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8月18日讯,下图为大智慧医药组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开信息整理的8月15日重要新药受理信息,按注册类型排序,供参考。
抗乙型肝炎一类新药“替芬泰”临床研究正式启动
1999年,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研究室梁光义教授带领课题组对贵州具有抗肝炎作用的妙药马蹄金中活动成分进行研究,发现马蹄金先导化合物,并以此为基础启动了1.1类化药新药“替芬泰”的创制。
多年来,在天津药物研究院刘昌孝院士、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研究室梁光义教授和解放军三〇二医院黄正明教授等专家团队的系统研究下,终于在2013年初完成了该新药的临床前化学、药理、药代、毒理、制剂等成药性基础和应用研究。并于2014年初获得I期临床批件,即将由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北京博诺威医药有限公司开始“替芬泰”一期临床研究。
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研究室梁光义教授作替芬泰发现及评价过程情况汇报
据相关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占疾病死因的第九位;中国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约有1.2亿,其中3000万人为慢性乙肝患者。
“而目前临床上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相对其它疾病药物来说数量较少,且存在停药后容易“反跳”、长期服用易产生副作用、易产生耐药等问题。因此,研制疗效更好、毒副作用更小、不易产生耐药和“反跳”的抗乙肝新药,成为临床上治疗乙肝病人的迫切需要。”据梁光义教授介绍,经过多年的临床前研究,“替芬泰”并没有发现对心肝肾等大器官有毒副作用,无致畸、致突变作用、无线粒体毒性,且无明显‘反跳’现象。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风险提示:鉴于新药研制的复杂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替芬泰(原Y101)项目研制具有周期长、投入较大的情况,各阶段研究均具有风险性,公司将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1、公司的替芬泰项目存在新药审批的过程中临床试验不能通过及临床实验周期较长的可能性风险,该项目的临床研究将根据批准后的临床实验方案进行,该研究将分为多个阶段,公司将及时对周期时间进行信息披露,每个阶段均存在风险性和重大的不确定性;
2、公司的替芬泰项目存在不能获得《新药证书》和《药品生产批件》的可能性风险。
贵州百灵(35.23, 0.07, 0.20%)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或“贵州百灵”)与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合作研发的化药1.1类新药“替芬泰”项目(原 Y101)于2013年12月20日和2014年1月21日分别收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发的原料药及制剂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2014年3月17日公司与北京博诺威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诺威医药”)签订了《技术开发(委托)合同》。公司将委托博诺威医药代理进行替芬泰片Ⅰ期临床试验。
2014年8月15日公司、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博诺威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六方在贵阳召开了“1.1类化药新药替芬泰临床前研究总结及临床研究启动会”,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替芬泰”项目Ⅰ期临床试验单位。与会人员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发的《药物临床批件》审批意见进行了实验总结,总结如下:
一:作用机制
通过作用机制研究,替芬泰抗HBV(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部位不是pgRNA(前基因组RNA)的表达或抑制DNA聚合酶等的活性,初步认为是通过抑制细胞内cccDNA的表达产生抗HBV的作用。cccDNA是HBV复制的源泉,在病毒复制的7个主要靶点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世界上尚未发现能够抑制细胞内cccDNA表达的药物,现有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类均为抑制DNA多聚酶的药物无抑制cccDNA的作用。因此我们的研究证明其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
(1)根据大量文献报导,HepG2.2.15细胞模型可以检测HBVcccDNA的水平。通过试验研究发现,替芬泰在HepG2.2.15细胞模型的试验中能够显著降低HBVcccDNA含量。
(2)请教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专家,从基因工程方面设计抗病毒机制研究设想,实验方案如下:
1)基因芯片的检测,探索抗病毒有关的信号通路。
2)microRNA芯片的检测,验证确切的基因或蛋白。
3)蛋白芯片的检测,对相关基因进行干预(增加蛋白表达、抑制表达),检测在用药或无药状态下HBV复制的变化。
现已联系到上海欧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明确基因芯片具体实验方案,正在开展第一项基因芯片检测的工作。
二:药效学问题
1)在此基础上补充检测2.2.1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HBV DNA的水平。
2)连续给替芬泰30天,斑点杂交法检测鸭血清DHBV-DNA水平值。替芬泰高、低剂量组在给药第10d、第20d、第30d,无论与给药前还是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都能显著的降低DHBV DNA,给药20天时的抑制效果最明显,其高、低剂量组分别为46.99%、24.43%。
3)采用Southern Blot地高辛检测法(化学显色法)检测DHBV感染鸭肝组织DHBV-DNA含量。结果表明,给药20天时,替芬泰高剂量组对DHBV-DNA与病毒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阳性对照药恩替卡韦(ETV)组也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
三:耐药性问题
1)对多种核苷类药物耐药株有效
选取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同时耐(L180M+M204V)基因型为研究对象,分别做瞬转试验,分别观察替芬泰对核苷类抗HBV耐药基因型的耐药程度。结果发现替芬泰对A64细胞内HBV-DNA抑制率能达到76.06%,而ETV的抑制率仅为34.06%。
采用HepG2细胞为研究模型,选取阿德福韦酯(N236T)耐药基因型为研究对象,做瞬转试验,观察替芬泰阿德福韦酯(N236T)抗HBV耐药基因型的耐药程度。结果发现替芬泰对HBV-DNA的抑制率已达68.47%,而阿德福韦酯(ADV)对HBV-DNA的抑制率仅为0.73%。
2)联合恩替卡韦协同增效
替芬泰联合恩替卡韦用药后,可以将抗A64细胞内HBV-DNA抑制率提高到91.9%,显著高于单药替芬泰或恩替卡韦,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的作用。
上述实验说明替芬泰对不同模型的核苷类抗HBV耐药基因型的耐药程度均有非常明显抗耐药作用,联合用药的效果更加明显。替芬泰新的作用位点和作用机制可能是其对核苷类单耐药和交叉耐药毒株有效的内在原因。
四:保肝降酶作用方面
选取ConA(刀豆蛋白)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给予替芬泰各浓度组治疗7天,分取小鼠肝脏做免疫组化,检测免疫因子及细胞凋亡等因子,从免疫学方面观察替芬泰保肝降酶的机制。正在建立ConA肝损伤模型,待模型稳定即开始正式试验。
五:物质平衡研究
根据临床的初步试验结果,讨论进一步的物质平衡研究方案。
此外,替芬泰还具有以下明显优势与特点:
(1)无明显“反跳”
替芬泰体内以DHBV感染雏鸭为模型,病毒对照组DHBV-DNA水平升高无明显波动,阳性对照药拉米夫定组与病毒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但停药3天后DHBV-DNA水平明显回升,有明显“反跳”现象。替芬泰高(50 mg/kg)、中(25 mg/kg)、低(12.5 mg/kg)剂量组,在给药第5天、第10天分别与病毒对照组比较,高、中剂量组能显著降低HBV感染雏鸭血清中DHBV-DNA(P<0.01),替芬泰三个剂量的效果呈现良好的量效和时效关系,且停药3天后感染雏鸭血清中DHBV-DNA水平均未见明显回升,无明显“反跳”现象。可能与核苷类药物不同的作用机制有关。
(2)无肾毒性或骨髓抑制
替芬泰在现已完成的实验动物体内没有发现对心、肝、肾等大器官的毒副作用。无致畸、致突变作用。
会议小结:
1.针对审批意见的相关问题,替芬泰在药效学方面的补充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不同的检测方法证实替芬泰抗病毒效果良好,且对耐药病毒株有一定的效果;明确了机制研究的研究方案,需进一步试验论证;
2.样品杂质控制在1.5%。以内;
3.临床方案成稿后发送给各临床前研究单位;
4.待预试验结果出来后,再确定是否采用放射14C标记的方法进行物质平衡研究;
5.定量药理学研究需要与临床前研究方协商提供相关研究资料;
6.增补的药理学研究表明该药对北京雏鸭肝中HBV有着很好的抑制率,单用或者联合ETV用于对ETV和ADV耐药病毒株时也显示出不错的效果。
后期计划:
1、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
继续进行杂质研究。
FDA孤儿药产品开发办公室授予美国生物制药公司OncoSynergy的候选试验药物OS2966孤儿药资格,这款药物用于治疗恶性胶质瘤。OS2966是在多种高侵袭性及耐药性实体瘤模型中评价的新类型治疗药物中的首款药物。恶性胶质瘤是最常见及最致命的原发性成人脑瘤。
这款候选药物可选择性调节CD29(整合素b1亚组),CD29是驱动肿瘤增长及进展的多种机制的关键途径,包括侵袭、血管生成及治疗抵抗。临床前数据表明,OS2966可能对多种实体瘤有活性,包括复发及耐药性恶性胶质瘤。
OncoSynergy创始人兼CEO Carbonell表示称:“FDA授予孤儿药资格的决定突出了我们项目的前景及恶性胶质瘤领域极度未满足的需求,这类患者尽管有目前全面的治疗,但其中位生存期只有15个月。
FDA孤儿药资格将帮助推进用于罕见疾病诊断和/或治疗产品的开发。OncoSynergy负责临床开发的副总裁Carbonell表示,该公司很高兴获得这一重要的监管里程碑,并能与FDA及孤儿药产品开发办公室开始一项合作关系,因为它可以推动OS2966朝着临床试验进展。
信源地址:http://regulatoryaffairs.pharmac ... atus-130814-4343157
英国国家卫生保健优化研究所(NICE)在新的草案指南中称,吉利德科学的重磅炸弹级药物Sovaldi应该纳入NHS用于治疗一些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在收到吉利德有关这款药物成本效益的额外信息之后,NICE表示目前正打算推荐这款药物与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及利巴韦林合并用于治疗成人患者基因型1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成人患者基因型3慢性丙型肝炎及未患肝硬化但之前有过丙型肝炎治疗史的成人基因型3慢性丙型肝炎患者。NICE不推荐Sovaldi与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及利巴韦林合并用于治疗基因型4、5及6成人患者的慢性丙型肝炎。
非常复杂的评价
吉利德科学英国总经理Karagiannoglou回应该草案指南称,“该公司很高兴NICE在经过复杂的评价之后,认识到Sovaldi治疗的临床及经济收益,并决定这款药物对多数丙型肝炎患者是一种有价值的NHS资源。”
Hepatitis C Trust表示,新的临时指南“通过改善治愈率和耐受性,让我们向着消除丙型肝炎的现实可能性更加迈进一步。”然而,虽然Trust很高兴更多患者将能够获得这种新的治疗药物,“但我们同样也失望一个小的患者人群将不能受益,”董事长Gore表示称。
“随着研发线上其它新药的上市,我们请求NICE在其繁忙的工作计划之余能尽早地评价这些药物,以确保所有患者有机会使这种可引起癌症的病毒得到治愈,” Gore补充称。
今年4月份,英格兰NHS批准资助Sovaldi用于明显处于死亡或需要肝移植风险的患者。三个月的治疗费用为8.4万美元,或英国的近3.5万欧元,这款药物的高昂价格已引起普遍关注,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要求吉利德提供详细的信息,他们需要该公司为这款药物的定价给出一个更好的解释。
Sovaldi上市第一年的全球年销售额有望达到近100亿美元。NICE正为其新的草案指南征求意见,时间截止到9月5日。
信源地址:http://www.pharmatimes.com/Artic ... hep_C_patients.aspx
阿斯利康已经针对靶向IL-13的哮喘药tralokinumab推出了3期临床实验的计划,加强了其后期呼吸道系统疾病的产品线,也意味着阿斯利康正在展开与一些主要竞争对手的竞赛。
这个抗体靶向的是被认为对产生重度哮喘起到很大作用的细胞因子,由阿斯利康公司在美国的子公司MedImmune研发所得。目前也处于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中期试验阶段。
但在临床阶段阿斯利康也面临一些重量级竞争对手的压力。三月罗氏公布了IL-13抗体lebrikizumab的积极的2b期临床数据,首席执行官Schwan在2011年挑选其作为最有前瞻性的三大产品线之一。该药的目标是在2016年提交上市申请。
同时,由于艾伯维决定放弃呼吸道领域,包括一个用于哮喘治疗的药物,因此Receptos从艾伯维获得了一个IL-13抗体药物。Receptos正在测试RPC4046用于一种孤儿疾病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艾伯维也可以选择把它买回来。
今年三月,罗氏一度强调其药物的潜力,并公布了试验数据,证明这种药物能够降低骨膜素蛋白水平较高患者的哮喘平均发作率达60%,低剂量组的患病率下降了81%。低骨膜素蛋白水平患者患病率仅下降5%。
据clinicaltrials.gov的消息,阿斯利康的3期试验研究会在2017年6月完成主要部分,这样就会远远落后于罗氏。罗氏公司已经计划在2015年末发布8个正在研究中的主要的试验数据,而阿斯利康的3期哮喘独立试验研究预计于2017年8月才完全结束。
“重症哮喘患者目前可选的药物非常有限,而他们需要更有效的药物来控制疾病,” 阿斯利康炎症、神经和呼吸系统副总裁Mezzanotte在一份声明中表示,“tralokinumab的研发兑现了我们的承诺,即为这些患者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改善他们的生活。严重的哮喘是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我们正在努力更好地了解患者的亚型,找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根据细胞和分子表型调整药物以达到最佳的临床结果。”
信源地址:http://www.fiercebiotech.com/sto ... mp;utm_campaign=rss
梯瓦公司最近作出决定,将尝试利用拉喹莫德治疗中枢神经疾病亨廷顿氏病,以拓展这种药物可能的适用范围。与梯瓦公司合作开发拉喹莫德的Active生物技术公司表示,双方计划下个月招募约400名亨廷顿氏病患者以评价拉喹莫德的对这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据统计,目前在美国,亨廷顿氏病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
梯瓦公司一直将拉喹莫德作为是公司该领域目前多发性硬化症畅销药物Copaxone的继承者。Copaxone目前的年销售额达到了40亿美元并将于明年失去专利保护。但是拉喹莫德的研制并不是一帆风顺,今年一月和五月,欧洲人用药品管理委员会(Europe's Committee for Medicinal Products for Human Use,CHMP)两次否决了申请,原因是尽管拉喹莫德在缓解MS症状方面效果良好,但是却有着潜在致癌性和对孕妇过高的副作用。同时,尽管已经进行了两次临床三期研究,拉喹莫德对MS患者复发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目前梯瓦公司正在组织第三次相关临床研究。另外公司也已经完成了拉喹莫德治疗克罗恩氏病和狼疮的临床二期研究,预计公司将以Nerventra的商品名将其上市。
梯瓦制药正推动其陷入困境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拉喹莫德(Laquinimod)进入一项亨廷顿氏舞蹈病的中期研究,指望通过研究可以扩展这款药物的潜能,此前拉喹莫德在临床研究及监管申报中均受到过挫折。
梯瓦在这款药物上的合作伙伴 Active Biotech 表示称,该公司正计划在亨廷顿氏舞蹈病患者身上测试其口服药物,亨廷顿氏舞蹈病患是一种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在美国影响万分之一的患者。梯瓦打算于下个月启动其试验研究,大约招募 400 名患者来观察三种剂量的拉喹莫德与安慰剂相比,是否能够改善疾病分数及运动机能。
与此同时,该公司仍在艰难地研究拉喹莫德最初的适应症——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症。这款药物一直被视为梯瓦制药年销售额达 40 亿美元的多发性硬化症药物克帕松的替代产品,克帕松的专利明年将要到期,然而事情并没有计划的那样顺利。
今年 5 月份,欧盟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 (CHMP) 拒绝推荐批准拉喹莫德,这也证实了此前 1 月份宣布的一项消极意见。第一次拒绝时,CHMP 指出在动物研究中突然出现的安全性风险在后来的临床试验中并未消除,暴露于拉喹莫德与较高的癌症发生及对孕妇的一些风险有关。从疗效来说,委员会对这款治疗药物延缓多发性硬化症相关残疾的进程表示满意,但对这款药物用于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的效果未有多少印象。
拉喹莫德经历了两次 3 期试验失败,多次未能证明其能够明显降低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复发率,从而致使其上市申请具有不确定性。梯瓦制药的第三项后期试验 ConCERTO 目前正处于中期,用来研究该药物对残疾进展的效果。
研究结果可能会支持梯瓦制药第二次向欧盟提交上市申请,该公司曾表示,它预测拉喹莫德到 2018 年会赢得 FDA 的批准。这款药物上市的话将以 Nerventra 为商品名,此外公司还完成了用于红斑狼疮和克罗恩病的 2 期研究。
详细英文报道:
Teva Pharmaceutical ($TEVA) is rolling its troubled CNS drug laquinimod into a mid-stage study in Huntington's disease, looking to expand the potential of a treatment marked by clinical and regulatory setbacks.
Active Biotech, Teva's partner on the drug, said the company is setting out to test its oral medication on patients with Huntington's, an inherited neurodegenerative ailment that affects about one in every 10,000 Americans. Teva plans to kick off its study next month, enrolling about 400 patients to chart whether three doses of laquinimod can improve disease scores and motor function compared to placebo.
Meanwhile, the company is still toiling on laquinimod's primary indication: 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 The drug has long been tabbed as the successor to Teva's $4 billion-a-year MS treatment Copaxone, which comes off patent next year, but things haven't quite gone according to plan.
In May, Europe's Committee for Medicinal Products for Human Use (CHMP) declined to recommend laquinimod for approval, confirming a negative opinion handed down in January. In its first rejection, CHMP pointed to safety risks that cropped up in animal studies and weren't dispelled by later human trials, noting that exposure to laquinimod was tied to a higher occurrence of cancer and some dangers for pregnant women. On the efficacy side, the committee was satisfied with the treatment's ability to slow the progression of MS-related disability but unimpressed with its effect on relapses.
Laquinimod has endured two Phase III missteps on its way to regulatory uncertainty, repeatedly failing to significantly reduce relapse rates in MS patients. Teva is now in the midst of a third late-stage trial, dubbed CONCERTO, studying the treatment's effects on disability progression. Data from that study will likely support Teva's second go at EU approval, and the company has said it expects to win an FDA nod by 2018.
The drug, to be marketed as Nerventra, has also completed Phase II studies in lupus and Crohn's disease.
百健艾迪(Biogen Idec)8月15日宣布,FDA批准多发性硬化症药物Plegridy(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β-1a),用于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症(RRMS)成人患者的治疗,RRMS是多发性硬化症(MS)的最常见类型。Plegridy通过注射笔(Plegridy Pen)皮下注射给药,每2周1次。Plegridy Pen是一种新的预充式即用型自动注射笔。
Plegridy是一种皮下注射剂型(subcutaneous,SC)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β-1a药物,开发用于复发型多发性硬化症(RMS)的治疗。Plegridy是唯一一种获批用于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症(RRMS)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已被证明能够显著减轻疾病的活动,包括复发次数、核磁共振脑部病变及残疾进展。
Plegrid的获批,是基于全球性关键III期ADVANCE研究的数据。第一年的数据表明,与安慰剂相,每2周注射一次Plegridy,显著地减少了疾病的活动,包括复发、病情恶化、脑部损伤(brain lesions)等,在为期1年的治疗中,Plegridy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达到了所有的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第二年的数据,疗效和安全性与第一年观察到的结果一致。
近30年来,在多发性硬化症(MS)药物开发领域,百健艾迪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强大的药物组合及在研的其他药物,能够从最早迹象的出现至病情晚期,帮助管理MS疾病。
Plegridy是一种实验性皮下注射剂型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β-1a,这是一种新的分子实体,利用聚乙二醇化技术来延长干扰素β-1a的半衰期,延长其在体内的循环时间,能够减少用药次数。该药是百健艾迪数种干扰素类药物中的一员,这些药物常用于MS的一线治疗。
英文原文:BIOGEN IDEC¡ˉS PLEGRIDY?(PEGINTERFERON BETA-1A) APPROVED IN THE US FOR THE TREATMENT OF MULTIPLE SCLEROSIS
Friday, August 15, 2014 6:32 pm EDT
Reduces Relapses, Disability Progression and Brain Lesions with a Favorable Safety Profile ?
only Pegylated Interferon in MS, Dosed once Every Two Weeks ¨C
Complements Biogen Idec¡ˉs Industry-Leading Portfolio of MS Products ¨C
CAMBRIDGE, Mass.Today Biogen Idec (NASDAQ: BIIB) announced that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has approved PLEGRIDYTM (peginterferon beta-1a), a new treatment for people with relapsing forms of multiple sclerosis (RMS). PLEGRIDY, the only pegylated beta interferon approved for use in RMS, is dosed once every two weeks and can be administered subcutaneously with the PLEGRIDY PEN, a new, ready-to-use autoinjector, or a prefilled syringe.
¡°PLEGRIDY offers people with MS robust efficacy, a safety profile consistent with the established interferon class, and significantly fewer injections than other beta interferon treatments,¡± said George A. Scangos, Ph.D.,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Biogen Idec. ¡°PLEGRIDY represents the most significant innovation in the interferon class in over a decade, and is the result of our deep commitment to improving the lives of people with MS and those who care for them.¡±
The FDA approval of PLEGRIDY is based on results from one of the largest pivotal studies of beta interferon conducted, ADVANCE, which involved more than 1,500 MS patients. ADVANCE was a two-year, Phase 3, placebo-controlled (in year one) study that evaluated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LEGRIDY administered subcutaneously. The analysis for all primary and secondary efficacy endpoints occurred at the end of year one. After the first year, patients on placebo received PLEGRIDY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study.
In the first year of the ADVANCE clinical trial, PLEGRIDY dosed once every two week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nualized relapse rate (ARR) at one year by 36 percent compared to placebo (p=0.0007). PLEGRIDY reduced the risk of 12-week confirmed disability progression, as measured by the 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 by 38 percent (p=0.0383) compared to placebo. PLEGRIDY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number of new gadolinium-enhancing [Gd+] lesions by 86 percent (p<0.0001) and reduced new or newly enlarging T2-hyperintense lesions by 67 percent (p<0.0001) compared to placebo.
The most common adverse reactions were injection site reaction, flu-like illness, fever, headache, muscle pain, chills, injection site pain, weakness, injection site itching and joint pain. The ADVANCE two-year safety data were consistent with safety results observed in year one.
¡°PLEGRIDY is a compelling new treatment option for people living with MS that offers a proven safety profile, strong efficacy and an every two week dosing schedule administered by an innovative delivery system,¡± said Peter Wade, M.D., medical director for neurology at the Mandell Center for Comprehensive Multiple Sclerosis Care and Neuroscience Research in Hartford, CT. ¡°As a treating neurologist, I believe these attributes will appeal to MS patients who look for less frequent dosing with proven effectiveness.¡±
PLEGRIDY has been recently approved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It is always encouraging to have additional treatment options that may help people with MS manage their disease as we move towards our ultimate goal of ending MS forever,¡± said Dr. Timothy Coetzee, chief advocacy, services and research officer at the National MS Society.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PLEGRIDY,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and financial assistance programs visit PLEGRIDY.com or biogenidec.com.
about PLEGRIDY?
PLEGRIDY is a new subcutaneous injectable therapy indicated for relapsing forms of MS, in which interferon beta-1a is pegylated to extend its half-life to permit a less frequent dosing schedule. PLEGRIDY is a member of the interferon class of treatments for MS.
Clinical and MRI data from the ADVANCE study of PLEGRIDY demonstrated a reduction in relapses, disability progression and the number of MS lesions when compared to placebo, and further support its clinical efficacy profile. The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profile of PLEGRIDY observed in ADVANCE wa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established MS interferon therapies.
The recommended dosage of PLEGRIDY is 125 micrograms injected subcutaneously every 14 days. Patients should start treatment with 63 micrograms on day one. On day 15, the dose is increased to 94 micrograms, reaching the full dose of 125 micrograms on day 29.
Severe hepatic injury, including hepatitis, autoimmune hepatitis, and rare cases of severe hepatic failure have been reported with interferon beta. Elevations in hepatic enzymes and hepatic injury have been observed with the use of PLEGRIDY in clin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uicidal ideation and suicide have been reported in patients receiving interferon beta. Seizures are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interferon beta. Anaphylaxis and other serious allergic reactions are rare complications of treatment with interferon beta. Injection site reactions, including injection site necrosis, can occur with the use of subcutaneous interferon beta.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ardiomyopathy and cardiomyopathy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occur in patients receiving interferon beta. Interferon beta can cause decreased peripheral blood counts in all cell lines, including rare instances of pancytopenia and severe thrombocytopenia. Autoimmune disorders of multiple target organs including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hyper and hypothyroidism, and autoimmune hepatitis have been reported with interferon beta.
For complete PLEGRIDY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PLEGRIDY.com.
about Pegylation
Pegylation prolongs the circulation time of the molecule in the body by increasing its size, thus enabling a longer half-life, stabilizing the molecule by improving its solubility and shielding the molecule from enzymes in the body that try to break it down into smaller particles.1 Pegylation is a well-established scientific process that has been used in other therapeutic categories.
图1 2013年和2018年不同抗血栓药物市场表现
数据来源:NatureReview Drug Discovery,2014,13(8):571-572
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是2013年全球市场表现最好的抗血栓药物,全球药物销售额达95亿美元,占全部抗血栓药物销售额的40.4%(见图1)。赛诺菲/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生产的氯吡格雷(商品名波立维)是抗血小板凝集药中的翘楚,2013年全球药物销售额为23亿美元。但是氯吡格雷具有自身的缺陷,如不能被CYP2C19基因突变患者代谢,FDA已经对其发出黑盒子警告。随着波立维在2012年5月专利到期,该药物的全球销售额急剧下滑。2018年抗血小板凝集药物销售额将下滑至19.3%,将丧失抗血栓药物龙头老大的地位。
低分子量肝素2013年全球药物销售额达65亿美元,是销售额排名第二的抗血栓药物,占全部抗血栓药物销售额的27.8%。赛诺菲生产的依诺肝素(Enoxaparin,商品名Lovenox)是销售额最高的低分子量肝素,占同类药物销售额的40.5%。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2013年全球药物销售额为24亿美元,是销售额排名第三的抗血栓药物,占全部抗血栓药物销售额的10.4%。达比加群酯(Dabigatran Etexilate)在该类药物中销售额最高,占同类药物销售额的73.6%。
直接凝血因子FXa抑制剂2013年全球销售额为21亿美元,占全部抗血栓药物销售额的9.6%。拜耳公司生产的利伐沙班(Rivaroxaban)在该类药物中销售额最高,占同类药物销售额的93.6%。2018年直接凝血因子FXa抑制剂药物销售额预计将占抗血栓药物销售额的32.6%,成为销售额最高的抗血栓药物。
溶栓药物2013年全球销售额为13亿美元。罗氏/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生产的阿替普酶(Alteplase)在该类药物中销售额最高,占同类药物销售额的53.0%。
维生素K抑制剂2013年全球销售额为6.4亿美元,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生产的华法林(商品名Coumadin)在该类药物中销售额最高,占同类药物销售额的23.0%。
目前抗血栓药物市场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在研的新抗血栓药物与现有抗血栓药物相比,缺乏相同疗效或更优疗效的临床数据,因此很难评估新抗血栓药物的临床效果。同时随着一些抗血栓专利药物的相继过期,特别是氯吡格雷和依诺肝素专利的到期,对抗血栓药物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预计到2018年抗血栓专利药物Effient、BRIliNTA和Pradaxa将陆续失去专利保护,届时抗血栓药物市场格局将发生新的变动。
三年前,Vertex制药高调推出了新型丙肝药物Incivek,这个被标榜为“有史以来上市最快的药物”在上市后的第二年2012年销售额迅速攀升至10亿美元,成为一个重磅炸弹级药物。但2014年8月中旬,Vertex正式宣布,因销量持续下滑以及丙肝药物市场的激烈竞争,自今年10月16日起,该公司不再继续在美国市场销售该药物。
8月11日,Vertex致信医疗机构,称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基于其他替代药物的上市以及Incivek需求量的减少”。
这一举措并不令人惊讶,过去一年Incivek的销售急剧下降。去年1月吉列德(Gilead)备受瞩目的Sovaldi上市,这个药物的治愈率高达90%。事实上,在Sovaldi上市之前,Incivek的销量就已经直线下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患者在等着用上更为有效的Sovaldi。尽管Sovaldi的疗程为12周,费用高达8.4万美元。
图:Incivek季度销售额和Vertex季度总收入(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Vertex季报
Vertex的发言人告诉《华尔街日报》,自Incivek上市以来,共计有超过10万的丙型肝炎患者使用了这个药物,但是2013年开始,使用该药的患者数量显着并且持续下降。
这个变化直接导致去年秋天Vertex裁员370名,相当于其员工总数的15%,以应对Incivek的销量下滑。与此相对应的,该公司将注意力集中在囊性纤维化药物上。今年头6个月,其囊性纤维化药物Kalydeco创造了2.126亿美元的销售额,该药物的治疗费用为每年30万美元。
今年上半年,曾被Vertex寄予厚望的Incivek销售额仅为132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614亿美元暴跌了96%。在最近的一次投资者建议中,R.W. Baird的分析师Brian Skorney直言不讳:“Incivek的销售将继续下滑,因为该药已被废弃”。
其实,8月初美国最大的药房福利管理公司Express scripts将Incivek从处方集中删除的时候,就已经敲响了Incivek的丧钟。
Incivek撤市后,Vertex下一步准备做什么?继续扩大Kalydeco的销售。目前,Vertex正设法扩大这个孤儿药的适应症,并成功地在本月初使欧盟批准其用于携带8种非G551D门控突变的囊性纤维化患者。
药用辅料,因“毒胶囊”事件被更多人关注。作为药品的一部分,辅料绝非“配角”,其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更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一大批原研药的专利将在年内到期,药品制剂市场对药用辅料的需求量激增。
药用辅料指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所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但在我国药品制剂产值中,药用辅料只占3%左右,与发达国家的10%~20%还有很大差距。随着药品制剂总规模的逐年扩大,辅料市场需求量也水涨船高,国际辅料巨头早已垂涎三尺,并纷纷抢占这块百亿元量级的大“蛋糕”。与之相比,国内企业是否也已磨刀霍霍?
辅料质量成制药业最大拖油瓶
药用辅料在制剂处方中的含量占比最高,某军队三甲医院药剂科张姓主任表示,辅料选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毒副作用、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以及临床药效。
我国已上市的药用辅料总数为500多种,国内市场规模前十大种类分别为明胶胶囊、蔗糖、淀粉、薄膜包衣粉、1,2-丙二醇、PVP、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微晶纤维素、HPC、乳糖。
根据国内药用辅料龙头企业尔康制药的半年报,其2014年1~6月共实现营业收入7.08亿元,同比增长81%。市场需求量的增长可见一斑。
然而,我国从事药用辅料生产的专门企业只有数十家,大量辅料产品由化工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仅占20%左右,其中大部分还是由药品生产企业占据。工业级和食品级辅料以低成本优势充斥药辅市场。
专业药用辅料企业,则存在规模小、品种少、技术水平低、研发投入少的问题。
“国外辅料品种更多。”张主任坦言,“并且同一种辅料,进口的价格高,但稳定性和应用性能确实比国产的好,我们自然倾向选用进口辅料。”
目前,很多外资企业已经通过新型品种垄断了我国高端药用辅料市场。以长效环控制剂所用到的聚乳酸为例,绿叶制药集团副总裁、长效和靶向制剂国家重点实验室(筹)主任李又欣表示,因国内尚没有相应产品注册,没有企业能够生产药用级的产品,目前国内药品中用到的辅料聚乳酸全部为进口产品。
另一龙头企业华北制药,7月28日发布了关于辅料级重组人血白蛋白的临床研究数据,但当记者问及其每年耗费在辅料上的研发成本,该企业相关负责人没有透露。
什么阻碍辅料行业发展?
2015版中国药典新增辅料将达300余品种,并首次纳入中药炮制辅料。“辅料行业的发展与制药工业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个好的辅料可以成就一个制剂,一个新的辅料也可以成就一个新的剂型、一批产品。”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强表示,“但药用辅料要想做好难度很高,利润也很薄。”
调研结果显示,大中城市的三甲医院消耗的外资品牌药以及国内品牌仿制药80%采用的是进口辅料。近两年,进口辅料的销售平均年增长率在20%左右,明显优于国产辅料。
回报率低,是我国辅料行业发展动力不足的一个显见原因。以聚乳酸为例,李又欣表示,国外某制药公司以聚乳酸为辅料之一生产的药品年销售额为16亿美元,其中聚乳酸的价值约为400万美元,只占制剂成品的2.5‰。
政策导向则为深层影响因素。
近十年中,欧美国家开发了300余种新型药用辅料。其中,美国每年有上百种辅料产品获得专利。
而在我国《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加强新型药用辅料的开发”被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发展领域。但记者从卫生计生委员会相关人员处证实,由卫计委和总后卫生部共同牵头实施的“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新药专项),除2011年有少量立项,再无辅料项目成立,迄今未成为重点内容。
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我国对药用辅料实行注册管理制度。进口辅料或一种新的辅料上市前,需向食药监部门申请注册,需要提供一系列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标准的检验报告,以及相关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几乎相当于注册一种新药”。李又欣介绍,辅料行业本身利润就低,这“临门一脚”的复杂性更大大降低了企业积极性。
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药用辅料只需向食药监部门报备,其申报注册工作由使用该辅料制成的药品的生产企业来完成。这种管理制度降低了辅料企业的各种成本。
此外,我国药用辅料的审批目前是不同省市各自为政,全国统一的、要求合适的、有前瞻性的、可以引领促进药用辅料行业发展的规范亟待出台,以改善目前行业内乱象丛生的局面。
唯有产业链关注方能破题
我国首个药用辅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去年落户尔康制药。其董事长帅放文认为:“新型制剂成败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找到优质的药用辅料作支架,新辅料是决定新制剂成败的关键因素。”
然而相较全球新型药用辅料近20%的年增长率,我国生产企业在研发新型辅料上的投入远远不及瑞士诺华公司、德国美剂乐集团、法国罗盖特公司、美国卡乐康公司等国际专业辅料生产巨头,本土产品主要占据的是低端药辅市场。
张强提出:“辅料行业的发展不仅是辅料企业的事,更需要整个药品产业链共同关注。”
有分析表示,新版GMP认证将导致一大批小型药辅企业被淘汰,从而提高行业集中度,企业会愿意在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研发创新上投入更多成本,以维系品牌形象、完成企业转型,形成可持续发展。
目前,药物制剂正向高效、速效、长效和服用剂量小、毒副作用小的方向发展,药物剂型正向定时、定位、定量给药系统转化,而新型药用辅料在这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李又欣认为,在辅料研发的人才储备上我国早已作好准备,因为相关的高分子材料学科中国的研究水平已处于国际领先位置。
另外,李又欣表示,此前我国药辅行业可谓“参差不齐”,国家实行的注册审批管理制度有助于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但又确实对行业发展产生影响,相关政策的修订理应早日出台。而据了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在积极探索实施药用辅料备案管理制度,该制度将克服原有注册管理审批周期长的缺点,加快新辅料和进口辅料的引进和应用。
8月13日FDA批准了默克的新型抗失眠药Belsomra (通用名suvorexant),共有4个剂量(5, 10, 15, 20 毫克)被批准使用。Belsomra 的主要副作用是第二天的嗜睡,所以用药7小时内应避免开车和其它复杂活动。Belsomra因为有被滥用风险而被列为四类管制药物。默克准备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上市这个药物。投资者估计Belsomra峰值销售在5亿美元左右。
Belsomra是选择性促食素受体拮抗剂,在临床实验中有效地帮助患者更快入睡并延长睡眠时间,达到16个一级终点的15个。30和40毫克剂量的疗效最好,但由于次日嗜睡副作用被FDA拒绝。这次只批准4个20毫克以下剂量,并建议医生从最低剂量开始使用。由于潜在滥用风险,发放Belsomra需伴随FDA批准的患者用药指南。
6000万美国人受到失眠的困扰,现在市场约20亿美元。但是现在已有几个专利过期抗睡眠药物,另外两三个也即将出现仿制药。虽然Belsomra的临床实验是和安慰剂而不是和活性药物头对头比较,但从绝对疗效上看Belsomra批准的这几个剂量和这些便宜的仿制药比并无显着区分。加上其副作用和四类管制药品身份,投资者并未对此产品抱有太大希望。
昨天我们刚刚讲了抑郁症药物研发的困境。失眠和抑郁是经常共同出现的并发症。由于抗抑郁药产品线十分匮乏,抗失眠药可在一定程度缓解抑郁症状。但遗憾的是Belsomra和现有抗抑郁药联用会增加抑郁风险,所以共同使用时可能需要降低剂量,因此疗效减弱。Belsomra也不适合和其它抗失眠药联用。但无论如何Belsomra作为一个全新机理药物为失眠和抑郁病人提供了一个宝贵的选择,即使市场没有原来预测的那样大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正所谓你如果拯救了一个人,你拯救了全世界。如果这个药物早半年上市,Robin Williams或许还会给世人带来更多欢乐。
湖南纪委官员举报药监局前局长的事情还未结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多位现任官员又遭遇实名举报。
8月18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村医马文芳和河南省人大代表、 辽宁依生药业董事长张译联合实名举报国家药监总局副局长吴浈,以及药审中心副主任尹红章、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所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沈琦。
辽宁依生药业董事长张译
此前报道显示,张译所在的河南依生药业早在2006年就向药监总局提交了新药“流感全病毒鼻腔喷雾剂灭活疫苗”的临床试验注册申请,并获得审评中心认可,但被药监局注册司退回重新审评。2010年,尹红章在任时,审评中心依然没能通过该药的审评,而且是在拖了2053天之后。
另外,张译还申报了25批狂犬疫苗批签发,5年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只能看着价值约3000多万元的疫苗过期销毁;而2012年到2013年申报的117批合格疫苗,也由于批签发问题,造成了将近4亿元的损失。种种问题,都在他的实名举报中体现。
张译已经于今年6月3日向北京市一中院起诉食药监总局渎职。此次举报吴浈、尹红章和沈琦,马文芳和张译称:“是为国家科技创新去除人为壁垒。”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117批狂犬疫苗送检后,却因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一纸“不予以签发”通知,正面临超期报废,这将为企业带来超过四亿元的损失。企业质疑:依法送检就该依法抽检,合格不合格要告知,“不予以签发”到底是什么意思?食药监总局的说法是:此前这家企业有过疫苗抽检不合格的历史,所以即使这117批抽检合格,也不予以批签发,否则有风险。企业说要讲法律,食药监总局说要讲道德,疫苗签发,法律和道德,如何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企业质疑:为什么117批疫苗的通知是““不予以签发” ?
辽宁依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译,这一年多来,都在为公司生产的疫苗奔走。他说的最多的就是:“合格你就出合格报告,不合格你就出不合格报告,到现在什么结果都没有,对此我并不认为他们在依法办事。”
作为生物制品,疫苗的审批比普通药品监管更严格,实行的是“批签发”管理,也就是说,每一批制品上市都要强制性检验,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上市。2012年底到去年8月份,辽宁依生一共向食药监总局下属单位——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申请了120批次的狂犬疫苗批签发。去年七、八月份,中检院先后分别通知公司,有3批疫苗无菌检查不合格,但没有通知其他批次的检验结果。到了去年12月24号,中检院却向辽宁依生发出通知,以风险持续存在为由,对其他117批疫苗“不予以签发”。
食药监总局强调:可能产生风险,必须风险控制
实际上,按照批签发管理办法,如果疫苗符合要求,签发合格证,如果不符合要求,签发《不合格通知书》,并没有“不予以签发”的说法。那么,这117批次的疫苗如果不合格,为什么签发的不是《不合格通知书》?
此前,张译和企业其他代表前往国家药监总局交涉。食药监总局副局长吴浈和中检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沈琦在阐述理由的时候,一直都在强调可能产生风险:
吴浈:就像你这个问题,只要这三批有染菌,因此,其它的肯定就是有风险的。
沈琦:现在有3批无菌不合格,企业并没有给我提供资料,染的什么,就是说你这东西风险评估没有。所以这117批签不了,为啥,风险太大。
“不予以签发”,法律依据是什么?食药监总局避而不谈
而据辽宁依生介绍,企业非常重视3批疫苗染菌,查明原因是灌装时不慎碰倒了瓶子,因此主动停产两个月整顿,同时也出示了风险评估和控制报告。但是,中检院依然不予签发。辽宁依生质疑,如果真的不合格,为什么不像前面三批一样给不合格通知书:
辽宁依生:我们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中,没有这一项依据。只有两种结论,要么你发合格通知书,要么发不合格通知书。
沈琦:我发这个不合格通知书啊有两种形式,55:02,一批一批的黄单子,就是不合格通知书。还有一种呢,就是我以公文的形式告知你,不合格通知书。
辽宁依生:公文哪,法律上确实没有这条。既然前三批都可以这样出,那后面的为什么不给不合格通知书,而是拒绝批签发?我纠结这点,市场嗷嗷叫。
沈琦:你把你的劲儿用到质量管理上就好了。
辽宁依生:117批4个亿啊,你有这么大的权力吗?你不能拿逻辑或者推理来代替法律。117批检了吗?
沈琦:检了,所以最后发了一个公文,“不予签发”。我们给药监局商量商量给你发个黄单子好吧。我现在是这样,我发的这个不合格通知书有两种形式。一个就是我们发的那个一批批的黄单子,对吧,这个发给你就是不合格。还有一个就是我以公文的形式来告知你,我们跟药监局商量商量,全部发个黄单子也行,可以给你发过去,没有问题,原来我们是一个公文给你。
可是,对于辽宁依生“到底依据哪条法律哪条法规”的问题,沈琦所长一直都没有回答出法律依据在哪儿。
企业要求复检,食药监总局拒绝
按照批签发制度,辽宁依生提出对117批疫苗进行复检,却遭到了食药监总局副局长吴浈的拒绝。
吴浈:这个复检没价值。
张总:你说没价值?
吴浈:你又不懂业务。
张总:我懂。
吴浈:你懂个屁。无菌,我都不懂你还懂。
张总:我是防疫站出身的。我从开始我就是防疫站的,我就是做细菌的研究的。
吴浈:复检能复检出来吗?
辽宁依生疫苗批签发屡受阻
实际上,经吉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进行的无菌检查,该117批次疫苗全部合格。而对于辽宁依生,这已经不是第一次遭遇批签发的“门槛”。2008年5月到8月,辽宁依生向中检院送检了6批25亚批共25万多份狂犬疫苗,时隔六年至今石沉大海,中检院没有给合格或者不合格通知。这批狂犬疫苗有效期是三年,无奈之下只能销毁处理,造成企业损失3300多万元。
疫苗的批签发制度,对时效也有规定。根据《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规定,检测机构应当在55日内完成批签发工作。 但是,辽宁依生08年那次疫苗拖了六年,没有收到合格或不合格的通知。沈琦回忆说,当时是发文的方式给予了通知:
沈琦:我给你说吧,都不合格,DNA全部超量,你6批当中,一批效价不合格,5批DNA不合格,全部都不合格,这个当时我们给你回了个文。
吴浈:这个事情我们回头给你核实一下,这25万份狂苗到现在都没有批签发,没有回复的结果。
而辽宁依生的说法是,他们发现,另一家提供狂犬疫苗的公司赛诺菲巴斯德提供的产品,同样的标准却给了批签发:
张译:这都是属于行政行为,刚才也说我们5批DNA不合格,但是当时还没有对DNA有要求,2008年我报上去的时候,国家对于DNA这块还没有控制
沈琦:国家对于DNA有控制,在原液里边有控制。
张译:这是在关于加强生物制品文书出台以后的,而且也是2010版的药监规要实施的时候,2009年4月3日这个文下来之后呢,你不给我批签发是合理的,但是过了几个月之后,巴斯德提供的产品给予了批签发,同样的标准就给了批签发,在我看来,国内国外应该执行同一个标准,我们追求和巴斯德同样的标准,对我没有批签发也不能对巴斯德批签发,追求一个平等,我希望吴局也对此事进行调查。
企业坚持要依法办事,食药监总局强调道德控制
在辽宁依生疫苗不予批签发的事件中,企业坚持要依照法律办事,而食药监总局一直在强调风险控制,即使符合法律规定,鉴于可能存在的风险,依然要严格把握住批签发这道线。
那么,按照如此严格的监管思路和体系,如果企业生产的疫苗出现问题,应该在进入市场之前就被控制。但事实却是,江苏延申和河北福尔2008年7月到10月间生产的7个批次人用狂犬病疫苗都有问题,却顺利通过批签发,流向了全国27个省,两家企业的生产直到2009年底才被叫停;与此事几乎同步,一些人事变化也在国家食药局发生,生物制品检定所3名干部突然被暂停工作。
那么,既然坚持批签发制度,为什么无法堵住问题疫苗流向市场?有分析认为:授予监管部门权力,却没有规定谁能事先监督监管部门,这是疫苗批签发制度最大的弱点。企业讲法律,而本该用法规做铁律的监管部门却论起了道德,这无论如何都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没有法律,谁又能约束监管部门的道德呢?
人大代表实名举报食药监
目前,全国人大代表马文芳已向有关部门实名举报了食药监总局相关部门领导。
马文芳:批签发制度目前最大的漏洞,我认为是讲人治不讲法治。实践证明,食品药品总局用口号代替不了法,保障不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应该依法保障人民的和企业的权利,要依法去按照去执行,必须按照法律规定55天内批复。有的药品有效期1年,有的药品有效期3年,如果你批复得太晚时间太长,可能药的效力就不好啦,达不到那个效力。再一个,执法随意太多,你把产品给他之后,又不说行,又不说不行,不闻也不问,时间拉得太长。所以咱建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要把批复这个事放到基层局,或者放到省药监总局,或者放到什么协会,这样批的比较快,监督比较得力。
Kyprolis已经在美国上市两年。根据一个二期临床实验结果,Kyprolis在至少两种治疗失败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显示23%的应答率,FDA因此有条件加速批准了Kyprolis。本月初,安进公布了Kyprolis在早期多发性骨髓瘤和塞尔基因的莱纳度胺和可的松联用比不加Kyprolis无进展生存期延长8.7个月。这个叫做ASPIRE的实验结果估计可以令FDA正式批准Kyprolis,并把治疗人群扩大,使Kyprolis成为多发性骨髓瘤的二线药物。安进做FOCUS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欧洲上市,因为欧盟更注重生存期疗效。Kyprolis仍然有可能根据ASPIRE的结果被欧盟批准,但是欧洲的支付部门可能会从中作梗,以无生存期疗效证据为由拒绝支付。
Kyprolis是天然产物Epoxomicin的衍生物。Epoxomicin最早是施贵宝发现的,但因机理不清楚放弃了这个产品,并公开发表了相关工作。当时耶鲁大学的年青教授Craig Crews正在寻找科研项目,正好发现这个化合物很有趣。他们用蛋白组学方法把Epoxomicin连在固定相上然后把和这个化合物结合的蛋白找到,发现处理细胞内垃圾清运的蛋白酶体是该药物的靶点。武田多发性骨髓瘤同类药物硼替佐米在2003年上市使投资者对这个靶点产生一定兴趣。Crews对Epoxomicin进行了优化,最后找到了Kyprolis。经过一番波折Crews找到一些投资者成立了一个小公司开发这个产品,后来几经转手成了现在安进的掌上明珠。
这个产品源自施贵宝对机理不明药物开发的排斥。如果不是这个原因施贵宝根本都不会发表Epoxomicin的相关工作,Crews也就无缘见到这个化合物。施贵宝遵循了Sabry规则(即只有机理清楚的抗肿瘤药物才值得临床开发)放弃了Epoxomicin本无可厚非,但他们当时似乎应该多花一些精力寻找Epoxomicin的靶点。2003硼替佐米的成功上市也成全了Kyprolis,否则不一定有人会投资这个危险项目。新药的成功都有很多偶然必然的因素,Kyprolis也不例外。
FY2013 | FY2014 | FY2015 | |
GDUFA总预算 | $299,000,000 | $305,659,000 | $312,224,000 |
ANDA | $51,520 | $63,860 | $58,730 |
PAS | $25,760 | $31,930 | $29,370 |
DMF | $21,340 | $31,460 | $26,720 |
国内原料药厂年费 | $26,458 | $34,515 | $41,926 |
国外原料药厂年费 | $41,458 | $49,515 | $56,926 |
国内制剂工厂年费 | $175,389 | $220,152 | $247,717 |
国外制剂工厂年费 | $190,389 | $235,152 | $262,717 |
生效日期 | 2012-10-1 | 2013-10-1 | 2014-10-1 |
失效日期 | 2013-9-30 | 2014-9-30 | 2015-9-30 |
ANDA和PAS收费占比重 | 24% | 24% | 24% |
DMF收费占比重 | 6% | 6% | 6% |
原料药工厂年费占比重 | 14% | 14% | 14% |
制剂工厂年费占比重 | 56% | 56% | 56% |
自我识别原料药工厂 | 885 | 903 | 795 |
国内 | 122 | 128 | 103 |
国外 | 763 | 775 | 692 |
自我识别制剂工厂 | 758 | 748 | 681 |
国内 | 325 | 315 | 271 |
国外 | 433 | 433 | 410 |
欢迎光临 药群论坛 (http://www.yaoqun.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