……随着陆生药源的日渐减少,“向海洋要药”成为创新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
海洋具有高盐、高压、缺氧、低温等异于陆地的独特的生态环境,这也使得很多海洋生物形成与陆地生物不同的代谢途径,并产生结构独特但药理、毒理作用显著的活性成分,而且大多数成分都是前所未见的。
到目前为止,各国研究人员已经从海洋动植物以及微生物中发现了近2万种天然产物,它们分别在抗肿瘤、抗病毒、抗炎等领域中显示出良好的开发前景。
“理论上陆生资源有的,海洋资源都有。陆生资源没有的,海洋资源还有。而且,丰富的海洋资源不容易像陆地资源一样局地枯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马小军称,海洋资源目前还很少被开采,因此具有很大挖掘潜力。
不过,与美、日、英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虽然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和大面积领海,但在海洋药物的开发上却一直处于落后地位,海洋药物开发明显滞后于陆生天然产物。
“首当其冲的是药源采集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冀胜对记者指出,一些具有高活性化合物的海洋生物,资源量往往非常稀少,由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人工养殖也不太可行。另外,由于海洋生物的高活性成分结构十分复杂,因此,培养条件也会非常苛刻,药源很难大规模获得。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长生也表示,海洋药用资源的采集难度远高于陆生资源,采样后的保鲜、保存、运输等都需要整体考虑。“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考虑,样品采集量还不宜过大,不能破坏采样点的生态平衡。”张长生说。
不仅如此,由于我国对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缺乏系统评估,所以目前可利用的资源种类十分有限,极端海洋生物资源几乎没有得到利用。而捕捞过度也使得近海海域生物链遭破坏,造成许多重要海洋药用生物资源濒临枯竭。
“为此,海洋药源的采集被迫向深海海域探索,采集难度也随之进一步加大。”陈冀胜说。马小军也表示,由于我国在海洋药用资源开发方面的研发历史短、人员少、投入少,学科与技术集成较弱等主观因素的制约,海洋药用资源利用难度较大。
生物技术破解难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药物研究和开发都以跟踪和仿制为主,海洋药物也不例外。如何从海洋生物中寻找到高效低毒的活性天然产物并工程化利用,成为我国药物研发实现从仿制到创新的关键一环。
据介绍,我国现有的海洋药物大多属于天然药物范畴,即直接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比如多糖就是从鱼虾贝类中直接获得,这些药物的作用往往比较宽泛。而一些具有特殊疗效的高活性的药物,则需要将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经过化学或生物技术转化获得。
如今,合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让陈冀胜对海洋药物研发的未来充满信心。在他看来,合成生物学将成为海洋药物开发的出路。“通过生物合成的途径可将海洋活性物质工程化提取,当然这一方法的研究需要有一段过程,不会太快,但是很有希望。”
张长生也表示,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基因组挖掘、合成生物学等相关技术,将促进新的药源物质的发现和对已有先导化合物的改造。
在他看来,合成生物学技术在海洋微生物药物的研发中具有很高的潜力。“海洋微生物作为药源具有独特优势,如需要的样品量少,属环境友好型采集;海洋微生物可在实验室大量发酵培养,属可再生资源,且易于合成生物学等技术改造,使之定向生产所需产品。”张长生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邓子新认为,由于海洋微生物大多具有生长周期短、代谢易于调控、菌种较易选育等特点,因此可通过大规模发酵方式实现活性物质的大量生产,从根本上解决药源问题。
与此同时,大量研究还证明,海洋天然活性成分的产生和蓄积并不是孤立事件,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为此,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吴梧桐建议,为提高药物发现和研制的效率,有必要整合海洋生物的基因、蛋白质、代谢产物以及环境因子的相关研究数据,为发现新化合物及研究化合物新活性提供理论指导。
也有不少专家表示,开展海洋微生物药物产生菌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寻找并突破其海洋特异性生长相关的决定基因及机制,将其“驯化”为易于遗传操作、发酵性能良好的微生物药物工业产生菌,也将是今后海洋药物研究的重点。
需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虽然海洋药源采集频频遇阻,但经过多年探索,我国海洋生物医药研发仍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工程院发布的《海洋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药物有藻酸双酯钠、甘糖酯、多烯康、烟酸甘露醇等,另有河豚毒素、肾海康等多种海洋药物进入临床前或临床阶段,仿制或二级衍生的海洋药物30多种。正在开发的海洋药物以及发现的活性物质在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可预计的是,随着海洋生物医药技术的进步,未来10~20年海洋生物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不过,目前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仍然缺少顶层设计。第二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主任焦炳华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担忧:“体制层面上国家资助力度小,企业参与度低。”
据了解,从“九五”到“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投入不到10亿元;而仅在美国,每年用于海洋药物开发研究的经费就达5000余万美元;近年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海洋药物研究资金已增加到全部研究资金的11%以上,基本与合成药和植物药持平。
对此,马小军建议,国家应该加大对海洋药物开发方面的研发投入,国际通行的企业资助研发抵税政策也应该在国内相关的海洋企业率先试点。通过加强学科与技术集成,推动我国海洋创新药物研发的进程。
9、「金莲花胶囊」检出细菌超标 3 种不合格药品被查处
胶囊细菌数超标、含量不达标、释放度不合格……今日(13日)下午,北京市食药监局公布了 2015 年第二季度北京全市药品安全监测情况。根据抽检结果,有 3 批次药品不合格,其中「金莲花胶囊」检出细菌数超标、「银黄胶囊」检出含量不达标、「硝苯地平缓释片」检出释放度不合格。据介绍,这 3 批次药品的抽样地点来自北京百安康健大药房、北京宏佳源煤炭公司诊所等处。
今年以来,北京市食药监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安全监测。上半年,全市药品安全监测工作完成监督抽检 2165 批次,其中第二季度完成 1863 批次,不合格 3 批次,合格率为 99.84%。同时,2015 年上半年全市药包材监督抽检共完成 142 批次,合格率 100%。
对于不合格药品,市食药监局将依据相关规定进行查处,并根据情况在本辖区内继续进行跟踪抽样检验。
附件:北京市 2015 年第二季度药品安全监测不合格品种汇总表
药品名称 被抽样单位 标示生产企业 批号 规格 不合格项目
硝苯地平缓释片 (I) 北京宁港升腾药业有限公司 湖北省益康制药厂 20140101 10 mg 检查 (释放度)
金莲花胶囊 北京百安康健大药房 吉林天药本草堂制药有限公司 141201 040 每粒装 0.35 g 检查 (细菌数)
银黄胶囊 北京宏佳源煤炭公司诊所 通化久铭药业有限公司 130704 每粒装 0.3 g 含量测定
10、欧洲药品管理局启动HPV疫苗安全性调查
近日,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将针对广泛使用的两种预防宫颈癌的疫苗展开安全性调查。这次调查主要针对的HPV疫苗包括葛兰素史克的Cervarix和默沙东的Gardasil/Silgard(新版本Gardasil 9刚刚获批),这两种疫苗获批已经接近十年了。
欧洲药品管理局这次主要针对已经报道的两种副反应——复杂局部疼痛综合征(CRPS)以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他们试图调查清楚这两种副反应是否与接种HPV疫苗存在因果关系。
人们目前对复杂局部疼痛综合征(CRPS)所知甚少,患者主要表现为四肢出现持续且严重的疼痛,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是指患者从平躺状态转为直立位置,会出现异常心律的症状。
然而,欧洲药品管理局也强调,这次调查并不是质疑HPV疫苗在预防宫颈癌方面的作用,也不会改变目前国家推荐接种HPV疫苗的政策。欧洲药品管理局药物警戒风险评估委员会(PRAC)将会调查CRPS和PoTS的数据,进而验证接种HPV疫苗是否与这些副作用存在因果关系,然后再决定是否改变推荐意见或是增加标签警告。
这次调查最初是由丹麦的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提出的,此前Frederiksberg医院的医生反映,接种过HPV疫苗的女性有时还需要治疗某些副作用,比如晕厥或是心律不齐。
丹麦卫生和药品管理局表示,全球共有66例接种HPV疫苗后出现PoTS的报道,主要是来自丹麦和美国,而2013年第三季度丹麦就有33例报道,因此有理由怀疑PoTS是HPV疫苗的副反应。
目前丹麦已经实施了新形式的调查问卷,以确保后续不良反应能被及时报道。欧洲药品管理局表示,这两种症状在疫苗接种人群和未接种人群中均会出现,因此进一步调查接种疫苗后的副反应概率是否大于未接种人群非常重要。
11、新基$72亿收购Receptos,击败阿斯利康抱得美人归
12、FDA 批准吉非替尼用于转移性 NSCLC 患者一线治疗
13、Anacor 旗下过敏性皮炎药膏 Crisaborole 后期研究获得成功
14、美国计生协会涉嫌买卖胎儿
觉得本文有所价值,欢迎告诉您的朋友!您的鼓励是我们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的动力!
本文来源:多个官方网站及资讯类网站,在此表示感谢!如本文存在侵犯权利之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我将立即改正。
作者: naren4545 时间: 2015-7-17 08:22 AM
感谢分享!!
作者: waterking321 时间: 2015-7-17 08:34 AM
楼主辛苦,感谢分享
作者: judie 时间: 2015-7-17 09:48 AM
感谢分享!
作者: mario 时间: 2015-7-17 11:11 AM
感谢分享。。
作者: bluesky_xl 时间: 2015-7-17 11:49 AM
感谢楼主辛勤劳动~
欢迎光临 药群论坛 (http://www.yaoqun.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