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克立兹鸠 来源:赛柏蓝
赛柏蓝昨天分享的《中央在打三类老虎,医药在列》,受到了微友们的关注,不到一天就达到了4.2万的浏览量,可见大家对这一话题的兴趣。
昨天的天头条分析,笔者进一步思考:行业的腐败之虎和行业垄断之虎将是未来行业打虎中的两个关键点。打击的行动只会更多,不会减少。打击的对象,并不限于外资企业,本土企业亦然。那种将针对外资的个案打击上升到全面打击的臆断猜想并不成立。
并非只针对外企
早在7月23日当天,笔者在FT中文网上认真阅读了标署为“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的《在华外企为何失宠》一文,该文中重点以GSP赂案为例,分析了外资企业为何成反腐的打击目标。笔者对其中的观点和结果并不认同,没有分享到赛柏蓝的平台上。
陈教授的 “失宠”一文称:“企业高管们现在想知道的是,有这么多跨国企业在华运营,为什么中国政府偏偏把目标对准GSK?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领导的反腐运动开始之前,腐败就普遍存在,这并非秘密。国内外制药企业往往不得不向医生递红包,或者赠送昂贵的礼品。既然如此,为什么外国企业更容易被逮住,而且其行为被最大限度地曝光呢?”
事实上,除了GSK,去年,罗氏、赛诺菲、诺华跨国在华药企同样受到了行业部门的造访,而国内本土药企甘李药业等同样受到了处罚。
“失宠”一文分析认为,中国目前“腐败非常多”,没有办法一一查处,只好选择典型企业杀一儆百”;同时,外企长期以来一直享受超国民待遇,现在中国强大了,有钱、有技术、有条件收回这些曾经伴随外企多年的“超国民待遇”;跨国企业在反腐中很脆弱,公众对外企也“心生不满”,打击他们没有风险。
上述的分析是否过于片面、武断?中国这一阶段的反腐行动一直是“打虎拍蝇”,大小都不放过。
就医药行业而言,一些企业诸如通过灰暗手段大肆行贿,通过各种办法转移财富到海外公司,通过“质量过硬”的理由力保自主的高定价,通过“专业可靠”的品牌形象扶持学术代理人,获得最大利益的无非就是外企本身。在这样的主体运作下,加上其它因素,赞成了中国百姓以远低于国外的消费水平,花上一两倍于海外发达国家的药品支付价格。
这样的“老虎”,该不该打? 该打。但也不是唯一的打击目标,本土企业亦然。
反垄断将更趋频繁
早在2011年5月,国家发改委就对山东两家医药公司因为垄断复方利血平原料药而受到合计超过700万元的严厉处罚。这两家医药公司互为持股,实为一个体系。其代理了年销售80亿片的“复方利血平”的原料药销售权后,将原来售价每公斤不到180元的药品提价到300至1350元不等,甚至准备提高到2600元,最终国家发改委出手,没收违法所得,重罚700万元。
2013年8月,国内6家乳粉生产企业因违反《反垄断法》限制竞争行为共被罚约6.7亿元,成为我国反垄断史上开出的最大罚单。
2013年初,国家发改委对6家液晶面板企业操纵液晶面板价格开出了总额达3.53亿元的罚单,这也是我国首次制裁境外企业的价格垄断行为。
当年5月29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尼康、博士伦、强生等洋品牌因操纵镜片销售价格违反反垄断法,共计被罚款1900多万元。
可见,除了腐败之虎,“垄断”之虎更是在打击之列,垄断打虎也不单针对外资。
期待净化行业公平环境
权力部门的某些人当然也是外企获益的参与人,随着中国官场反腐行动的展开,中央各巡视组在全国的巡视,越来越多的行业的反腐问题将会更多地浮出水面,至少目前已经有两个巡视组深入调查了医疗领域。随着针对行业部门反腐的推进,各行业中将会浮出怎样的腐败案例?
在笔者看来,现在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更体现出中国的进步。过去在引入外资时,甚少考虑安全或市场垄断的问题,一些领域几乎完全被外资独占,或者被国内某些公司独占,如果能打破垄断,改变陋习,更是对中国市场的优化。
最后,据媒体报道,一些医药企业想尽办法回避涉及的价格调查,目的明显。如2013年初,国家发改委第二次发布通知,催促制药企业上报出厂价格,当时虽然已经延时,但不少药企尚未上报,包括强生、葛兰素史克等知名外企,也包括同仁堂、云南白药等国内大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