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市场快讯] 2015年7月6日医药全资讯 每天三分钟,知晓医药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iaoxiao 发表于 2015-7-6 20:5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15年7月6日医药全资讯 每天三分钟,知晓医药事
【今日头条】
历经30年!我国自主研发sIPV疫苗正式上市
 历经近30年科研攻关,我国自主研制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单苗)于6月30日正式上市。该疫苗的上市填补了我国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生产领域的空白。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系由I、II、III型脊灰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婴幼儿,曾被医学界称为“威胁儿童生命和健康的最大杀手”。
  据科研人员介绍,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简称sIPV)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历时近30年自主研制的创新疫苗产品。
  目前,世界各国主要使用注射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和口服Sabin株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预防脊髓灰质炎。我国的防控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通过在全国推广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有效控制了该疾病的发生。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俗称“糖丸”,免疫效果好、价格低廉,是列入国家免疫规划的一类疫苗。但由于其属于减毒活疫苗,本身仍具有潜在的致病风险。国外进口的注射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虽已在我国上市,但采购价格十分高昂。我国自主研发sIPV的成功投产,不仅提高了疫苗接种的安全性,也打破了发达国家对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生产的垄断。
  据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sIPV一期生产线产能为每年1500万至2000万剂量,可满足全国新生儿一剂IPV接种需求。二期生产线预计将于2016年底建成,产能为每年6000万剂量,投产后将可满足全国新生儿全程接种IPV的需求。
【新药动态】
1、$1.25亿优先审评券派上用场,吉利德向FDA提交三合一HIV新药R/F/TAF上市申请
2、诺华将用其心衰药物LCZ696测试新的定价模型
3、罗氏有望2016年初提交其MS药物Ocrelizumab上市申请
4、Vitae糖尿病药物VTP-34072辅助治疗试验未获成功
【行业动态】
1、广东低价目录药品大部分涨价 个别药品涨十多倍
2、湖南招标补采:招安药企,拒绝提价
3、济南严抓医药商业贿赂,多名药代及医务人员被抓
4、法规解读: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取消审批
5福布斯:一片“止疼药”造就140亿美元财富的家族
6、2020年全球疫苗市场将达到$347亿 4大巨头并驾齐驱
7、美公司研发植入性微芯片,开启人体输送药物新方法
8、GSK将在中国生产削价抗艾滋病药物
9、埃博拉卷土重来:利比里亚出现感染身亡新病例
10、药物研发新观点:药物分子存留时间比结合强度更重要
    2015年7月3日最新一期的《Nature Medience》发表一篇评论文章,总结了在药物研发领域的新观点,作者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药物分子结合在目标分子上面的存留时间,要比结合强度更重要。   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德国科学家保罗·埃尔利希(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获得者)曾断言:“一个分子,如果不能结合在目标分子(如蛋白质)上面,那就是毫无用处的。”因此,药物研发人员在药物试验早期,都会选择那些能够最紧密结合到目标分子上的小分子药物。很讽刺的是,很多非常有潜力的药物分子在进行临床试验的时候,往往被证明对于病人毫无效果。因此有科学家,在二十世纪末,开始关注分子结合时间对药物研发的意义。   该文章提到,2006年,化学家Robert Copeland提出了一个新名称“药物-目标分子存留时间”(drug-targetresidence time),他首先提出了,不仅要考虑药物分子的结合强度,还需要考虑药物分子和目标(蛋白)的结合时间。也许正是因此,很多有潜力的药物分子没有通过临床实验。今年四月份,一个美国的课题组用计算机建模的方法,构建了一个药物分子和目标分子结合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了药物分子的结合时间和动力学参数,能够较好地预测某个分子的临床效果。这个研究也认同了,药物-目标分子存留时间必须要在药物研发初期被充分考虑。   细胞实验也证明了这个观点。这个美国的课题组通过计算机的筛选,选出了六种可能的抗细菌的化合物。这六种化合物中只有一个能够很好地和LpxC(细菌细胞壁合成相关蛋白)结合,并且有很长的结合时间。六个化合物中,仅有这一个长失效结合的分子被证明能够很好地清除小鼠体内的绿脓杆菌。另外一个研究也证明了这个观点。2007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通过的首个阻断HIV进入细胞的药物马拉维若(Maraviroc),其成功就是因为该药物分子能很长时效地与HIV表面蛋白CCR5结合,进而阻碍病毒侵入淋巴细胞。然而,该药物在被批准上市七年后,研究者才意识到,正是药物-目标分子存留时间长,导致了这个药物的成功。   这个新的观点,不仅可能帮助科学家们找到正真有临床效果的化合物,而且很有可能帮助减少药物带来的副作用。这是因为,假如长时间结合分子会有副作用,那么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就能够预测这些分子存留时间,并进行适当改造,达到预期的低副作用的存留时间。   药物研发公司们,已经开始注意到了药物存留时间的重要性了。所以,在筛选药物的初期,仅仅考虑药物结合的强度是远不够的,还需要充分考虑药物分子的存留时间,这对于选出有正真有临床效果的化合物意义非凡。
【全国招标】
1、青海: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
2、河南:关于同意变更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等中标药品相关信息的通知
3、宁夏:关于公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非基本药物目录遴选结果的通知
【上市公司】
1、海正药业(600267.SH)3日早间公告,其与赛诺菲签署了《非约束性合作备忘录》,探求在糖尿病治疗领域中的潜在合作。
2、绿叶制药(02186.HK)2日公布,该公司治疗抑郁症化学新药盐酸安舒法辛缓释片(LY03005)已获国家药监总局颁发的期及期临床试验批件。
3、康芝药业(300086.SZ)2日晚间公告,该公司正在筹划重大事项,经申请,该公司股票已于7月2日开市起停牌,待其披露相关事项后复牌。
觉得本文有所价值,欢迎告诉您的朋友!您的鼓励是我们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的动力!
本文来源:多个官方网站及资讯类网站,在此表示感谢!如本文存在侵犯权利之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我将立即改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驷髦 发表于 2015-7-6 21:21:1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happyer520 发表于 2015-7-7 09:20:5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千纸鹤 发表于 2015-7-7 10:05:18 | 只看该作者
Thx for sharing this informatio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mario 发表于 2015-7-7 10:12:5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关于分子与目标分子的结合时间那个文章很有意义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yoyo-lx 发表于 2015-7-7 10:30:5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三车石 发表于 2015-7-7 14:42:18 | 只看该作者
xu学习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5-7-13 06:42 AM , Processed in 0.102153 second(s), 17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