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事总有一些让我们莫名激动,也总有一些让人莫名神伤。
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超越美国,使我们精神振奋。然而,在引领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的光环之下,类似“苏丹红”这样的事件频发,也让国人信心受阻。对医药研发,我们在为国人寿命不断延长庆幸,为医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欢呼的同时,需要着重避开一些“雷区”。
当然,本文只是掀开研发“雷区”的一角,绝不是全部也不会是终结。
1辅料当活性成分求新 空有批文销售难作为
商品名为“达喜”的药物铝碳酸镁片,是德国拜耳用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急慢性胃炎及胃酸过多等疾病的药物。在药理上有明显抗酸作用,并兼有胃粘膜保护作用,对胆酸也有一定的吸附作用。达喜进入中国市场时间较早,由于市场反应良好,2004年拜耳在国内建厂生产该品种。
抗酸药格局显示,铝碳酸镁类制剂的销售始终占据此类药物的前十名,销售的成功吸引了众多企业投身此类品种的开发,CFDA数据查询相关批文有100条。这些批文大多属于正常的仿制药,但是一些另辟蹊径的做法也让人大吃一惊。
在此类药物中,有一种含铝镁成分的药物——铝镁混悬液,其活性成分标示为“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硅酸镁铝”。我们知道,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为常用的中和胃酸的药物,硅酸镁铝则是不择不扣的辅料而非原料药。由于标示的活性成分存疑,导致招标受阻难以销售。
硅酸镁铝收载于《药剂辅料大全》,在药剂中常用于制备片剂、颗粒剂、混悬剂、乳膏剂等,分别作崩解剂、助悬剂、增稠剂、吸附剂、粘合剂、稳定剂等。《中国药典》2010年版将其收入在第二部的正文品种第二部分(辅料)下,欧洲药典收载作为食品添加剂,FDA也将其收载于《非活性组分指南》中。虽说有些品种如人血白蛋白可以原料辅料双跨,但不论哪国药典以及专业书籍均将硅酸镁铝归于辅料项下。
对于这类品种,我们在感到惊讶的同时,更要避免自己也陷入这样的误区。
2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不避申报量巨大的品种
每年CDE都会出一期药物审评报告,其中囊括了一个重复申报多品种的情况总结。2014年的报告中,对其中具有相同活性成分品种待审任务超过100个的品种进行了排名,埃索美拉唑、阿托伐他汀钙、硫酸氢氯吡格雷、恩替卡韦等“光荣”上榜。
埃索美拉唑最为突出,其原研药商品名为“耐信”。作为阿斯利康曾经的摇钱树,耐信曾在2011年登上全球最畅销药头把交椅,2006-2011年耐信每年销售业绩均在50亿美元左右,自上市以来累计销售几百亿美元。在耀眼的业绩以及专利到期的诱惑下,仿制药申报纷至沓来,除原研企业阿斯利康外,国内企业从2008年开始申请仿制,目前共计有300多条申请记录,其中2008年2条,2010年5条,2011年6条,2012年43条,2013年76条,2014年113条,2015年61条。面对如此多的申报企业,如何在未来市场拼得一席之地,无疑会成为企业及营销人员伤透脑筋的问题。
3规格多报一个是一个 不理容量是否超负荷
抗生素为国内用药大户,虽有国家层面三令五申限抗,但市面上抗生素品种之广、规格之多令人咂舌。以销售一直很旺的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为例,不同规格组合就有近百个批文,有的一家药企就拥有全部8个规格或7个规格的批文,不少企业拥有4个以上规格批文。可以说,这个品种的市场密集度相当高。但从业绩来看,又并非拥有批文越多越赚钱,数据显示销售最好的是华北制药。那么,拥有这么多批文又有什么好处呢?不外乎是“多撒网”的心理在作怪。
4中西药复方制剂火 不管机理不管风险
有人说,国内中西药复方制剂这么火,是因为对生产企业来说,产品中的西药可以负责疗效,而中药可以负责利润。由于部分中药疗效不明显,时间长了患者会对产品失去耐心,从而失去市场。为增强疗效,部分企业在成分中带入少量廉价西药,在药效得以保证的同时利润也得以保留,取巧的心思一览无余。
这种组合的问题,不仅仅是机理难以明确阐述(用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药理论),更重要的是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几乎空白。此外,有部分患者将其视为中药,常与其他化药一起服用,这样就有可能造成相同成分的叠加,增加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
为此,CFDA也将中西药复方制剂的风险加以关注,在各期的药品不良反应通报中有所显现。当然,我们不能对中西药制剂“一棒子打死”,确实有不少的中成药通过组方后,有增效减毒的功效,但如何阐述机理等后续研究亟待开展。
5不论一线二线 卖好就是王道
在我国,有一类特别畅销的药物,尽管在全球市场销量平平,但在中国使用非常广泛,其中的代表为神经节苷酯、磷酸肌酸及奥拉西坦等。这些药物在欧美主流治疗指南中都不常见,但在中国地位却非常稳固。
这些作为辅助治疗的药物在国内畅销,确实是件新奇事。以奥拉西坦为例,且不说到目前为止国际社会对于老年痴呆症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对症治疗更不用说是镜花水月、无从谈起,更重要的是其作为二线辅助用药,在美国因疗效的原因,一直没有获得FDA的批准。对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都尚不清楚的疾病的患者大肆用药,是否合理值得商榷。
2、默克联手Selvita建立肿瘤研发新联盟
2015年11月5日讯 --默克公司最近宣布与Selvita公司合作建立新的抗肿瘤药物转化联盟,双方计划在小分子抗癌药物研发领域展开合作。
2015年11月5日讯 --默克公司最近宣布与Selvita公司合作建立新的抗肿瘤药物转化联盟,双方计划在小分子抗癌药物研发领域展开合作。此前默克公司已经与Selvita在寻找用于调控肿瘤细胞代谢通路的酶抑制剂药物方面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在这项始于2013年的合作中,双方在寻找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相关代谢通路方面进行了有效研究,目前该项目中已经有药物进入临床前研究。
此次,双方重新签订了长达三年的合作协议,以进一步拓展之前取得的成果。双方将进一步从生物信息学、药物化学和药物毒性角度评估已有的药物候选分子,并最终由默克公司推动进入临床研究。
近年来肿瘤代谢方面的研究为科学家和医药公司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许多制药公司都在这一领域投入巨资希望获得进展。例如,今年Celgene公司投入8000万美元与Agios公司开展了一项相关研究,而拜耳公司也和瑞典的Sprint Bioscience签订了价值2亿1千万美元的类似协议。
而默克公司近年来可谓是麻烦不断。自从2011年的cladribine因药物安全问题被美国和欧盟管理机构相继否决后,默克公司就开始着手重组其研发单位。2014年,被公司寄予厚望的新型抗癌疫苗药物Stimuvax临床三期研究宣告失败,更是对公司研发部门的一记沉重打击。Tecemotide是一种muc1抗原特异性的抗癌疫苗,研究人员希望它能够通过识别细胞表面特定糖蛋白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从而清除体内癌细胞。
推荐的原文链接:
Merck KGaA inks cancer metabolism drug discovery alliance with Selvita
3、强生、ViiV长效HIV疗法挺进临床三期研究
2015年11月5日讯-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在很多重大疾病的研究上都取得了重要突破。如以往被人畏如蛇蝎的艾滋病,尽管现在还没有能够成功治愈这种疾病的疗法,但是通过正确的药物控制,艾滋病患者可以享受到比过去更长的存活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在这一背景下,开发艾滋病的长效疗法也成为了许多生物医药公司关注的重点。最近,强生公司和葛兰素史克旗下的ViiV公司宣布,他们开发的HIV长效疗法成功完成了一项临床二期研究。
这项长效疗法是由强生公司的Edurant(rilpivirine)和ViiV公司在研药物cabotegravir组成的。在这次临床IIb期研究中,研究人员招募了309名艾滋病患者,然后将其分为三组,其中对照组使用传统疗法每日服药治疗,另外两组每月或每8周使用联合疗法治疗。32周治疗后传统每日治疗组中91%患者、4周治疗组中94%患者和8周95%患者的病毒抑制率都保持相同水平。
根据这一结果,强生公司和ViiV公司计划开展一项更大的临床三期研究,并预计将于2020年将这一疗法上市。如果这种长效疗法能够问世,无疑会大大简化艾滋病患者的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成立于2009年的ViiV公司致力于新型艾滋病药物的开发。强生公司在很早之前就通ViiV公司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的假想敌就是在艾滋病领域处于领先位置的吉利德公司。目前吉利德公司的抗HIV药物Atripla正处于临床三期研究阶段。
推荐的原文链接:
J&J and ViiV's long-acting HIV treatment stacks up to daily pills in Phase II
本文来源:多个官方网站及资讯类网站,在此表示感谢!如本文存在侵犯权利之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我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