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限,或许向死而生才能更好设计人生,成为想成为的人。对于企业一样,资源越来越受限,只有战略先行,才能发展到应有的高度。单凭战术、机遇的时代将越来越远。这就是医药企业领先者的秘密!
时代方略高级咨询顾问 董继业/文
前30年靠抓机遇
医药行业在改革开放的头三十年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医药企业也搭着医药行业高速发展的顺风车,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快速增长。
这种增长在前30年的特点是抓机遇,抓产品机遇,抓模式机遇。一个好产品可以成就一个企业,一个好模式可以造就一个企业。
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比比皆是,从产品来说,天士力靠复方丹参滴丸起家,以岭靠通心络成长,步长靠脑心通发达……
不过好产品之所以能成为好产品,并不是你的产品有多么强悍,而是说你的产品真的适合市场环境的要求。比如,处方药,大家都知道,处方药成为大产品,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要满足几个条件——独家产品,在医保或者基药目录中,比较高的操作空间,产品属于市场规模比较大的品类。
独家,有利于在招投标中胜出,解决的是资格问题。
目录,有利于医生处方,解决的是销量问题。
高空间,可以满足各环节的利益分配。可以这么说,所有的问题都是操作空间问题,没有了操作空间,就没有了利益,没有了利益就没有了一切!
大品类,才有大规模,才有可能成长为大产品,解决的是规模问题。
看看你身边做大的处方药企业,那个不是走的这条路呢?
从模式来说,更是案例丰富。
广告模式使哈药三精成为OTC品牌企业,直供模式是修正成为百亿企业,招商模式更是被众多中小企业青睐,其中不乏已经上市的企业,如誉衡药业、海思科、康芝药业。
即便是在自营模式中,依靠富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强大激励作用的承包模式,也造就了济民可信、贵州健兴这样的后起之秀。
其实,模式无所谓好坏之分,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模式能否发挥作用,关键要做到2条——利益分配和资源使用。
招商模式是把利益分配给了代理商,充分利用了代理商的资源,所以能够充分调动代理商的积极性,有利于迅速打开市场,提升市场份额,提升销量,产生规模效应。但,同时也失去了对市场的掌控权,对于企业未来的市场发展产生了限制。
承包模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包产到户开始,就意味着这个模式是最有生命力的模式。这个模式即保留了自营模式的形式,又兼具招商模式的优点,每个承包者即是企业员工,同时也是小老板,在局部市场上,承包制会倾力投入,让资源在终端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而承包制的利益分配方式也激发了承包制最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你会看到处方药领域济民可信短短几年间就做到了近50个亿,扬子江更是达到百亿规模。
后30年靠抓战略
抓机遇靠的是“碰”,这里有运气的成分。30多年的市场发展,许多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再靠碰运气,靠机会已经远远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战略就意味着选择,选择就意味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当面临机会的诱惑时,你要懂得选择什么,更要懂得放弃什么。
比如产品,现在的企业仍然需要好产品,但是,这个时候你要确定的是企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发展那一领域的产品?而不是漫天撒网,看到一个就扑上去。这就是战略选择。只有明确的产品战略,才能够帮助企业在众多产品中选出你中意的产品。
如果缺乏战略,会是什么样呢?
前一阶段,一个企业要并购一家企业,出资数亿,看重的是这家企业的几个独家产品。然而,在并购中却发现这些产品销售上量非常困难,最终在付出惨痛的学费后,终止了并购。
这是一家OTC企业,由于OTC市场的变化,品牌产品销售增长缓慢,于是老板做出向处方药转型的决策。
其实,这个决策并没有问题,只要企业的资源可以支撑,发展新业务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关键是企业对是否进入处方药领域,如何进入处方药处方药领域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规划。
即便是决定进入处方药领域,对如何进入处方药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资源、建立什么样的组织、进入处方药的阶段、节奏、路径都没有进行规划,而是冒冒然地进行了大手笔的产品型并购,这是典型缺乏战略规划的行为。
来源:谷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