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近年来,药物研发日益全球化。不同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共享全球的临床试验数据的同时可共享新药研发资源。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既包括新药上市前的临床试验,也包括对药物上市使用后所作的进一步研究。一般而言,这类试验所需的病例数多达上千甚至上万例,共同参加试验的国家不下10个,耗时一般3年以上。
国际多中心临床又称IMCT(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或者多区域临床试验,即MRCT(Multi-regional Clinical Trial)。这都是指在全球多个区域的多个中心按照同一临床试验方案同时开展临床试验。
进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利益如下:
[1]. 利用全球最大的资源,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要求庞大病例数的临床试验;
[2]. 可以在全球较多国家,多种种族基因,多种生活条件,治疗环境的条件下完成该临床试验,能够在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中收集数据对药物的安全性、疗效进行更真实可靠的评价;
[3]. 庞大的数据的收集、分析可使得结果有较大的外延性的数据,更利于结论的可信性;
[4]. 利用全球或者区域间的庞大资源,提高了新药研发的效率,缩短了时间,可使新药更早上市,使患者较早享受新药研发的可靠、安全的成果。
二、国内发展情况
近10年MRCT在国内的数量级飞速扩大,申报及获批成递增趋势。这有几大原因:
[1]. 药物研究尤其是创新药研发日益全球化发展,中国需要融入全球化的环境中获益;
[2]. 世界需要中国的加入。中国借助其人口资源庞大、病种广泛、研究费用低、研究者兴趣较高的特点成为国际多中心临床的重要选择点;
[3]. 为了提高时间和效率,国际多中心临床也成为了后续申请进口的铺垫。
中国由此获得了和国外创新药物研发同步的机会:同时研发同时上市,无论是研究者还是患者都能从世界药物研发中获益。
中国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MRCT)由2002年的注册管理办法正式定义,由2002年开始MRCT的批准量由2002年的几个、2005年十几个增长至2007年几十个,到2008年开始达到每年100个以上,2010年批准158个。
从临床分期看,早期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申报比例较往年明显增加。全球同步研发策略渐趋前移,从以往在Ⅲ期阶段加入国际多中心逐步前移至Ⅱ期甚至Ⅰ期阶段。在当前法规框架下,尝试在某些领域有所突破,批准了国外尚处于Ⅰ期阶段的更为早期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
通过所获批的种类来看也是同我国的疾病谱相类似,以肿瘤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为主。中位评审时间7个月。
三、两报两批与三报三批
中国国家药监部门在国际多中心的考虑方面是综合的,第一,希望国际多中心临床在国内开展,这样可以促进与国际临床研发的同步,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和学习;但是,药监的审评重点还是考虑安全用药为主。由于创新药都是在探索中,无论是剂型、剂量、用药途径、生产质量工艺和生产的场地都是不稳定的,而且既然是探索,就会有多种原因导致临床阶段的失败,例如:某国外产品在临床进行之初是片剂在完成临床试验后成了胶囊,而我国审评过程中考虑最多的就是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所以评审起来很难。
2013年末开始有药监部门的相关人士称药品申报将由原来的“两报两批”变成了“三报三批”,这引起了行业热议。所谓的“三报三批”即申报过程中增加了一个IND和一个试验的过程,这在时间上延长了3-6年。我们认为这是药监部门出于对安全的考虑,并且可能还有促使外资转内资或者保护、推进国有企业创新的考虑。但其实我们认为这是一厢情愿,并且脱离了世界研发的环境的。
四、MRCT的项目管理
关于国际多中心项目的管理简要概括,除了必要的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知识之外,第一要以国际通用语言为基础,需要具备熟悉国际法规的团队,熟悉国际临床操作的专家,高质量的临床运营团队,能够与国际并轨的高质量数据管理和统计团队等;第二、需要考虑国际多中心的特殊之处,例如:知情同意书的本地化问题,各国临床试验管理体系的不同,伦理委员会的不同;多区域的SOP是不是要统一,血样中心检测如何运输(出口或者进口都不同),数据库能不能统一成一种数据库格式等问题。
五、未来
不管是两报两批还是三报三批,都是基于对于药物安全性不稳定的考虑,并不代表我们的药监部门不鼓励国际多中心试验在国内的发展,我们应该看到这十年以来的MRCT在国内稳定的发展以及对国内创新药的促进意义。
一直以来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数据用于在中国进行药品注册申请的,应符合有关临床试验的规定。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我国的申请、实施及管理, 尚待进一步加以指导和规范。若通过法规得以规范,我们将会看到这将影响到行业的未来。
[1]. 本土CRO公司应该尽快的吸引投资,并购或者进行国际合作以拿进国际大单;
[2]. 稳定及扩张自己的注册部门,提高国际注册能力,并以NDA作为自己注册能力得突破点;
[3]. 在利好的形势下,利用庞大的资金推进国内、国际MRCT,甚至展开免费或者合作形式的项目运营,获得项目容积扩增的益处,吸收未来的膨胀获得的收益;
[4]. 本土公司可以借此雄起,进一步瓜分市场,享受本土药物研发的乐趣。
2014年11月21日,我们看到国家局发布了IMCT的征求意见稿,把有注册需求的国际多中心部分明文规定,进行指导和规范,这是一大利好消息,我们可以拭目以待未来的发展。
作者简介:
夏其奎,医师、公共卫生硕士。
任职于方恩医药有限公司(Fountain Medical Development company, FMD),担任临床试验总监职务,承担公司的临床试验运营部门、临床试验协调部门、质量控制团队、培训以及项目可行性调研团队等的运营管理工作。
有着5年的临床医生经验。在临床试验领域工作了10年,先后在赛诺菲安万特、西门子医学、意大利赞邦等公司工作,分别担任高级临床试验监查员、主管和高级医学事务经理职位。参与了多项临床试验的运营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