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市场快讯] 2014年医药政策趋势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北京-丹丹 发表于 2014-8-8 06:34: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14年医药政策趋势分析2014-08-07 医药云端 生物探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何判断市场发展趋势?

上中学时,我们学过揭示物体运动的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市场不是物体,但同样受外力作用,而且医药行业受外力作用明显。医药行业的外力主要是行业性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但主要还是来自政策。

另外,市场的主体是企业,除了外力,还有内生变量,今天我们主要还是谈外力,企业战略、研发、产品、市场和销售等内生变量留待以后再进行探讨。

影响医药市场的4大外力

药品的定价政策、招标政策、使用政策和医保支付政策构成了行业的4大外力。这其中,定价政策无疑是核心政策,它贯穿了药品从注册开始到生产、流通、终端使用和销售,其他的招标、使用和医保支付政策其实都不同程度围绕定价在做文章。

定价政策

按现行的药品定价政策,药品分为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前者就是俗称的医保目录。进入该目录的品种很大比重是由医保基金支付,而基金越来越不堪重负。在此情况下,医保控费提上了议事日程,2014年和药品有关的政策几乎都是从控费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2013年在我看来是医药行业的分水岭,当年的很多事件仍然对今天又较大影响,要分析2014年的市场趋势,不得不从2013年说起。

国家发改委对医保品种进行了三十多次的调价,但作用非常有限,到了2013年,似乎再也没有兴趣走调整最高零售价的老路,而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药品定价的改革。

发改委在杭州会议上表态支持二次议价,认为这是能把虚高的药品价格拉下来的一种办法,但事实上,这其实已经是「三次议价」了。第一次是发改委自己制定的最高零售价,第二次则是卫生部门通过招标挂网形成的中标价。

令人尴尬的是,既然你支持二次议价,你能否把第一次议价的最高零售价取消?发改委还真这么设想了,并组织过专家研讨,准备取消药品最高零售价,实行基准价。

基准价,就是通过对药品实施定额医保支付,患者选择不同价格的药品,超额部分由患者自付,药企主动开展价格竞争,形成更为合理的药品价格。比如,同一通用名同剂型同规格的药品,国家核定这盒药医保支付价位20元,药品来源有N个厂家,患者可以自行选择高中低档药品。选择较高质量层次的药品,估计患者自己就要掏腰包,而选择普通GMP品牌的厂家品种,可能就少付钱或者不付钱。这样做的好处是各厂家的药品在基准价的统一标准下,可以自行制定药品价格,把药品的选择权交给患者,公平竞争,丰俭由人。

而基准价的概念在2013年热炒过后,不了了之,但很多理论界以及官员表示支持该政策。2014年4月24日,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司原司长李镭在“第25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强调了药品基准价格管理的重要性。

但基准价还没有完全浮出水面,而国家发改委在去年酝酿的另一个重大价格措施--低价药清单,却在2014年成为事实。在我看来,这是发改委在很多定价政策不见成效或受阻之后,另辟蹊径的一个结果。

低价药制度,是从价格管理的角度,用结构性的调整方式来实现医保控费的一大举措。比如,同时需要进行解热镇痛,可以选择用一个很普通的普药,可能费用不超过20元钱,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直接去输液用更高级别的药品,估计得花一两百。用20元低价药替代了100-200元的贵药,无论是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还是节约医保资金、合理使用医疗资源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处。

但不可否认,低价药政策的推出,搅乱了2014年医药市场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招标挂网政策以及使用政策的不明朗,特别是和基药高度重叠,造成了市场观望情绪加重,给之前尚未完成的基药增补及其招标进度客观上造成了阻滞;

2.按日均费用不高于5元/3元的标准,进入和退出机制也不太明确,有的企业想进去,有的企业想出来,形成围城效应。这对于企业来说,涉及到生产以及销售战略和策略的调整,影响很多环节;

3.低价药,如果按指导意见中二三级医院与企业议价的话,从已经实施低价药的广东来看,工作量巨大,效率极低,甚至由于沟通成本和交易成本过高,导致了医疗机构和企业都没有积极性。这样一来,好事搁浅,难以见到成效。

由于篇幅关系,低价药不一一展开分析。

价格管理的日常监管常态化

2010年广东实行药品价格的三控政策后,引起了各方重视,直接促动了国家发改委实行药品出厂成本的调查,从2011年开始,似乎已经成为常态化的价格管理措施。

另外,对于全国各地的零售终端的零售价以及实际成交价的监控,物价部门也非常感兴趣,为了获得这一价格信息,甚至在2013年邀请全国医药价格信息类网站负责进行座谈,肯定其对价格监控起到的积极作用。

从各地已经公布招标方案的省市来看,几乎都将采集全国不同地域的历史中标记录进行招标限价,实施所谓的左右联动或全国联动。在这方面,北京进行全国联动,实施动态价格调整;而福建则在8标的基础上,更是采集全国最低中标价作为限价;广东,则是采集全国最低5省或3省的最低中标价的平均价作为入市价。药品价格管理全国一盘棋,似乎已经形成。

以上是发改委/物价部门的价格管理,现在我们来看看形成药品价格的第二个环节,也就是招标环节。

很多人早在2012年就翘首以盼2013年成为招标大年,因为全国普遍已经有3年以上没有进行省级招标了,在2010-2011年国基307招标后,2013年似乎有启动全国性的招标的迹象,毕竟当年推出了新版基药520目录。按当时的政策时间表,5月1日开始实施基药政策。可事实上,这个愿望在当年破碎了,甚至连基药增补和招标的省份也不多。时间进入2014年,人们又开始产生了美好的愿望:2014年,无论如何都是招标大年了吧?

时间到了今天,我们来看看各省市的招标进入如何。看下表:

吉林
2013年度吉林省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基药+非基药)
点配送
山东
2013年基药
完成
上海
2013年上海市基药招标
已经结束
上海
2013年上海市医保招标(第一批)
有结果,等待执行
湖南
2013年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
分组公示
江西
2014年度江西省县级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实施方案
没有下文
广东
2013年基药交易
每月交易
海南
2012年非基药标
已有结果
宁夏
2014年宁夏基药(国家基药2012年版)
完成
安徽
2014年安徽省基本用药集中采购(1118目录)
即将启动报价
湖北
湖北省2014年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工作方案
正式公布
福建
福建省2014年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实施意见
待出细则
陕西
陕西省2014年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方案意见征求稿
征求
河北
河北省基药集中采购文件
框架性文件,等细则


招标进度是不容乐观的,吉林的招标是2013年6月启动,至今才完成点配送;湖南号称新年第一标,直到今天(8月5日),才进行分组公示;安徽公布了1118目录,因新版GMP和配送率屏蔽了一部分企业参与投标而引发质疑;江西在今年初公布方案,据说现在又改变招标的思路拟采用直接挂网;湖北刚刚公示方案,但为何把武汉排除在外我也搞不清楚;河北拖了很长时间,有了一点点进展,但也还不明朗;福建的框架性文件公布,但细则及目录也没在规定的时间表之前出来。。。。。。

放眼望去,真正实现了招标的省市不过是山东、上海和广东。广东进入了第7轮的基药交易,但非基药和非医保品种遥遥无期令人绝望;上海貌似第二批医保品种要启动。

根据以往招标所用的时间,今年能完全产生招标结果的省份估计不会超过5个,而大多数地区,估计都在等国家卫计委《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实施指导意见》的出台才会有实质进展。对于该意见的出台,按国务院医改办的工作时间安排,理应在6月底公布,但仅仅在6月-7月间流出非官方确定的征求意见稿。

取消药品加成

按卫生部门之前的政策,公立医院在中标价的基础上上浮不超过15%的药品加成,以此形成零售价。在很多砖家看来,药品加成也是形成药价虚高的一大动因,理由是药品中标价越高,相应的加成部分也越大,医院获利,医生也有开处方的冲动。于是,国家逐步通过公立医院改革,在试点城市取消药品加成,在没有实施公立医院试点改革的城市,也不乏有取消加成的医院。浙江更在全省范围内取消了药品加成。这也是一大发展趋势。

取消这部分收入后医院以什么方式维持运营?通行的做法是医保基金预付,相当于提前支付货款,这需要社保、卫生部门、医院、商业的共同配合,涉及面广,牵一发而动全身。但该政策能否落实?这又是一大问题。

综上所述,2014年的基本情况预计是:

招标只开花不结果,难以产生销售增量;

药品降价是大趋势,正全方位降低价格;

低价药迷局会继续,还将影响后续政策;

医保改革困难重重,试点亮点成为铺垫。

2014年的医药市场,在医保控费的主流趋势下,物价管控更加严厉,药品降价呈现多种方式齐头并进,这是一个大趋势,不能有侥幸心理。低价药以及招标政策的不明朗情况下,各省基药增补、中成药调价、2009版新进医保目录的定价、2014版医保目录的遴选和确定等等工作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延期。

医药市场整体上依然是各厂商在拼存量市场,增量很难通过政策推动产生。基准价和医保预付制度能否在今年推行?我个人判断是要看三保合一是否进展顺利。三明模式已经展现了跳出人社部和卫计委两部门博弈的框框,在财政部门的主管下实现了三保合一,这俨然成为一大亮点。
企业和个人如何应对复杂政策?

几点建议:

1.企业:加强政策研究和政府事务工作;

2.企业:强化战略意识,做好布局;

3.企业:重视循证医学和药物经济学的研究;

4.个人:关心政策,掌握规律;

5.个人:寻找平台级企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静悄悄 发表于 2014-8-8 07:12:17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5-7-11 05:45 AM , Processed in 0.101299 second(s), 17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