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市场快讯] 【报告】多重压力下 跨国药企对中国信心不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iaoxiao 发表于 2014-11-12 12:5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报告】多重压力下 跨国药企对中国信心不减
2014-11-12 [url=]医药经济报[/url]

  普华永道Strategy&公司最近发布的《中国生命科学行业趋势与调研结果报告》显示,跨国公司对自身在中国市场增长的信心高于本土企业。在定价与市场准入、合规更严、持续创新等压力下,跨国药企布局中国的步伐并未放缓。

  近日,在江苏常熟举行的2014年生物医药领导人年会上,普华永道Strategy&公司发布的《中国生命科学行业趋势与调研结果报告》认为,尽管存在一定的挑战,但中国的整体市场非常好,产业发展速度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相当快的。“中国的生物产业与欧美国家10年前的情况非常相似,总体来看,大家对发展还是非常有信心。”普华永道Strategy&公司总监孙超表示。

  据了解,该报告共调研了160位中国医药行业高管,约一半来自医药公司,25%供职于医疗设备企业,其余的来自医院等医疗机构;这些高管有50%在跨国企业工作(包括合资公司),另外50%来自本土企业和机构,有超过75%级别在副总裁以上,包括CEO。

  孙超指出,尽管医药行业面临着持续创新、销售模式变革、定价与市场准入这三大挑战,又要面对合规问题,以及数字化和移动医疗带来的冲击,但受访者依然看好中国市场。调研结果显示,超过85%的参与者认为中国市场会继续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其中,跨国公司对自身在中国市场增长的信心高于本土企业;跨国公司更关注政府对价格的管控,中国公司则更担心人才流失的问题。

人才流动日渐频繁

  在GSK事件之后,定价与市场准入、合规更严等短期压力并未使跨国制药企业放缓布局中国市场的步伐:9月,赛诺菲在上海成立亚太研发总部;10月,强生在沪设立亚太创新中心。

  强生亚太创新中心总裁吴冬对记者表示,强生在评估市场前景时会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公司看好中国医药市场未来的发展。

  随着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跨国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研发、生产管理理念,培养了众多高端人才,还有越来越多的海归人才回国工作,跨国制药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日渐频繁。由此,去哪里寻找合适的人才、如何留住人才成为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般而言,人员流转率主要看3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当地人才是否愿意迁移,二是薪酬问题,三是地方政府根据员工受教育程度的工资和补贴。人员流转率高现象在中国的中小型企业里表现尤为突出。对此,一位与会者表示,中小型企业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应该多从提高福利和待遇角度考虑,并给予足够的人文关怀。

  而对于行业高端人才,人员流转问题在跨国公司出现的概率较大,主要表现为:人才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由超大的跨国公司向小公司转移;从国际性的公司向本土公司转移的特点。实际上,薪资待遇并不是高层次人才最看重的方面,企业需要多加思考如何更好地留住他们。

  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吴振平深有体会。他刚回国的时候发现,国内人才拥有扎实的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知识,却不会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制药过程中去,但培养起来很快。吴振平认为,国内的高端制药人才依然缺乏,但行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已经得到了较大提升。

“创新”必要性5年不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医药行业一直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但是现在创新投资的回报率正不断下降。为了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医药公司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来创造价值,并更关注核心价值和便捷性。上述报告的数据显示,64%的高管认为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81%的受访人认为这一观点在未来5年内不会改变。

  而这种创新将从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的开放式创新,如赛诺菲和再鼎生物合作开发两个药物,礼来与和记黄埔结成药品开发联盟,强生全球四大创新中心已开展80多项外部合作等等。

  ChinaBio Consulting的数据显示,无论从VC资本,还是IPO、并购、合资看,中国生命科学行业2014年前三季度的资本活跃程度都显著高于2013年全年,2014年的融资金额有望超过12亿美元。

  与25家中国VC企业有合作的ChinaBio公司总裁兼创始人Greg B. Scott分析,过去三年中,医药行业吸引的投资总额有所下降,但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行业呈增长态势。值得注意的是,从调查结果来看,跨国企业对其业务在公立医院的开展信心胜过在私立医院。

  虽然互联网对传统医药行业的改变正在进行,但实际上,不少企业人士对此问题表现得并不敏感。一位业内人士直言,行业内或将出现一个新的岗位——“首席数字官”,可以理解为一个既懂传统技术,又懂数字营销技术的岗位。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报记者 李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panyao 发表于 2014-11-12 16:11:47 | 只看该作者
有扎实的基础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5-7-6 05:37 AM , Processed in 0.092642 second(s), 21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