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市场快讯] 2016年1月28日医药全资讯 每天三分钟,知晓医药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iaoxiao 发表于 2016-1-28 19:4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16年1月28日医药全资讯 每天三分钟,知晓医药事



喜欢这个漂亮的图片,今天的三分钟给大家带来什么呢,改下风格哈,
今天的主要内容有: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6起药品虚假宣传广告的通告(2016年第11号);

2、勃林格EGFR靶向疗法Giotrif头对头II期肺癌临床击败阿斯利康易瑞沙(Iressa);

3、【放风】CFDA:2016年适时启动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数据核查;

4、药价改革大半年:部分血液制品价格上涨150%;

5、“毒胶囊”事件后 食药监总局再出手优化药用辅料监管;

6、武田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Vaxem Hib获日本批准

详细内容如下: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6起药品虚假宣传广告的通告(2016年第11号)

2016年01月28日
  近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测到6起药品广告宣传内容均含有不科学的功效断言,扩大宣传治愈率或有效率,利用患者名义或形象做功效证明等问题,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严重危害公众饮食用药安全。现将有关情况通告如下:  一、承德御室金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气血双补丸”。该产品通过广播健康咨询方式发布虚假广告,利用患者宣称“服用一个月,心不闷,气不短,人也有了力气;吃三个月,心脏病明显好转”等。  二、天津同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冠脉通片”。该药品为处方药,不得在大众媒介发布广告,其通过报纸媒介发布虚假广告,宣称“服用第一个阶段,胸闷胸痛,心慌气短及乏力等症状逐渐消失;服用第二阶段,轻度心脏病,心绞痛,冠心病逐渐恢复”等。  三、红桃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两仪膏”。该产品通过电视媒介发布虚假广告,利用患者宣称“病好了,说话清楚,后遗症也没了,手脚灵活,家里家外的活都能干了”等。  四、通化久铭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舒心宁片(广告中标示名称:祺新丹)”。该药品为处方药,不得在大众媒介发布广告,其通过电视媒介发布虚假广告,利用患者宣称“90%的患者服用不手术不搭桥,用了祺新丹30天,把心脏病的病根治好了,什么都没事了”等。  五、通化颐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理气舒心片”。该药品为处方药,不得在大众媒介发布广告,其通过广播健康咨询方式发布虚假广告,利用患者宣称“用了三个月,心绞痛不疼了,血压都下来了;两个疗程彻底治好心脏病”等。  六、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生产的药品“复方扶芳藤合剂”。该产品通过广播健康咨询方式发布虚假广告,利用患者宣称“使用一个多月,腿部浮肿消失了,晚上睡眠不成问题了,嘴角舌尖容易溃疡,最近也好了,血糖也稳定下来了”等。  对上述6起药品违法广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已将其违法行为移送有关部门查处。有关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依法撤销其有效期内的广告批准文号。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属地监管责任,加大对违法广告的跟踪监测工作力度,一经发现,要及时采取责令其产品暂停销售等措施,联合有关部门,严肃查处,并向社会公开处理结果。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特此通告。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2016年1月25日



                    2、勃林格EGFR靶向疗法Giotrif头对头II期肺癌临床击败阿斯利康易瑞沙(Iressa)

      2016年1月28日 --德国制药巨头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近日公布了抗癌药Giotrif/Gilotrif(afatinib,阿法替尼;欧洲品牌名:Giotrif;美国品牌名Gilotrif)一项头对头IIb期临床研究(LUX-Lung 7)的顶线数据。该研究在携带常见EGFR突变(del19或L858R)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开展,将第二代EGFR靶向疗法Giotrif与阿斯利康第一代EGFR靶向疗法易瑞沙(Iressa,通用名:gefitinib,吉非替尼)用于一线治疗,并对2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直接比较。数据显示,与Iressa相比,Giotrif在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治疗失败时间(TTF,定义为启动治疗直至任何原因导致停药)均表现出显著优越性,达到了研究的共同主要终点,第三个共同主要终点——总生存期(OS)尚未成熟。相关数据已于近日在爱尔兰都柏林举行的第14届英国胸科肿瘤学组织(BTOG)年度大会上公布。
LUX-Lung 7是首个将2种EGFR靶向疗法进行直接对比的全球性临床研究,该研究证实用于一线治疗时,二代EGFR抑制剂Giotrif相比一代抑制剂Iressa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值得一提的是,Giotrif对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的显著改善作用,在横跨大多数预先定义的临床亚组(包括性别、年龄、种族、EGFR突变类型)中均表现一致。相关数据将为EGFR突变阳性肺癌患者在选择一线治疗方案时提供重要的指导信息。

LUX-Lung 7研究的详细数据:
(1)与Iressa相比,Giotrif使肺癌进展风险显著降低27%,无进展生存期(中位PFS:11.0个月 vs 10.9个月;HR=0.73,95%CI:0.57-0.95;p=0.0165)方面的改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明显,Giotrif治疗组有显著更高比例的患者在研究的第18个月(27% vs 15%)和第24个月(18% vs 8%)仍然存活且病情未进展。该数据显示,当一线治疗常见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时,Giotrif相比Iressa具有更大的长期受益。
(2)除了PFS方面具有显著优越性外,与Iressa治疗组相比,Giotrif治疗组治疗失败时间(中位TTF:13.7个月 vs 11.5个月;HR=0.73,95%CI:0.58‒0.92,p=0.0073)显著延长,治疗失败风险显著降低27%,同时有显著更高比例的患者实现客观肿瘤缓解(OTR:70% vs 56%,p=0.0083,指肿瘤体积具有临床意义的缩小),缓解持续时间更长(中位DOR:10.1个月 vs 8.4个月)。
关于Giotrif/Gilotrif(afatinib,阿法替尼):
afatinib是勃林格殷格翰首个肿瘤学药物,是首个不可逆ErbB家族阻断剂,适用于携带常见EGFR突变(del19和L858R)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目前,afatinib已获全球60多个国家批准,该药在美国的商品名为Gilotrif,在欧盟的商品名为Giotrif。该药积极的临床证据,加上全新的作用模式,使其成为一种杰出的治疗选择,有望为肺癌患者提供其急需的临床需求。目前,勃林格殷格翰正在III期研究中调查atatinib用于鳞癌头颈部癌及其他类型癌症的治疗。
关于易瑞沙(Iressa):
Iressa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能够阻断导致肿瘤生长和扩散的信号通路。该药于2002年上市,目前已获全球90多个国家批准,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EGFR是一种在许多类型肿瘤细胞上呈异常高水平表达的蛋白,尤其是NSLCL。
在欧盟,Iressa是EGFR突变阳性NSCLC的标准治疗药物,适用于伴有EGFR酪氨酸激酶激活型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在美国,FDA于2015年7月批准Iressa用于常见EGFR突变(del_19或L858R)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治疗。目前,阿斯利康正在评估Iressa联合其他实验性药物(包括PD-L1免疫疗法durvalumab,即MEDI4736)用于更广泛类型的肺癌患者。
原始出处:Boehringer Ingelheim’s Giotrif? / Gilotrif? (afatinib) demonstrated superiority to Iressa? (gefitinib) in reducing the risk of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treatment failure in first-lin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EGFR mutation-positive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3、【放风】CFDA:2016年适时启动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数据核查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CFDA部署2016年工作时指出,将适时启动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数据核查。
全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总结2015年全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取得的五项进展: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制定出台相关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大力加强法规培训,确保法规制度有效执行;
二是提升审评审批质量和效率,加快对创新产品的审评审批,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三是强化风险管理,采取防控措施,加强生产、经营、使用全程监管,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切实加强;
四是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建立完善医疗器械法规、标准、检验检测、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医疗器械安全责任体系初步形成;
五是医疗器械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取得了丰富成果,借鉴国际经验,提高我国医疗器械监管水平。
会议同时明确了2016年医疗器械监管工作的着力点和重点方向:
一是深入推进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医疗器械分类改革工作,修订《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改进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工作,研究国家重点支持医疗器械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全面开展省级医疗器械审评审批能力评估,适时启动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数据核查。
二是继续贯彻实施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加强对监管人员的专业培训,强化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的宣贯培训。严格规范执法,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三是不断强化医疗器械监管责任落实。依法审评审批,确保每一个审评审批事项都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明确各级监管部门监管事权,狠抓责任落实,建立长效机制强化高风险企业和产品监管。推动生产企业落实不良事件监测的主体责任。推进监督检查、监督抽验、行政处罚信息公开。
四是全面提升医疗器械监管能力。各地要建立与本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和监管要求相适应的审评机构,统筹推进核查、检验和不良事件监测等技术机构的建设。加快建立职业化的审评员、检查员队伍,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监管信息平台,加强社会共治,深化国际合作。
五是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要加大廉政风险防范和监督管理权力制约,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医疗器械监管队伍,要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提高监管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CFDA副局长焦红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辽宁、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湖北和广西等8个省(区、市)局作了大会交流发言。此外,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代表,总后卫生部药监局代表,总局机关相关司局及直属单位代表,相关协会、学会代表参加了会议。


                                                     4、药价改革大半年:部分血液制品价格上涨150%
  血液制品是少有的一类供不应求的药品。
料到会涨,但没想到涨这么凶。
根据方正证券的研报,药价改革后,不少血液制品价格出现上涨,特别是部分小品种上,比如,纤维蛋白原调高150%左右,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破免)调高70%左右。另外一个有涨价的血液制品是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静丙),西南证券(7.910, 0.00, 0.00%)列举数据称,静丙出厂价同比涨幅约10%-20%。不过,血液制品的最大品种,即人血白蛋白由于进口产品较多,价格基本上稳定。

血液制品属于生物制品范围,主要指以健康人血液为原料,采用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的生物活性制剂,而人血浆中有92% - 93%是水,仅有7% - 8%是蛋白质,血液制品就是从这部分蛋白质分离提纯制成的。
为什么血液制品会涨价,这还要从中国药价改革说起。
2015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联合制定的药价改革方案落地,核心内容是“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此前,政府一直使用最高零售价来限制药价上涨,并且进行过31轮药价下调。
总体上看,由于有招标采购和医保控费机制的综合制约,加之对市场交易价格监测监管工作的强化,因此绝大部分药品市场交易价格不会上涨。
但血液制品是个例外:由于浆站需要审批,供给端受浆源的限制,增长较慢,需求则非常刚性,血液制品是少有的一类供不应求的药品,即便以往政府给出最高零售限价限制,血液制品的定价非常接近最高零售限价,而其他药品的定价实际上离政府的最高零售限价很远。
所以,即便在限价时,发改委也曾调高过部分血液制品的最高零售价,如人血白蛋白提价5%
一般情况下,在血液制品的成本构成中,血浆成本已经高达55%-60%。而且血浆供不应求:西南证券信息显示,2010年,卫生部测算中国采浆量需求约8000吨,预计目前的采浆量需求超过12000吨。但2014年采浆量约为5700吨,存在巨大供需缺口。
所以,血液制品价格会上调是业内共识,但部分血液制品的上涨幅度确实超过预期,在药价改革落地前,上海证券对不同的血液制品提价幅度的估计是10%-20%不等。
品种间的涨幅不同,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供求关系。
比如,价格上涨幅度较小的静丙供需稳定。中生股份市场部统计的2014年全国血液制品批签发数据显示, 2014年,共有23家生产企业获批静丙,累计签发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折合2.5g/瓶)707.79万瓶,较去年同期上涨了15.68%,市场基本处于供需平衡的状态。
而破免则是紧俏品种,过去一年,该产品缺货的消息屡见于社会新闻。
一位行业分析师告诉澎湃新闻,限价之时,破免是血液产品中利润最低的一种产品,甚至成本与价格倒挂,而且和其他血液制品不同,采浆更困难,这必须要求血液贡献者注射过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并产生抗体,所以不少企业之前不愿意生产。
现在对消息者的一个利好是,生产能力在增强。
西南证券报告指出,估计2015年年底,国内获批浆站累计总数达到200余个,相比2013年新增了40余个,供不应求下增加浆站供给是大势所趋,在提价预期下各血制品企业亦积极寻求新设浆站审批,未来几年或将步入浆站审批高峰期。
所以,未来3-5年被认为是血制品行业量价齐升的黄金发展期,当然这个说法也可以这样理解:即产量增长仍无法缓冲价格增长的速度,血液制品的价格还要涨。
从投资的角度看,有研报推荐的上市公司是,博雅生物、ST生化、华兰生物。


                         5、“毒胶囊”事件后 食药监总局再出手优化药用辅料监管
“毒胶囊”事件的发生,已经让行业的集中度从20%上升到50%,如果关联审批实施,估计未来光胶囊行业的集中度就可以达到85%。”国内大型辅料企业力凡胶囊总经理曹胜辉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所说的“关联审批”是国家食药监总局最近公开征求意见的《药包材和药用辅料关联审评审批申报资料要求(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这份征求意见稿,计划将从前的单独审批改为关联审批,征求意见截止到2月15日。
食药监总局披露,上述征求意见稿,是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简化药品审批程序,将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药用辅料由单独审批改为在审批药品注册申请时一并审评审批。此举虽然只是简化了审批程序,但在曹胜辉看来,未来随着关联审批、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GMP认证、药典标准提升等政策的落地,将会对药品监管形成环形的监管结构。
“虽然此举在外界看来只是关联审批,但实际上,是将辅料监管的责任落到了药品企业身上,对未来的药品安全有很大作用。”曹胜辉表示,“过去,食药监总局对辅料、药物是分开审批的,药企采购辅料只看食药监总局的审批资质,出了事情就推托给辅料企业或者食药监总局。这中间其实有很大的漏洞,因为食药监局不可能长期到厂检查,有的药品企业采购往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光看价格不看质量,因为出了责任,企业也不用负责。”
一旦关联审批实施,未来意味着药品审批就会包含对辅料包材的审批。“这意味着未来药品企业有责任监管到辅料企业,保证每一批次都没有出现问题,过往国内靠价格低取胜的现象将会得到遏制。”曹胜辉认为。
安徽山河要用辅料董事长尹正龙也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坦言,从前单独审评的时候,很多问题都无法表现出来,因为没有用在药上,辅料难以表现它的功能性。关联审评与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的实施,有助于保证没有偏差。
“这个措施启动后,明确了企业的监管责任,毕竟用哪家辅料,药企的人更清楚有无风险。如果当初能如此明确主体责任,就不会出现当初的毒胶囊事件了。”尹正龙认为,关联审评看似简单,但将进一步提高整个辅料行业的集中度。
其实,我国药用辅料的起步和发展较晚,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基本没有药用辅料生产厂家,改革开放后,这个行业的规模才逐渐壮大。2001年出台的《药品管理法》,2006年发布的《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都对这个行业有一些规定,但2012年出现的“毒胶囊”事件,才让一直以来潜藏的辅料问题得到关注,当时出台了《加强药用辅料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对辅料的监管力度。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注册司司长张伟曾这样表示:“经常讲中国的制药行业、医药产业的水平还有待提高,或者说得直白一点水平还不是很高,特别是我们的制剂行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就是我们的辅料做得不够好,因为大家知道我们现有很多药品的功能是靠辅料来发挥的,药还是那个药,活性成分还是那个活性成分,由于不同辅料的使用,使主药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举例,比如说肠溶片、缓释制剂,“药品的功能很多是靠辅料来实现的”。
曹胜辉认为,“毒胶囊”事件的发生,已使得很多非正规厂商被执法部门关停,药厂也不敢采购,行业集中度从原来的20%上升到50%左右。估计关联审评等政策实施后,未来胶囊行业集中度可以达到85%以上。



本文来源:多个官方网站及资讯类网站,在此表示感谢!如本文存在侵犯权利之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我将立即改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5-7-14 05:30 PM , Processed in 0.090908 second(s), 19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