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1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2014-9-1国际新药信息汇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静悄悄 发表于 2014-9-2 19:1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14-9-1国际新药信息汇总


FDA授予辉瑞超级细菌疫苗PF-06425090快速通道审评资格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发布日期:2014-09-01  来源:pmlive
美国FDA将对辉瑞旗下用于预防医院获得性超级细菌——艰难梭状芽胞杆菌的疫苗实施加快审评程序。
美国FDA将对辉瑞旗下用于预防医院获得性超级细菌——艰难梭状芽胞杆菌的疫苗实施加快审评程序。日前,FDA授予PF-06425090快速通道审评资格,这款疫苗正处于预防一种疾病的2期试验中,这种疾病预计每年会导致美国1.4万人死亡,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信息称。
快速通道审评加快了评价过程,这一资格通常授予那些能治疗或预防未满足医疗需求的严重疾病的药物。这对于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感染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这是一种在医疗场所最常见的细菌性感染,能导致危及生命的腹泻及结肠炎症。
艰难梭状芽胞杆菌的治疗选择有限,包括抗生素灭滴灵、Butvancomycin及非达霉素,严重情况下需要粪便移植治疗。然而,抗生素耐药是一个主要的全球健康问题,一款疫苗的引进将是迫切需用的一种艰难梭状芽胞杆菌预防措施。
赛诺菲也在开发一种预防艰难梭状芽胞杆菌的疫苗,目前正处于3期研究Cdiffense的中期阶段。该法国公司于今年5月发布了试验数据,结果证实这款候选疫苗对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毒素A和B产生免疫响应。
ED治疗药物迎仿制硬战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发布日期:2014-09-01  来源:医药经济报  浏览次数:2
与其他药物一样,抗ED原研药专利到期,让对市场虎视眈眈许久的国内企业的抢仿动作陆续浮上水面,江苏亚邦爱普森药业、成都地奥制药等12家申报生产的企业均欲分羹这一度被外资独占的市场。截至记者发稿时,抢仿进度表上以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暂时领先。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3.jpg


  广药白云山8月22日晚间发布公告称,经查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行政受理服务中心网站,公司提交的“枸橼酸西地那非”原料药及片剂生产注册批件的申请办理状态已更新为“审批完毕-待制证”。
  目前,全球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简称ED)的口服药物市场仍由PDE5抑制剂统领,三大核心产品为辉瑞的西地那非、礼来的他达那非、拜耳的伐地那非。前两个产品在中国的专利保护分别到2014年及2020年。
  
  金戈欲启
  广药白云山方面人士表示,由于原料和制剂都是自己生产,产业链上进行无缝对接,白云山“金戈”未来将更具有价格优势。据悉,目前广药白云山正在组建销售团队,进行整体战略布局、市场调研、产能准备等前期工作,为“金戈”上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国信证券分析师认为,多家国内竞争企业中,白云山“金戈”优势较为明显――质量技术优势、药店渠道优势、品牌优势,尤其是白云山多年经营的药店渠道和品牌优势,有望抢得先机并占据可观的市场份额。
  
  市场待挖
  “国内40岁以上男性ED发病率达40.2%,不过购买抗ED药物的不限于这部分人群。”华南某三甲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如是说。
  与其他处方药不同,抗ED药物在终端市场的销售量比医院销售量大很多。尤其是最早上市的万艾可很早就深入二三线城市的药店进行营销推广活动,并凭借铺货面广获得良好的销售回报。为此,有营销人士表示,尽管万艾可在华专利已经到期,但作为首个在华上市的ED药物,十年来已积累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信誉度,国内ED仿制企业若想分羹,除价格竞争外,还需在渠道、品牌推广等方面协同发力。
  业内人士指出,若近期热议的处方药网上销售能涵盖抗ED药物,电子商务平台缔造的强私密性有望使购买人群大幅增加,国内抗ED药仿制企业前景值得期待。
中国罕见病药研发脱困 立法先行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发布日期:2014-09-01  来源:医药经济报  浏览次数:2
 “在火热的‘冰桶挑战’之后,我们应当冷静地想想,在推动罕见病立法的同时,还能切切实实做些什么”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jpg
  近日,一项旨在宣传关注罕见病和为肌萎缩式侧索硬化症(ALS,又称“渐冻人”)募捐的活动传至中国,并在名人明星的参与下迅速走红,其推广的范围和力度可谓空前,“罕见病”、“ALS”等字眼在短时间内走进了公众的视野。
 政府可以考虑让有经济能力的地方政府先行立法。同时,也要为该领域的研究投入资金,为药企提供法律上的保障,比如减免税收并保障其市场占有率等
  “从无人知晓到全世界都在玩,希望来了。这是上帝的美意。”冰桶挑战在中国火起来的时候,渐冻人王甲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下了这句话,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份激动。冰桶挑战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渐渐减弱,但外界对罕见病关注的热度却在继续。
  近几年,在全球药物研发领域趋势变化的过程中,罕见病药研发受青睐的程度明显增加。有研究报告指出,2018年世界罕见病药市场规模将增长到1270亿美元,占全球处方药市场的15.9%。
  正当国外医药行业加大对罕见病药的关注时,国内市场则显得比较平静。无立法、无保障、无利润“三座大山”阻碍了罕见病药的发展。中国该如何打破当前的困境?
  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晨光看来,“政府可以考虑有经济能力的地方政府先行立法。同时,政府也要为该领域的研究投入资金,为药企提供法律上的保障,比如减免税收并保障其市场占有率等,以提高药企研发的积极性。”
  
  保障不足
  
  综合中国罕见病网站和其他的资料,全国约有1644万人患罕见病,80%源于遗传学疾病,30%的患者平均期望寿命不到5年。记者梳理了中国几个罕见病药物的市场需求情况,市面上用于治疗罕见病的药物品种有130个,全部由国外进口,其中只有57种临床药品进入医保,可以全部报销的只有10种。可供治疗用的罕见病药物价格昂贵,且在国内难以购买到,不少患者只能选择到海外购买。
  以渐冻人症为例,该症死亡率很高,主要的治疗药物是赛诺菲公司研发的利鲁唑产品。作为美国FDA批准的唯一治疗该病的药物,也只能起到减缓疾病发作的作用。而在中国,由于政策的限制,该产品在市场的销售并非一帆风顺。
  庞贝氏患者所需药物至今仍未在中国上市。据悉,该病的治疗每年要花费200万元左右。“我们科室偶尔会有庞贝氏患者来看诊,但我们只会开一些改善肌肉代谢的药品缓解一下病情。”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肌肉内科的一位医生略带无奈地提到,“他们基本上不会来复诊,一旦诊断出孩子患了庞贝氏,知道药物价格贵且治愈不了,大人基本上就选择放弃了。”
  对药企来讲,这个领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为何企业却敬而远之?
  “国外研发罕见病药有特殊的政策,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定价有一整套的政策去支持药企做研发,审批速度快且定价高,同时还能保证市场占有期,这些都能够保障企业的利益。而目前,中国还没有相关政策出台。”亚宝药业研究院院长王鹏说。我国罕见病研究、诊断和治疗技术标准等体系尚未建立。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研发市场一片沉寂。近两年,一些国内的制药公司也开始将目光投向该领域。2012年,赛诺菲与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进行罕见病领域疾病诊断及治疗的研究。
  立法先行
  
  1983年,美国出台罕见病药物法案后,罕见病药在研发和市场方面受到了极大的鼓励。据悉,当年美国只有38种罕见病药,而今已达到347种,可用于治疗的病症也有425种。由于治疗费用较高,在患者福利方面,政府以及社会机构都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不少国外制药龙头企业都认为,尽管患者数量很少,但因创新药有高溢价也可以得到显著的回报。
  因此,在罕见病药物市场的发掘中,外国药企遥遥领先。这股创新的风头,无疑与政府的支持有关。在国外,罕见病药的研发有特殊的审批通道、临床研究阶段的税收减免等,最重要的是其药品拥有7年甚至更长久的市场独占期。
  “罕见病药物研发最需要的是法律方面的保障,如果不能从法律上制定相关政策,比如减免税收、提供市场占有保障和专利保障,那么研发也很难进行下去。要鼓励企业关注罕见病市场,首先要从法律上保障企业能够顺利生产。”王晨光指出。
  由于患者数量较少,如果按照中国药品审评临床试验数的要求,该类药物可供临床试验的数量远远不够,研发的难度会加大。“针对罕见病药研发,应该适当考虑降低临床试验的数量。”王鹏认为。
  罕见病治疗费用昂贵更是成为患者治疗该疾病的“拦路虎”,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副院长丁锦希曾公开表示,要保障患者的治疗,可以考虑将部分治疗费用相对较高的药物纳入罕见病的医保用药目录,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罕见病保障制度,由医保负担一定的比例。
  “由于医保是用于保基本用药的,医疗保险的盘子本身不够大,选入医保目录的罕见病用药还需考虑实际情况,比如常用的有治疗效果的药物可以考虑纳入其中。”王晨光认为,“医保不是唯一的通道,通过设立商业保险或者开通社会救济渠道同样也能分担一部分的治疗压力。”
  目前,政府也开始着手研究为罕见病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国家总局2014年关于深化药品审评审批改革的方案里也提到,将对重大疾病、罕见病、老年人和儿童疾病具有更好治疗作用的药物给予加快审评。
  王晨光说,“其实,各地政府、立法机构和卫计委都已经将罕见病纳入了研究范围,一些特殊的政策也在制定中,而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

罕见病立法 积跬步而至千里

(苏岭:本文作者系盛德国际律师事务所生命科学战略顾问、中国药科大学国家药物政策与医药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沈阳药科大学亦弘商学院研究员暨课程建设顾问、药物信息协会(DIA)全球理事会前任主席)

  立法呼吁
  
  在众多的评论中,最突出的就是呼吁为罕见病立法,从科研、诊疗、权益、宣传等方面为罕见病患者群体建立全方位的救治保障制度。毋庸讳言,立法是根本,但立法又是一项大工程。中国罕见病发展中心(CORD)主任黄如方最近在微博上列举了目前国内罕见病患者群体面临的七个主要困难:罕见病医学研究、诊疗水平不高;病人药物可及性低;罕见病社会保障政策缺失;病友家庭社会援助缺失;患者及家庭因病致贫;患者在教育、就业、婚恋等面临普遍的排斥和歧视;社会宣传和公众认知不足。要从立法的层面逐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卫生、社保、药监、民政、财政等诸多部门的协调,这难免会是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那么,在一桶桶冰水从头顶浇下之后,在火热的“冰桶挑战”之后,我们应当冷静地想想,在推动罕见病立法的同时,如何从现在开始,切切实实地为解决以上困难做些什么。
  提高罕见病治疗药物的可及性,诊治的给付、救助和保障无疑是个重要的环节。虽然我国还没有针对罕见病治疗统一的医保政策,但有些省市在罕见病政策上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上海、山东、安徽和江苏的一些市已实行了一些罕见病的医保、社会救助和保障的新举措,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提高罕见病治疗药物可及性的另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新药的研发和审批。我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和《新药注册特殊审批管理规定》对罕见病用药的临床试验和审批有“减免”、“特殊审批”、“优先办理”等积极的措施,但这些措施还只是停留在原则和程序上,在研发和审评的技术层面缺少具体的实施要求和指南。
  
  拿来主义
  
  诚然,我国还没有明确的罕见病的定义,罕见病患者群体的流行病学数据还很不完整,罕见病的诊疗水平还不高,但是,这些都不应该成为推进罕见病药物研发审批的障碍。我们能不能以创新和担当的精神,在已有的法规框架下找到可行的做法呢?
  目前已知的罕见病有约6000种,约80%由遗传因素引起,只有1%的罕见病有治疗药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先以“拿来主义”的态度,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罕见病的标准,或我国专家提出的“患病率五十万分之一或发病率一万分之一”的标准,划分若干患病率或发病率的档次,结合“遗传因素引起”和“有治疗药物”等因素,对为数相对有限的有治疗手段的罕见病新药尽快通过审评,制定出鼓励研发、加快审批、合理使用、加强风险管理的有可操作性的指南和措施。比如,对于极其罕见的罕见病,可以考虑使用国外已有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数据作为临床审评的主要根据;对于相对比较常见的或国内诊断水平比较成熟的罕见病,可以将国外已有的临床数据,再结合其具体病种情况,在国内较短时间内切实可能获得的临床试验或观察的数据作为临床审评的根据。在这些药品审批上市后,再要求开展患者登记、跟踪,或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这样既做到加快审批,又做到风险可控。此外,由于罕见病患者人数少、用药总量小,在药检批次数量上的要求也应有较灵活的考量。
  
  千里之行
  
  罕见病患者群体人数少、比较特殊,在诊治过程中往往是通过患者或家属间的口口相传找到救治医生,一些医院无形中就渐渐成为了某个罕见病的“医疗中心”,这实际上为建立罕见病患者登记、随访、跟踪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以科学、求实、灵活的态度加快罕见病新药审批的同时,监管部门应制定措施,鼓励、要求申办者和医疗机构建立患者登记体系,跟踪患者疗效和不良事件等。这种系统采集来自医疗实践的临床数据,实则比一刀切式地要求在上市前完成几十例甚至几百例的临床试验这一对罕见病用药来说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要可行的多,也更有价值。
  推动罕见病立法,促进罕见病用药的研发,加快审批,保证合理使用、控制风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现有法规的框架下,我们也完全有机会有所作为,有所担当,从一点点积极有益的又风险可控的事情做起,就能积跬步,而至千里。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新药可能存在严重过度治疗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发布日期:2014-09-01  来源:forbes  浏览次数:5
目前,有有效治疗药物可供使用,等待反而成为了挑战。对于早期疾病患者来说,在一听到这些新的CLL药物时可能比较伤脑筋,他们可能容易理解“让我们开始治疗吧。”作为肿瘤专家,与说服患者用药治疗相比,说服缺少症状的CLL患者让他们理解尚不需要治疗,让患者充分相信他们不用去找另一位可以迅速治疗他们的医生通常会更加困难。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5.jpg


跟踪了解改变临床实践的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药物是比较困难的。自2013年11月以来,FDA批准了三款新的药物,增加了另一款治疗这种无痛白细胞癌症药物的新适应症。由于一些人花费了十多年时间来研究这种白血病,所以我对这些靶向药物背后的科学及为患有这种疾病的人们带来这种潜在拯救生命的新治疗选择感到兴奋。
但或许也应该需要警醒。有这么多出色的靶向药物可供使用,一些肿瘤专家及血液学家可能急切或渴望治疗早期的CLL病例,而此时“观察与等待”或许是最好的方式。直到最近几年,很少有药物可供使用,对大多数没有症状的CLL患者来说观察是标准的方式。多数患者几年甚或几十年的确很好,不需要任何介入治疗。
美国癌症研究所报道称,美国每年大约有1.572万CLL新病例,而4600人会死于这种疾病。CLL是一种典型地增长缓慢的B淋巴细胞恶性肿瘤,倾向于影响老年人,男性比女性更易患这种病。据美国癌症协会提供的信息,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72岁。在儿童中,它是极其罕见的,在40岁以前也是不寻常的。但CLL的确在四十多岁、五十多数及六十多岁时发生,并且能逐渐通过常规血液检查检测到。
45岁的Schorr是一位医学记者,他在1996年被确诊患有CLL。“一位朋友同时也被确诊患有这种疾病,”Schorr通过邮件写道。“他从不需要治疗。还有其他这样的人。所以正因为有更多的药物可供使用,我们不应该急于去治疗。另外我们也负担不起这些药物,”他补充称。
2000年,Schorr接受了他的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CLL治疗。他接着建立了网站Patient Power.info,并担任Patient Empowerment Network主席,这是一家非赢利组织,该组织从Pharmacyclics、吉利德和基因泰克等公司获得不受限制的教育资助金。目前,Schorr已经63岁,他生活在康涅狄格州,他大部分时间致力于患者宣传。
在提议一些避免过度治疗的方法之前,为了让读者对CLL有所了解,我将讲解一些新的药物。2013年11月1日,FDA以突破性治疗药物资格批准Gazyva(obinutuzumab),这款药物是一种抗体,当它连接到细胞表面CD20上时,可以加速恶性肿瘤细胞死亡。这款药物由罗氏子公司基因泰克生产,它获批与苯丁酸氮芥合并用药,苯丁酸氮芥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被用来治疗CLL的药物。与其它抗体一样,Gazyva需要以静脉注射给药。这款药物比较昂贵,并且有风险。
2014年4月17日,FDA批准奥法木单抗新适应症,这是另一款可以与CD20相连接的抗体,它旨在通过活化补体及健康免疫系统的其它部位来增强对恶性肿瘤的杀伤力。这款药物由葛兰素史克生产,通过输液给药。与Gazyva一样,它获批与苯丁酸氮芥合并使用。这款药物比较昂贵,并有风险。
2014年2月12日,FDA批准靶向口服治疗药物依鲁替尼用于难治性或复发性CLL患者治疗。这款药物由Pharmacyclics生产,它通过抑制布鲁顿酪氨酸激酶可阻断细胞生存信号,这款药物于2013年首次获批用于套细胞淋巴瘤。几周之前,即2014年7月28日,FDA扩大其适用范围,批准其提前用于17 号染色体缺失的患者,17 号染色体缺失是一种遗传异常,通常预示着较差的预后。依鲁替尼比较昂贵。与其它药物一样,这款药物存有风险。
2014年7月23日,FDA批准口服PI3K-δ抑制剂Zydelig(idelalisib)用于复发性CLL患者,这是一种与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和滤泡性淋巴瘤相关的病症。有关这款新药用于CLL的一篇主要论文于去年3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Zydelig由吉利德生产,这款药物比较昂贵,并有风险。该药对其它PI3K活跃癌症可能有效,并正在测试当中,这款药物还比较新,以至于目前MedlinePlus和PubMedHealth均未对其应用和副作用提供直接的信息。
明显的事情是CLL患者与他们的医生面临着惊人的一系列选择。不幸的是,前瞻性临床试验不太可能说明哪些患者及患者多早能使用这款药物,最好是进一步研究。多数临床试验由行业资助。即使研究人员开始进行“观察与等待”,招募或许是个问题。医生与患者可能受到一种试验设计的影响,在该设计中一些患者可以得到治疗,而另一些患者却不能。
不要误会。好多CLL患者的确需要并受益于治疗。我已看到有患者死于这种疾病,当这种疾病暴发时,它可能是灾难性。如果不经治疗,晚期CLL可引起损毁外形的大腺体、低血小板性出血、杀手性感染及其它问题。这些新的药物应该改变这一切。晚期CLL之前被认为不可治愈,而现在可能会治愈,这是令人惊讶的。
与其它恶性肿瘤一样,防止过度治疗的最好方法是确保医生目前能得到教育,熟知“较少”治疗的方法,不被经济刺激驱使去给患者进行治疗。对患者来说,最好的预防是让患者知道不是所有带有恶性肿瘤标签的病症进行治疗就是适当的。患者必须询问,“你能给出毒性最小的治疗方法是什么,以便我可能选择有生活质量的活着,特别是对于这种形式的癌症?”
制药巨头争夺银屑病治疗药物百亿美元蛋糕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发布日期:2014-09-01  来源:美中药源  作者:吕顺  浏览次数:4
银屑病(Psoriasis)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银屑病并不致命,但到目前为止还不能治愈,且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身心健康。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7.jpg
银屑病的发病病因还不是很清楚,通常认为主要由免疫介导,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失调”。同时又和遗传因素、感染、紧张应激、药物等相关。轻度银屑病通常采用局部外用药物治疗,比如皮质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类药物。
重度或者对外用药物不反应的患者,尤其是红皮病型银屑病、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及关节病型银屑病等,需用系统治疗才能有效减缓症状。
除了肌肉或静脉滴注甲氨蝶呤、环孢素等小分子免疫抑制剂以外,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比如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戈利木单抗、和Enbrel(依那西普)等生物制剂疗效明显,且副作用更小。
最近,针对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23(IL-23)、和白细胞介素-17(IL-17)等单克隆抗体在多个临床实验中和依那西普相比显示更好的疗效,预计不久会逐渐蚕食目前的银屑病市场。
在一个据称史上最大,有3866位患者参与的3期临床研究中,礼来的抗白介素17A(IL-17A)单抗Ixekizumab和依那西普头对头相比,治疗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area and severity index, PASI)下降75%或100%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安慰剂组。
比如Ixekizumab治疗组有31%至41%的患者在治疗12周后PASI下降100%,而依那西普和安慰剂组只有5%和7%。礼来计划在2015年上半年向美国FDA提交上市申请。无独有偶,诺华也在上个月公布其IL-17A抑制物secukinumab的一个积极3期临床结果。
在这个实验中,secukinumab治疗组有过半的患者PASI下降90%,明显高于依那西普对照组的20.7%。除此之外,安进公司和阿斯利康合作开发的brodalumab、默克的MK-3222、和强生的guselkumab也都在进行晚期临床开发,并显示明显疗效。
银屑病口服小分子药物的开发也不落后。塞尔基因的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Apremilast(商品名:Otezla)已经在今年3月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银屑病关节炎,并且在去年已经申报用于治疗银屑病,有望早在下个月获得FDA批准。
辉瑞的Janus激酶(JAK)抑制剂tofacitinib(托法替尼,商品名:Xeljanz)是另一类有望治疗银屑病的在研口服药物。托法替尼作为中度至重度的风湿性关节炎药物已经在全球20多个国家销售,辉瑞共计划5个3期临床实验(OPT实验),考察托法替尼作为银屑病口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今年4月22日,辉瑞公布了托法替尼的OPT Pivotal-1(A3921078) 和OPTPivotal-2 (A3921079)两项实验结果,每日两次,采用5毫克和10毫克两个剂量的托法替尼治疗16周,治疗组患者“整体评估得分量表(Physician's Global Assessment)显示‘清除’或‘几乎清晰’”,还有PASI减少75%的患者比例都明显高于安慰剂组,达到一级临床终点。
去年10月,OPT项目中前2项III期研究OPT Compare (A3921080)和OPT Retreatment (A3921111)也达到了主要终点。辉瑞计划于2015年初向FDA提交一份补充新药申请(sNDA),申报治疗中度至重度慢性斑块型银屑病的成人患者。
除此之外,Cipla公司、诺华以及其它的药厂预计近期推出Enbrel的生物仿制药,争夺Enbrel的现有市场。所以银屑病市场预计会“烽烟四起”,要想在这个竞赛中胜出,药厂不仅要证明各自产品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优势,给药便携性和价格也会起很大作用。
笔者还认为,今天的银屑病市场有点象去年的抗丙肝市场,在当下优质/高价的支付环境下,和现行金标相比明显的疗效和给药便携性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能拓展市场。如上所述,事实上一些在研药物在多个晚期临床中已经证明和重磅炸弹Enbrel相比具有更好的疗效,所以笔者预计银屑病市场可能会重蹈当年的抗丙肝市场,总额也能突破百亿美元大关。
赛诺菲、再生元合研PCSK9类新药alirocumab4III期临床达成目标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发布日期:2014-09-01  来源:新药汇  浏览次数:4
法国赛诺菲和美国再生元公司8月31日联合宣布,公司旗下新单抗Alirocumab的4个临床III期试验结果全部达成预期目标。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9.jpg
上周末,来自赛诺菲和再生元公司Regeneron的研究人员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进行的欧洲心血管疾病协会会议上详细报告了其开发的PCSK9类新药alirocumab在降低有害胆固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上的效果。
研究人员主要公布了其进行的四项临床研究。其中在最大的一项研究中,alirocumab平均降低实验组胆固醇达到了61%,而对照组的胆固醇水平则上升了1%。其中有80%的患者在使用了药物后都达到了其预期的降胆固醇指标。而实验中另一个亮点在于,不同于其他降血脂药物在使用时需要逐渐加大用量的做法,在这一研究中所有患者使用alirocumab的用量均保持在75mg剂量。
此外,对使用alirocumab的长期跟踪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生因心血管病引起的心绞痛、中风甚至死亡的概率为1.4%,而对照组这一数字为3%。结果同样令人满意。今年年初,FDA曾经发布警告称这类降胆固醇药物可能具有某些副作用风险,令业界担忧这类药物获批周期将大大延长。不过目前来看,市场仍然渴望此类药物能够在短期内登录市场。
另一方面,alirocumab也是赛诺菲公司近年来最出色的药物候选者之一,为了保证这一药物的快速通过,早些时候,赛诺菲公司和Regeneron公司甚至花费6700万美元获得了药物的快速审批权限,以追赶其竞争对手--安进公司的同类产品evolocumab。Evolocumab已经于几天前向FDA提交相关审核材料,而赛诺菲公司表示公司最迟将于今年年底前提交药物的相关数据。
详细英文报道:
The development team from Sanofi and Regeneron journeyed to theESC Congress in Barcelona this weekend to detail the impact their late-stagePCSK9 drug alirocumab has on bad cholesterol, drawing some high-profileattention for a batch of preliminary numbers suggesting a trend toward lowercardiovascular risks.
Engaged in a high-stakes race to the regulators with a rivalprogram at Amgen, the Sanofi/Regeneron camp detailed numbers from four bigstudies among thousands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hypercholesterolemia. In thebiggest study, the ongoing Odyssey Long Term trial, there was a 61% plunge inLDL compared to a 1% increase in the placebo arm. And four out of 5 patientsachieved their targeted reduction in LDL-usually on the starting dose.
"As physicians, we often start patients on a lower dose ofa medication and only increase it if needed. In these trials, the majority ofpatients who were started at a 75 mg dose of alirocumab, were able to achievetheir target LDL-C goals while remaining on their initial dose," saidHarvard's Christopher Cannon in a statement.
The key distinguishing factor for alirocumab, which has to bestudied for a longer period before investigators can make a final assessment,will be a reduction in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like death, stroke andangina. And there investigators say that they have so far tracked a 1.4% rateof events in the PCSK9 arm compared to a rate that's more than twice that level- 3% - in the placebo arm. That long term health benefit is crucial to theultimate success of this drug, which is aimed at a potential blockbuster nichethat has attracted a swarm of contenders.
That's a point that's crystal clear to Amgen as well. On Sunday,a spokesperson for the company flagged a lower rate of cardio events after 52weeks of therapy in one of its evolocumab studies--though like theSanofi/Regeneron team, investigators have yet to nail down the kind of hardendpoint on a health benefit that would satisfy the FDA. And there are stillsafety concerns to consider.
Earlier this year, a fretful FDA notified Sanofi and Regeneronthat there were some serious concerns about the neurocognitive effect of thesedrugs, a factor for the entire class of cholesterol treatments. That helpedspark fears that the agency could wind up demanding long-term results fromstudies like Odyssey, which could delay the entry of these drugs. But themarket seems to have gotten over the jitters as they look for a near-termapproval.
Some analysts, though, were quick to pick up on the numbers for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in this latest study. The drug arm recorded a 1.2%rate of adverse events, compared to only 0.5% in the placebo arm, according toa slide that was prominently displayed on Twitter this morning. In the past,though, thes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typically never went much past fuzzythinking, and it was easily reversed by stopping the cholesterol medication.
Alirocumab represents one of Sanofi's best near-term hopes for amajor league drug approval after recording a number of clinical setbacks inrecent years, while Regeneron is taking charge in the clinic as it pushes toexpand on its successful drug franchise. Together they bought a priority reviewvoucher from BioMarin for $67 million, cutting 4 months out of the regulatoryprocess in hopes of beating Amgen, which is pushing a rival program forevolocumab. Amgen filed three days ago at the FDA, while Sanofi/Regeneron saythey'll follow up before the end of the year.
Potential peak sales figures have been bandied around for sometime now, but a number of analysts believe this drug class has the potential toearn a multibillion-dollar return. And the high stakes have attracted severalhigh-level players in the pharma world.
In addition to Amgen and the Sanofi/Regeneron team, Pfizer isclosing in with its own late-stage program for bococizumab; Roche's bigGenentech operation has RG7652 in late-stage development, though it rarelytalks about it; and Eli Lilly, which can be notoriously slow in the clinic,just finished a Phase II study for LY3015014 in June, according toclinicaltrials.gov.
Amgen has laid out data from 10 studies for their candidate,finding a reduction in LDL ranging from the mid-50s to the mid-70s, dependingon dosing. You can expect to hear plenty about various comparison data incoming months.
GSK埃博拉疫苗在英美非加速试验进程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发布日期:2014-09-01  来源:reuters  浏览次数:0
GSK的埃博拉病毒实验性疫苗已加速展开人体试验研究,预计将在九月中旬提供给英国和美国各地的健康志愿者,如果结果良好,该公司计划建立超过10000剂量的紧急部署储备。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0.jpg
GSK站又上了潮头,昨日(8月31日),记者从GSK方面获悉,其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共同开发的埃博拉候选疫苗,在9月份有望实现首个人体试验。
据了解,这也是全球医疗领域首款埃博拉疫苗实现人体试验。
目前,埃博拉病毒已在西非造成1400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将此疫情定性为备受国际关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作为预防埃博拉病毒候选疫苗的一系列安全性试验的一部分,来自于美国、英国、冈比亚、乌干达和马里的健康受试者将接种候选疫苗。
但据卫生界人士透露,新疫苗的开发通常非常复杂而且无法担保成功,耗时约10年之久。
而GSK疫苗的出现则源于去年的一场资本整合。2013年5月,GSK收购了Okairos公司并因此获得了候选疫苗。Okairos公司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临床前研究显示候选疫苗有望对接触埃博拉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提供保护,且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
候选疫苗针对的是filovirusus,包含目前正在西非传播的埃博拉的Zaire种系。因其不包含传染性病毒物质,疫苗不会导致受种者感染埃博拉。
“我们的埃博拉候选疫苗仍处于开发早期阶段。但是,受到目前取得的各项进展的鼓舞,我们将竭尽全力,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合作伙伴一起,加速开发进程,探寻通过疫苗控制疫情或抑制未来埃博拉爆发的方式。”葛兰素史克全球研发和疫苗主席Moncef Slaoui称。
在疾病面前有一丝希望也要全力以赴。而关于疫苗的安全性测试款项,则由威康信托基金会,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RC)和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在内的国际机构拨出280万英镑,由牛津大学詹纳研究所(Jenner Institute)的工作组开始疫苗的安全性测试。
同时,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正在美国对该候选疫苗进行测试。此外,另一种针对两种埃博拉病毒种系(Ebola Zaire and Ebola Sudan)的相关疫苗也在测试之中,旨在加速推进开发进程。
在美国的研究预计在未来几周内开始,如果获得了所需的监管审批,英国研究小组将可以在九月中旬开始为受试者进行接种。在非洲的试验也将随后启动。
在英国由牛津大学研究小组领导的研究将涉及60名受试者,在冈比亚和马里的试验将分别包含40名受试者。每20 名受试者分为一组接受不同剂量的疫苗,以确保研究人员可以评估关于疫苗安全性和活性的最佳剂量。
“我们希望第一阶段的试验可以在2014年年底完成,如试验结果证实疫苗安全且可以激发免疫反应,疫苗的分发将有可能快速展开。”GSK方面人士称。
据了解,这280万英镑还可以支持葛兰素史克生产1万剂额外的疫苗,以满足初期的临床试验需要。如一旦试验成功,世界卫生组织将可以即刻获得疫苗库存,为医疗保健工作者或者其他高风险群体建立应急免疫计划。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2.jpg
埃博拉: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严重的、通常对人类致命的疾病。
通常症状类似流感,可能包含39-40.5C (103-105F)的突发性发热,疲劳、虚弱、肌肉疼痛、头痛、喉咙痛,伴随呕吐和腹泻。疾病潜伏期可为2-21天。感染通常发生在护理过程中直接接触埃博拉感染者或死者的体液。目前,没有可以预防此疾病的疫苗,没有治愈也没有特定的可以控制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治疗方法
FDA解除对OncoMed抗癌药物vantictumab临床试验部分限制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发布日期:2014-09-01  来源:sfgate  浏览次数:2
OncoMed制药公司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对公司在研抗癌药物vantictumab的3项临床试验患者招募工作解除了部分限制。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3.jpg

    OncoMed制药公司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对公司在研抗癌药物vantictumab的3项临床试验患者招募工作解除了部分限制。OncoMed公司股价早盘因此提升了9个百分点。OncoMed还声称,一旦经修订的试验协议得到批准,新患者的招募注册工作会在几周内重新开始。
先前由于有报道称OncoMed的两种药物vantictumab和ipafricept引起了轻到中度的骨相关副作用,作为“预防措施”OncoMed在6月13号自动停止了患者招募工作。
而在同一天,FDA也正式部分限制了vantictumab的临床试验,当时vantictumab正处于考察其联合标准化疗方法治疗晚期肺癌、乳腺癌和胰腺癌疗效的3个临床试验中。而vantictumab和ipafricept是OncoMed与德国的Bayer AG联合研发且尚处于研发早期阶段的药物。
本周四OncoMed公司也讲到,“对vantictumab临床试验协议的修订包括给药方案、风险缓解措施和准入标准3个方面”。OncoMed公司产品线上目前拥有多个抗癌药物,公司也在积极发展靶向肿瘤起始细胞(tumor-initiating cells)也就是所谓的“肿瘤干细胞”的生物途径的抗体和其他药物。
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红木城(Redwood City)的OncoMed股价周四在纳斯达克早盘中上升了4.4%至20.50美元。而自从公司上述临床试验被停止至本周三收盘,OncoMed股价已下跌了21%。
oncoMedstock rebounds after FDA lifts partial clinical hold
oncoMed Pharmaceuticals’ stock rebounded Thursday after the 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removed a partial clinical hold on the RedwoodCity company’s clinical trials for its experimental cancer stem cell therapy.
Citing concerns about patient safety, the FDA in July had put apartial hold on enrolling patients for the company’s phase I clinical trialsfor vantictumab. The treatment is being studied in combination withchemotherapy in three phase 1b trials: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advanced HER2-negative breast cancer and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oncoMed responded by submitting data about safety and efficacyand adjusting aspects of the study, such as modified dosing regimens andincreased monitoring and bone protection strategies. Now that the FDA haslifted the partial hold, oncoMed said it will resume enrollment and dosing ofnew patients in the next few weeks.
OncoMed’s stock had taken a hit when the hold was announced. Asof 3 p.m. Thursday, it was up almost 9 percent to $21.38 per share.
诺华心脏病新药LCZ696临床III期效果显著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发布日期:2014-09-01  来源:fiercebiotech  
瑞士诺华于8月30日宣布,公司旗下心脏病药物LCZ696在临床III期研究效果显著,优于对照安慰剂ACE抑制剂依那普利。
file:///C:/Users/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5.jpg

  过去一年,诺华深陷代文(Diovan)造假丑闻及专利悬崖,心血管新药serelaxin也因安全性问题被FDA和欧盟双双拒之门外。此次,诺华携心衰药LCZ696重磅数据凯旋归来,该药里程碑III期疗效和安全性超越临床标准药物依那普利。业界预测,LCZ696将挑战市面最成功药物,而且未来数年,LCZ696将无对手,该药将偿还诺华在心血管领域的一个大时代,在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将带领心血管治疗跨入新的时代
早在今年3月,诺华(Novartis)便告知业界,其实验性心脏衰竭药物LCZ696在关键III期研究(PARADIGM-HF)中期分析获得了积极的疗效数据(详情点击生物谷文章:基于强劲中期数据诺华提前终止心衰药物LCZ696 III期试验),意图缓解FDA和欧盟双双拒绝其心血管药物serelaxin所带来的失望和悲观情绪。近日,诺华携重磅数据凯旋归来,在欧洲心脏病学会大会上公布了里程碑意义的III期PARADIGM-HF研究的详细数据,在数个关键终点,LCZ696均显著优越于心衰标准治疗药物ACE抑制剂依那普利(enalapril),数据具有高度统计学显著差异和临床重要性。该项研究中,横跨各治疗组,LCZ696从治疗早期便表现出了可持续的治疗利益:(1)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20%(p=0.00004);(2)心脏衰竭住院率降低21%(p=0.00004);(3)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6%(p=0.0005);(4)总体而言,综合衡量心血管死亡或心脏衰竭住院主要终点,风险降低20%(p=0.0000002)。
基于这些重磅数据,诺华已计划于2014年底向FDA提交LCZ696的上市申请,并于2015年初向欧盟提交上市申请。如果获批,LCZ696将挑战目前市面上最成功的心血管药物
心血管类药物的安全性门槛极高,而LCZ696甚至表现出了超越常规药物的更高安全性。此前,诺华大力开发的心血管药物serelaxin就是因为安全性问题,被FDA和欧盟双双拒之门外,对诺华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而LCZ696的成功,将偿还给诺华在心血管领域的一个大时代。
此前,业界一直在等待诺华公布详细数据,尤其是LCZ696相对于标准药物依那普利(enalapril)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的关键数据。而该项研究中,与依那普利相比,LCZ696显著降低了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并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业界认为,LCZ696的杰出表现,使该药成为过去10年中,心脏病学领域取得的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LCZ696为每日2次的片剂,该药是一种双效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具有独特的作用模式,被认为能够减少衰竭心脏的应变。LCZ696结合了诺华的代文(Diovan,通用名:缬沙坦)和实验性药物AHU-377。AHU377可阻断威胁负责降低血压的2种多肽的作用机制,Diovan则可改善血管舒张,刺激身体排泄钠和水。
在药物研发领域,大多数II期成功的新药项目,总是会引来一系列竞争对手项目。而LCZ696的表现如此突出,令业界震惊,同时预测,在未来数年,心血管领域将无任何药物能与LCZ696抗衡。一些分析师预测,LCZ696销售峰值高达80亿美元,而德意志银行分析师预计,鉴于LCZ696降低心血管关键风险的优越表现,该药的销售峰值将达到60亿美元。尽管各方数据稍有差异,但毫无疑问的是,LCZ696将成为超级重磅明星,为诺华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也将引领心血管治疗大跨步进入新的时代。
  
Novartis'LCZ696 kindles megablockbuster projections with impressive PhIII heart data
Novartis told the world back in March that its experimental heart drugLCZ696 had delivered the goods early in a pivotal study, allowing for a quickwrap of the Phase III trial. And today the pharma giant painted in the numbers,completing the late-stage picture for a closely-watched therapy that has thepotential to rival the most successful drug franchises now on the market.
The key figure analysts were waiting for was the reduction in the risk ofcardiovascular death compared to the standard ACE inhibitor enalapril, whichcame in at 20%--towards the high end of the range for some of the estimatesmaking the rounds in recent weeks. There was also a 21% dro in the risk ofhospitalization, helping Novartis lay out its case for cost effectiveness as itsets up a campaign for global regulatory approvals.
Novartis, which has been streamlining its R&D organization over thepast year, was in no mood to downplay the potential impact.
"By demonstrating a very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cardiovasculardeaths while 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 Novartis' new heart failure medicine,LCZ696, re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rdiology advances of the lastdecade," said David Epstein, the division head of NovartisPharmaceuticals.
Designed to be taken twice a day by a massive group of patients sufferingfrom chronic heart failure, the treatment is a dual-acting angiotensinreceptor-neprilysin inhibitor, taking a one-two punch with valsartan andAHU-377. AHU-377 blocks a mechanism of action that threatens two peptidesresponsible for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while valsartan improves vasodilation,spurring the body to excrete sodium and water. Equally significant for a heartdrug, which will have to clear a very high safety bar, LCZ696 even appearedsomewhat safer than the generic.
The successful treatment came out of left field, surprising some longtimeobservers as Novartis struggled to explain the disappointment of another heartdrug - serelaxin - and its failure to impress regulators.
That unexpected success may well pay off big time for Novartis. In drugdevelopment, most mid-stage successes draw in a host of rival programs. ButBernstein's Tim Anderson notes that LCZ696 looks like it's out front with noone else to worry about for some years, giving Novartis the chance to deliver ablockbuster market that could shoot to $8 billion a year in peak sales. And theanalyst expects the drug to hit $2.2 billion in sales in 2020, about 5 yearsafter it gains a prospective approval in the U.S.
Not all the analysts are equally generous on the peak sales side. Otherestimates have ranged from a few billion a year to $6 billion at Deutsche Bank,with everyone focused on that key number for risk reduction.
Heart experts polled by Cowen came up with a bet on a 23% reduction in therisk of cardio death for 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And at Deutsche Bank a pollof cardiologists concluded that 15% or better would be "highlyrelevant," according to a report from Reuters, with a number north of 20%expanding the potential patient pool for Novartis. Analysts at Leerink saidback in April that the number had to be more than 20% to hit the p value laidout in the study, which should be good enough to win a market worth billions ofdollars in annual sales. And Reuters noted earlier that Morgan Stanley hastaken the bear position with a risk reduction of about 30% needed to persuadephysicians to widely prescribe a drug likely to cost around $2,000 to $2,500 ayear.
In this case, no matter who is right, Novartis appears to be moving in theright direction on a blockbuster drug approval with high odds for succes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humanwell2012 发表于 2014-9-2 20:31:0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ykdwhy 发表于 2014-9-3 08:29:5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很好的资料汇总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donglianglyf 发表于 2014-9-3 09:10:5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houfangjie1984 发表于 2014-9-3 13:08:32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我只是有点不明白LCZ696的意义为什么那么重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4-6-9 05:38 AM , Processed in 0.118446 second(s), 21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