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生物技术风投方兴未艾 缓解新药研发疲态
普华永道和美国国家风险投资协会(NVCA)基于汤森路透的MoneyTree报告指出,生物技术是风投家们的第二大投资领域。今年一季度,超过40亿美元的交易有470起,同比增长8%。目前已完成的交易有112起。
最近的交易包括: 2014年1月,赛诺菲生物技术部健赞公司和Alnylam制药公司达成协议,建立伙伴关系扩大Alnylam的资产负债表至10亿美元现金,增加其在RNAi治疗项目的投资,同时确保现金运营达到管理层预期,推出多种“突破性疗法”产品。 Evotec公司和罗氏签订全球独家协议,开发和商业化阿尔茨海默病药物MAO-B抑制剂。罗氏还将与其合作开发单胺氧化酶B型抑制剂EVT-302。EVT-302进入Ⅱ期试验阶段。Ⅱb期试验结果预计在2015年发布,罗氏将资助EVT-302临床开发、制造和商业化成本。罗氏向Evotec支付1000万美元的前期费用。 Melinta公司关闭股权融资。Melinta是抗生素开发的生物技术公司,该领域由于回报低,大制药公司并不感兴趣。风投公司Vatera Healthcare Partners和华平投资集团对其支持7000万美元,至此,Melinta宣布第三轮7000万的股权融资结束。Melinta将开发一款治疗导致严重医院感染耐药Eskape病原体的抗生素。 有时候,制药公司也自行建立风险投资部门。如武田风险投资公司,是武田于2001年成立的企业风险投资部门。武田风险投资公司把武田研究的触角延伸到全球科学界,并把战略合作扩大到内部研究中。武田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组合包括英国Lectus生物科技公司,该公司使用一种专有工艺发现和开发独特的调节离子通道的小分子新药。 诺华的投资基金主要专注于新型疗法和平台的开发。其方法涉及较大的集中项目投资,预计对公司的总投资达1500万~2000万美元。 安进创投成立于2004年,随着1亿美元的初始投资注入,该基金旨在为新兴生物技术公司提供资源,用于人类治疗药物开创性的发现。 对于制药企业来说,资本对于缓解新药研发的颓势极其重要。肿瘤是企业和风险投资家关注的主要区域。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抗感染、代谢性疾病、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
原文标题/Biotechnology Venture Capital Surge Could Help Aching Pipelines
全球生物技术创新资本增长36% 发布日期:2014-07-04 来源:安永会计师事务所 浏览次数:1
全球生物技术行业2013年出现强劲反弹。公开上市的公司实现两位数收入增长,募集资金大幅增加。生物技术产品在市场取得的成功刺激大公司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
行业增长由少数处于商业化阶段的公司推动,对其它公司来说,在药物开发过程中提高效率日益迫切。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研究发现: ▲收入攀升
2013年,美国、欧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相对成熟的生物技术市场上,生物技术公司实现收入988亿美元,同比增长10%。主要由17家美国“商业领袖”贡献,所谓的“商业领袖”被定义为收入超过5亿美元的公司。欧洲公司营收增长放缓,但利润飙升。 ▲研发支出反弹
研发费用支出强劲反弹,同比增长14%,主要由美国公司的支出增长20%推动。这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研发增速首次超过收入增长率。 ▲净收入下滑
净收入减少8亿美元,这部分是由于当年生物技术公司在研发支出上增加了37亿美元所致。 ▲市值大幅上升
受到商业领袖的强劲表现刺激,生物技术公司的市值同比增长65%,达7918亿美元。这种情况加大了投资者对整个行业的兴趣。 ▲融资金额飙升
2013年北美和欧洲生物技术公司募集316亿美元的资金,比2012年287亿美元大幅增长,融资总量创下2003年以来第二新高。2013年,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50家生物技术公司首次公开上市,募集资金达到35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了300%,创下2000年以来的新高。 ▲风险资本保持稳定
2013年,北美和欧洲公司募集到的风险资本总额达到了58亿美元,略高于前一年所募集到的55亿美元。 ▲并购
2013年涉及美国或欧洲生物技术公司的收购总价值达到557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106%。这种增长由3项超级并购行动推动,其中两项最大的收购行动来自于一家医疗技术公司和一家专业药品/OTC公司。 日益活跃的生物技术公司发起的收购行动让大药厂相形见绌,从2012~2013年,制药与生物技术公司之间的收购行动其价值仅仅增长了2%。而在同一时期,如果不考虑安进/Onyx制药公司的超级并购行动,生物技术公司之间的并购交易价值增长了68%。原文标题:Global biotechnology report 2014
制药企业如何提升研发价值 发布日期:2014-07-04 来源:安永会计师事务所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最新报告指出,制药企业研发价值的提升面临挑战。虽然财务业绩总体表现强劲,但大多数生物技术公司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经营,它们迫切需要以一种更具资本效率的方式开展研发工作。研发仍是生物制药公司价值凸显的中心点。
关键的是,处于Ⅲ期开发阶段的药物失败率过高。据Sagient研究公司和生物技术行业组织(BIO)提供的数据,这种比率约为40%。研发成本从一个临床开发阶段转向下一阶段时会急剧增长,在Ⅲ期临床遭遇失败,意味着研发团队非常低效地使用公司的资本,这种资本本来可以更好部署到其它资产上。 与此同时,生物技术公司迫切需要对其产品所创造的价值进行评估与衡量。比如,保险公司通过市场准入协议,依据生物技术公司的产品表现来支付医疗补偿费用。 为提升研发价值,安永建议采取3种策略: ▲适应性临床试验
由连续性Ⅰ期、Ⅱ期和Ⅲ期临床研究组成的长期临床试验体系并没有创造多少学习机会,研发资金将被平均捆绑三年,这些资金被沦为沉入成本。它们只在药物研发进入到下一阶段时才被重新审视。 适应性临床试验设计令生物技术公司改进假设,并随时根据临床试验中产生的数据重新分配研发资金。正在开展的临床试验中,大约20%涉及适应性设计,这些努力主要由全球制药公司引领。将适应性试验引入到早期药物的开发上,许多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仍然处于落后状态。 ▲精准医学
生物标记物和靶向治疗药物令生物技术公司识别那些最可能从一只特定药物中受益的患者群体,从而降低药物开发风险,增加利益相关者的价值。 精准医学还可以让生物技术公司在风险共担协议上拥有更大的确定性,例如与保险公司达成的市场准入协议,或与战略合作伙伴达成的商业里程碑协议。据估计,只有约100个生物标记物被常规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生物技术公司应扩大对这些技术的使用。 ▲竞争前合作
过去几年来,跨行业的合作蓬勃发展,比如建立统一的临床试验方法,为捕捉现实世界的数据开发标准。在适应性临床试验方面,这些联盟已由大药厂率先成立。不过,大多数生物技术公司还没有参与。参与这些工作需要对资源做出承诺。 参与这些行动能帮助生物技术公司与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建立一种信任,这一点尤其珍贵,因为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对生物技术产品实施的审查越来越严格。 生物技术公司的灵活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行业面临的挑战比过去几十年更加持久。适应性临床试验、精准医学和竞争前合作将释放生物技术公司产品研发线中被困住的更多价值。
贝达药业从创新药向仿制药无奈转型 发布日期:2014-07-04 来源:新药汇 作者:疑夕
如果一家化学药企业9年没有产品更新,那是肯定有没前途的,何况新药研发风险非常大,做了还不一定成功。贝达不会不清楚这一点,虽然很难开口说自己更想做仿制药,
浙江贝达药业马上就要IPO了,作为中国名气最大的创新药公司,这支股票注定会非常热门。昨天网友艳花高树写了一篇评论,与我的看法基本一致,贝达的前景不是完全乐观。贝达的第一个1.1类IND是2005年,第二个1.1类IND却是2014年,中间相差了整整9年,难怪网友要说它青黄不接了。如果一家化学药企业9年没有产品更新,那是肯定有没前途的,何况新药研发风险非常大,做了还不一定成功。贝达不会不清楚这一点,虽然很难开口说自己更想做仿制药,但实际行动已经告诉我们,贝达要转型做仿制药了。此次IPO计划募集11亿,其中4亿用于买设备、做新药,另外4亿是用于建厂区生产埃克替尼、缬沙坦、氯法拉滨、氨氯地平、苯丁酸钠,剩下的用于管理、营销以及与Amgen的合作,可以说一半的资金用于仿制药和营销网络。目前贝达的pipeline中1类新药有6个,仿制药则有16个,五年内不会有1类新药上市。总的感觉就是埃克替尼太取巧,就如同苹果砸到牛顿脑袋,它的成功很难复制出来,贝达研发埃克替尼学到的经验派不上用场。新药中进度最快的是c-Met抑制剂,这个靶点风险比较大,而且落后于和记黄埔/阿斯利康共同开发的沃利替尼。GLP-1类似物虽然是长效的,但国外一周注射一次的已经上市,而且国内浙江华阳、河北常山等已经申报me-too,贝达并不占优。后面的BPI-2009C、BPI-7000、BPI-5014B风险更大,能不能做成还很难说,起码是七八年以后的事了。贝达药业pipeline | 分类 | 靶点 | 适应症 | 研发进度 | 预计上市时间 | 埃克替尼 | 化药1.1 | EGFR抑制剂 | 非小细胞肺癌 | 已上市 | 2011(me-too) | 氨氯地平 | 化药6 | 钙离子通道拮抗剂 | 高血压 | 2009申报 | 2014(第N家) | 氯法拉滨 | 化药3.1 | 核苷类抗癌药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NDA (2013) | 2015(首仿) | 苯丁酸钠 | 化药3.1 | 苯乙酸前药 | 高氨血症 | 免临床 | 2015(首仿) | 帕妥木单抗 | 进口 | Anti-EGFR单抗 | 结直肠癌 | IND (2013) | 2017(进口) | 缬沙坦 | 化药6 | Ang II受体拮抗剂 | 高血压 | 2013申报 | 2018(第N家) | BPI-9016 | 化药1.1 | c-Met抑制剂 | 肺癌、胃癌 | IND (2014) | 2019(me-too) | 吡非尼酮 | 化药3.1 | NA | 特发性肺纤维化 | IND (2011) | 2019(第N家) | BPI-3016 | 化药1.1 | 长效GLP-1类似物 | II型糖尿病 | IND (2015) | 2020(me-too) | BPI-2009C | 化药1.6 | EGFR抑制剂 | 银屑病 | IND (2014) | 2020(新适应症) | 伏立诺他 | 化药3.1 | HDAC抑制剂 | 皮肤T细胞淋巴瘤 | IND (2014) | 2020(第N家) | BPI-7000 | 化药1.1 | PARP-1抑制剂 | 乳腺癌 | IND (2015) | 2021(me-too) | BPI-5014B | 化药1.1 | NA | 肾衰致贫血 | 临床前 | 2021+(me-too?) | 阿比特龙 | 化药3.1 | CYP17抑制剂 | 前列腺癌 | 临床前 | 2020+(第N家) | 替西罗莫司 | 化药3.1 | mTOR抑制剂 | 肾细胞癌 | 临床前 | 2020+(第N家) | 来那度胺 | 化药3.1 | NA | 肾细胞癌 | 临床前 | 2020+(第N家) | 替莫唑胺 | 化药6 | 烷化剂 | 脑胶质瘤 | 实验室 | 2020+(第N家) | 阿那曲唑 | 化药6 | 芳香化酶抑制剂 | 乳腺癌 | 实验室 | 2020+(第N家) | AS-3201 | 化药3.1 |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 糖尿病神经病变 | 临床前 | 2020+(首仿) | 阿托伐他汀 | 化药6 |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 高血脂 | 实验室 | 2020+(第N家) | 缬沙坦/氨氯地平 | 化药6 | NA | 高血压 | 实验室 | 2020+(第N家) | 西那卡塞 | 化药3.1 | 拟钙剂 |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 临床前 | 2020+(第N家) | 目前贝达的仿制药研发能力还非常有限,毕竟公司做研发的才100多人,比不上恒瑞、豪森、正大天晴、齐鲁等仿制药大佬,也比不上华威、汉康等新兴的仿制药研发力量。缬沙坦、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替莫唑胺、来那度胺等心血管、肿瘤大品种都排在N家之后,能拿到首仿的就苯丁酸钠和氯法拉滨,苯丁酸钠是罕见病用药,市场非常有限,氯法拉滨市场不大不小,但要从齐鲁手里抢市场,而且利润要分给山西普德药业。贝达与Amgen搞的合资公司我不太清楚,但这个药注定是天价,政府不会给太多的扶持,贝达也只算是个代理,我觉得赚不到太多。未来5年贝达很难找到一个新的金矿,主要营业收入害得依靠埃克替尼。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的专利在2016年就到期了,大量仿制药厂家已经磨刀霍霍,包括实力非常强大的恒瑞、豪森、齐鲁、石药、正大天晴、海正、罗欣、科伦。如果让我在12000元的埃克替尼与4000元的厄洛替尼之间选择的话,我会选择后者,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厄洛替尼疗效更好。国内EGFR抑制剂2008-2013年销售额(单位:亿元) | 上市时间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埃克替尼 | 2011年 | NA | NA | NA | 0.60 | 3.07 | 4.75 | 吉非替尼 | 2004年 | 7.89 | 8.01 | 9.13 | 10.66 | 12.55 | NA | 厄洛替尼 | 2006年 | 5.16 | 5.69 | 5.96 | 6.61 | 8.31 | NA | 2013年埃克替尼的销售额年增涨率是54%,2014、2015两年维持50%的年增长率比较吃力,以前厄洛替尼、吉非替尼也是上市初期销售狂飙,后面速度就很慢了。个人预计埃克替尼2015年的销售额达到7-9亿,然后会进入平台期,每年大概产生3-4亿的净利润,贝达公司的总市值大约150亿。如果政府利好政策,贝达药业受益将非常大,去年仅浙江地区的销售额就有8000万,可惜在其他省份没有这种待遇。另外贝达现在需要一些仿制药来扩充实力,但品种都困在排队长龙中,如果国家能加快仿制药审批,让贝达有机会在市场瓜分完毕前进入,贝达未来的路会好走得多。贝达是中国新药研发小企业的一个缩影,虽然新药上市了也产生了不错的收益,但底子薄的问题始终存在,单纯卖新药是有很大风险的,需要有仿制药产品库做缓冲,这也是恒瑞等老牌仿制药厂家转型做新药发展更快的原因。
新药研发选择最重要!
新药研发是个漫长的过程,对于首创药物历时15年都不算长。项目的选择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项目一旦开始停下就不容易了,随着时间和资源投入的增加越到后来项目越难以终止。所以选择正确的项目是新药研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我们以前多次讲过在多数疾病领域me-too药物已经渐渐失去竞争力,即在首创药物已经上市,甚至首创药物在二期临床实验验证项目假说后才开始一个项目在今天的市场已经难以有立足之地。但是在有些领域即使是首创药物也可能被后来的更有效药物所超越,难以收回研发投入。 现在抗癌药是最为拥挤的疾病领域,已经占了制药工业整个研发投入的35%。所以有些癌症同时有多个靶点几乎同时开始,而一个靶点可能比其它靶点对疾病治疗有明显优势。黑色素瘤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就在几年前晚期黑色素瘤只能用化疗治疗,应答率只有10%左右,病人预后很差。2011年BRAF V600E抑制剂Vemurafenib的上市成为一个重要突破。约有一半的晚期黑色素瘤有BRAF V600E变异,在这个人群中Vemurafenib的应答率达到50%,比化疗延长3个月生存期。这个产品当时被认为是黑色素瘤治疗的重要进展,也是个体化治疗的一个成功典范。除了几个大药厂在晚期临床的BRAF抑制剂略微落后外,也有很多实力稍逊的公司开始了me-too跟踪药物,包括BeiGene-283。 这样一个重要新产品本应该有很快的市场增长,然而天有不测风云,PD-1抑制剂的横空出世彻底颠覆了这个产品的市场前景。默克和施贵宝在PD-1抑制剂的投入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短短几年启动、完成多个肿瘤的关键临床实验。和Vemurafenib一样PD-1抑制剂也有50%左右的应答率。但不同的是PD-1抑制剂不受变异基因的限制。更为重要的是,Vemurafenib在半年左右开始出现耐药而PD-1抑制剂应答则要持久的多。已有数据表明两年的生存率达到80%左右。如果不出意外,Nivolumb和Pembrolizumab都可能今年在主要市场上市。届时Vemurafenib的销售将停止增长,甚至会萎缩。虽然Vemurafenib已经达到2亿美元左右的销售,但遗憾的是这可能是这个产品的峰值销售。 Vemurafenib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一个突破性药物,但PD-1抑制剂实在优越很多。除了生不逢时Vemurafenib没有什么缺陷,令人感叹既生瑜,何生亮?Vemurafenib的故事也警示我们在拥挤的领域如抗癌药不仅me-too药物生存困难,即使比老药有明显改进的首创药物也可能出现上市死的情况。制药工业的竞争会更加残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