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暴发无法避免,大流行却可以防范(Outbreaks are Inevitable, But Pandemics are Optional)。”
著名流行病学家拉里·布里连特(Larry Brilliant)的这一金句,对于经历了新冠疫情两年多的我们,有何启示?
两年间,这场席卷全球的世纪大流行夺去了超过600万人的生命。如果没有疫苗,这个死亡数字又将会是多少?
回溯一下过去时间并不长的诸多信息,有多少国家的国民因匮乏疫苗而陷入面对新冠肺炎的恐慌之中?而身在中国的我们,因何能从容有序地完成近34亿剂新冠疫苗的接种?
对于未来,我们要如何“不必生活在对另一次大流行的恐慌中”?
当2020年疫情暴发之后,中国疫苗企业“五路”齐发时,恐怕没有多少人笃信中国疫苗不仅进入全球成功研发新冠疫苗的第一梯队,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源源不断将产品输出到海外。
向来在国际疫苗市场上的“无名之辈”,却成为新冠肺炎狙击战的“排头兵”,中国科兴、国药集团、康希诺的新冠疫苗相继被列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EUL),与国际疫苗制造大厂并肩消除免疫鸿沟。
这是中国疫苗崛起的一大步。
接轨:“死磕”世卫标准的意义
近日,一条关于科兴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IPV)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Prequalification, 以下简称“PQ”)的消息不胫而走。
尽管自1988年以来,全球范围通过大规模疫苗接种,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已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停止了传播,但巴基斯坦、阿富汗目前仍有脊灰野病毒I型流行,中国因与这些疫情国家接邻,部分地区面临较高输入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新冠大流行直接导致了脊灰病例的增加。2021年全球各种形式的脊灰病例达1226例,这个数字远超2018年的138例。消灭脊灰“最后一公里”,仍然挑战重重。
在此背景下,从2015年启动临床研究伊始,就使用国际化标准的中国科兴Sabin株脊灰疫苗,获得世界卫生组织PQ认证显得尤为“应景”。
脊灰疫苗是科兴去年7月在国内刚获得国家药监局注册批件的新疫苗。也是科兴继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孩尔**(**、儿童)之后,第三款获得PQ认证的疫苗产品。
至今,科兴孩尔**已上市20年,是国内使用量最大的甲肝灭活疫苗,也是全球第二、中国第一个通过世卫组织PQ认证的甲肝灭活疫苗。
恰是因为通过了世卫组织的PQ认证,孩尔**才得以进入泛美卫生组织(PA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采购清单,向全世界供货超三年。
截止2021年末,孩尔**已在全球20余国家和地区安全接种超过1亿剂次,另在20个国家提交了产品注册申请。
然而,通过世卫组织预认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取得世卫组织PQ认证,不仅意味着该疫苗产品安全性、有效性与生产质量的保证,还可以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艾滋病规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机构,以及一些国家ZF部门等大宗采购。
对于疫苗企业而言,申请世卫组织PQ认证是对自身研发、临床、生产、质控以及销售环节的一次系统性检查和优化。
2011年3月,世卫组织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管机构通过了WHO疫苗监管体系的评估,国内疫苗企业具备了申请PQ认证的资格。但之后的11年,仅有包括科兴3款疫苗在内的9个中国疫苗通过了PQ认证。
除科兴外,也只有国药集团、华兰生物、万泰生物三家中国疫苗公司,获得了进入国际市场最重要的“入场券”。
PQ认证的整个流程并不算多复杂(如下图),但每一个细节世卫组织都有着严苛的要求。
比如,世卫组织非常强调疫苗生产商必须按其标准和要求,提供详细的研发生产资料和临床研究试验资料,而且必须包含关键性技术资料。
由于国内很多疫苗厂商在做研发设计起时没有按照世卫组织要求的方式进行记录和整理,后续生产、质量等环节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申报资料环节就已经是个大问题了。
申报资料审核通过,世卫组织才决定是否进行现场检查。PQ认证实际上分为完全评审和简略评审,前者需要进行现场审查,而后者则是针对SRA(指WHO认可的严格药监部门批准的药品)。
由于目前中国并未在SRA清单上,国内参评的所有药剂都必须进行现场审核,所以我国包括疫苗在内的药剂产品通过PQ认证整个流程的程序多,时间跨度也更长。
以中国第一个通过PQ认证(2013年10月)的国药乙脑疫苗为例,整个认证流程前后历经9年,耗费4000万美元做技术支持,才得以最终接轨这条国际标准线。
2021年10月,备受瞩目的万泰生物双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HPV)获得PQ认证,但实际上早在2014年9月万泰生物就启动了PQ认证计划。
相比较而言,科兴的3款疫苗产品取得PQ认证已经算是很顺利的:甲肝灭活疫苗2014年10月启动认证,2017年12月通过认证;其脊灰灭活疫苗是2020年初启动,历时2年就撞线了PQ认证。
尽管数量稀少,但这9个疫苗产品都是中国疫苗出海的坚实跬步。
出海:“由内而外”的必然
创新与出海,毫无疑问是中国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两大主旋律。
无论是创新药的蓬勃兴起,还是产品和技术的输出海外,都必须建立在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基础上,那就是接轨国际准则。
这也是我们讨论世卫组织PQ认证重要性的意义所在。
然而,一个无法忽略的现实是:如果从通过PQ认证的数量比较来看,中国医药企业不仅远远落后于美欧发达国家,连印度药企都可以碾压我们。
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全球超过30%的疫苗(新冠前数据)是由印度提供,虽然缺乏核心专利技术,但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疫苗生产国和出口国。
全球最大疫苗制造商——印度血清研究所,每年生产15亿剂疫苗,为全球165个国家提供20种疫苗产品。
按照世卫组织公布的数据:目前全球通过PQ认证的制剂共有593个品种,印度企业产品占比高达65%,中国仅为8%;在通过PQ认证的257个品种中,印度占比43%,我们还不到4%。
“内向型”的发展,自然就缺乏对国际规则的接驳。
从获取国际资质的动机来讲,由于国情与发展环境的不同,国内药品监督管理体系与标准与国际审评体系有很多差异之处。
如果“内外兼修”的话,对于药企而言是很大的发展负担。
国药集团乙脑疫苗花费9年4000万美金的代价,是大部分国内疫苗企业无法承受之重。但总要有一些“孤勇者”去开创新市场。
科兴在2012年自荷兰Intravacc公司获得sIPV技术转移资格时,就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未来的全球市场;万泰生物的HPV疫苗也早在研发之初,就设定了与国际疫苗巨头掰腕的情节设定。
在启动世卫组织PQ认证时,这两家企业都还处在“捉襟见肘”的投入时期,不仅要付出千万美金的代价,能否取得认证还是未知数。
不过,中国医药企业出海早晚是要迈出这一步的。随着国内医药市场环境变化,行业竞争加剧,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一波出海潮早已按捺不住。
而政策面也为疫苗企业出海铺就了最好的港湾。
2019年6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疫苗管理法”,其中明确规定:国家鼓励疫苗生产企业按照国际采购要求生产、出口疫苗。
参与起草疫苗法的一位专家曾向媒体直言,鼓励疫苗企业出口,要提升世卫组织预认证重要性的认识,甚至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作为“替代性政策工具”。
可以预见的是,一旦调动起中国疫苗企业出海的积极性,更多中国疫苗取得世卫组织PQ认证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输出:全球治理的中国能量
2021年,白宫公布了一项计划:如果拨付资源,下一次流行的疫苗将在100天内研发。
毫无疑问,新冠疫情也催化了全球主要国家在疫苗研发领域的一次技术升级。在此之前,一个共识性的判断是从疫苗研发到投入使用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但新冠疫苗的交付时间却缩短到了12个月。
让几乎所有人出乎预料的是,全球最先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9种疫苗,竟然有5款是由中国企业原创研发。无论是原创技术还是研发速度,都刷新了全世界对于中国疫苗的认知。
以科兴的数据为例,截止目前科兴向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供应超过28亿剂(约有50%输出到海外市场)新冠疫苗,占比全球市场的23%左右。
被世卫组织列入紧急使用清单,大规模输出海外,在新冠疫苗上中国疫苗企业可谓一战成名。这必将大为改观世卫等国际组织对中国疫苗的态度,从而进一步加速中国疫苗的出海步伐。
一战成名却也并非一蹴而就,中国疫苗只是在经历了漫长积淀,厚积薄发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窗上。
如果我们要大概切分中国疫苗的发展历程,基本可以划定三个阶段,简单一点表述就是:
2011年之前走过的三四十年跨度,从疫苗进口到自给再到自主的1.0时代。
上世纪70年代,涌现的一批以陶其敏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在一穷二白的环境中研制出堪比“杂交水稻”“神州飞船”的第一代血源性乙肝疫苗。
自此之后,中国疫苗长坡厚雪,麻疹疫苗、脊灰疫苗、脑膜炎疫苗、甲肝疫苗直至如今的新冠疫苗,这些自行研发的疫苗都为我们的疫苗自信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底气。
2011年之后的近十年开始融入国际体系,实现疫苗产品输出的2.0时代。
尽管被世卫组织纳入疫苗监管体系不过是11年前的事,但无论是国药集团这样的“大国重器”,抑或是20余年疫苗行业锤炼出来的科兴,还是海归创业产业报国的行业新锐康希诺,都拥有放眼全球市场,比肩巨头的雄心壮志。
这个阶段,我们也遭遇过长春长生式的“疫苗信仰”倒退,疫苗全行业陷入难言窘境,但败案终究抵不住主流的车辙。走出去,扬帆逐浪,用优质产品换得国际市场对中国疫苗成长的尊重与认可。
而以新冠疫情再划分界线,中国疫苗进入崭新3.0时代。中国疫苗企业集体加速出海,将产业链纵深向全球。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2022年4月,中国科兴援建埃及疫苗冷库项目在开罗开工,建成后不仅将成为非洲最大的疫苗仓储中心,也将大幅提升整个非洲的疫苗供应能力;5月中,投资1亿美元的智利科兴疫苗工厂开工,建成后年产能将达5000万剂,助力智利实现疫苗本地产业化生产。
而就在近期,金砖**第十四次会晤系列活动正在向全球传递“金砖力量”,其中金砖国家疫苗研发中心是五国合作的重要一环。
受科技部委托,科兴于2021年5月正式成立金砖国家疫苗研发中国中心,过去两年多时间里,科兴与巴西、南非的合作方完成了疫苗临床研究、本地化生产等多方面合作。
产业链的全球化纵深布局,带动的是包括ZF、学界、企业、资本构成的疫苗产业大生态的建立。
汲取印度疫苗大却不强的根本原因,当中国疫苗接轨国际标准,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时,自主自研的核心技术才是我们能够实现产业链纵深的关键动能。
尽管当前葛兰素史克、赛诺菲、默沙东、辉瑞四大巨头仍占据全球疫苗市场90%的营收,印度血清研究、赛诺菲、葛兰素史克、BBIL和Haffkine五家企业仍拥有全球60%的疫苗产量,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个格局必然会被改写。
因为,中国疫苗企业梯队的崛起,毋庸置疑。
1、两部门印发《临床急需药品临时进口工作方案》和《氯巴占临时进口工作方案》
6月29日,国家卫健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临床急需药品临时进口工作方案》和《氯巴占临时进口工作方案》(以下分别简称《方案》和《氯巴占方案》)。《方案》规定了适用药品范围、申请工作流程、药品使用管理以及相关方权责等内容,《氯巴占方案》根据《方案》的有关规定,在前期摸清临床用药需求量和医疗机构资质的基础上,明确了氯巴占临时进口的申请工作流程、药品使用管理、处方医师的资质条件和管理要求、相关方权责等内容,作为临时进口药品使用管理的个体方案。(国家卫健委)
2、辉瑞/Roivant成立新公司Priovant 专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
美东时间6月28日,辉瑞和Roivant Sciences宣布推出一家名为Priovant Therapeutics的新公司,旨在开发和销售针对各种高死亡率和高发病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疗法。(新浪医药新闻)
3、同济堂发布公告称即将退市
6月27日,新疆同济堂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关于公司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的第五次风险提示公告。公告称,2022 年6月30日预计为最后交易日期,退市整理期届满后5 个交易日内,上海证券交易所将对公司股票予以摘牌,公司股票终止上市。(企业公告)
4、京东健康:拟以3.554亿美元收购京东资产
6月29日,京东健康公告,与京东订立买卖协议,京东有条件地同意出售或促成其相关联属人士出售资产,对价不超过355.4百万美元(约23.8亿元)。相关资产包括:(i)业务合约;(ii)存货;(iii)经营权;及(iv)所承担负债。(企业公告)
5、威高血液净化递表港交所
6月28日,山东威高血液净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递表港交所主板,花旗、华泰国际和华兴资本为联席保荐人。公司表示,募资拟用于公司商业化产品的研发升级及管线产品和技术的持续研发;用于公司的生产体系的建设、扩张及升级等。(企业公告)
6、爱美客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
6月27日,港交所文件显示,爱美客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这意味着,在《关于授权公司管理层启动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相关筹备工作的议案》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1年多后,爱美客赴港上市迈出关键一步。(港交所)
7、宇测生物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近日,苏州宇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由博远资本领投,健壹(原国药)资本跟投,老股东普华资本与知名产业资本持续加注。本轮融资将助力宇测生物打造新型生物标志物临床转化产业链闭环,推进超敏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深度开发和新型生物标志物的临床转化进程。(医药魔方)
8、显微智能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近日,国内领先的特殊光成像公司——济南显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由玲珑基金领投,十月资本跟投。本轮融资将继续用于公司新产品的研发注册及市场学术推广。(医药魔方)
9、一站式生物医药原料和服务提供商通用生物完成亿元Pre-IPO轮融资
近日,一站式生物医药(核酸-蛋白-抗体)原料和服务提供商通用生物完成了亿元Pre-IPO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华睿投资领投,某政府基金跟投,浩悦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医药魔方)
10、上海复动医疗已完成 Pre-A 轮融资
近日,上海复动医疗已完成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启明创投领投,泰福资本加持。融资资金将用于数字疗法产品的研发、技术迭代和市场化推进,以及线下医疗中心的持续布局。(医药魔方)
11、瑞吉生物:全球首款冻干型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株mRNA疫苗进入临床阶段
6月27日,瑞吉生物宣布,其研发的冻干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株mRNA疫苗RH109由下设合资公司(武汉瑞科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在新西兰和菲律宾获得临床批件。本次获批,标志着全球首款冻干型新冠Omicron株mRNA疫苗进入临床阶段。(企业公告)
12、信达双抗新药IBI333首次报临床
6月28日,据CDE官网显示,信达生物的IBI333申报临床获受理。IBI33是一款靶向VEGF-A/VEF-C的全人源融合蛋白双克隆抗体,在激光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中,可抑制游离的 VEGF-A/VEGF-C。(CDE)
13、大冢制药特应性皮炎药Difamilast软膏在国内首次申报临床获受理
6月28日,据CDE官网显示,大冢制药特应性皮炎药Difamilast软膏在国内首次申报临床获受理。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Difamilast是大冢发现的一款非甾体、局部抗炎磷酸二酯酶 4(PDE4)抑制剂。(CDE)
14、Italfarmaco公布抑制剂givinostat3期EPIDYS试验阳性顶线结果
近日,Italfarmaco集团公布了评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givinostat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男孩已完成的3期EPIDYS试验的阳性顶线结果。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givinostat与安慰剂对接受类固醇治疗的6岁及以上非卧床DMD男孩的疗效。(生物谷)
15、狼疮肾炎药物公布临床2期积极顶线结果
Kezar近日宣布其药物zetomipzomib于MISSION临床2期试验的积极顶线结果。Zetomipzomib是一款用于治疗活跃狼疮性肾炎病患的潜在“first-in-class”,具选择性的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此临床2期的顶线结果包含了17位完成治疗的病患,其中总肾脏缓解率为64%,此为试验的主要疗效终点,定义为在治疗结束检验时尿蛋白对肌酐比率下降50%以上。(药明康德)
16、复宏汉霖获得两款抗肿瘤新药中国独家授权
6月28日,复宏汉霖与Palleon Pharmaceuticals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和商业化两款双功能抗体-唾液酸酶融合蛋白。根据协议条款,Palleon公司将主导这两款产品的早期研究,双方将共同负责临床前和全球临床开发并分担相应费用。复宏汉霖将拥有两款产品在中国的独家许可。(药明康德)
17、康方生物PD-1/CTLA-4双抗「卡度尼利单抗」正式获批
6月29日,NMPA官网最新公示,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新药卡度尼利单抗注射液已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含铂化疗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R/M CC)。公开资料显示,这是全球首款获批的基于PD-1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也是全球首款获批的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NMPA)
18、拜耳非奈利酮片获批上市
近日,NMPA批准拜耳公司申报的1类创新药非奈利酮片上市。该药适用于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慢性肾脏病成人患者。非奈利酮是一种非甾体类、选择性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NMPA)
19、艾力斯甲磺酸伏美替尼获批
6月29日,上海艾力斯医药宣布,艾弗沙®(甲磺酸伏美替尼)获得NMPA批准,用于具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L858R)置换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企业公告)
20、恒瑞瑞维鲁胺片附条件获批上市
近日,NMPA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恒瑞申报的1类创新药瑞维鲁胺片上市。该药适用于治疗高瘤负荷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瑞维鲁胺是一种雄激素受体(AR)抑制剂。(NMPA)
21、透景生命:恒温荧光扩增检测仪等产品获欧盟CE准入资质
近日,透景生命公告,部分产品取得欧盟CE准入资质,分别为:恒温荧光扩增检测仪,恒温荧光扩增检测仪(型号:NuaBox 10B),浓缩清洗缓冲液,预激发液,激发液。(企业公告)
2022年6月27日,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关于《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GY-YD2022-1)》申报材料递交地点等信息变更的公告。根据公告,申报材料递交地点和申报信息公开地点变更为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庄会议中心(南京市玄武区环陵路18号)。
此次变更地址,或是出于疫情防控考虑。除了之外,并无其它变化。7月12日正式开标,本次集采信息公开方式将采取线下+线上直播结合的形式。
另外,为推进全国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同日,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召开第七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企业培训会,介绍和解读《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GY-YD2022-1)》的要点规则。(文末附PPT)
据6月20日国家联合采购办公室公布的第七批集采品种目录,奥美拉唑、奥司他韦、阿法替尼等59个品种(以序号计为61个,唑来膦酸注射剂、甲泼尼龙注射剂的大容量和小容量规格分别计入)、125个品规被纳入,为历次集采数目之最;其中,注射剂共纳入27个,占总品种数45.8%,与第五批集采29个品种数量基本持平。
米内网数据显示,此轮集采的59个品种2021年公立医疗机构销售规模合计约为700亿元。
此轮集采涉及多个大品种,销售额超过10亿规模的品种有22个。其中,硝苯地平缓释控释剂型和美罗培南注射剂2021年销售额均超60亿元,且竞品均超过4家,竞争相对激烈。
超过10家企业参与竞争的品种此次集采**有12款,第七批集采竞争更为激烈。竞争最为激烈的有奥美拉唑注射剂,共有28家符合申报资格的企业,涉及奥赛康、宜昌人福、湖南科伦、石药欧意、华北制药、北京四环等。Wind医药库数据显示,该品种2021年国内样本医院销售额达20.26亿元。
第七批国采已有295家药企符合条件,从入围企业来看,多家国内龙头多款产品纳入名单。其中,7家国内企业有10个或以上品种纳入集采目录,包括齐鲁制药、科伦药业、扬子江药业、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成都倍特和国药集团。具体来看,国内药企方面,齐鲁17款入围,扬子江14款入围,科伦、石药皆有13款入围,中国生物制药、成都倍特紧随其后;国外药企方面,辉瑞5款入围,罗氏、诺华、默沙东、阿斯利康等均有3款入围。
值得关注的是,此轮集采申报资格截至日期要求是,7月7日(含)前获得国内有效注册批件,并在7月10日零点前完成信息申报的企业,都可以参与,目前还有最后十多天冲刺机会,相关产品的竞标格局或许还会有浮动。
按照第七批国采规则,实际申报企业数量在13家及以上的,最多入围企业数量可以达到10家;实际申报企业数量在12家及以上的,最多入围企业数量可以达到9家...依次递减。
第七批带量采购规则继续沿用此前采购方案,申报品种资格(1.8倍熔断机制和降价50%条件)及拟中选企业确定准则等基本与第五批集采保持一致,新增备供地区和备选企业规则。
本次集采首次加入“替补机制”,即中选企业出现中选品种不能及时足量供应或取消中选资格等情况,致使协议无法继续履行时,所在省份可由备选地区确定的备选企业供应相应的中选品种。
国家组织的药品带量采购已经开展到第7批,规则也越来越完善与成熟。此次新增的替补机制,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旨在防范药企出现“断供”问题。
中信证券指出,在经过此前6批国家组织的药品集采后,带量采购已经进入常态化、制度化新阶段,集采规则在多次实践中逐步完善,集采规模进一步扩展,对于市场的冲击也在逐渐减弱。
在仿制药集采降价的大趋势下,预计临床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的仿制药重磅品种将不再是国内药企的主要利润增长点,高壁垒的创新药有望成为药企的核心竞争力。
附1:第七批国采品种竞争格局
附2: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GY-YD2022-1)文件要点解读
欢迎光临 药群论坛 (http://www.yaoqun.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