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医药资源正在加速整合,全球医药产业呈转型升级态势,医药格局正呈现全新的变化。经济危机的影响和专利悬崖的来临,使得欧美等发达市场的医药产业增长放缓。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正日渐成为引领全球医药行业发展的引擎。这对处于关键转型期的中国医药行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6月25日,在第五届中国与世界医药企业家高峰会暨药品管理法国际研讨会(下称“高峰会”)上,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下称“医保商会”)副会长刘张林如是说。
据悉,本届高峰会是第14届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CPhI& P-MEC China 2014)的会前会,以“中国医药产业3.0时代的战略与行动”为主题,为国内外医药企业高管搭建一个交流和聚会的平台,汇集医药市场和医药行业的核心问题,帮助企业了解市场最新动态、法规政策,寻找应对策略和发展之路。
展会规模扩大
一年一度的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于6月26~28日在上海召开,作为亚洲领先的医药工业贸易平台,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以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成为众多国内医药领域上下游企业展示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不二选择。本届展会规模空前,展出面积扩大至17万平方米,囊括制药原料、原辅料与制剂、精细化工与中间体、天然提取物、合同定制、生物制药、原料药机械、制剂机械、包装机械、包装材料、实验室仪器、环保与洁净共12大生产链,参展企业数量达2,500余家,参观人次将突破4.5万人,是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
展会开幕前,记者从医保商会了解到,尽管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市场走势复杂多变,医药保健品外贸形势仍稳步上涨,但基本仅维持个位数增长。今年1~5月,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额为389.63亿美元,同比增长8.19%。其中,出口219.63亿美元,同比增长4.97%;进口170.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65%;贸易顺差有所下降。其中,中药类、西药类、医疗器械类进出口额分别为18.53亿美元、233.69亿美元、137.56亿美元,占比依次为4.76%、59.98%、35.30%。
产业非均衡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均面临增长的压力,全球医药产业格局也正在悄然改变。
“我国医药产业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医保商会副会长许铭认为,导致出现非均衡发展的主要现实矛盾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急速膨胀的国民用药和医疗需求与有限供应资源之间的矛盾;第二,粗放型发展方式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第三,医药经济全球化与内向型监管模式之间的矛盾;第四,新一波市场机遇与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矛盾;第五,相对落后的融资环境与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第六,产业结构升级与既有产业布局之间的矛盾;第七,市场与政府边界划分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非均衡发展呈现进口与出口、企业国际化进程、产品研制开发、东西部地区发展、产业促进与医疗体制改革措施的非均衡等特征。从国内医药行业来看,鼓励发展民营医院、取消以药补医、药房托管、医保支付价市场化等政策备受关注,加上反商业贿赂力度加大、抗菌药物限用、药品招标,医院用药金额增幅进一步受到扼制。
“总体来讲,2014年我国医药产业政策环境好于预期,政策层面虽暖风频吹,但效果未必近期显现,而且宏观经济环境并不乐观,出口低迷,影响了增长。所以根据当前医药经济运行的情况,南方所对2013年底就今年医药增幅下降的判断不变,但增速略有下调。2014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预测结果调整为24,259亿元,同比增幅17.7%。”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医药经济报》社长林建宁在高峰会上指出。
企业理性面对
然而,政府对医药卫生投入的加大、人口老龄化、全民医保、慢病需求的释放以及人均用药水平的提高等,都会对医药经济增长形成长期的支撑,医药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
在非均衡发展的情况下,许铭提出,企业需要理性选择。首先,国际市场业务占比较重的企业,在外贸形势不好的情况下需要收缩战线,无论是大单变小单还是长期客户变短期客户,有单就踏实做,保证不断粮;第二,对传统生产企业而言,尤其是原料药、中间体企业,不要准备“过冬”,而要为“过坎”做好产品结构升级;第三,目前中国企业很难在全价值链上获得全方位的优势,企业需要积极寻找新的利益节点;第四,尝试进入新的产品或服务领域;最后,尽管目前仿制药呈现繁荣景象,但往往昙花一现,研发才是制药企业的生存之道,因此一定要坚持走创新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