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关于消毒剂—困绕愚公的三个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北京-丹丹 发表于 2014-2-20 10:28: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关于消毒剂—困绕愚公的三个问题
一、 关于进入洁净区手消毒后是否需要“烘干”的问题
偶然去了朋友所在的一家药企,到其口服固体制剂车间参观(已通过新版GMP认证),在更换洁净服、进而手消毒后,被要求将刚用75%酒精消毒的双手烘干,我问其为什么会在这里设烘手器,对方回复:是在专家要求下设置。
个人以为:手消毒后马上就将手烘干,会使像75%酒精这样具有挥发性质消毒剂很快“散失”,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抑菌效果,但因这是认证检查员提出,让个人陷入迷茫中。
二、 关于对除菌过滤的消毒剂适用区域的问题
新版GMP《无菌药品》附录的第四十四条指出:“应当监测消毒剂和清洁剂的微生物污染状况,配制后的消毒剂和清洁剂应当存放在清洁容器内,存放期不得超过规定时限。A/B级洁净区应当使用无菌的或经无菌处理的消毒剂和清洁剂。”
我个人以为,B级区、C级区都属于半无菌区,都是A级无菌区的背景区域,若是“A/B级洁净区应当使用无菌的或经无菌处理的消毒剂和清洁剂”,哪么对A/C级洁净区也应当同样适用,有必要提出同等要求。
但此条明确将A/C级洁净区排除在外,这就竟是什么原因?本人很迷惑。
三、 关于A/B级洁净区所用消毒液配制区域问题
A/B级洁净区所用消毒剂在A级区使用,按正常推理,也应该与产品的配制过滤在同一级别,也就是在C级区,过滤也要作A级保护。
但消毒剂本身就有抑菌作用,而且抑菌和杀菌本身就是“挛生兄弟”,我个人认为,在D级区配制,经除菌过滤器过滤后,输送到A/B级即可。
以前没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公司目前仍未进行车间改造,所以,也不清楚现实中,通过欧盟或新版GMP认证的无菌制剂厂家都是这么做的,请知者指点!
manu00按专家的意思,我是否可以理解为:干脆直接用100%的酒精消毒,没必要用75%的,因为100%的酒精浓度更高。但如果洗手后再消毒前,应当烘干的话,这样可以接受。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manu00第二条:A/B表达,个人理解是并列的关系,而不是B级背景下的A级,第十三条,B级背景下的A级并不是用A/B表示。消毒液配制最好是在C级,这个要看车间的布局图来详细确定了。
石头9681、消毒后烘干是对的,因为酒精挥发了,手上残留有很多水、潮气,戴了手套不舒服,潮湿也不好戴手套。但是不要喷了酒精后立即烘干,要按照消毒时间搓手。总之消毒后,烘干比不烘干好,与消毒效果无关。
1 `, v) g: b; ^+ O0 f2/3:文中的A/B,带斜线,不是指B级下的A级,是指A级、B级,包括B+A、C+A、B级区,都属于无菌区,此条并未将C+A排除,而C则不算无菌区(但是听说也有一种无菌C级的概念)。消毒剂、清洁剂,与产品配制不是同一个级别概念,它属于间接接触物料,在D级区配制,经除菌过滤器过滤后,输送到A/B级即可。
zhuphoenix76任何消毒剂的消毒作用取决于:物体清洁程度,浓度和接触时间。酒精也是如此。国内常用75%,欧美常用70%,不是浓度越高越好,且异丙醇效果好于乙醇。接触时间:美国CDC 表明至少10秒,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作为液体消毒使用,浸泡至少5分钟。手消毒后如果烘干带手套,则带好手套后也要考虑酒精消毒。如果不带手套,那即可烘干就可能达不到消毒所需的接触时间,消毒效果没有。
武将1.这牵涉到接触时间的问题,美国CDC表明效果最好的消毒剂接触时间至少是10秒,75%酒精手消毒应该接触多长时间再烘干,应经过验证。至于是否烘干,支持石头哥的说法。# e1 }0 D: u7 g3 e& r9 l' ~
2.应该是A级和B级,包括C+A。5 O0 m  w  c6 T  f
3.从风险角度看,消毒剂不直接接触产品,可以在D级区配制,只要微生物负荷能保证完全过滤掉即可。现在大部分车间改造在C级,也有在D级的,关键看自己的布局了。
病毒性感冒第一点关于手消毒后烘干问题:前提是洗手后一定要烘干,放置影响消毒效果。首先消毒剂的起到消毒效果是由时间限定的,因此手部消毒后不应直接烘干,应对消毒效果进行验证,并制定手部消毒时间。当然消毒时间与消毒剂用量是有联系的,因此也应对消毒剂用量进行验证,同样当消毒剂喷洒的方式,手部消毒后手部的处理等都需要进行验证,并在SOP中进行规定。至于是否需要烘干,应看验证的结果来进行确定。如使用5ml消毒剂均匀喷洒手部至手腕部,双手搓拭2分钟,在2分钟后手部已经干了,那还烘干干什么?因此要对手部进行消毒验证已确定是否烘干。其次在B级洁净区内不建议安装烘手器,至于原因在论坛里已经都进行过讨论,这里不再重复。) d7 k$ M" ]( s; o: ?7 ~5 \# i
第二点本人同一石头的观点。: C8 L+ J0 Z0 p' M! l
第三点楼主的观点个人比较认同,但是在A级进行使用时,消毒剂在进行分装时应有相应的保护措施。(本人厂里的要求)
uiofer一、关于进入洁净区手消毒后是否需要“烘干”的问题- K- x/ Z0 x# p/ ^
洁净区手消毒后,不需要烘干。原因是,大部分公司使用的手消毒剂都是乙醇或者异丙醇,都具有一定的挥发性,烘干后,会降低消毒剂的浓度,从而影响到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另外一个,消毒剂的消毒作用,并不是马上起作用的,而是作用一段时间后才能起到作用,烘干,会降低消毒剂的消毒作用。因此,消毒后并不需要急着烘干,反而手保持一定时间的消毒剂,会更好。但是洗手后,必须烘干,原因是,洗手后,如果不及时烘干,水会带到其他区域或洁净服上,污染其他区域或衣服。
( z# F4 @' r. C6 D& V二、关于对除菌过滤的消毒剂适用区域的问题) n( z; \  B8 m) l3 S) O; z* {
关于对除菌过滤的消毒剂的使用区域问题,我觉得楼主陷入了一个误区,无菌消毒剂适用的区域是A/B级区,而没有C级区,是根据区域的性质决定的,而非是否是A级区的背景。在A、B级背景下进行的操作,都是无菌操作或者无菌产品直接暴露的区域,因此里面使用的物品必须是无菌的,这点估计大家都能理解。可以采用A+C做背景的区域,通常是轧盖区域,最终灭菌产品的分装区域,可以看得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产品要么就是已经完成了密封,要么就是后续还有再灭菌,因此C级区的生物负载对于A级区的产品造成的潜在影响并不大。如果楼主担心C级区的生物负载问题会影响到A级区,那么就不是C级区使用的消毒剂的问题,而是采用C级背景是否合适,否则,尽管你的消毒剂使用的是无菌消毒剂,但是你的C级的空气,C级的人员着装,对产品的无菌风险不是更高么?
* J+ X2 I4 _9 N, D: D' N; B1 F三、关于A/B级洁净区所用消毒液配制区域问题$ B' G! \# y4 N" Z
A/B级区域使用的消毒剂的配制在法规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必须在哪个区域。从风险的角度来考虑,如果是封闭的管道系统,你在D级区配制,通过管道过滤到A、B级区域内的使用点或者容器中,我个人认为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你配制后,不是使用封闭的管道,而是转移到A/B级区域进行过滤,那么在C级区配制,风险会更低。一切,取决你的风险评估的结果。
zhuphoenix76手部的清洁和消毒,需要分剂型讨论。无菌制剂生产在洁区由于有环境监控手套印的指标,所以是有手消毒程序的。进入A/B区的手消毒程序的验证没有实际意义:1)手套印并不是在戴手套消毒后立即进行,这不是监控的意义所在。2)操作人员在洁净区的行为规范对生产过程中手套污染程度的影响远高于进入A/B区时手套的消毒程序的影响,当进行某些操作时如干扰操作前,需要对手套进行消毒时,操作人员不可能退到更衣室执行一套如“石头”所述的消毒程序,那所谓“验证过的消毒程序”在最需要的时候却变得无法执行,其验证的意义也不存在了。操作人员的消毒程序培训,洁净室的行为规范相较“手消毒程序验证”更为重要和有实际意义。
6 P9 G4 L( r* b! w7 O验证不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通过验证规定手消毒后多少时间烘干,是否在烘手机前还要挂个被校验过的秒表?这些步骤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一个实实在在的培训和完善的洁净区环境监控程序就可以切实的去解决到问题。6 C3 d7 Q$ Y* e2 Z1 Y
固体制剂有些操作不能裸手操作,即便手消毒过了还是要带手套,多干净的手都没干净到可以直接接触药品。* V, e, h- K2 b3 v/ X
进洁净区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是两个概念,洗手是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同在洁区不能带首饰一样,或吃饭前要洗手一样。个人认为这并非是一个GMP的问题;再一个洗手是消毒的前提,手上的污染物是会影响到很多消毒剂的作用效果。洗手后的烘干是必要的:1)方便进一步带手套 2)洁净区通常需要保持干燥防止微生物滋生,手上若有水容易引起污染 3)便于后续的消毒程序。
uiofer对这位朋友的一些观点做一下探讨:3 O* {5 T8 I3 r, F. ]
1、洁净区A/B级人员的手套需要进行监控的意义在于,在洁净区中,人员手套是可能接触到产品或与产品直接接触的部件,因此会在生产结束后(也就是最差条件下)进行监控,用于产品放行时评估人员活动可能引起的无菌风险。
- e8 L' Z, H, `+ D2 s' q! b2、GMP中规定,应使用经过验证的清洁消毒程序,手消毒是消毒程序中的一种,它的目的在于证明你的消毒程序是有效的,因此手消毒程序是需要进行验证的,否则,你如何衡量你的规范行为是什么?你的手消毒程序中,应明确消毒剂的种类,每次喷晒的次数或时间,消毒剂保持的时间(需要消毒后多长时间方可进行操作),消毒的间隔(两次消毒的间隔时间)等,然后验证这个程序。手消毒的方式有很多种,并非只有用自动消毒器一种,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手消毒程序都是按照石头介绍的那样。. H  u# k% z. O' d; e5 k  U
3、在进入洁净区前需要洗手,并非是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而是人员从非洁净区进入洁净区时,手是比较脏的,进入洁净区穿戴洁净服或到其他区域去,会污染洁净区,另外就是洗手会降低部分生物负荷,同时让后面的手消毒的效果更好。从某种程度上说,和进入洁净区的物料要进行外表面的清洁的目的是一致的。
" k& \/ i' d9 X. x4 f其他观点,和你基本一致!
uioferA/B级区域使用的也是消毒剂,不是灭菌剂,原因在于你进入B级区前,通常还会带手套或者经过了消毒,你手上的微生物的负载是比较少的;带A/B级区的手套的时候,也会要求不接触到外表面,手套本身是无菌的,也不会产生微生物,手套上的微生物的来源是人和空气中的微生物,但是那个量会比较低,因此在洁净区内定期进行手消毒,是可以控制住手套上的微生物的量,并不需要使用灭菌剂。我们通常使用的乙醇和异丙醇,都是消毒剂,而非灭菌剂。
诺亚方舟1、上次去听一个PDA的专家讲课,说影响消毒剂灭菌效果之一就是接触时间,所以不能烘干,专家太砖了。2、B级C级都是A级的背景区域,但是仔细看C+A的工序都相对B+A安全,所以只有B级要求按A级管理。3、这个问题愚公想的有点复杂,因为一般配置过滤都在C级区,如果在D级区设配置过滤,C级要用也采用密封的管道输送吗?我们目前的做法是消毒液配置和产品配置都在C级区的一个房间,两套过滤系统,不同输送管道,不同时间段
xopcar一、 关于进入洁净区手消毒后是否需要“烘干”的问题3 [, f5 m, n) d
消毒后烘干本人认为是应该的,该厂使用的消毒剂应该不只是“75%乙醇”一种;75%乙醇水分可能较少,凉2分钟就干了,但是还有其他消毒剂是使用大量水分的不烘干更本就干不了,会引来水滴等一些问题。个人认为消毒主要看的消毒时间及验证,带上烘干也避免了其他问题。' O# i0 h" J- `* I$ f# U3 S
二、 关于对除菌过滤的消毒剂适用区域的问题
/ [$ ~2 r# P. r& B+ B“新版GMP《无菌药品》附录的第四十四条指出:“应当监测消毒剂和清洁剂的微生物污染状况,配制后的消毒剂和清洁剂应当存放在清洁容器内,存放期不得超过规定时限。A/B级洁净区应当使用无菌的或经无菌处理的消毒剂和清洁剂。”* b1 P- k9 v, I4 q7 e
但此条明确将A/C级洁净区排除在外,这就竟是什么原因?本人很迷惑。”- q3 M8 `+ k( w; U1 S
同意石头的观点:这里说的A/B应该是A或B,包括设计到A、B级别的消毒剂都应使用无菌的或经无菌处理!! p( K9 T8 ^! }
三、 关于A/B级洁净区所用消毒液配制区域问题! x2 {7 z0 ^$ [+ R* U$ m
“ A/B级洁净区所用消毒剂在A级区使用,按正常推理,也应该与产品的配制过滤在同一级别,也就是在C级区,过滤也要作A级保护。”2 c' I% d! b) V5 u+ P5 }
在A/B中使用的消毒剂主要考虑其尘埃粒子问题!配制终端一般要求在"A"级环境下过滤!
片頦丶栺尖緣新人,尝试回答下问题;
  u$ k0 D) g5 |: o& h5 |第一个问题:本问题涉及到几个方面的问题,人员洗手后的优势菌种分析,根据优势菌和生物负荷数确定酒精的消毒作用时间,时间到后在进行烘干出来既可以保证消毒效果同时也便于后续操作。
8 @* e% _2 U( ~% o+ i8 N第二个问题:B级背景下的A级一般都是用ORBS所以A级相对于B级不是密封的;C级背景下的A级就两种情况一种是用隔离器,另一种就轧盖区域;在看下B级和C级微生物的数量是不同的,消毒剂本身的生物负荷数并不高,相对于C来说污染源的风险并不是很高,B级要求不同必然就觉得了其污染源的风险程度不同。
; e5 C6 X! M. a1 w* s* j8 x第三个问题:这个就跟直接了关键是你配置和除菌过滤过程中的器具和容器是什么样的,如果是全密闭采用无菌对接你在D级过滤也没影响,关键是后续处理好了传输到目标区域使用。
zhuphoenix76看了大家的回复,都反复谈到了手消毒的验证。总是有疑虑。制药企业对手部的污染是通过消毒来控制的吗?对手的消毒更多是为了减少手部的细菌而非消毒的概念了,是卫生概念。GMP规定不得裸手接触药品或与药品直接接触的物料,那意味在关键岗位都是需要带手套进行操作的。因此即便消了毒的手也接触不到任何物品,污染不了产品。手的消毒程度因为隔了层手套是否就不那么重要,未必要兴师动众的验证,更无必需鉴别优势菌而定制消毒程序了呢?即便是普通操作不需要带手套也不必验证手消毒。因为工艺不要求如此。各位可以考察下D级的洁净服在清洗后有几家厂做了消毒和消毒验证。这么大的洁净服都不消毒和验证,不接触药品的手清洗了消毒了又为何要验证了呢?8 E, N) z+ X& o' L8 I! ?) q3 K( A
无菌制剂的无菌操作手部是需要带无菌手套的,所谓的无菌手套都是预灭菌(通常辐照或环氧乙烷)无菌包装的一次性无粉手套,而非带了手套去做消毒。因为要达到无菌要求对非无菌手套的消毒剂及消毒程序是极其严苛的。谈到手的菌落鉴别,通常是将手套印的菌落归类于A/B级环境菌来评估环境和验证洁净室环境消毒程序的。个人认为手消毒与洁净区环境消毒是两会事,不能混为一谈。在外企中很少见到手消毒的验证,考虑更多的是对手清洁细节的追求:1)给皂器不是用手按的 2)感应式自动水龙头,洗完是不需要用清洁的手去关的。3)抽取式的手套 4)自动的烘手器 5)一次性的无菌手套 6)不需要用手开的门 目的都是一个防止清洗后的手再次被不当操作污染。手消毒验证做的再好,忽视了上述细节,所谓消了毒的手,可能在喷消毒剂或开门时就已经被污染了。以上浅见,欢迎指正。
411173759C+A区域,有的专家将其划分到B级区来管理,如《无菌药品》指南一书中383页中指出的:大容量注射剂的生产从原料称量开始直至完成密封,都分别在相应的卫生洁净区中进行。上述生产步骤中都存在药物直接暴露于环境的环节,存在来自于生产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的风险。然从称量到配制,由于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绝大多数微生物,故来自环境微生物污染的风险相对较小。而灌装工序中,环境的微生物污染可直接导致已灌装产品中灭菌前微生物污染水平升高,而且很可能造成瓶与瓶间的差异,导致依靠抽样检查灭菌前污染水平的质量控制手段失效。因此,灌装环境应达到较高的洁净级别是相对重要的风险因素。传统灌封工艺包括洗瓶、灌装、加塞三个步骤。我国2010版G M P无菌产品附录规定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器具最终清洗后的处理的环境级别为C 级,应理解为最低条件。企业应根据其产品和生产工艺的特点,如产品性质、清洗后容器暴露时间等情况评估来自环境的微粒和微生物污染的风险,确定是否需要应采用C 级背景的局部A 级保护暴露的容器。
# e5 J3 y# J( o3 t: u. q如果药液容器不需要清洗,且灌装过程处于较好的封闭状态并在灌装后立即密封,如某些塑料袋灌装/密封过程,可以考虑在C 级下进行。是否可采用C 级作为灌装环境,主要考虑的风险因素是微生物污染和微粒污染。只有当灌装/密封过程药液与环境空气接触很少时,才能选择C 级环境。需要证明在动态下生产区的洁净度能符合上述标准,从而使得来自环境的微生物污染风险足够低。
4 k1 D& }  W0 pG M P规定的A 级区的标准,是针对非最终灭菌的无菌产品的。必须保证进人A 级区的所有物品都经过灭菌,才能达到动态监控要求的小于1 C F U的标准。大容量注射剂的输液瓶和药液都是带菌物品,即使采用了局部A 级的层流保护在A 级区内也不可能真正达到A 级的标准。应该将G M P关于C 级背景下的局部A 级理解为达到A 级送风或静态下的A 级。实际控制标准可参考B 级动态的标准。如是B级区,消毒剂是否还需经过除菌处理?
mamagege521手消毒效果肯定是要做验证的,至于手怎么搓可以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来做。乙醇比例在70%-80%消毒效果最好,最好消毒后不要立刻烘干。, B; t0 D4 P5 u0 B  Z
我觉得消毒剂的配置在什么级别,应该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产品是最终灭菌和非最终灭菌,另一个是你厂区的布局。我们冻干车间的布局是C、B一个入口、D一个入口,所以我们的消毒剂是在C剂配制的。
6 U. \5 R  x' |1 f4 |7 g/ 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godme 发表于 2014-10-8 07:56:3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不是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4-6-13 09:06 PM , Processed in 0.112880 second(s), 17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