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市场快讯] 【深阅读】穿越抗生素家族的十字路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iaoxiao 发表于 2015-1-19 20:2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深阅读】穿越抗生素家族的十字路口
2015-01-19
[url=]医药经济报[/url]


  进入2015年,不少传统制药企业拼得很虐心。其中,元旦起才正式实施的《环保法修订案(即新《环保法》)在企业头顶新悬达摩斯之剑。修改前的环保法,对违法排污企业的罚款上限是100万元,且对一个污染行为只处罚一次。而按照新规则,将实行“按日连续计罚”,这意味着只要不停止违法行为,处罚便不设上限。对企业超标行为,环保部门可直接限产或停产。
  近来不少药企都曾出现在环保部门督查整改的名单中。
  事实上,一系列问题已经把传统产业推到了“十字路口”,产业结构正在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发展阶段。
  怎么走?不同企业需做抉择。
夹缝挣扎
  “形势逼人”,这是不少传统老牌企业所理解的“二次创业”原由。
  所谓形势,近期鲁抗医药发布的2014年业绩预告就能“管中窥豹”:预计2014年度经营业绩将出现亏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亿元左右。
  同为四大传统抗生素家族的华药去年上半年营收55.79亿元,同比减少14.90%。浙江医药201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5.44亿元,同比下降2.80%;实现净利润2.12亿元,同比下降40.80%。从这些代表性企业业绩来看,面对的转型压力都是漫长且煎熬的。
  在此压力下,原料药行业和抗生素等领域可能会深度洗牌。“因为生产处理成本高,以至于发酵企业很难存活,很多企业只有两条路,要么往西部等成本相对便宜的地方搬迁转移,要么关门。”浙江某医药化学品公司高管范伟荣对记者谈及化工企业时很无奈。
  记者还调研过江苏南通如东经济开发区,一个填海形成的开发区,引来浙江企业的团迁。有专家指出,“过去中国制药承接的原料药或抗生素市场自我放大,加上劳动力成本低,环保成本几乎忽略不计,结果产能普遍过剩。那种高污染、低水平重复、低成本发展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将终结。”
  “现在低端抗生素不挣钱,高端产品又受到严格限制。”鲁抗医药董事总经理杜建方直言,企业生存很难。鲁抗医药把业绩巨亏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抗生素市场大环境的低迷。
  从本质上讲,产能的严重过剩,引起恶性的低价竞争,产业利润被摊薄。转型就是生产函数的重塑过程,作为企业必须考虑老模式的致命弱点,才可能走出困局。目前,围绕国药集团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组获注优质资产的预期进一步打开,也给业界带来了想象空间,腹背承压的传统制药企业将扮演各自的转型大戏。 
各取其道
  采访中,“转型”是这些企业管理者口中的高频词汇。用杜建方的话说,“不变没未来。我们现在采用的是跟随性战略,选择国外的新产品进行创新。结合鲁抗的实际,区别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路径,侧重点还是减少制剂中抗生素的份额,做大其他制剂的份额,实现原料药和制剂各占半壁江山。”
  而华药的做法是,集团制定产业链整合方案,并形成专业的管控模式。最近,华药还与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等机构合作,立足新抗生素的创制与产业化,解决抗生素产业目前最迫切的核心共性技术难题。
  “华药对青霉素板块着力优化技术工艺,把老产品做成好产品,推进产品升级。”分析人士认为,华药较早积累了自主研发能力。目前其拥有抗体药物研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力量,先后在国内率先开发成功克林霉素、去甲基万古霉素等产品,基因重组狂犬抗体启动Ⅱ期临床试验。
  石药集团则形成了包括抗生素、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用药、抗肿瘤用药等七大系列,拥有近千个品种,在研新药项目170项,国家一类新药25个。“恩必普”更是开创了中国新药年销售破10亿元的先河。2014年上半年,集团销售收入53.42亿港元,创新药业务的销售收入达到12.9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9.3%。其抗肿瘤药业务正处于市场导入期。
  而华海药业主攻制剂出口,海正药业联手外资谋求创新药。京新药业开展国际合作,从最初单一的原料药出口到原料药、成品制剂出口“两条腿”走路。
  这些企业都选择了当前较为热门的治疗领域立项。记者查询到,心脑血管、抗肿瘤等领域目前出现批量扎堆申请的现象,未来能否成为新支点,尚待观察。但因受限于老国企体制,管理机制、产品更新上较少改变。事实上,无论是股权结构,还是经营机制等方面,传统企业转型动作都相对缓慢,有些甚至已失去转型的最好时机。 
摸石探路
  第四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制剂曾是新华制药的一个大手笔。当时,该产品被认为是“国内抗生素市场上市的又一重量级产品”。如今限抗令下,这项历时9年的研发成果在此后的公开资料中难觅影踪。
  “选择临床的热门药品,企业蜂拥而上,会不会陷入新的同质化竞争中?”范伟荣认为,做高品质的制剂才是转型佳径。
  既然转型是难以回避的现实考题,那么,重建竞争力体系是刻不容缓的。而转型没有标准路径,就像“鞋只有合脚的才是自己的”一样,需要实践摸索。
  美国的生产方式,讲究大批量生产,讲究技术优先。不过,美国生产方式并非人人都可以学习,其生产基础是以资本和智力储备为前提的。欧洲的生产方式则与美国不同,讲究的是设计和文化。正如昂贵的瑞士手表,没有什么超越性的技术领先,但有精工细腻的领先设计。
  “长期以来,中国抗生素产业的生产讲究规模效益。成为世界工厂很自豪,但企业很少去思考自己的生产方式是否可持续。”专家认为,中国产业正处于十字路口,选择欧洲模式,还是跟随美国步调,值得深思。企业在判断市场机会、决定投资时机以及制定策略时,普遍缺乏有效的信息。更好地理解抗生素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或许对我国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变革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本报记者 马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xiaojun86 发表于 2015-1-20 09:01:36 | 只看该作者
我所在的公司就是专做抗生素制剂,最近几年销售情况不是很好。谢谢楼主分享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5-7-6 06:54 AM , Processed in 0.097195 second(s), 19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