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新药买来主义VS自主研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feitian 发表于 2014-7-25 12:4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若说医药投资领域的兴奋点,“并购”与“新药”无疑是其中两大核心。受政府投资力度放缓、医药招标模式改变、医药行业门槛提高及降价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医药企业内生性增长受到影响。在主管部门出台政策扶持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背景下,追求外延式增长战略明确,正在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8 i9 {+ l3 M" h# i
  这一努力落到新药研发领域,也悄然分化出并购新品与自主研发两大方向。
, w; p1 S' t8 y- G1 T! w, K$ ]9 y/ ~2 V/ _# X; k6 e) g
  购买切入口2 |3 o: X7 r0 W! B
% u/ I/ I, A# d% K2 w
  在部分学者看来,我国新药开发依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药品需求量大,但是研发基础薄弱;市场主要为仿制药品天下,对于创新药物的发现、开发、审批机制不完全;完成完整的新药研发流程耗时、耗材过多,回报率低等。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吕万良更指出,目前国内制药企业创研能力较低,传统制药企业依靠仿制药就能很好地生存,因而许多企业不愿意在创新药投入太多。
8 U; [  Q6 B) d! F* Z* s+ Z. O  中国技术交易所副总裁李中华认为,当下科学技术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医药产业创新也应当考虑走开放式创新的道路。+ P+ x6 C7 c7 r, Q5 O0 y
  “以市场为导向的符合临床要求的研发组织方式,应与开放式的市场化研发方式相融合。”上海张江药谷某生物制药公司负责人如是建议。$ P1 g0 F  P" a
  上述业内人士倡导的开放式创新或说新药买来主义,在欧美等主流市场依然奏效。据外媒报道,不久前美国百特国际就宣布将收购孤儿药企业AesRx,其目标正是处于临床Ⅱ期、并已经获得美国FDA以及欧盟药监局(EMA)认定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病(SCD)新药Aes-103的所有权。另有数据显示,超过50%的销售收入来自外购技术贡献的国外大型医药企业不在少数。
1 t4 s; E. j8 h* _5 B3 q$ b
8 U( X) k/ _6 S8 m0 ^  持续发展助力
6 e2 V0 L) k* n" v: |2 w% ]4 _7 f& C# ^9 Z/ z& Q9 A
  “新药项目周期长,具有一定风险,因此在前期未有销售时难以从国内资本市场借力。”某券商医药行业研究员坦言,创新型制药企业在着力新药研发的同时,选择考虑采取并购等方式加快外延式发展,目的正是为了反哺新药研发项目。0 B  j6 G- b+ h2 ~
  据了解,依靠并购增加业绩、拓展渠道,丰富产品线,不久前在完成H股挂牌的绿叶制药就被视为其中的典型。目前绿叶制药在国内进行的肿瘤科、心血管系统以及消化与代谢三个领域创新药品的开发、生产、营销及销售,与其过去数年展开的选择性战略收购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抗肿瘤领域启动最早,2006年收购的肿瘤领域专利产品希美纳、2007年收购南京思科获取其核心产品“力扑素”;心血管领域则与2009年控股北大维信有莫大的关系,随之纳入旗下的血脂康,目前已完成在美国的Ⅱ期临床试验,成为绿叶制药主要心血管产品;而糖尿病领域则可追溯到2011年收购四川宝光药业及其产品贝希。
5 G% O" H( [: R+ U# ]  “至少对目前的国内医药企业新药研创而言,购买品种或并购拥有合适品种的企业是个不错的切入口。”有研发企业高管如是说。( \! Z. x' Z0 @3 B

: t, G5 z) P2 [  合作激发研创活力' Y9 g0 F% ?& u0 f$ H/ d/ \# v% j
2 I4 Q' B9 W  r0 U. q
  “但从理论角度分析,新药买来主义不是长久之计。”在沈阳药科大学药事管理学教授孙利华看来,国内自主研发始终是趋势,尽管短期内未必能实现。/ X/ o  E) p! U% f7 Z
  当然在实现过程中,政府支持不可缺位。“针对国内新药研发基础研究仍然薄弱的现状,建议由政府建立医药研究开发公共服务平台。”有高校研究者期待公共服务平台能囊括临床前研究、过程研究、临床研究以及新药注册支持等诸多内容。
  q) W: L. g6 P' E  该学者描绘心目中的制药企业充分激活产学研协同效应理想蓝图:由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疾病机理研究、发现新药物靶点、创造新治疗手段、发现药物;由生命科学家、药学家和临床医生合作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技术创新型中小公司作为上市前研究的纽带,进行新药研发的早期研究、非核心开发业务,如专业、高效的临床测试和研究,降低风险。而超大型制药公司则集中一大批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流水线研发、临床试验以及审批,最终成功上市。5 j+ c! [4 T! `- V* H4 z& s
  “目前国内企业自身研发机构更多是创新成果转移的承接主体。”业内人士如是指出。
( s+ C& v5 k& q  事实上,在被业内视为重要方向标的“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在2015年度课题申报指南中也鼓励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鼓励其先行投入,联合科研院所开展研发,专项采取立项配套或后补助的方式支持。1 m8 w& q. k, i
  据悉,截至2013年底,“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费用仍有50多亿元的结余。2013年前三个季度,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共有52个品种获得74个新药证书(包括“十一五”的33个品种和44个证书),36个品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占69.23%。按规划,我国到2015年要培育30个创新药,改造200个左右的大品种。
$ G6 D) ?" O1 ?& I) k% @2 O# t. @- C1 ~) o
      来源:医药经济报; A* A. ?8 v1 l+ B( 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风流令狐冲 发表于 2014-7-26 13:18:22 | 只看该作者
自主研发不切实际,国内没有真正意思上的新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5-9-17 11:10 AM , Processed in 0.092701 second(s), 17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