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托布洛芬是由日本 Chemiphar 和 Zeria 公司共同开发,1993年在日本首次上市,其可选择性地作用于炎症部位,而对胃和肾无作用,与同类药物如萘普生、布洛芬相比,具有高效、胃副作用小等特点,在日本临床上颇受好评。
我国非甾体抗炎药在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用药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销售额远远高于其它类药物。目前国内还没有扎托布洛芬的生产批文。公开信息显示,扎托布洛芬申报的企业有十几家,但大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仅亚太药业、滇虹药业和金陵药业(000919.SZ)参股子公司南京白敬宇制药三家申报生产。
在北京佑安医院进行临床实验的国产艾滋病疫苗项目由天坛生物的发起方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与中国疾病控制中心邵一鸣教授合作研发,天坛生物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目前同属于中国医药集团旗下的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7月,北京佑安医院院长李宁曾表示“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艾滋病疫苗试验已经进入临床阶段,如果实验顺利,预计6年内有望投放市场使用。”
这一进度或领先长春高新子公司百克药业的艾滋病疫苗项目。国内目前在申报的艾滋病疫苗项目有邵一鸣团队、长春高新子公司百克药业、奥克生物3家。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长春高新年报披露的信息,截至2013年12月底,预防用艾滋病疫苗正进行II期临床试验第II阶段,此后再没有更新进展。奥克生物的治疗性基因工程艾滋病疫苗目前尚无进展消息。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在国家卫生计生委昨日(1日)组织的在线访谈中表示,根据2014年全球艾滋病报告,2013年全球现存活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3500万,当年约有210万人新感染艾滋病毒,有150万人死亡。而全球这3500万感染者中,75%集中在15个国家,中国是15个国家之一,从绝对数来说,中国是艾滋病感染人数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麻醉药具有专业性强、壁垒高的特征,国内市场竞争格局相对稳定,高端市场寡头垄断,客观上维持了整个行业较高的增长水平。总体来看,以外企和有影响力的国内企业主导市场。
随着国内手术数量的不断增加,麻醉药的销售额也不断扩容,快速增长的市场和相对稳定的竞争环境为各大药厂所看好,国内企业纷纷将麻醉药作为战略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涉及麻醉药及其辅助用药的企业有150多家,国内仿制药竞争力强劲,多个原研产品市场份额逊于仿制产品。
复合麻醉引领方向
据《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2012年,我国住院人数为1.27亿人,比上一年增长18.34%。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住院手术人次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0.43%,目前,已达到近10年的最高值,其中住院手术人次约占四分之一左右。
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16城市样本医院麻醉剂用药市场规模已达1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8.31%。样本医院数据纳入的药物共28个,居前10位的药物是丙泊酚、七氟烷、罗哌卡因、依托咪酯、达克罗宁、利多卡因、异氟烷、左布比卡因、阿替卡因肾上腺素和地氟烷。预测2014年国内麻醉药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
临床上常用的麻醉药物中,全麻药使用更加方便,不良反应更少。其中,静脉全麻药市场份额居首,吸入性全麻药居第二位,局部麻醉药居第三位,分别占据60%、22%和18%。目前,常用的是静脉-吸入复合麻醉。静脉麻醉起效快,诱导平稳;吸入麻醉易于管理,麻醉深度易于控制。因此,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在临床上的使用比例越来越高,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静脉麻醉药兵强马壮
静脉麻醉药的代表是丙泊酚、依托咪酯和氯胺酮,前两个药物在样本医院用药金额较大。2013年,国内16城市样本医院静脉麻醉药用药金额为6.36亿元,同比增长7.55%。2009~2013年,静脉麻醉药年平均增长率为18.12%。近年,丙泊酚在国内麻醉药市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非巴比妥类药物氯胺酮则处于逐年下滑的态势。
▲“领头羊”丙泊酚
丙泊酚为烷基酚类短效静脉用全身麻醉药。1989年,阿斯利康的丙泊酚获得FDA批准在美国上市,商品名为Diprivan。丙泊酚以起效快、恢复迅速等优势在临床麻醉手术中被广泛应用,同时,丙泊酚还可与其它中枢神经抑制药联合给药。
新进入全身麻醉药市场的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是由丙泊酚、中链甘油三酯、纯化卵磷脂、大豆油、甘油、油酸、氢氧化钠和注射用水组成的复方注射液,临床上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同时也是重症监护患者辅助通气治疗时的镇静药物。近两年,丙泊酚在临床上表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
据IMS数据,2012年,全球Diprivan销售额为2.91亿美元。在仿制药竞争下,比上年下降了1.02%。1996年,丙泊酚进入中国市场,现已列入我国基本药物目录。
目前,我国已批准西安力邦制药、四川国瑞药业、广东嘉博制药、江苏恩华药业股份生产丙泊酚注射液;2013和2014年新批准了广东嘉博制药、四川国瑞药业的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
进口丙泊酚主要是英国阿斯利康的“得普利麻”、德国费森尤斯卡比公司的注射液和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静安”,以及德国贝朗公司的的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
2013年,国内16城市样本医院丙泊酚用药金额为6.05亿元,同比增长率为7.31%,占麻醉药市场4成左右份额。其中,进口药占据89.80%,国产药占据10.20%,国内主要生产厂家为西安力邦、四川国瑞和广东嘉博。
▲国产依托咪酯抢眼
依托咪酯为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依托咪酯注射用乳剂可减少注射疼痛,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麻醉诱导,还可与其他药物配合用于复合麻醉的维持。
目前,我国已批准3家企业生产销售依托咪酯制剂,分别是德国贝朗的注射用乳剂“宜妥利”、江苏恩华药业的注射液和乳状注射液“福尔利”,以及江苏恒瑞医药的依托咪酯注射液。
2013年,国内16城市样本医院依托咪酯用药金额为3118万元,同比增长12.89%。江苏恩华药业的“福尔利”主导依托咪酯市场,占据81.43%份额;德国贝朗占据18.55%。近两年,国产依托咪酯制剂增长趋势明显。
吸入麻醉药更新换代
吸入麻醉剂具有易于管理及麻醉深度易于控制的特点。目前,国内样本医院使用的吸入麻醉剂主要是七氟烷、异氟烷、地氟烷和恩氟烷。其中,七氟烷和新型吸入型麻醉药地氟烷以良好的性能成为换代品种。
2013年,国内16城市样本医院吸入麻醉剂用药金额为3.1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4.94%,近五年年平均增长率为14.96%。七氟烷是这一亚类的主导品种,占据94%份额。地氟烷上市较晚但增长最快。异氟烷虽然已有美国雅培、百特、明瑞、印度皮拉马尔4家外资品牌及国内3家厂商竞相角逐,但市场份额相对较小。
▲七氟烷内进外退
七氟烷为含氟的高效吸入麻醉剂,是一种较新的全身吸入麻醉药。2011年,雅培公司的七氟烷全球市场销售额为7.61亿美元,比上年下滑2.69%,近两年雅培没有披露该药的销售数据。
1996年,雅培公司的七氟烷进入中国市场,商品名为“悦坦”。目前获准注册的进口七氟烷还有日本Maruishi公司的喜保福宁、美国Baxter Healthcare Corporation的奇弗美。2007年和2008年,我国批准上海恒瑞医药和鲁南贝特制药的七氟烷吸入溶液剂,从而形成了竞争格局。
2013年,国内16城市样本医院七氟烷用药金额为2.98亿元,同比增长4.65%,占据麻醉药品市场20%左右份额。日本Maruishi制药株式会社的“喜保福宁”占据41.91%,上海恒瑞医药的产品占据42.87%,百特公司的“奇弗美”占据9.93%,鲁南贝特制药占据2.21%,而雅培制药的“悦坦”所占份额较少。
统计数据表明,七氟烷市场激烈竞争的态势已基本形成,上海恒瑞医药和鲁南贝特制药的产品增势猛烈,内进外退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换代品种地氟烷
地氟烷是美国百特公司1992年上市的原研药物,为异氟烷的氟代氯化合物。2013年,百特(中国)公司的新型吸入型麻醉用药地氟烷在中国上市,商品名为“优宁”(Suprane)。国产地氟烷还未见上市。在全球吸入麻醉药物市场上,七氟烷占据80%的市场份额,地氟烷则完全占据剩余20%市场。
局麻药品种多市场小
局部麻醉药是上市品种较多但所占份额较小的一类药物。样本医院统计数据中有16个局麻药,其中,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及复方制剂、达克罗宁、左布比卡因、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氯普鲁卡因、丁卡因和普鲁卡因是使用率较高的药物。2013年,国内16城市样本医院局麻药用药金额为1.2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17%,近五年年平均增长率为14%。局麻药中的领军药物是罗哌卡因。
▲罗哌卡因外企独大
罗哌卡因具有毒性低、作用时间长的特点,具有麻醉和镇痛的双重作用。1996年,罗哌卡因在荷兰首次上市,并于同年9月获得FDA批准上市。
阿斯利康的罗哌卡因早已进入中国市场,商品名为“耐乐品”。目前,我国已批准国内20家制药公司生产罗哌卡因制剂,主要剂型有注射液、注射用粉针剂和罗哌卡因氯化钠注射液。
2013年,国内16城市样本医院罗哌卡因用药金额为6132万元,同比增长率为5.93%。阿斯利康的“耐乐品”占据73.15%。国产品种所占份额相近,尚没有出类拔萃的品牌。辰欣药业的“泽荣”占据5.07%;安徽威尔曼的“威赛因”占据3.82%;江苏恒瑞的“恒洛”占据3.74%;海南斯达的“博静”占据2.57%;成都天台山制药的罗哌卡因占据2.28%;其它厂商所占份额较小。
诺华(Novartis)近日宣布,多发性硬化症(MS)口服药物Gilenya(fingolimod,芬戈莫德)III期INFORMS研究失败,该研究在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症(PPMS)患者中开展,数据表明,与安慰剂相比,Gilenya未能显著降低持续残疾进展风险,未能达到研究的主要终点。研究中Gilenya的安全性与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RMS)研究中的安全性一致。
INFORMS是一项双盲随机多中心安慰剂对照平行组III期研究,在970例PPMS患者中开展,该研究是迄今为止在PPMS群体中开展的最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将Gilenya(0.5mg)与安慰剂进行了疗效和安全性对比。主要终点是评估Gilenya对3个月持续残疾进展风险的降低作用。3个月持续残疾进展由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上肢功能残疾进展(9-Hole Peg Test,HPT)及步行速度(25英尺计时行走测试,TWT)综合衡量。
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症(PP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征为神经系统功能随时间的推移稳步恶化。PPMS是多发性硬化症(MS)的一种,约占MS病例的10%。目前尚无任何药物获批用于PPMS。
Gilenya是首个口服疾病修饰疗法,彻底变革了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RMS)的临床治疗,在美国,FDA已批准Gilenya用于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RRMS)的一线治疗。在欧盟,EMA已批准Gilenya用于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症(RRMS)的治疗。目前,诺华也正在开展III期研究,调查Gilenya用于儿科MS患者及慢性炎性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的治疗。
关于Gilenya(芬戈莫德):
Gilenya(fingolimod,芬戈莫德)是一种神经鞘氨醇1-磷酸受体调节剂,是获批用于多发性硬化症(MS)治疗的首个口服疾病修饰疗法(DMT),该药于2010年获FDA批准,于2011年获欧盟批准。
关于多发性硬化症(MS):
目前公认MS临床分型,包括复发缓解型MS(RRMS)、继发进展型MS(SPMS)、原发进展型MS(PPMS)、进展复发型MS(PRMS)。RRMS是MS最常见的类型,约80%患者发病初期为RRMS类型,随着病程的进展,有50%在10年内、80%在20年内转变为SPMS。PPMS是MS较少见的类型,约10%患者最初及表现为该类型,临床没有缓解复发过程,疾病呈缓慢进行性加重,并且病程大于一年。PRMS也是MS较少见的类型,约5%-10%患者表现为本类型,疾病始终呈缓慢进行性加重,病程中有少数缓解复发过程。(生物谷Bioon.com)
信源:Novartis provides updat on fingolimod Phase III trial in primary progressive MS (PPMS)
欢迎光临 药群论坛 (http://www.yaoqun.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