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市场快讯] [独家重磅]大数据透视药品审评之仿制药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北京-丹丹 发表于 2014-5-23 08:0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独家重磅]大数据透视药品审评之仿制药篇
2014-05-22 魔方君 医药魔方数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Hi,这里是搜索“医药”排名第一的微刊,立即关注我建立关系吧!

此前医药魔方发表过一篇关于仿制药排队时限的分析文章,《仿制药到底要排队多长时间?》,引发了行业热议。经过这么久的沉淀,魔方君愈发觉得原来的分析深度不够,得出的数字结论过于粗浅,很有必要深入透析一下这个焦点问题。魔方君也试图统计出一个仿制药的标准审评时限,但研究以失败而告终。这里面牵涉到特殊审评、企业自身的临床研究时限等诸多问题,故仅得出一个平均值毫无趋势可言,毫无参考价值。然而,大数据的视角无疑为揭示此问题带来了全新的研究思路。于是,魔方君就再次动手吃螃蟹啦。在此也提醒一句,试图重复此工作的伙伴需慎行,天气炎热,庞大数据的处理工作会随时造成普通电脑过热崩溃,数据瞬间荡然无存可不是开玩笑的。如果你非要用笔记本操作,那就搬来两台电扇交叉吹风吧,同时要忍受光标每3分钟闪一下的速度。
在上图之前,我们先统一一些基本定义。
1、审评排队时限:对企业而言,我们并不关心具体的审评时限是从取得受理号开始,还是从排完队才开始计时。在这里,我提出这个新的定义,即从取得受理之日起,至完成评审动作(包含批准、不批准、终止、退审等多种终点状态)所需要的时间,简称审排时限。
2、受理日期:与CFDA定义相同。
3、审结日期:完成审评的日期,包括各种审评结束状态,例如:受理号标记状态为完成审评、进入行政审批、待制证、终止审评或退审等。
4、本统计仅为6类化学仿制药受理号,不含新药,不含5类,不含补充申请。
5、需特别强调的是,目前绝大多数2011年至今申报的仿制药受理号尚无审评结论,故未出现在图中。光靠视觉,这一点非常容易误导人。
一、企业视角: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张图反映的是不同申报日期所对应的审排时限。若受理号分布在第一区间,则审排时限为1.5年;若受理号分布在第二区间,则审评时限上升为2-3年;若受理号分布在第三区间,则审排时限达到4年及以上。显然,自2009年以来,大部分受理号的审评区间由第一区间进入第二区间,按此趋势下去(估且假设每年仿制受理号数量维持恒定,而事实是在增加),2011年之后申报的受理号将会在第三区间完成审评,即审排时限达到4年。而且,作为申请方,你在申报之日是排在最后的,因此需要按极值来推测审结日期。
二、药审中心视角: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张图反映的每年完成仿制药审评的数量及效率。图中可见,呈现出三种态势:一是密集的银河演变为零散的星星,说明工作效率逐年下降,完成审评的受理号数量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二是审评时限由2004年的第一区间两度升至第三区间,说明2008年的集中审评将审评问题推迟了5年,目前重新回到2008年的状态;三是审排时限日益发散,贫富差距惊人,估计已经突破了基尼指数,容易引发动荡。
三、综合视角: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张图直接将受理日期与审结日期进行比对,若散点集中区间高于对角线,则显示进大于出,审评任务呈现积压状态。图中A点为受理号云团上沿与当前时间线的交叉,对应的横轴时间为2010年,这反映的事实是,到今天为止,2010年的仿制药审评才基本全部完结,同样证明审排时限达到4年。B点反映出的是加快审评品种最短需要时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最后这张图,直观地罗列了每年新增、完成审评、积压受理号数量。图中可见,自2010年开始,积压项目快速上升,远远超过新增项目数量(当前积压受理号数量还不是历史最高)。同时,自2008年以来,药品审评的任务完成量则惊人地下降,2013年跌至历史最低。纠其原因,当下的药品审评严格、严谨程度不可与2007年之前相比,药品注册CTD材料厚度也是大大增加,需要更长时间来审阅。
以2013年为例,若实现新增与审结的进出平衡,至少要增加3倍审评人员(2031÷420),才能完成与新增相匹配的审评工作。对积压项目,若在3年内解决,则需要额外增加4倍审评人员(5403÷420÷3)。考虑到长期可持续问题,可以增加4倍固定审评人员,辅以3倍的机动的外部服务力量。
、小结:
1、目前6类仿制药的审排时限为4-5年,若考虑口服制剂的一报两批,时限将长达8-10年。
2、若在3年内实现新增与审结的进出平衡,并解决掉历史积压问题,则需要增加7倍数量的审评人员,可以考虑4倍固定审评人员,辅以3倍机动的外部服务。当然人员的增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逐步增员和培训的过程。

声明:
1、本号所有文章均为独家统计,版权归医药魔方所有。未经许可,严禁任何机构和公众号转载,严禁用于商业用途。
2、虽然本号统计数据极为严谨,但难免出现疏忽。若发现有任何错误或问题,非常欢迎随时联系我指正,共同完善!
3、联系方式:
   医药魔方,ID:yiyaomofang   服务功能为主
   魔方数据,ID:iyiyaomofang  干货文章基地
   魔方君,ID:pharmcube     个人微信号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judie 发表于 2014-5-23 16:20:1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5-5-10 06:28 PM , Processed in 0.090678 second(s), 17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