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药快讯] 再谈癌症免疫疗法:有效性与安全性对比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北京-丹丹 发表于 2014-5-31 11:2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再谈癌症免疫疗法:有效性与安全性对比分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4-05-28 12:14:00)
转载

标签: 癌症免疫疗法分类: 药物研发

癌症免疫法通常指通过激活免疫系统获得客观应答或疾病稳定的方法,黑素瘤和肾癌是这种疗法的两个天然适应症,因为这两种肿瘤中都有频繁的CD8+ T细胞浸润,甚至偶尔出现自愈病例。应用标准疗法IL-2(别名T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年轻的黑素瘤、肾癌患者,有15%左右的应答率(6%左右的完全应答),个别病例能够生存10年以上。
T细胞的激活需要两个信号,第一信号是TCR接收的抗原信息,第二信号是来自细胞表面的一系列受体、配体,有抑制性的也有刺激性的,现在有个时髦的名字叫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ckpoint)。两条经典的抑制性信号通路是PD1CTLA4,2014OX40、CD27、CD137 (4-1BB)三条共刺激信号而逐渐进入临床开发。
目前仍然不清楚为何癌症疫苗收效甚微,一个极有可能的原因是肿瘤微环境中存在抑制性信号,联合癌症疫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许能将临床获益最大化,不过现阶段的任务还是将T细胞表面的主要免疫检查点研究清楚。
许多人觉得免疫疗法的毒性比化疗、靶向疗法小,但事实没那么乐观,免疫疗法带来了其他药物很少出现的免疫毒性,如皮炎、大肠炎、垂体炎,这种副作用与免疫应答程度直接相关[4],很难通过剂量调整避免。
目前还很难对比anti-CTLA4单抗、anti-PD1单抗、anti-PDL1单抗的毒性,从机理上来分析,anti-CTLA4的毒性最大,anti-PDL1的毒性最小,因为PD1相比于CTLA4更加分布于外周,CTLA4可能在淋巴结也有重要作用,而PD1存在PDL1PDL2两个配体,单独阻断PDL1对人体的影响更小。
Ipilimumab是唯一经FDA批准上市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批的适应症是黑素瘤,在研的是适应症包括非小细胞肺癌、肾癌。单用ipilimumab (3 mg/kg)3/4级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在15%左右,与其他药物联用时副作用可能增加,与达卡巴嗪、INCB024360、vemurafenib、nivolumab联用都出现了严重的肝毒性。
Nivolumab+ipilimumab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试验中,虽然观察到了22%的客观应答,但治疗带来的副作用不容忽视。48%的患者出现3/4级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这导致了41%的患者中止试验,选择ipilimumab联用时需要充分考虑安全性风险。
就3/4级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而言,ipilimumab一般在20%以上,nivolumab可控制在10-20%MK-3475MPDL3280A如果剂量合适可控制在10%以下,而MEDI4376在早期试验中报道的1/2级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只有43%,压根没发现3/4级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另外anti-PD1单抗nivolumab、MK-3475都报道了肺炎这一严重不良反应,anti-PDL1单抗MEDI4376MPDL3280A似乎没有。
对癌症免疫疗法最敏感的当然是黑素瘤了,这种肿瘤中含有大量浸润T细胞,早期的免疫疗法就是将这种T细胞分离出来,经过体外扩增后打回患者体内。Ipilimumab将黑素瘤患者3年、4年生存率提升了近1倍,nivolumab和MK-3475可能再提升1倍。
目前癌症免疫疗法的应答率普遍在50%以下,许多化疗和靶向疗法,但一个突出的优势是比较难以产生耐药性,对于产生应答的那一小部分幸运儿,癌症免疫疗法有起死回生的效果,延长几年甚至10年以上生存期都是有可能的。未来可能通过筛查PDL1等生物标志物提升应答率,但广泛用于癌症的一线治疗还有很长的路。
试验方案
受试患者
有效性
安全性
Ref
Ipilimumab (3 mg/kg) vs gp 100
676例既往接受过其他药物治疗的转移性黑素瘤
ORR: 10.9% vs 1.5%
mOS: 10.1 vs 6.4个月
2Y-OSR: 23.5% vs 13.7%
3/4级AE: 45.8% vs 47%
3/4级药物相关AE: 22.9% vs 11.4%
3/4 IRAE: 14.6% vs 3.0%
[1]
Ipilimumab (10 mg/kg) + 达卡巴嗪 vs 安慰剂 + 达卡巴嗪
502例尚未接受治疗的转移性黑素瘤
ORR: 15.2% vs 10.3%
mOS: 11.2 vs 9.1 个月
3Y-OSR: 20.8% vs. 12.2%
3/4级AE: 56.3% vs 27.5%
3/4级IRAE: 41.7% vs 6.0%
ALT/AST升高
[2]
Ipilimumab + 紫杉醇+ 卡铂 vs紫杉醇 + 卡铂
204例尚未接受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
ORR: 31% vs 18%
mPFS: 5.1 vs 4.2个月
mOS: 12.2 vs 8.3个月
3/4级IRAE: 15% vs 6%
[3]
Ipilimumab (3 mg/kg)
61例转移性肾细胞癌
ORR: 12.5%
3/4级IRAE: 33%
[4]
Nivolumab (0.1-10 mg/kg)
107例既往接受过其他药物治疗的转移性黑素瘤
ORR: 31%(高剂量组41%)
mOS: 16.8个月(高剂量组20.3个月
3Y-OSR: 40%
3/4级药物相关AE: 21%
[10]
Nivolumab + ipilimumab
53例不可切除型IIIIV期黑素瘤
ORR: 53%PDL1阳性或阴性影响不大)
3/4级AE: 72%
3/4级治疗相关AE:53%
ALT/AST升高、肺炎
[11]
Nivolumab (3 mg/kg)
20例未经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ORR: 30%(PDL1阳性组为67%
中位PFS: 29.6个月
3/4级治疗相关AE: 15%
[5]
Nivolumab (3 mg/kg) + 厄洛替尼
21例未经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ORR: 19%
24PFS: 47%
对厄洛替尼耐药患者有效
3/4级治疗相关AE: 19%
ALT/AST升高
[6]
Nivolumab (3 mg/kg)
129例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ORR: 17%
mOS: 14.9个月
1Y-OSR: 56%; 2Y-SR: 45%
3/4级治疗相关AE: 14%
[7]
Nivolumab + sunitinib vs nivolumab + pazopanib
53例至少接受过1种疗法治疗的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
ORR: 42% vs 45%
24PFS: 78% vs 55%
3/4级AE: 73% vs 60%
ALT/AST升高
[8]
Nivolumab (1-3 mg/kg)
13例铂类耐药型卵巢癌
ORR: 23%
DCR: 54%
1例严重不良反应
[9]
MK-3475
135例晚期黑素瘤(25%接受过免疫疗法,35%接受过化疗)
ORR: 38%(高剂量组52%
PFS> 7个月
3/4级药物相关AE: 13%
[12]
MK-3475
84尚未接受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ORR: 36%
绝大多数药物相关的AE1/2级,3AE只有1例心包积液
[13]
MK-3475
221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ORR: 21%PDL1阳性组为24%
3/4级药物相关AE: 6%
肺炎
[14]
MEDI4376
13既往接受过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
ORR: 23%
1/2级治疗相关AE: 43%
[15]
MPDL3280A
31既往接受过治疗的尿路膀胱癌
ORR: 50%
3/4级治疗相关AE: 3.2%
[16]
MPDL3280A
171例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包括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黑素瘤、结直肠癌、胃癌
ORR: 21%(肺癌22%、黑素瘤29%、肾细胞癌15%PDL1阳性组为39%
3/4级AE: 39%
3/4级治疗相关AE: 13%
3/4IRAE: 2%
[17]
AE, adverse event; DCR, disease control rate; IRAE, 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 mPFS, 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mOS, median overall survival; Y-OSR, 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
[1] N Engl J Med. 2010, 363, 711-723.
[2] N Engl J Med. 2011, 364, 2517-2526.
[3] J Clin Oncol. 2012, 30, 2046-2054.
[4] J Immunother. 2007, 30, 825-830.
[5] ASCO2014, abstract#8024.
[6] ASCO2014, abstract#8022.
[7] ASCO2014, abstract#8112.
[8] ASCO2014, abstract#5010.
[9] ASCO2014, abstract#5511.
[10] ASCO2013, abstract#CRA9006.
[11] N Engl J Med. 2013, 369, 122-133.
[12] N Engl J Med. 2013, 369, 134-144.
[13] ASCO2014, abstract#8007.
[14] ASCO2014, abstract#8020.
[15] ASCO2014, abstract#8021.
[16] ASCO2014, abstract#5011.
[17] ASCO2013, abstract#3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静悄悄 发表于 2014-5-31 12:32:2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的分享,癌症是个比较沉痛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4-5-5 05:54 PM , Processed in 0.095824 second(s), 17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