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这个百年老药焕发新的生命力?怎么让一个停产5年的产品重新回到临床,并重新获得医生与消费者的认可?
文/谭敏
今天,一则“莱美药业乌体林斯即将获得GMP认证”的消息被热炒了起来。关于乌体林斯的新闻已经被炒过多轮了,从去年莱美药业增资金星药业以谋其乌体林斯开始,媒体一路跟踪其进展。而券商们也不示弱,发了不少研报,还直言乌体林斯具备下一个“贝科能”的潜质,与另一种首仿药并称为“莱美药业未来业绩暴动的两大动力源”,标上“重磅新药”“独家品种”的标签等等。
这些新闻、研报让新康界感到非常纳闷:乌体林斯怎么会是新药呢?很多年前不就已经有销售了吗?
重磅新药?百年老药!
于是深入研究一翻,震惊了!
乌体林斯不仅不是新药,都快成为百年老药了!乌体林斯是德国药企Sanum-Kehlbeck公司建立初期的元老级品种,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
虽然是一种说明书上写着“主要用于肺及肺外结核病的辅助治疗”的免疫调节剂,但乌体林斯在临床上并不仅用于结核(甚至可能用于结核的比例很少)。在查阅文献时,可以见到乌体林斯用于慢性肺心病、支气管哮喘、COPD、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大面积烧伤、肿瘤等等患者的免疫力增强;而微博、百度知道等还常见单纯想增加免疫力的人询问能否使用乌体林斯。总之,的确如券商研报所说的,乌体林斯是个典型的万金油式产品。
于是,问题来了,一个年龄近百的万金油式产品,咋突然成了香饽饽?
停产5年,规模3000万
资料显示,2008年以前,乌体林斯在国内有5个企业生产,除了金星药业外,德国原产公司也在杭州有注册公司销售,另外,北京赛科、天普生化、西南合成等几家据说也有生产(目前CFDA网站上查不到他们的批文)。到了2008年,金星药业拿到了德国原产公司的独家授权,乌体林斯成了独家品种。当时,金星药业其实是进口原菌液进行分装。数据显示,2008年和2009年,金星药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461.3万元、3178.8万元,同比上升29%;净利润562.1万元、1498.8万元,同比大幅增加167%。
然而,据莱美药业的公告显示,金星药业在2012年和2013年均处于亏损状态,理由是“由于受到 2008 年汶川大地震影响,原股东缺乏重建资金,导致金星药业从 2009 年8月起一直处于停产状态”。
随着莱美药业的增资,乌体林斯的生产设施得以重建,并且终于马上要获得GMP批文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文章、研报,把乌体林斯炒成了香饽饽。
竞争对手林立且强劲的独家品种
有些文章,只把乌体林斯简单的描述成“国内唯一的批文”“独家品种”。的确,草分枝杆菌F.U.36(通用名)只有乌体林斯(商品名),但免疫增强剂的产品却是个庞大的数字啊!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胸腺五肽、胸腺法新、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匹多莫德、重组人白介素-11、甘露聚糖肽、胸腺肽、香菇多糖……这一大串通用名听着都比“草分枝杆菌F.U.36”或“乌体林斯”熟悉。
中康CMH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免疫增强剂市场规模达276亿元(按零售价统计),前面提到了9个通用名品种占了近217亿元的市场。若以单个企业产品来看,免疫增强剂这一品类中,规模过亿的品牌就有50多个。
如果把此前乌体林斯市场规模不大的原因归于受进口原菌液数量影响,产能受限的话,在莱美药业增资,乌体林斯实现全国产化之后,产能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接下来面对的问题就是市场了。
怎么让这个百年老药焕发新的生命力?怎么让一个停产5年的产品重新回到临床,并重新获得医生与消费者的认可?特别是怎么样在强手林立的免疫增强剂市场获得突破,从其他竞争对手中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