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李卫平:中国药品审批需8到10年药企成本加大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注册事务总监 李卫平 (图片来源:搜狐健康) 中国网财经4月24日讯 第25届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 高峰论坛今日在苏州召开。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注册事务总监李卫平表示,中国药品审批需要8年到10年的过程,而欧美仿制药两年即可批下来。 以下为李卫平发言全文: 为什么要进行药品监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过去药品都是一对一的治疗,不是说一个充分的市场化配置;市场化配置之后,当药品广泛流通,用于更大人群的时候,他对于药品有效性、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的诉求就会骤然提高。过去一对一的治疗,(中药叫做个体化治疗),出问题只是影响一个人不会影响到几十万人的健康,随着市场化不断扩展,对于药品的监管要求会不断提高。 我们整个监管队伍是怎么样?2013年的数据,美国FDA人数是1.3万人左右,也是遍布在美国各个州,主要用于稽查假药,甚至也派出全球检察办公室,总共人数不过1.3万人,审评部门人数很强大,CDRE+CEBR员工约4000人。欧盟办公室EMA,600人,借助各个国家的专家力量,遍布欧盟各个国家欧盟有4000人,各个国家药监队伍加一块大概5千人左右。我国2013年食品监管从工商局和质检总局合并到药品之后,合并之后人数达到20万人,技术人120人。在架构设计上是一个完全失衡的状态,豢养了一批非技术性的官员,省县就差乡都要配置,导致我们在做总体新药安全有效评价的时候能力很弱,而批出的产品主要靠地方来查,安全有效靠地方来查。这导致了虽然我们有20万人,这个数量超过了全球的药品监管的总人数。但是在食品和药品的安全方面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隐忧。 中国药品审批有待提速 从药品的一期二期三期也包括前期试验到上市批准,在中国需要8年到10年的过程。而药品研发路径从最早上万个,最后进入二期,到临床前完成临床早期安全性评价大概200多个,最后完成临床试验,进入临床实验5个,最后批准是一个,这是整体的路径。一个新药要经过8到10年,8亿美金到10亿美金才能批下来。 在国外,临床实验的审批,美国和欧盟用的名称不一样,美国叫IND,而欧盟叫CTA,从管理上美国是针对化合物的管理,欧盟是针对每项临床项目的。欧盟对新药是要集中审评,拿到中央审评,药品是很高科技,需要很高的知识水平的人才能审批,所以拿到中央,各个成员国没有权利批,只有老药可以。美国各个州的法规不一样,但药品审评是必须集中,必须由美国FDA审评。完全是出于对于药品的这种管理诉求决定,绝不是因为政府互相拼抢资源。我国现在刚刚收上去的药品审评有一部分要下放,这个可以说是管理上的悖论,我们CFDA总想通过一些叫补丁式的方式弥补现在的问题。 欧洲和美国基本上仿制药基本上两年批下来。中国不考虑审批怎么加快,不改善自身的管理效率来完善审评效率。试想,如果一个企业两年内我把我的研发集中在两年和我的研发分摊到5年和7年,我的企业成本能一样吗?提前让企业做就已经很大的恩惠,这是最基本的经济学的考虑的欠缺。 药品创新要注重质量 鼓励创新的法规,出于公平的角度设定的规则达到了鼓励创新的目的。比如说数据独占。有很多企业内部数据,比如说我到底是怎么混料、怎么控制温度、怎么避免某些杂质的产生很难用专利管理,但这是企业核心数据,怎么办?一般其它企业,人家说这是内部数据,永远保留它的秘密,就像可口可乐的配方,全世界人就四个人知道,我不让任何人知道我的配方,我可以在全世界销售。药品不一样,政府要求必须把所有的数据告诉我,否则就不批你。药监局要问一个问题,你是怎么得到这数据?是抽奖摸着的还是你有验证报告?药监局的审评人员不能说。因为这种竞争保护,使竞争变得公平,使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 在全球,基本上政府在企业交出数据以后,比如说美国是五年,欧盟是十年,这期间别的企业不能用;时间点过了之后,别的企业就可以用。往往和专利是平行使用。 在全球审评机构是不分本土和国外,只看药是不是对老百姓有益。另外在中国出现的问题,药品无法参与全球化的研发,中国不能参加全球的早期研究,一期研究,临床实验申请过长以及缺少利用全球数据支持在中国上市,在国内企业有一个很不公平,国内企业是不能开展全球研发,这在法律层面对国内企业的限制。所有这些都是在目前《药品管理法修订》和《 药品注册管理法修订》应该考虑的。 创新只应着眼于患者利益而非产业利益,只有把患者利益照顾好了,产业自然就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