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晚间,卫计委原副主任孙志刚调离的消息在医药圈刷屏了。据《贵州新闻联播》报道,日前中共中央决定:孙志刚任贵州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孙志刚出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国务院医改办主任(正部长级)。国家卫计委网站显示,孙志刚此前负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与信息、药政等方面工作。分管规划与信息司、体制改革司(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统计信息中心、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2006年9月,孙志刚调任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2009年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下发后,孙志刚兼任安徽省医改领导小组组长,主抓该省医改。
2010年12月,孙志刚卸去在安徽的职务,进京出任国家发改委任党组成员、副主任,同时担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2013年3月到卫计委任职。
孙志刚的离任最让人关注的两个问题:
1,孙志刚调离是否会给医改,尤其是事关企业命脉的招标采购等带来变化值得企业关注。孙志刚其主导下安徽医改,尤其是药品招标采购的双信封等制度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其改革措施有独到之处,但其被业内广泛批评的唯低价是取的招标取向也是让行业哀鸿一片。
担任卫计委副主任期间,孙志刚负责主管的都是事关医药企业命脉的部门,前段时间,我们和微友们分享了孙志刚主任前去澳洲等地的考察结论,其基本论调仍是加强招标采购。
孙志刚的调离,在赶上了药品招标采购启动期的敏感时间点里,即使在这段期间内,新的副主任上任,那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估计还是以维持以往的局面为主,具体的政策不会有大变动,
但从价格趋势来讲,孙志刚调离会不会让各省对药企压价不会那么狠了?各省会不会观望国家政策动向,不再疯狂进行最低价竞争大赛了呢?几年一遇的招标大年来了,药企应该时刻提高警惕,把握政策趋势。
2,贵州省医药未来,以孙志刚的履历,其在贵州的任职期间可能还会主管医改,当然也有朋友提出的疑问,一般主管医改的都是副省长,副书记管医改的少,未来如何要看其具体分工了,如果主管医改的话,短期贵州的招标,估计药价前途不妙,多少不会和以前一样宽松,招标价格不可能在高于其他省份了。
履职讲话和医药无关
据贵州当地媒体消息,10月13日,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中央组织部部务委员、干部二局局长周祖翼出席会议并宣布中央决定:孙志刚同志任贵州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孙志刚发表讲话,他说,“我衷心拥护并坚决服从中央决定,深感这是中央的高度信任,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贵州是中国革命的福地,具有光荣传统和独特魅力,充满勃勃生机和无限希望。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贵州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有幸来到贵州工作,和同志们一道肩负起贵州发展的重任,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无比荣幸。从今以后,我作为贵州人民的一员,一定全身心地融入贵州、服务贵州、奉献贵州。我将努力学习,提高履职能力,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省委的坚强领导和班子的团结统一,形成推动贵州发展的强大合力。
我将勤奋工作,致力改革发展,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主基调主战略,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钉钉子”精神把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我将牢记宗旨,着力改善民生,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将严于律己,保持清正廉洁,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委关于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以身作则、从严治政,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以务实高效的作风服务于民,以勤政清廉的形象取信于民。”
孙志刚简历:
孙志刚,男,汉族,1954年5月出生,河南荥阳人。
1971年2月参加工作,1976年9月入党,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
1973年9月至1985年3月先后在武汉钢铁学院、上海财经学院、中南财经大学学习、工作;
1985年3月至1996年8月先后任武汉市经委副主任,体改委副主任,计委副主任,汉阳区区长,武汉市副市长;
1996年8月至2002年6月先后任宜昌市市长,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2年6月至2006年9月任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省直机关工委书记;
2006年9月至2010年12月任安徽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
2010年12月至2013年3月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
2013年3月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国务院医改办主任(正部长级)。中共十六大代表,九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13、央视:中药99.7%专利权不在中国 成外企摇钱树
发布时间: 2015-10-15 来源: 央视财经频道
诺贝尔奖的光环迅速让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成为全球媒体聚焦的对象——她凭借发现qing hao su提取方式和对全球疟疾治疗所做的巨大贡献,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因发现qing hao su而获诺奖,令公众重新审视土生土长的中医药。尽管qing hao su是我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后注册批准的第一个新药,也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为数不多的创新药,但由于历史原因,qing hao su的知识产权被跨国药企所占有。40多年后,这项拯救上百万生命的成果,才被盖上了“中国印”。那么qing hao su从发现到产业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我国的中医药发展面临着怎样的发展瓶颈?诺贝尔奖能否重新提振中医药产业呢?
上世纪70年代初,经过不断实验,屠呦呦领导的专家们正式从青蒿草里提炼出了抗疟疾的有效单体qing hao su,可惜的是,经过数十年研发出的中国第一个创新药物在市场盈利上却并不顺利。随着国内疟疾病人数的急剧下降,抗疟药物在国内已经没有特别多的利用价值。为了企业生存,有厂家尝试将qing hao su类药物的专利共享给外资药企。
1994年,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跨国制药巨头瑞士诺华公司签署专利开发许可协议,由诺华负责qing hao su类药物复方蒿甲醚在国际上的研究和开发,这一协议,宣告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弃了复方蒿甲醚国际市场的销售权,只是收取一定的专利使用费。以诺华等企业销售的青蒿类药物,全球市场占有率在80%左右。而一些中国企业只是向外资药企大量出口qing hao su类原料,始终处于qing hao su制剂产业链的最底层。
上海复星医药(25.03,0.00,0.00%)(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宇:原料的市场是一个有波动性的市场,它本身有原材料,它还有销售的价格,所以它的波动性大一些,成品的药物基本上价格相对稳定一些,平滑一些。当然最后的价值两者也是不一样的。当然从价值创造来讲,肯定是在最终产品上的价值创造更大一些。
qing hao su的另一种衍生药物青蒿琥酯,虽然在1987年就获得中国一类新药的第一号证书,但因当时没有一家中国制药公司符合世卫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也迟迟未能进入国际市场。2003年,复星医药收购桂林南药,看到了这种药物的国际价值,花了近3年时间对qing hao su类产品进行改造,进入了艰难而严格的世界卫生组织认证过程中。直到2005年底,桂林制药才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预供应商的资格认证。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宇:这样一个70年代攻关,80年代成药的药品,到它走到全球市场的舞台上,已经是在2000年以后了,确切来说是2004年以后这个药物才真正在全球的抗疟舞台上大展伸手,因为从那一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个用药的指南,推荐联合用药,进入第一线的用药,这样时候我们的产品才刚刚开始能够进入全球市场。所以整个过程是很长的。
截至目前,青蒿琥酯系列创新药品累计已帮助近2亿疟疾患者恢复健康,成为WHO强烈推荐的重症疟疾治疗第一首选用药;在全球重症疟疾市场占有率90%以上,颠覆了此前诺华等外资药企在抗疟药物的垄断地位。
复星医药产业公司副总裁虞哲敏:我们从2010年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推广青蒿琥酯的针,现在也得到了全球基金,包括世卫组织,包括很多的基金,包括非洲国家的政府认可,也得到了非洲疟疾区医生的认可,更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出口的青蒿琥酯针将近3000万支,挽救人的生命在700万以上,特别是对5岁以下的儿童,能够降低死亡率,确实是很有效果。
中药秘方大量流失成外企摇钱树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或许有助于改变全球对中医药的看法,同时也给了中医药现代化之路有益的启迪,提振中医药士气。中国创新的成果,不能总寄希望由国际性的学术荣誉来认可;中国创新的资源,也不应常用“秘不示人”来保护。屠呦呦获诺奖,qing hao su进入大众视野,提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以有效措施,开发和保护中医药这一宝库?
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201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14年149个获批上市的新药中,中药只有11个,只7.38%,相比于2013年的12.7%,呈严重下降趋势。
而在世界医药市场上,中国生产的中药也并无地位。日本大和综合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海外中药市场上,中国拥有专利权的仅为0.3%,日本和韩国所占比例则超过70%。海外中药市场规模近300亿美元,中国制造的中药所占比例却不到5%。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洋中药”纷纷在我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成了国外企业的摇钱树。很多的中国企业选择了给外企提供廉价的原材料。
而在日本、韩国、德国、美国、法国等世界其他国家,中医药已经取得了飞快的发展。在德国中医医院,中医中心,中医讲座,中医进修班等相继建立和举办,中医针灸师5万多,占全德国医生总人数近1/6,按照人口平均计算,在德国的针灸从业者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中国。
在日本,汉方药被普通民众认可,目前已有200多种中国汉方药处方被纳入日本医疗保险体系,年销售额达十多亿美元;70%的日本医师可以开汉方药处方。日本的制药企业不断抢先注册中药配方,根据中国“六神丸”研制的“救心丹”,年销售额达1亿美元。日本汉药在世界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14、 三生制药又来大动作,这次目标是赫赛汀?
发布时间: 2015-10-15 来源: 解放日报
今天早些时候,三生制药对外宣布,公司与一家韩国生物制药公司Alteogen Inc.订立了独家特许交易,而交易的品种就是曾经畅销一时的赫赛汀
仿制药(ALT-P7)。查询Alteogen的在研产品线,目前ALT-P7仍在临床前阶段。
据了解,Alteogen是一家致力于开发畅销改良药,包括开发、制造及销售ALT-P7。ALT-P7是一种旨在治疗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的癌症患者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途径的新型抗体药物复合物。这与三生制药传统业务相关,三生制药此前主要专注于肾科以及肿瘤科两个治疗领域,主要产品包括特比澳(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益比奥(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该交易包括预付款、里程碑付款及特许权使用费。此次交易为本公司与Alteogen的首次业务合作。具体交易金额公告尚未披露。
赫赛汀是
罗氏的肿瘤药当家花旦,多年来一直位居全球最畅销药的前列,根据罗氏的发布的2015年半年报,公司的赫赛汀在2015年上半年就达到32.65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11%,居于所有
抗肿瘤药领域的首位,比阿瓦斯汀还有多200万瑞士法郎。2014年赫赛汀全球销售达到62.75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7%。在国内,根据中康CMH的数据监测,2014年赫赛汀在中国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7亿元,同比增长31%,预计2015年还会有增长。
据了解,赫赛汀在欧洲和日本的专利已经于2014年到期,而美国的专利也截止到2015年。目前全球有数个赫赛汀的生物仿制药进入了III期临床,最快在2016年将会有仿制药上市。具体到国内,目前已经有中信国建等企业开始进入临床申报阶段。
近年来,三生制药资本运作和产品投资动作频频,自从2013年从美国纳斯达克退市以来,于今年6月24日登陆香港股市,并以
IPO金额5.34亿美元成为今年上半年
生物医药领域最大IPO。
在今年9月,公司公布上半年财年业绩,收益录得7.9亿元,同比增加41.9%;毛利6.9亿元,增加34.6%。纯利增长25.5%至2.42亿元,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核心产品的的增长贡献,期内特比澳的销售额同比增长37.8%至约2.95亿元,目前销售占集团货品销售额37.1%。益比奥销售额同比增长23.0%至约3.68亿元,目前销售占集团货品销售总额46.3%。另外,集团于去年底收购的两间附属公司,赛保尔生物及Sirton目前整合工作顺利。
而在今年7月27日,三生制药发布公告称公司以5.28亿元收购了浙江万晟药业有限公司全部股权。根据公司的计划,此次收购扩充了公司产品的治疗领域,尤其是糖尿病并发症和皮肤科等。
在此前6月17日,公司将通风药物Pegsiticase的独家授权,利用该公司SVP平台结合,开发SEL-212产品,三生制药则保留其在大中华区及日本的开发何销售权力。交易具体细节未披露。
15、明起接种流感疫苗 441家疫苗接种点供选择
发布时间: 2015-10-15 来源: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讯(记者龚棉)昨天,记者从市疾控中心了解到,全市流感疫苗已经配备到位,疫苗接种工作将于明天全面启动。市民可在441家疫苗接种点中就近选择。
市疾控中心通报称,近期全市流感病毒活动度处于较低水平,与去年同期水平基本持平。且以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为主导。截至目前,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流感样病例百分比和流感样病例数均低于我市流感预警值。
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表示,根据历年流感监测数据及预警分析结果来看,北京将从11月开始,进入流感发病快速上升期。12月到明年1月份,本市将迎来全年的流感发病高峰。在未来一段时间,流感病毒活动度会不断增强,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出现流感所导致的集中发热疫情的风险增加。 目前,全市即将开放的441个接种门诊已做好准备,为广大市民提供流感疫苗接种服务。如需查询预防接种门诊的地址,可拨打12320公共卫生热线电话进行咨询;也可上网查询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或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此外,北京此次继续延续往年的接种政策,即:凡本市户籍60周岁以上(出生日期在1955年12月31日之前)老年人可凭本人身份证享受免费接种;在征得学生家长的同意下,在校中小学生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由所在学校统一组织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