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8月广东推出自己的基药低价药目录后,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包含890种低价药目录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翘首以盼,但直到今天,传说中的890种变为1154种,仍然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最近一次的官方表态,是4月15日8部委联合《关于印发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该通知对低价药做出了一些部署和工作安排,有助于我们理解低价药项目。(对于该《意见》,可以结合早先时候文章《2014年值得期待的目录》一文阅读。)
为什么是发改委?
按理说,国家发改委是制定政府定价药品的部门,拟定某个品类的药品目录,之前似乎没有先例可循。但从《意见》内容上看,取消低价药品的最高零售价,只有发改委有这项权力,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低价药品的日均费用标准。因此,不难看出,低价药品的政策制定出发点,是从「价格」或「低价」上入手的。
如果是这样,问题又来了,低价药品目录的制定,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知道,部分临床常用药品特别是一些经典老药出现供应不足甚至断供的情况,是长期以来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尤其是近年来部分药品短缺问题尤为突出,一些药品甚至出现“一药难求”的现象。
出项这种情况的原因多方面的,但其中很大原因是由于企业各项成本不断上升,而招标价格却不断下降,导致了企业无利可图甚至出现亏损,企业最终减少产量或干脆停产。出于这样的考虑,由发改委制定目录并且设定价格标准就不难理解了。
但这样的政策,依然避免不了行政干预的痕迹。招标制度的弊端,造成了常用药品不合理的价格下降,致使无法正常供应。不是从招标制度上想办法,而是沿用固有的思维定势,采用一只手纠正另一只手的做法,犹如左右手互博,未来还会有问题产生。
日均费用标准是否太宽松?
关于日均费用标准,官方还未正式公布,但中成药日均5元、化药日均3元的标准早已经流传坊间,并大大高于某些地方上的标准。
如此宽松的标准,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场对低价药的兴趣。更是让很多普药厂家看到了希望。以常用口服中成药来说,服用天数一般不短,以5天为例,那么这样的品种价格就是25元。你可以随便搜索一下各省历年常用药品的中标情况,再换算成低价药价格,价格大幅上升甚至翻倍。
宽松的价格标注,几乎就是制定最高零售价的那套思路,最高零售价是价格天花板,但实际采购价格要低于天花板价格。以下是现行的三省一市制定的低价药/廉价药标准。
如广东基药低价药:西药及生物制品≤1元,中成药≤1.5元);非基药低价药:≤3元;
甘肃:在基本药物中进行遴选,需在甘肃中标。且低价药品日均费用在3元以下;
安徽:日均费用西药不超过1元,中成药不超过1.5元药品;
北京:日均使用费用在3元(含)以下。
各省都在陆续制定自己的低价药价格标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
国家版会被地方版本架空吗?
除了日均费用以外,各省制定的低价药目录品种数量也远低于传说中国家版的数量。广东基药低价药是472种,安徽327种,北京183种,甘肃182种。《意见》中已经很明确,各省市可自行制定低价药目录,那么,国家版的目录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各地如何制定使用规则?
《意见》中指出:卫生计生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采取措施,鼓励各级医疗机构提高常用低价药品使用量,并将使用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内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加快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动节约成本、优先使用低价药品的积极性。
这是要对低价药品种制定医疗机构使用占比的节奏么?这样的做法,貌似在基药使用占比的征求意见稿中出现过。国基520目录于2013年3月15日发布,至今过去一年多,使用占比的规定一直悬而未决。低价药此时冒出来了,并且大多数品种与基药高度重叠(地方目录更是国基版本的缩小版),如何解决低价药和基药使用中出现的重叠问题?
如何定点生产?
对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品试点国家定点生产、统一定价。2012年,国家相关部门确定了将氨苯砜、去乙酰毛花苷、麦角新碱、甲巯咪唑等7个基药品种作为第一批定点生产试点品种。并计划今年6月底前启动短缺药品招标定点生产工作。然而,如何界定短缺药品?是否还要出一个相应的目录?招标规则如何制定?这些都是没有明确或公布的,我们拭目以待。
结语:
低价药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给市场带来了利好,但我们也要看到,相关配套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低价药会不会冲击基药市场并导致市场复杂化?这是应该思考的问题。结合此前对基药的政策性风险分析,对低价药有兴趣的朋友,我建议:
1.从广东的472个低价药目录中研究分析,筛选出具有操作价值的品种;
2.筛选出来的品种,一一找到之前配送过该通用名品种的商业公司,进行业务对接;(请自行琢磨)
3.低价药的销售重心应放在商业渠道而非终端。
祝你好运!
作者:点苍鹤 出品人:云团队
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