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市场快讯] 【ADR报告解读】发现安全问题的能力和时效大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北京-丹丹 发表于 2014-5-14 21:5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14-05-14 本报记者 李瑶

专家解读《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3年)》


  1999~201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检测网络累计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近660万份,在用药总体形势向好的情况下,为何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反而更大?本报记者专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药化监管司相关负责人就此进行解读。
  风险决策准确可控

  医药经济报: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31.7万份,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9.1万份。在用药总体形势向好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在逐年增加?

  答:不良反应报告数量的变化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其一是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的能力,其二是药品使用量。近年随着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健全、监测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和监测人员队伍壮大,监测覆盖面逐年扩大,报告数量的增长反映了我国发现药品安全问题的能力和时效性大幅提高,应该说是药品安全更有保障的体现。

  其次,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对医药卫生的投入增加,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增大,用药人群、使用药品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快速增加,对用药安全的关注度也在提高。因此,随着药品使用量的增加,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逐年增长。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报告总数多或新的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比例高,并不意味着药品安全性水平下降,而是意味着我们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全面,对药品的风险更了解,对药品的评价依据更充分,监管决策更准确,风险也更可控。

  医药经济报:报告显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县级覆盖率达93.8%,全国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量达到983份,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数量。请问哪些地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覆盖率还不高?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数量是多少?

  答: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县级覆盖率是指一定区域内有报告的县的数量占该区域内县数量的比例,可以衡量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覆盖程度。

  《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县级覆盖率应达到80%以上,从全国范围看,2013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县级覆盖率达到93.8%,具体到各省(区、市),目前只有西藏尚未达到。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量应达到200~400份。在《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中,设定的目标是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量应达到400份。2013年,我国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量为983份,已经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具体到各省(区、市),2013年达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已经有29个省(区、市)。

  老年用药ADR上升

  医药经济报:报告提示,近年来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报告比例逐年上升,特别是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报告比例已连续4年呈现小幅升高态势。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报告比例逐年上升,主要原因有:

  一.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老年患者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反映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老年患者的报告占整个人群的报告比率出现升高现象;

  二.随着我国新一轮医改的深入推进,大部分城乡居民已都能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老年人因老年病、慢性病多发,整体用药量逐年增加;

  三.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老年人因肝肾功能退化或数病共患等原因,其用药存在特殊性,往往需要调整剂量或进行肝肾功能监测,但在实际用药过程中经常忽略这些因素,使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增高。

  作为药品监管部门,我们将继续完善药品安全信息,及时警示老年患者用药的安全风险;通过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提高老年人用药安全意识,促进合理用药;积极研究有效措施,应对伴随人口老龄化而来的安全用药新需求。

  医药经济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一直处于高位,问题主要出在什么环节?如何有针对性地应对?

  答:根据对现有监测信息的分析,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一直处于高位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第一,抗感染药物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必需药品,种类繁多,临床使用量大,使用人群广泛,其不良反应报告数量自然比较多。

  第二,第二,抗感染药物中注射剂品种较多。如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口服不吸收,只能注射使用。相对于口服剂型,注射剂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第三,抗感染药物联合用药的频次高和数量多,药物相互作用将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除此之外,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现象,如超适应症用药、超剂量用药、不合理配伍用药等,也容易导致出现一些药物安全问题。

  中药ADR占17%

  医药经济报:前段时间云南白药不良反应关注度较高,CFDA如何看待中药保密配方的不良反应问题?我国对于中药的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如何?

  答:我们对在国内上市的所有药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其中包括中药及中药保护品种。对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为进一步加强药品说明书管理,完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总局于2013年11月发布《关于修订含毒性中药饮片中成药品种说明书的通知》,对相关药品生产企业补充完善说明书安全性内容做出了规定。

  2012年和201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总报告中,中药不良反应约占17%,严重报告中,中药约占12%。从这两个比例上看,涉及中药的不良反应报告相对较少,严重报告的占比相对较低。

  企业是安全第一责任人

  医药经济报:报告指出,与2012年相比,药品生产企业报告数量增长率最高,但整体报告数量仍偏低,经营企业报告数量略有回落。请问监管部门将采取何种措施,提高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报告积极性?

  答:药品生产企业是药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应当承担起对上市后药品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报告的义务。从另一方面来讲,来自医疗机构的报告往往专业性更强,更有利于客观反映药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有利于全面了解药品的安全性并进行分析评估。国外的一些评价标准中,将来自医生的报告占比多少作为衡量不良反应报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从我国国情看,目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绝大多数来源于医疗机构符合我国药品管理和使用的实际状况。

  在我国现阶段,出现的药品安全问题往往是由药品本身的不良反应、药品内在质量问题、假劣药品问题、不合理使用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特殊复杂性。我们认为,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承担药品安全的主体责任,主动监测和控制自己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现阶段,我国药品生产企业不良反应报告比例较低,有责任意识不强,报告意识不到位,专业水平和能力欠缺,信息收集能力不够等多方面原因。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总局将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开展对企业监测和报告情况的检查,加强培训等措施,进一步强化企业报告责任,提高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企业自觉承担起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建立注射剂管理长效机制

  医药经济报:报告显示,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剂型分布中,注射剂占58.7%,与2012年相比升高2个百分点,提示相关部门应建立注射剂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请问如何建立注射剂管理的长效机制?需要哪几个部门协作,各自的职责是什么?

  答:注射剂型病例报告数量较多的原因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例如,可能与剂型本身特点有关,注射剂多为静脉给药,药物直接入血,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比其他给药途径要大;另外,也与注射剂型的临床使用有关,其主要在医疗机构使用,出现任何不适后,能够及时向医务人员反馈,不仅得到及时的救治,而且不良事件也容易经医务人员进行上报。

  注射剂型静脉给药主要用于急症、重症和不能口服给药病人的救治和治疗。但在实际临床中存在不合理使用的问题,部分患者主动要求医生给予输液治疗,认为输液比吃药更有效。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增加了不必要的用药风险,尤其是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风险。我们将与卫生计生委等相关部门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的管理,加强宣传教育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减少不合理使用注射剂带来的不良反应风险。

本报记者 李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5-5-10 02:54 PM , Processed in 0.090427 second(s), 18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