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市场快讯] 2017年5月16-17日医药全资讯 每天三分钟,知晓医药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iaoxiao 发表于 2017-5-16 21:12: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17年5月16-17日医药全资讯 每天三分钟,知晓医药事

【国内行业信息】
1、红霉素等40种药纳入鼓励研发儿童药清单

据了解,我国现有约6000多家制药企业,仅10多家制药企业专门生产儿童用药;产品中涵盖儿童药品的制药企业也只有30多家;我国专门为儿童生产的药品不足5%,90%的药品没有“儿童版”。

距离去年6月1日《首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公布尚不到一年,第二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出炉。

5月12日,国家卫计委公示《第二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建议清单》,包括红霉素等在内的40个在大陆境内尚未注册上市且临床急需的儿童用药上榜,以解决当前我国儿童用药的品种、适用剂型和规格短缺的现状。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政府拟投入数亿元支持国内企业研发儿童用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负责院内药品供应与采购的药学部主任魏京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前的儿童药短缺主要是指有成人适用的药品剂型(如片剂、胶囊剂)和用药剂量,但缺少适宜儿童使用的溶液剂、干混悬剂、栓剂、贴膜剂等剂型以及相应的小规格药品,说明书缺少明确的儿童用药剂量等信息。

据全国工商联药业商会统计显示,我国现有约6000多家制药企业,仅10多家制药企业专门生产儿童用药;产品中涵盖儿童药品的制药企业也只有30多家;我国专门为儿童生产的药品不足5%,90%的药品没有“儿童版”。

纳入科技重大专项

在魏京海看来,由于剂型规格和用药剂量信息缺失,再加上缺乏对儿童用药的专门法律规定,儿科“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儿科医生承担着很大的医疗和法律风险。

儿童药的生产供应短缺,也经常会给儿科医生带来治疗方案选择方面的困扰。魏京海告诉记者,由于适宜儿童的口服液、干混悬剂等剂型相较片剂有更多的研发困难(如口味、气味、溶解度等),所以研发和生产的成本更高,但市场总用量却较小,药品生产企业研发生产动力不足,也容易导致药品供应不稳定甚至出现断货现象,迫使医生改变和调整患者药物治疗方案。

“但前后两种治疗方案的用药如何衔接?新选择的药品该如何调整用量、疗程和考虑药物相互之间的作用?”魏京海说,对于许多在细节上精益求精的医生来说,由于药品供货不稳定被迫导致的换药经常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困扰。

由于儿童药的剂型、规格、剂量的确定,需要经过开展儿童用药临床试验或将成人用药数据外推至儿科人群,若想长久地解决儿童药短缺问题,需要大力提升儿童药的研发能力。

对那些已经有了儿童药产品的企业,如何在政策法规、市场价格、创新保护等方面给予扶持,使之有能力有动力持续稳定地研发和生产儿童药?将鼓励研发的儿童药品目录纳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成为选择之一。

记者从国家卫计委科教司重大专项处获悉,为了加强对儿童药的用药品种及关键技术研发,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今年将支持1到2项课题,开展包括针对儿童常见多发病亟需药物品种和适宜剂型在内的重大研究。

据重大专项处介绍,课题将力求突破2到3项关键技术,10到15个儿童用药物品种获得临床批件,2到3个儿童用亟需药物品种获得生产批件。

由于儿童药研发成本高,除了通过重大专项对研发定向支持,对上市创新儿童药的保护也至关重要。

5月12日,食药监总局公布《关于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保护创新者权益的相关政策(征求意见稿)》,特别提出对既属于创新药又属于罕见病用药、儿童专用药,给予10年数据保护期;属于改良型新药的罕见病用药、儿童专用药,给予3年数据保护期。

优先审评通道

如果说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是解决儿童药短缺的长效机制,那么加速临床急需儿童药的审批就是解决问题的快速应急措施。

自国家食药监总局2016年2月26日公布《关于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起,临床急需儿童药的加速审评就广受关注。去年11月29日,得益于儿童药加速审评通道,上海罗氏制药产品雅美罗新增适应症“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提前4年在中国上市,备受瞩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食药监总局药品审评中心(下称“审评中心”)自2016年3月5日起至2017年4月27日发布的16批次“药品注册申请优先审评公示”发现,1年时间,共有14个儿童药经7个批次进入优先审评通道,速度惊人。

促进儿童药研发的政策利好频出,儿童药注册申请审评加速,再加上食药监总局4月发布的201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特别关注了儿童用药安全。儿童药的研发、审评、使用和监测似乎在政策层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国家卫生计生委儿童用药专家委员会的一位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前儿童药利好政策频出的主要原因还是“关注儿童用药的时间到了”。

“政策的出台很难一蹴而就。”这位专家告诉记者,每一项政策出台都会经过至少2到3年的筹备,当下频出的儿童药保障政策也是过去对儿童用药持续研究的成果。

以儿童用药专家委员会的成立为例,这个于2015年3月成立的机构,承担总结儿科临床用药经验及安全用药数据,形成行业共识,推动儿童用药立法研究等重要职能。

这位专家告诉记者,在委员会成立之前,相关工作亦有人做,只不过并非专门机构,而是由行业协会、学会来承担。

推动儿科人群用药临床试验

2015年12月21日,国家食药监局发布了《临床急需儿童用药申请优先审评审批品种评定的基本原则》,确定了新增用于儿童人群品种、改剂型或新增规格品种和仿制品种优先审评应满足的条件。

“过去1年儿童药审评确有提速,但要注意到在此之前这些药品都处于积审评积压状态。”国家卫计委儿童用药专业委员会的专家表示。

“等这一波积压儿童药审评结束,还会不会有新的儿童药提出注册申请,还有待观察。”在他看来,审评提速产生作用的前提是有完成研发并准备好申报材料的药品生产企业。

在魏京海看来,解决儿童用药短缺问题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加快引进港澳台地区已经上市的药品,另一种就是加强儿童药临床试验,提升儿童药的研发能力。

“处在不同立场对于这两种选择会有不同的看法。”魏京海告诉记者,加快引进港澳台地区具有更为详尽用药信息的药品对儿科医生选择药品和患者方便使用药品或许更加有利,因为这有助于降低医生的用药风险和提高患者用药的准确依从性。

“但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引入这些价格可能会相对较高的药品以后,是否要由医保和财政买单,医保和财政是否可承受?”魏京海认为,长效解决儿童药短缺问题的方式仍是推动国内药品生产企业积极开展儿科人群的用药临床试验。

但攻克这个“世界难题”并非易事。食药监总局在2016年3月8日发布的《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下文简称《原则》)中指出,“与成人临床试验相比,儿科人群临床试验在伦理学考虑、入选操作和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具有特殊性,并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在儿科患者中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难度更为突出。”

一些观点认为,过去基于保护儿童的伦理不允许儿童参与临床试验,但长远看来,可能保护了部分要参加临床试验的儿童,但由于儿童用药的研发为此遭受较大阻碍,更多的儿童使用药物时无法得到充分的安全数据引导和保护,可能让更多的儿童遭受损失。

如何在解决儿童药短缺和遵守伦理之间寻求平衡?

《原则》提出的折衷办法是充分利用已有的成人研究数据,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例如基于模型和模拟等,按照数据特征的同质性从成人向目标儿科人群逐步外推,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儿科人群不必要的重复研究,获得最大信息量的知识,用于支持全面的科学评价。

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在2016年10月发布的《成人用药数据外推在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及相关信息使用的技术指导原则》也提出,基于现有认识,成人临床试验数据向儿科人群的外推仅限于疗效数据;而儿科人群安全性数据的获得则需要在儿科人群中开展试验。

国家卫计委儿童用药专家委员会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解决短缺问题和遵守伦理要求之间的平衡点,会随着外部环境的需要不断变动。

“现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在现有认识的限定下,做出保障儿童用药的最优选择。”国家卫计委儿童用药专家委员会专家表示,未来10到20年,在儿童药方面,人们要突破认识局限,思考在将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用药效益的均衡问题。


2、中国首部仿制药蓝皮书正式发布 将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5月12日下午,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仿制药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国家相关部委领导、行业专家、企业家代表等百余位嘉宾,共同见证了这场意义重大的发布会。
近年来,全球仿制药市场增速持续高于医药行业平均增速,仿制药市场规模在医药行业中所占比例不断提升。仿制药对于增加药品可及性、降低药品价格有着重要意义,其发展能够极大满足基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医疗卫生用药需求。
而受到国内慢性病患病率逐年增加、人口持续老龄化、医保控费等因素的驱动,我国仿制药市场规模在近年来也迎来高速增长。高质量的仿制药研发对于提高我国制药行业整体质量水平,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升级,增强我国生物医药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仿制药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前行的阻力。如何避免现存的严重同质化现象,如何减小国内仿制药与原研药质量水平差距,如何提高我国仿制药原辅料研发和创新制剂技术水平,如何解决国产高水平仿制药在招标采购中“不上不下”的尴尬处境……这些都是我国仿制药行业发展必须要突破的藩篱。
仿制药的发展是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实现整体跃升的基础,更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由于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我国仿制药产业的重视,通过推行一系列政策法规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仿制药在新工艺新技术上的研究,建立品牌仿制药和优秀仿制药等措施,我国仿制药产业得到了更好的提高和发展。业界普遍认为,我国仿制药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尤其是高水平仿制药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国内仿制药产业发展现状,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中国仿制药蓝皮书(2016年版)》(以下简称“蓝皮书”)应运而生。蓝皮书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联合编著,是我国首部仿制药蓝皮书。
本次发布的蓝皮书将成为仿制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指南,不仅有利于促进制定更利于我国仿制药研发、审批、生产和销售的良好政策和制度,有利于提高我国高质量仿制药的处方占比量,还有利于节省医保费用,澄清医生和患者对仿制药可替代性的模糊认识,推进医改的不断深化。蓝皮书通过对我国仿制药系统而全面的产业发展分析,对未来中国仿制药的发展方向有深远意义。
本次发布会期间,来自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政府部门领导、行业协会领导以及专家就仿制药当前行业政策和发展方向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中国仿制药蓝皮书(2016年版)》的编写机构也对其做出了深度解读,与大家分享了蓝皮书中对仿制药行业发展的趋势判断及应对之策。

【国际新药信息】
1、创新药:全球销量TOP20
  据相关资料显示, 2016年全球销量前20款产品销售额突破1263亿美元,药物主要集中在抗肿瘤药、自身免疫病药物、抗感染药物、糖尿病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等领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销售额单位:亿美元)
TOP1:阿达木单抗 Humira
  【英文商品名】Humira
  【英文药品名】Adalimumab
  【中文药品名】阿达木单抗
  【生产厂家名】AbbVie/Eisai
  Humira(Adalimumab)于2002年12月31日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该药是一种是一种与TNF高效特异结合的完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通过皮下注射给药,可以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阿达木单抗也可有效地治疗炎症性肠病。Humira的批准规格为40mg/0.8ml,剂型为注射剂。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2个适应症,分别是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阿达木单抗近三年全球销售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销售数据可以看出,阿达木单抗近三年市场稳居全球销量冠军,并且每年销售额在不断增长。目前国内已有21家企业申报临床,由珠海市丽珠单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获得最早临床批准。
TOP2:索非布韦/来地帕韦Harvoni
  【英文商品名】Harvoni
  【英文药品名】Ledipasvir;Sofosbuvir
  【中文药品名】索非布韦/来地帕韦
  【生产厂家名】Gilead
  Harvoni(Ledipasvir;Sofosbuvir)于2014年10月10日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批准规格为90mg和400mg,剂型为片剂,用于治疗基因1型的丙型肝炎感染。
  索非布韦/来地帕韦近三年全球销售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型肝炎或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共约1.8亿人。HCV感染主要包括免疫介导和HCV直接损伤两种,感染以后导致肝脏发炎以致肝功能下降甚至衰竭,病理表现以肝细胞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
TOP3:依那西普Enbrel
  【英文商品名】Enbrel
  【英文药品名】Etanercept
  【中文药品名】依那西普
  【生产厂家名】Amgen/辉瑞
  Enbrel(Etanercept)于1998年11月2日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批准规格为25mg/vial和50mg/ml,剂型为注射剂,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和强直性脊柱炎(AS)的生物DMARD药物(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
  依那西普近三年全球销售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目前,依那西普已获得CFDA批准,用于治疗:(1)中度至重度活动性RA的成年患者,对包括甲氨蝶呤(如果不禁忌使用)在内的DMARD无效时,可用依那西普与甲氨蝶呤联用治疗。(2)重度活动性AS的成年患者,对常规治疗无效时可使用依那西普治疗。
TOP4:英夫利昔单抗Remicade
  【英文商品名】Remicade
  【英文药品名】Infliximab
  【中文药品名】英夫利昔单抗
  【生产厂家名】强生/MSD/三菱
  Remicade(Infliximab)于1998年8月24日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批准规格为100mg/vial,剂型为注射剂,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中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瘘管性克罗恩病和强直性脊柱炎(AS)的生物制品药物。
  英夫利昔单抗近三年全球销售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英夫利昔单抗在近三年市场销售情况有所下滑,可能与美国辉瑞研发的生物类似药Inflectra(infliximab-dyyb,英夫利昔单抗)注射液获得FDA批准上市有关,该药是强生(JNJ)和默沙东(Merck & Co)的重磅品牌药Remicade(类克,通用名:infliximab,英夫利昔单抗)的生物类似药。2016年9月,该药在治疗中度至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III期临床获得成功。数据显示,Infliximab -dyyb与Remicade具有疗效等效性。
TOP5:利妥昔单抗Rituxan
  【英文商品名】Rituxan
  【英文药品名】Rituximab
  【中文药品名】利妥昔单抗
  【生产厂家名】罗氏/Chugai
  Rituxan(Rituximab)于1997年11月26日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批准规格为10mg/ml,剂型为注射剂,用于治疗复发或耐药的滤泡性中央型淋巴瘤的生物制品药物。
  利妥昔单抗近三年全球销售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利妥昔单抗1998年获欧洲委员会的批准,1999年在中国上市。2014年底Rituxan的欧洲专利保护到期,其美国专利也将在2018年到期,随着Rituxan专利的到期,罗氏将面临仿制药的竞争压力。据相关专家预测,在2020年Rituxan业绩将下滑至50亿美元。
TOP6:来那度胺Revlimid
  【英文商品名】Revlimid
  【英文药品名】Lenalidomide
  【中文药品名】来那度胺
  【生产厂家名】Celgene
  Revlimid(Lenalidomide)于2005年12月27日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剂型为胶囊剂,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006年,FDA批准了来那度胺的一个新适应症,即合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治疗已经接受过至少一种疗法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013年,FDA批准来那度胺用于治疗经2种药物(其中一种为硼替佐米)治疗后仍然复发或进展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补充新药申请。
  来那度胺近三年全球销售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来那度胺近三年全球销售增长势头强劲,作为老药新用,其适应症得到相继扩展,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优势地位。相关专家预测,2020年销售额将可能达到150亿美元,成为广泛关注的重磅药物之一。
TOP7:贝伐珠单抗Avastin
  【英文商品名】Avastin
  【英文药品名】Bevacizumab
  【中文药品名】贝伐珠单抗
  【生产厂家名】罗氏/Chugai
  Avastin(Bevacizumab)于2004年2月26日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批准规格为100mg和400mg,剂型为注射剂,该药是一种单克隆抗体,可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用于治疗各类转移性癌症。
  贝伐珠单抗近三年全球销售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贝伐珠单抗是美国首个获得批准上市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是治疗结肠癌的一线药物,2010年2月在中国获得批准,联合以5-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适用于转移性结肠直肠癌的治疗。
TOP8:曲妥珠单抗Herceptin
  【英文商品名】Herceptin
  【英文药品名】Trastuzumab
  【中文药品名】曲妥珠单抗
  【生产厂家名】罗氏/Chugai
  Herceptin(Trastuzumab)于1998年9月25日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批准规格为21mg/ml,剂型为注射剂,适用于治疗HER2过度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作为单一药物治疗已接受过1个或多个化疗方案的转移性乳腺癌;与紫杉类药物合用治疗未接受过化疗的转移性乳腺癌。
  曲妥珠单抗近三年全球销售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该药是一种抗Her2的单克隆抗体,它通过将自己附着在Her2上来阻止人体表皮生长因子在Her2上的附着,从而阻断癌细胞的生长,还可以刺激身体自身的免疫细胞去摧毁癌细胞。曲妥珠单抗于2002年获CFDA批准上市,目前该药已有生物类似药上市。
TOP9:甘精胰岛素Lantus
  【英文商品名】Lantus
  【英文药品名】Insulin Glargine Recombinant
  【中文药品名】甘精胰岛素
  【生产厂家名】赛诺菲
  Lantus(Insulin Glargine Recombinant)于2000年4月20日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批准规格为100units/ml和300units/3ml,剂型为注射剂,适用于治疗糖尿病。甘精胰岛素类具有长效作用,每天需在固定的时间皮下注射给药。
  甘精胰岛素近三年全球销售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甘精胰岛素是糖尿病药物市场中规模较大的一种产品,在胰岛素类产品中占据1/3的胰岛素市场。目前国内除进口产品外,已批准珠海联邦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和甘李药业的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两款国产产品。
TOP10:肺炎球菌疫苗Prevnar
  【英文商品名】Prevnar
  【中文药品名】肺炎球菌疫苗
  【生产厂家名】Pfizer
  Prevnar于2010年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剂型为注射剂,适用于6个月到5周岁儿童接种;治疗13种链球菌引起的肺部和其它感染。
  肺炎球菌疫苗近三年全球销售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6年,辉瑞凭借Prevnar雄踞全球疫苗市场第一,并遥遥领先其他产品。Prevnar是肺炎球菌疫苗,并且多年来销售稳定。
TOP11:利伐沙班Xarelto
  【英文商品名】Xarelto
  【英文药品名】Rivaroxaban
  【中文药品名】利伐沙班
  【生产厂家名】拜耳/强生
  Xarelto(Rivaroxaban)于2008年9月在加拿大和欧盟获准上市,2009年获CFDA批准上市,2011年7月获得FDA批准上市,批准规格为10mg、15mg和20mg,剂型为片剂,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药物。
  利伐沙班近三年全球销售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利伐沙班自2008年上市以来至今,销售额整体呈递增态势,上市三年销售额即破亿,且之后一路飙升。目前上市的凝血因子Xa抑制剂主要有: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而处于临床阶段的“沙班”类药物还有赛诺菲研制的奥米沙班和默克公司的贝曲沙班等等。
TOP12:阿柏西普Eylea
  【英文商品名】Eylea
  【英文药品名】Aflibercept
  【中文药品名】阿柏西普
  【生产厂家名】拜耳/再生元
  Eylea(Aflibercept)于2011年11月8日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上市,批准规格为40mg/ml,剂型为注射剂,是一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R)单抗隆抗体,用于治疗包括湿性年龄相关黄斑等多种眼科疾病。
  阿柏西普近三年全球销售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阿柏西普最初是由再生元开发的,其将美国外的销售权转让给拜耳。临床III期研究显示在治疗湿性黄斑和中央视网膜静脉闭塞中,每两月注射一次的Eylea和每月注射一次的Lucentis效果相当,而且治疗近视性脉络膜炎以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效果相当好。目前,Eylea已经是全球最畅销的眼科药物,据相关专家预测,2017年销售额在58.8亿美元,2021年销售额在70亿美元。
TOP13:普瑞巴林Lyrica
  【英文商品名】Lyrica
  【英文药品名】Pregabalin
  【中文药品名】普瑞巴林
  【生产厂家名】Pfizer
  Lyrica(Pregabalin)于2004年12月30日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上市,批准剂型为胶囊剂,该药是美国制药巨头辉瑞推出的全球最畅销的止痛药,治疗的适应症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脊髓损伤相关神经痛、纤维肌痛相关神经痛以及特定成人癫痫患者部分性发作。
  普瑞巴林近三年全球销售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目前该药已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上市,是名副其实的重磅炸弹级药物;普瑞巴林的化合物专利及疼痛应用专利将于2018年到期,仿制药市场前景巨大药物,国内该品种竞争十分激烈。目前,国内市场上主要由辉瑞公司以及重庆赛维药业生产的普瑞巴林胶囊销售为主。
TOP14:氟替卡松/沙美特罗Seretide/Advair
  【英文商品名】Seretide/Advair
  【英文药品名】Fluticasone Propionate; Salmeterol Xinafoate
  【中文药品名】氟替卡松/沙美特罗
  【生产厂家名】GSK
  Seretide/Advair于2000年8月24日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上市,批准剂型为吸入剂,适用于对哮喘进行常规治疗患者的联合用药,同时可以治疗哮喘和COPD。
  氟替卡松/沙美特罗近三年全球销售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氟替卡松/沙美特罗是葛兰素史克销售额最高的药物之一,它的制剂美国专利早在2011年就已经到期,因其吸入器装置存在专利保护,其销量并未因制剂专利而大幅度下降。随着吸入器装置2016年8月到期,未来几年该药的销售将有较大的下滑,相关专家预测,2020年销售额19亿美元。
TOP15:PEG-非格司亭Neulasta
  【英文商品名】Neulasta
  【英文药品名】PEG-Filgrastim
  【中文药品名】PEG-非格司亭
  【生产厂家名】Amgen
  Neulasta(PEG-Filgrastim)于2002年1月31日首次获得美国FDA批准,2002年8月22日获得EMA批准,商品名分别为Neulasta和Ristempa,批准规格为6mg/0.6ml,剂型为注射剂,临床上主要用于减少化疗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一个化疗周期中只需给药1次。
  PEG-非格司亭近三年全球销售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PEG-非格司亭是Amgen公司开发的长效rhG-CSF剂型产品,通过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进行聚乙二醇(PEG)修饰,延长在体内的代谢时间,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
TOP16:格拉替雷Copaxone
  【英文商品名】Copaxone
  【英文药品名】Glatiramer Acetate
  【中文药品名】格拉替雷
  【生产厂家名】Teva
  Copaxone(Glatiramer Acetate)于1996年12月20日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上市,批准规格为20mg/ml和40mg/ml,剂型为注射剂,临床上主要用于多发性硬化症。
  格拉替雷近三年全球销售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格拉替雷是由谷氨酸胺、赖氨酸、丙氨酸和酪氨酸等四种氨基酸以随机排列组成的多肽,这四种氨基酸在髓鞘碱性蛋白中常见,格拉替雷在体内可以作为免疫系统的诱饵,从而减缓了自身免疫作用。该药2014年5月美国专利到期 ,但是它近两年来销售量并没有大的下滑,Teva公司一方面进行专利权诉讼,尽量延缓仿制药进入市场的时间,另一方面它推出了长效的格拉替雷制剂,分别在2014年和2015年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长效制剂服用更加方便,减缓了仿制药的冲击。
TOP17:索非布韦Sovaldi
  【英文商品名】Sovaldi
  【英文药品名】Sofosbuvir
  【中文药品名】索非布韦
  【生产厂家名】Gilead
  Sovaldi(Sofosbuvir)于2013年12月6日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上市,批准规格为400mg,剂型为片剂,临床上主要用于基因1型、2型、3型和4型慢性丙型肝炎成人患者的治疗,治愈率在90%左右。
  索非布韦近三年全球销售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吉利德的霸主地位也是从2014年开始被挑战的,竞争对手艾伯维和默沙东的丙肝药物在2014年底和2016年相继获批。??在近几年里,由于受同类产品Harvoni上市影响,Sovaldi的年销售额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目前,吉利德的这两款药物仍未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的丙肝发病率属全球最高之列,中国患者仍依靠旧的疗法,往往伴有恶心和脱发等副作用,而Sovaldi和Harvoni的治愈率高达90%以上。
TOP18:富马酸二甲酯Tecfidera
  【英文商品名】Tecfidera
  【英文药品名】Dimethyl Fumarate
  【中文药品名】富马酸二甲酯
  【生产厂家名】Biogen
  Tecfidera(Dimethyl Fumarate)于2013年3月27日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上市,批准规格为120mg和240mg,剂型为胶囊剂,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复方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症的一线口服治疗药物。
  富马酸二甲酯近三年全球销售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富马酸二甲酯除了具有口服的优势外,同时具有很好的免疫调控能力,无显著的免疫抑制剂作用,耐受性和副作用都很低。由于2014年10月和2015年7月的两起服用富马酸二甲酯的患者因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死亡的事件给此药物的销售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增长势头有所减缓。相关专家预测,2020年销售额在50亿美元。
TOP19:西格列汀Januvia
  【英文商品名】Januvia
  【英文药品名】Sitagliptin Phosphate
  【中文药品名】西格列汀
  【生产厂家名】MSD
  Januvia(Sitagliptin Phosphate)于2006年10月16日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上市,批准规格为25mg、50mg和100mg,剂型为片剂,是全球第一个上市的DPP-4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抗糖尿病制剂。
  西格列汀近三年全球销售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西格列汀于2006年获FDA批准,其化合物专利申请日为2002年7月5日,换言之,在产品上市后,在美国有将近16年的专利保护期。随后,产品陆续在欧洲(2007年)、日本(授权ONO/小野公司销售,2009年)、中国(2009年)上市。
TOP20:纳武单抗Opdivo
  【英文商品名】Opdivo
  【英文药品名】Nivolumab
  【中文药品名】纳武单抗
  【生产厂家名】BMS/Ono
  Opdivo(Nivolumab)早在2014年在日本获批上市,用于不可切除的黑色素瘤。2014年12月美国FDA加速批准该药用于治疗无法手术切除或已经出现转移且对其它药物无应答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2015年03月04日,美国FDA批准其新适应症,用于治疗晚期(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适用于以铂类为基础化疗或化疗后疾病出现恶化的患者。
  纳武单抗近三年全球销售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纳武单抗自上市以来,年增长速度惊人,相比2015年其销售额增长近4倍。2015年11月23日Opdivo获FDA批准新适应症,治疗之前接受过治疗的晚期肾细胞癌。2016年11月Opdivo获FDA批准新适应症,用于铂难治复发性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SCCHN)成人患者的治疗。
  参考出处

2、福布斯《2017美国最佳雇主500强》:制药业Genentech排第一

福布斯(Forbes)近日发布《2017年美国最佳雇主TOP 500》榜单,零售业巨头好市多(Costco Wholesale)、互联网巨头谷歌(Google)、户外用品零售巨头REI(RecreationalEquipment)位列榜单前三甲,成为美国大众心目中最理想的就职企业。前10名的其他企业还包括:赫尔曼纪念医疗系统(Memorial Hermann Health System)、联合服务汽车协会(United Services Automobile Association,USAA)、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宾州医学院(Penn Medicine)、梅奥诊所(Mayo Clinic)、City of Austin(奥斯汀市政服务)、沃格曼斯食品市场有限公司(Wegmans Food Markets)。
罗氏旗下基因泰克(Genentech)是唯一挤进前20名的药企,成为制药及生物技术领域的求职圣地。而该领域,位列2、3位的是分别为生物技术巨头安进(Amgen)和医药巨头强生(Johnson & Johnson),在总榜单中分别位列第104和132位;该领域排名靠后的制药公司分别为美国制药巨头辉瑞(Pfizer)、德国制药巨头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全球最大合同研究组织PPD(Pharmaceutical Product Development,PPD,医药产品开发公司)在总榜单中几乎垫底。
以下是《制药及生物技术》领域各药企详细排名:
排名
总榜排名
中文名
英文名
地址
总部
1
19
基因泰克
Genentech
南圣弗朗西斯科,加利福尼亚
美国
2
104
安进
Amgen
千橡,加利福尼亚
美国
3
132
强生
Johnson   & Johnson
新不伦瑞克,新泽西
美国
4
148
罗氏
Roche   Holding
南圣弗朗西斯科,加利福尼亚
瑞士
5
158
艾伯维
AbbVie
北芝加哥,伊利诺斯
美国
6
232
百时美施贵宝
Bristol-Myers   Squibb
纽约,纽约
美国
7
244
默沙东
Merck
Kenilworth,新泽西
美国
8
252
礼来
Lilly
印第安纳波利斯,印第安娜
美国
9
287
诺华
Novartis
新泽西东汉诺威
瑞士
10
302
拜耳
Bayer
惠帕尼,新泽西
德国
11
323
百特国际
Baxter   International
Deerfield,伊利诺斯
美国
12
373
葛兰素史克
GlaxoSmithKline
费城,宾夕法尼亚
英国
13
374
赛默飞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Waltham,马萨诸塞州
美国
14
424
阿斯利康
AstraZeneca
威尔明顿,特拉华
英国
15
448
梯瓦
Teva   Pharmaceutical
北威尔士,宾夕法尼亚
以色列
16
459
辉瑞
Pfizer
纽约,纽约
美国
17
469
勃林格殷格翰
Boehringer   Ingelheim
Ridgefield,康涅狄格
德国
18
489
医药产品开发公司
PPD
威尔明顿,北卡罗莱纳
美国



3、神奇!新技术可精确调控血液中药物剂量
就像咖啡或酒精一样,每个人对药物的代谢特征也各有不同。对于一些人来说的最佳药物剂量可能对另外一些人就成为了致死剂量。尤其对于化疗药物或者胰岛素来说,准确地开具合适的药物剂量是很困难的事情。
如今,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工程师H. Tom Soh与博士后Peter Mage开发出来一种药物输送工具,该工具能够方面患者控制药物的剂量。相关结果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上。研究者们发现,该技术能够在活体动物中持续性地调节化疗药物的水平。
该药物具有三个基本的元件:实时生物感受器,用于持续性地控制血液中药物的水平;控制系统调节药物的剂量;以及一个可编程的泵用于输送特定剂量的药物。
感受器中含有一种叫做aptamer的分子,该分子能够与特定的药物结合。当药物出现在血液中的时候,aptamers能够改变形状,进而能够被检测器识别。血液中药物的水平越高,改变形状以被检测到的aptamers的数量也就越多。
这一信号每几秒中就被捕捉一次,通过控制泵的软件进行药物的补充。
研究者们通过给药物进行阿霉素的注射,检测了该设备的功能。尽管不同的动物对于该药物的生理感应以及代谢变化存在差异,但是他们还是能够在多个动物个体中保持药物剂量的稳定。
如果该药物能够同样作用于人体,那么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我们能够检测以及控制除了葡萄糖以外的其它成分,例如胰岛素等能够调节血糖的分子"。该设备将会对患有I型糖尿病以及胰腺功能低下的患者带来福音。
资讯出处:Experimental technology monitors and maintains drug levels in the body
原始出处:P. L. Mage et al. Closed-loop control of circulating drug levels in live animals,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7). DOI: 10.1038/s41551-017-0070


4、5月是黑色素瘤意识月,盘点黑色素瘤研究最新进展
黑色素瘤,又称恶性黑色素瘤,是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一类恶性肿瘤,常见于皮肤,亦见于黏膜、眼脉络膜等部位。在亚洲人和有色人种中,原发于皮肤的黑色素瘤占50%~70%,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为肢端(约占所有黑色素瘤的50%),即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部位,其次为粘膜黑色素瘤(约占20%左右),而欧美白种人这两种亚型仅占所有黑色素瘤的5%。黑色素瘤是皮肤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瘤种,容易出现远处转移。早期诊断和治疗因而显得尤为重要。
当黑色素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就会出现黑色素瘤。过度的紫外线照射是明确的黑色素瘤病因之一。紫外线可以损伤皮肤细胞的DNA引起黑色素瘤。如果能够在黑色素瘤细胞离开皮肤进入淋巴结以及身体其他部位之前发现它,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1.5%。而如果在比较晚期发现这种癌症,那么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将只有30%~60%。
大约40%~60%的黑色素瘤存在BRAF蛋白突变。适用于晚期BRAF突变黑色素瘤病人的治疗方法主要归为两大类:靶向治疗,比如化疗,能够阻止癌症生长和扩散;免疫治疗,通过刺激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
2017年5月是黑色素瘤意识月(Melanoma Awareness Month),其目的在于提高对黑色素瘤的意识,增加早期检测的几率以便较早地进行治疗。基于此,小编针对近期黑色素瘤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一番梳理,以飨读者。
1.Nature:黑色素瘤个体化疗法开发取得重大进展!
doi:10.1038/nature22079

尽管基于阻断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蛋白(PD-1)的免疫疗法能够成功治疗转移性的黑色素瘤患者,但仍有超过一半的患者并不会通过看到肿瘤萎缩而获得长期的治疗效益,其中一种可能性的原因就是药物并没有在这些患者机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PD-1阻断药物在很多患者机体中缺少一种生物学效应;然而,最近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明,实际上,大约80%的患者机体中对这些疗法产生反应的T细胞数量都会增加,PD-1靶向抗体pembrolizumab是一种检查点抑制剂药物,其能够有效抑制PD-1受体从而就能够促进T细胞复制并且对癌细胞产生强烈的反应。
但为何促进肿瘤收缩和增加患者机体中T细胞的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关系呢?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就给出了一定的研究线索;E. John Wherry教授指出,我们发现,患者机体中治疗前肿瘤的尺寸能够确定T细胞对药物产生反应来抑制患者机体肿瘤的强度,肿瘤尺寸越大,药物所激活的T细胞的活化能力就会越强,很多患者经历的临床失败并不仅仅是因为机体免疫系统无法被激活,而且还因为T细胞再度活化的强度和机体原始肿瘤负担失衡所致。
利用pembrolizumab治疗前后IV级黑色素瘤患者机体中外周血的免疫分析结果,研究人员就鉴别出了疗法开始时相比肿瘤尺寸而言循环T细胞所发生的的改变,同时研究者还对47名患者机体的血液改变进行了研究,这些参数之间的关系或许能够帮助深入阐明患者机体对免疫疗法的反应。Jedd Wolchok博士表示,这项研究能够帮助回答一些关键的问题,即为何某些患者对抗PD-1抑制剂疗法并无反应而为何有些患者却能够产生反应,我们想通过研究理解利用抗PD-1抗体疗法治疗患者时其机体免疫系统所发生的变化,同时对这些患者机体中发生的免疫学变化进行定性研究。
当黑色素瘤患者对PD-1阻断剂没有反应时,并不完全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但将免疫反应重新激活机体同肿瘤负担进行联系时,研究者提出了检查点抑制剂疗法失败的三种原因,即这种疗法并不能有效促进机体免疫反应再度激活,相比肿瘤尺寸而言免疫效应不充足或者药物发生了脱靶。Wherry说道,这项研究中我们鉴别出了多种疗法失败的情况,这对于后期开发新一代治疗措施非常关键。
研究者表示,当新型疗法使用后3-6周,他们将会利用这种方法来检测其它患者是否会因这种药物而获益,在PD-1临床试验中,其相比正常12周的重点疗法要早6周,如果患者并不会因pembrolizumab而获益,临床医生就会采用其它类型的药物来放大患者机体对第一种药物的免疫响应,他们会将额外疗法同首次PD-1阻断剂疗法失败的类型相匹配来对患者进行治疗。
2.PCMR:利用新方法培养出用于黑色素瘤研究的小鼠细胞系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盖泽尔医学院(Dartmouth Geisel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允许从小鼠黑色素瘤中收集的细胞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容易生长的方法,并且利用这种方法培养出多种对PLX4032敏感的小鼠BRafV600E黑色素瘤细胞系。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Pigment Cell & Melanoma Research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ultiple murine BRafV600E melanoma cell lines with sensitivity to PLX4032”。
鉴于一般的小鼠细胞系缺乏在人黑色素瘤中经常普遍存在的这种BRAF突变,并且这些细胞系在体外培养时生长缓慢,因此它们不能代表人黑色素瘤细胞系。对控制小鼠细胞系行为的分子机制进行详细研究一直存在困难,这是因为当前可获得的小鼠细胞系在体外培养中不能很好地生长。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是首次开发出一种允许从小鼠肿瘤中收集到的黑色素瘤细胞在体外细胞培养时容易生长的方法。重要的是,这些细胞系与免疫功能完好的小鼠品种在遗传上是匹配的,而不像人细胞需要被植入到免疫功能受到削弱的小鼠体内才能生长。因此,能够在体外细胞培养物中和具有完整免疫系统的小鼠体内研究这些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系是实验上的一大优势。
3.纳米颗粒携带药物组合可治疗黑色素瘤
来自美国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类新型药物,可以借助纳米颗粒对一种药物组合进行运输这样可以避免黑色素瘤产生治疗抵抗。这种叫做CelePlum-777的药物包含了一定比例的抗炎药物Celecoxib和毒性药物Plumbagin,通过这两种药物的结合,细胞很难产生抵抗。
Celecoxib和Plumbagin以特定比例联合使用能够协同杀死黑色素瘤细胞。研究人员借助纳米颗粒将药物直接送达癌细胞,“将多种药物装载到纳米颗粒中是一个创新方法,可以将多种癌症药物同时送达需要它们发挥作用的部位。另外一个优势就是通过药物联合,可以使用更为有效且毒性更小的药物浓度。”领导该研究的Raghavendra Gowda教授这样说道。
Celecoxib和Plumbagin无法通过口服的方式很好地进入体内,因此不能达到发挥毒性杀伤作用所需的药物比例。CelePlum-777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入体内,因为药物尺寸小可以在肿瘤内部积累随后释放药物杀死癌细胞。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 和 Cancer Letters上报道了他们的结果。
研究人员在肿瘤细胞系和肿瘤小鼠模型上检测了CelePlum-777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这种新型药物能够阻止小鼠体内的肿瘤发育,并且没有显著副作用。在这种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之前,还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前研究。目前该药物已申请专利并授权给Cipher Pharmaceuticals公司,未来将由该公司继续进行FDA所要求的各种检测。
4.CCR:抗衰老基因或可成为治疗黑色素瘤的新靶点
doi:10.1158/1078-0432.CCR-17-0201

Wistar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一种抗糖尿病药物可以通过激活一个抗衰老基因进而抑制一个参与转移进展和抵抗靶向治疗的蛋白来抑制老年黑色素瘤病人体内黑色素瘤的生长。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
Wistar的科学家们曾经发现肿瘤微环境存在一些衰老相关的变化,这些改变会驱动黑色素瘤进展和治疗抵抗。他们还发现Wnt5A这种蛋白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以及对治疗药物的抵抗和不良预后,Klotho是可以调节Wnt5A的一种抗衰老蛋白。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用一种促进Klotho表达降低Wnt5A水平的药物处理小鼠,发现这种药物可以抑制老年小鼠体内已经产生治疗抵抗的黑色素瘤的生长,但是在年轻小鼠身上并没有这种效果。
该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人造皮肤模型来重新建立黑色素瘤细胞与年轻或衰老的肿瘤微环境之间的联系。他们观察到Klotho,Wnt5A,黑色素瘤细胞以及肿瘤微环境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相互调控关系。他们还发现利用抗糖尿病药物罗格列酮可以改变Klotho表达进而降低Wnt5A的表达水平。重要的是,罗格列酮联合靶向治疗药物可以共同抑制年轻和老年小鼠体内的肿瘤生长,单独使用罗格列酮反而会促进年轻小鼠体内的肿瘤生长而抑制老年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

5.PCMR:新研究为黑色素瘤精准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一旦肿瘤消耗完原发灶所有的氧气和营养成分就会向身体其他部位发生转移寻找更多营养供给。来自美国NIH的研究人员对HIF1a进行了新的研究,该分子在许多种癌症中发挥氧气和营养成分感受器的作用。他们发现了40个新基因能够被 HIF1a开启或关闭,10个基因与黑色素瘤从原发灶向身体其他部位转移所需要的时间有关。他们将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 Pigment Cell and Melanoma Research 上。
“这些在原发黑色素瘤中新发现的基因和信号通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开发精准治疗所需要的新靶点,还可能用于其他癌症的治疗,”文章作者Stacie Loftus 博士这样说道。“除此之外,基因表达的变化(开启或关闭)还可以在未来用于预测癌细胞如何以及何时发生扩散,以及肿瘤的生长速度。”
6.EBioMedicine:科学家或有望开发出抵御黑色素瘤扩散的新疗法

日前,来自牛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黑色素瘤细胞扩散的新方法,相关研究刊登于Ebiomedicine上,该研究或能帮助科学家们开发新型疗法来关闭黑色素瘤细胞中的侵袭性基因,从而实现对黑色素瘤的抑制。
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鉴别出了一种新型的可用作靶向药物开发的靶点,通过抑制细胞切换到侵袭性行为的过程或许就能够有效抑制黑色素瘤以及其它转移性癌症的扩散。研究者Smith解释了两种类型的行为,同时他还指出,这些行为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两种不同的调节性因子MITF(增殖细胞)和BRN2(侵袭性细胞)会进行表达。BRN2能够降低MITF的表达从而减缓细胞增殖,但同时会使得细胞处于一种侵袭性的模式。
同时研究人员还鉴别出了一种能让BRN2发生上述作用的新型途径,首先该途径会增加另外一种名为NFIB的调节性因子进行表达,从而就能够控制细胞的侵袭性程序;而NFIB的一个重要靶点就是名为EZH2的酶类,该酶能够对细胞活性产生全面性的改变,同时其还会促进侵袭性基因的表达并且关闭MITF进而抑制细胞发生增殖,这样就会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性能力。
研究人员认为,一旦细胞离开肿瘤位点其就不再能够接受信号来诱发开关开启,因此机体系统就会重置MITF驱动的细胞增殖状态,从而就能够促进新发肿瘤在新的位点中形成并且增殖。最后研究者表示,我们发现NFIB-EZH2途径或许能够支撑其它类型癌症以及肺癌的转移,好消息就是目前在临床试验中有特殊药物能够化学性地抑制EZH2,从而就能够有效阻断癌症的侵袭。
7.Mol Cancer Therap:新型药物或能有效阻断90%的黑色素瘤转移
doi:10.1158/1535-7163.MCT-16-0482

日前,刊登在国际杂志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一种新型的潜在药物或能降低高达90%的黑色素瘤细胞的扩散。这种人工小分子化合物能够对黑色素肿瘤细胞中产生RNA分子和特定蛋白质的基因的活性进行靶向作用,特殊的基因活性(或转录过程)能够诱发黑色素瘤扩散,但研究者开发的新型化合物能够有效对其进行抑制,截止到目前为止,很少有药物化合物能够达到这种目的。
研究者指出,这种新型化合物能够阻断黑色素瘤细胞中一种名为心肌素相关转录因子(MRTFs)的蛋白开启基因转录过程,而这些触发蛋白又能够被另一种名为RhoC(Ras同源性C)的蛋白所开启,RhoC蛋白存在于信号通路中,其能够促进疾病在机体中快速扩散。这种新型化合物能够降低85%至90%的黑色素瘤的转移,同时研究者还发现,这种潜在的药物还能够明显降低注射人类黑色素瘤细胞的小鼠肺部中肿瘤的转移。
研究者Neubig表示,我们利用完整的黑色素瘤细胞来对化学抑制剂进行筛选,这或许就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有效阻断RhoC通路的化合物。而阻断整个通路就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发现MRTF信号蛋白可以用作新型的药物靶点。阐明这种通路在哪些患者机体中处于开启状态对于后期开发新型化合物非常关键,因为这或许能够帮助研究者确定哪些病人最能够因摄入药物而获益,当上述通路处于开启状态,新型化合物就能够有效关闭黑色素瘤细胞的生长,并且抑制疾病进展,因此MRTF蛋白的激活或许就能够作为一种新型标志物来帮助确定患者出现黑色素瘤的风险。
8.科学家开发自动化技术可在早期阶段检测黑色素瘤
doi:10.1111/exd.13250

即使是最牛的专家也有可能被黑色素瘤愚弄。患上这种皮肤癌的病人经常会在皮肤上长出一些看起来像痣的东西但是形状和颜色可能不规则,很难与良性的痣进行区分,因此黑色素瘤的诊断非常困难。现在来自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自动化技术,结合影像检查与数字分析以及机器学习帮助医生在早期阶段检测病人的黑色素瘤。
在这个新方法中,病变的图片会经过一系列计算机程序的处理,从中提取颜色数目以及其他可定量数据。这种分析方法会产生一个整体的风险指数,叫做Q指数,代表着发生癌变的可能性。
最近发表在Experimental Dermatology上的一项研究对这种方法的可用性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Q指数在发现早期黑色素瘤方面的正确率很高。对正常痣的正确检测率为36%,接近皮肤病专家在显微镜下对可疑痣的直观检测。
研究人员在开发该工具的过程中使用了60张黑色素瘤的图片和等量的良性生长物图片,用图像处理程序进行分析。他们开发了图像标记物来准确定量生长物的视觉特征,再利用计算机软件产生一系列可定量指标来区分两组图片。
通过将数据与每一种标志物进行结合,他们为每张图片计算出一个Q指数,介于0和1之间,数字越大代表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9.强大的肠道菌群!竟然影响黑色素瘤病人对免疫治疗药物的应答
新闻来源:Gut microbes linked to immunotherapy response in melanoma patients

在利物浦举办的国家癌症研究所(NCRI)癌症会议上,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科学家介绍了他们的一项最新发现:对于癌细胞已经扩散的恶性黑色素瘤病人来说,如果他们的肠道细菌多样性更加丰富,他们对免疫治疗产生应答的可能性会更大。
参与该研究的科学家们共分析了超过200张嘴和100份肠道菌群样本,这些样本都来自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他们发现对免疫治疗产生应答的癌症病人其肠道中的细菌多样性也更加丰富,他们还发现了在应答者和不应答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细菌类型。病人的口腔细菌类型并没有差异。
这项研究表明在进行免疫治疗之前通过给予抗生素,益生菌或者粪便移植改变肠道菌群能够增加免疫治疗药物的效果,这些新药目前已经用于治疗几种不同类型的癌症。但是这还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临床试验验证。
10.治疗黑色素瘤该选择靶向治疗还是免疫治疗?这项研究给你一个答案
doi:10.1001/jamaoncol.2016.4877

大约40%~60%的黑色素瘤存在BRAF蛋白突变。来自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对于晚期黑色素瘤病人来说,联合使用几种免疫治疗方法能够提高病人生存率,降低危及生命的事件的发生风险。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AMA Oncology上。
适用于晚期BRAF突变黑色素瘤病人的治疗方法主要归为两大类:靶向治疗,比如化疗,能够阻止癌症生长和扩散;免疫治疗,通过刺激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但哪种才是最佳的初始治疗方法仍然不清楚。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评估不同的系统治疗方法对诊断为晚期BRAF突变黑色素瘤但尚未接受任何治疗的病人的治疗效率和安全性。
研究人员分析了2011年到2015年之间发表的15项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其中共包含6662名癌症病人,这些病人或者是体内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淋巴结不适合手术,或者黑色素瘤已经发生远端转移。研究人员评估了靶向治疗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这些病人带来的好处和坏处。他们发现BRAF和MEK联合靶向治疗以及PD-1免疫治疗对于改善整体生存率同样有效。BRAF和MEK联合抑制对于提高无进展生存率最有效。PD-1抑制剂与显著降低危及生命事件的风险有关。
11.Cancer Res:添加一味神奇“佐料” 改善T细胞治疗黑色素瘤效果
doi:10.1158/0008-5472.CAN-16-0587

来自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和芝加哥洛约拉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首次证明利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培养用于免疫治疗用途的T细胞能够提高T细胞在黑色素瘤临床前模型中的治疗效率和结果。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ancer Research上。
临床试验数据显示,高达40%的IV期黑色素瘤病人接受过继T细胞治疗后(adoptive cell therapy,ACT)可存活5年。ACT这种方法主要通过促进病人自身免疫应答对抗癌症从而发挥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收集病人自身T细胞通过基因修饰方法表达处于激活状态的T细胞受体,然后再快速扩增获得大量用于治疗重注的T细胞。
不过病人对这种治疗方法的应答情况不尽相同。注入体内的细胞持续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好,但是T细胞在体外的快速扩增会导致T细胞对激活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变得更加易感,因此研究人员认为AICD会降低ACT疗法的整体效果。
研究人员发现在T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中添加NAC能够防止DNA损伤标记物γH2AX的增加,还可以显著促进T细胞的存活时间和免疫治疗结果,包括抑制肿瘤生长,改善生存情况。
研究发现接近40%利用NAC培养的T细胞可以在肿瘤中被检测到,相比之下标准方法培养的T细胞只有大约1.2%能够在肿瘤中被检测到。研究人员还发现接受NAC培养T细胞治疗的小鼠其肿瘤生长得到了显著抑制。
将NAC加入到现有的培养流程中几乎不会对病人造成任何危险,NAC已经在临床上得到许多应用,并且利用NAC培养T细胞的过程也是在病人体外进行。
本文来源:多个官方网站及资讯类网站,在此表示感谢!如本文存在侵犯权利之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我将立即改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clafe 发表于 2017-6-20 13:59:1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5-7-20 06:46 PM , Processed in 0.148929 second(s), 17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