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2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药快讯] 2014-10-29晚国内、国际新药信息(大荟萃)汇总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一场梦 发表于 2014-10-29 19:4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一场梦 于 2014-10-29 07:50 PM 编辑

VC/PE偏好什么样的早期新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布日期:2014-10-29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李佳  

对于临床前阶段的新药,投资者为什么犹豫?他们在谨慎考量什么?


  整体来看,近年来的生物医药投资热主要表现在VC/PE对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的关注,对于临床前阶段的新药尤其是First-in-class,投资者更多还是持谨慎态度。

  那么,创业者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资本的力量?资本又在寻找怎样的创新药项目?近日,在苏州举行的“同写意论坛成立十周年暨寻找中国新药之魂”会议上,与会专家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在国家政策鼓励、产业投资者不断涌现、药物研发水平逐步提升之时,国内医药投资界对创新药的信心也在增加。


  产业投资者看早期


  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模式和资金来源在不断发展变化。华医药总裁陈力博士介绍说,早期的生物医药公司对创新产品的投资一般来自公司内部的利润;随着生物技术及生物技术公司的发展以及风投的介入,上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VC(风险投资)+IP(知识产权,即科学家)的投资模式;到了2000年前后,随着CRO技术平台公司的出现形成了VC+IP+CRO模式。

  实际上,在创新模式变革的过程中,跨国公司也从初期的内部创新转变为依赖合作创新和外部收购,因此,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在创新领域日益活跃。

  国内小型医药创业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支持、产业投资者、财务投资者、银行信贷和新型金融产品等,企业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融资工具。

  在产品还未上市时,创业公司想要拿到银行贷款并不容易;药物处于临床前阶段时,一般的投资者很难看懂项目的价值和前景,这就促成了产业投资者的出现。

  “药明康德为什么会去做风投?”药明康德首席财务官兼首席投资官胡正国表示,以往我们的服务对象都是大型制药企业,而在过去两、三年里小公司越来越多。这些公司有很多好的想法,但在早期很多投资者看不懂,于是企业都会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药明康德本身就参与新药研发,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可以参与投资让项目启动,在我们的平台上进行开发,一旦拿到好的数据,投资人就愿意投资了,因此,我们的基金专注于投资早期项目。”

  据介绍,药明康德旗下的风险投资在两年半的时间里投资了10家美国公司和5家中国公司,其中美国有2家公司已经IPO。在国内投资了丹诺医药、天演制药和华医药等。

  近年来,包括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千人计划等在内的政府资金也在扮演“天使投资人”的角色,也有地方政府联合银行推出新型金融产品用于培育优质科技型企业,如苏州政府与当地多家银行推出的科贷通,就是政府与银行共同审核同意为科技型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政府向银行发放的科技贷款提供风险补偿基金,发生风险后在额度内全额补偿。有企业人士表示,贷款不会稀释股份,但企业目前贷款成本偏高,希望有更多的创新金融产品能够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


  VC投资的底线


  目前,在人才和资金等资源的限制下,国内创新药研发大部分还是对中国市场颇具意义的me-too(me-better),但研发进度和政府审评时间极为关键,如果在类似药物的专利期过后才获批上市,在商业上就面临严峻挑战。

  近几年,国内的新药研发从最初的改构到研发新结构和新靶点逐渐过渡。北京欧博方医药科技公司董事长李靖认为,这需要一个过程,其中VC投资思维的变化和药物产业投入增加是必须的,因为新的结构和靶点需要大量的资本支持。

  药物研发是一个科学商业过程,企业需要有商业上的回报。李靖表示,对中小企业来说,VC投资是资本的一个重要来源,有3个问题必须回答:投资额、退出时间和退出回报。目前,VC对进入Ⅰ期的小分子药物估价是6000万~8000万元。也就是说,VC期望临床前的研发费用在2000万~4000万元之间。

  “VC对创新药投资项目的要求有3点:第一,要达到国际标准,要有超过现有药物的治疗亮点;第二,临床前资本投入控制在2000万~4000万之间;第三,运行时间到临床Ⅰ期在4年之内。”李靖表示,这给企业的挑战不言而喻。

  无论从科学还是商业的角度,企业做创新药都需要寻求差异化。美国中经合集团合作人徐天宏博士建议,企业在选择领域时不一定要着眼于中国患者人群最大的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有一些疾病在以往流行病学调查中被认为发布率不高,但近几年呈现增长趋势的领域可能更有机会,比如以往西方国家多发的前列腺癌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一场梦 发表于 2014-10-29 19:44:39 | 只看该作者
吸入剂:呼吸用药成长中的小巨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布日期:2014-10-29  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期北京的雾霾天气,引发系列环保话题的同时,也引爆了呼吸系统用药市场,


     由于雾霾的组成成分中包括了数百种大气颗粒物,其中对人类健康有危害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造成几大系统疾病。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呼吸系统疾病,灰霾天气使得北京的各大医院呼吸科人满为患,呼吸系统用药进入销售高峰期,吸入剂呼吸系统用药也开始逐渐绽放潜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口服剂仍为主流

  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约有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7000万人,而有50%的患者至今没有获得良好的呼吸道药物治疗,且大多数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用药偏好仍为口服固体制剂。样本医院的数据也同样显示呼吸系统用药主要方式以口服和注射为主,分别占了34.7%和33.6%的比重,而吸入剂属于攀升梯队,2013年占比为27.6%,比上一年同期增加了2.8个百分点(见图1)。

  呼吸系统用药的前五位通用名品种分别是氨溴索、布地奈德、复方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孟鲁司特和多索茶碱,合计占了一半的市场比重,其中前五位通用名中吸入剂占了20.7%,远远不及氨溴索注射剂。

  吸入剂渐崛起

  

  从2007年国家食药监管理部门和国家环保部门正式下发落实环保抛射剂替代工作以来,国内的吸入剂(如气雾剂、粉雾剂、喷雾剂及雾化吸入液等)产品发展借助了“替代”这一契机。由于吸入制剂与常规制剂相比,具有剂量小、起效快、方便携带等多种优势,已逐渐从一个被忽视的角落慢慢成长成为备受关注的独特药物制剂。而国外的医药巨头更是一早就引入了呼吸用药吸入剂类产品,并通过对国内医院医生的长期推广和学术教育,迅速占领了有利市场。

  从吸入剂的厂家分布可见(见图2):进入前五行列的厂家合计占了九成多的吸入剂市场,其中有4个均是外资合资企业,只有正大天晴为国内企业,而葛兰素史克独占了吸入剂52.9%的市场,随后的阿斯利康也有22.1%的比重,其他厂家份额较少。

  吸入剂竞争品种

吸入剂的通用名排名中,前5位品种合计占86.8%的蛋糕,市场集中度高。位居首位的是布地奈德、随后是复方沙美特罗氟替卡松,两者合计瓜分了将近六成的市场,分别占样本医院吸入剂品种的37.4%和21.9%,噻托溴铵、复方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和异丙托溴铵也进入前五行列,但市场份额在5%~13%之间,其余的十几个品种则在13%左右的市场内竞争厮杀,竞争呈现白热化。

  从吸入剂的各个通用名品种来看,沙丁胺醇、羟甲唑啉、布地奈德是生产同类品种厂家数量相对较多的,分别有10家、5家和5家,而其他品种的同通用名竞争厂家数目较少,基本在2~3家,或者独家品种。相比于大多数呼吸系统其他途径用药剂型的品种数量而言,吸入剂的品种竞争程度尚不算太激烈,市场发展机会较大。

  重点品种

  布地奈德涉及吸入剂和滴鼻剂两种剂型,其中在市面上以吸入剂占八成多的比重,涉及厂家在10家以内,以外资合资企业为主,葛兰素史克和阿斯利康两个医药巨头就占据了该品种绝大部分市场(见表1),噻托溴铵属于支气管扩张剂,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维持治疗,正大天晴的噻托溴铵(商品名:天晴速乐)在2006年上市表现较好, 占据了14.4%的市场,比上年度有所上升。沙丁胺醇可用于注射、口服和吸入三种剂型,其中吸入剂有单方和复方,同样是外企优先抢得了市场。   

  吸入制剂因是通过肺部丰富的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吸收面积更大和吸收速度更快,加上工艺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一直以来,该类市场给外企所垄断,国内企业虽然起步较慢,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有更多的产品开始锲入该市场。而环境的影响,呼吸用药的特殊性、吸入剂的优点等因素,相信该类制剂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吸入剂的逐渐成长壮大,会逐渐替代国内的口服固体制剂治疗呼吸道疾病,成为呼吸道疾病的主流治疗药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一场梦 发表于 2014-10-29 19:45:34 | 只看该作者
抗癫痫药物研发转向靶点探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布日期:2014-10-29  来源:《自然》  作者:编译/李勇  

在20世纪,大多数抗癫痫药物开发主要是依靠试误法。如今研究者正在探索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的新疗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Lyrica的靶点是钙离子通道的一个组成部分,此靶点可让钙离子进出神经元,并在癫痫治疗中起着某些形式的作用。该药在2004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神经疼痛。

  来源/ 原文标题/Drug development:Illuminated targets

  在20世纪,大多数抗癫痫药物开发主要是依靠试误法。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神经学家罗格・瓦斯基说:“这些药物是脑内分子靶点在被确定前通过开发和上市的,现在我们仍然不知道其中部分药物的分子靶点。”

  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研究人员指出,每一种癫痫药物开发都是在动物身上进行测试减少癫痫发作的。他们把其化合物溶解在丙戊酸,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做法。意外发现溶剂丙戊酸(而不是候选药物)起着抗惊厥作用。如今,丙戊酸已获批准,是目前在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抗癫痫处方药物。

  尽管有这样的成就,不过,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旧的方法远远不够。现有药物可控制约70%患者的癫痫发作,对于那些发生耐药性的30%患者,治疗方法仍然很少。制药公司和其他研究人员正在寻找方法改变。目前的研究有些是从传统的啮齿动物模型中转移到其他模型,进而提升筛选化合物的能力。另有研究者正在探索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的新疗法。

  研究模型转变

  测试抗癫痫药物的传统方法主要通过对癫痫样惊厥大鼠和小鼠给予电刺激或化学品如戊四唑。例如,如果药物开发者发现一种化合物可预防动物癫痫发作,这些化合物随后就可转移到临床试验。目前上市的25个抗癫痫药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开发的。

  为了测试更广泛的靶向性治疗药物,一些研究人员正转向比啮齿类动物操作更容易和价格更便宜、繁殖更快的动物模型如鱼。加州大学研究员斯科特・巴班一直在研究Dravet 综合征(婴儿期严重肌阵挛癫痫),是最耐药癫痫类型之一。

  巴班使用SCN1A基因突变斑马鱼――有癫痫样抽搐的鱼。然后筛选可以防止癫痫发作药物,从“再利用”库(包含已知供人类使用是安全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足够有效性的化合物库)检测超过300种化合物。

  他发现,一种长期被遗忘的被称为氯咪唑的抗组胺药可抑制斑马鱼癫痫发作。氯咪唑是如何防止癫痫发作还不清楚,但它可能与组胺的免疫调节分子无关。以同样方式,阿司匹林与体内确切分子具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因此可同时用于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氯咪唑可能与组胺和调节神经兴奋性的离子通道或控制神经递质释放的受体相互作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靶点探索

  另一种药物开发方法是找出引发癫痫发作的分子靶点,然后再确定该靶点的药物。研究人员现在已获得了一套该类型的具有前途的分子,其中许多人是通过疾病的遗传形式确定的。例如,普瑞巴林(辉瑞公司,商品名Lyrica)在2004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神经疼痛,后来批准适应症增加了癫痫,该药物的靶点是钙离子通道的一个组成部分,此靶点可以让钙离子进出神经元,并在癫痫中起着某些形式的作用。 对于围绕一个已知的目标靶点开发癫痫药物最值得关注的例子就是吡仑帕奈(perampanel),由东京卫材生产和销售,商品名为Fycompa,是在2012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的部分性癫痫发作患者的药物。在20世纪90年代,卫材在寻找靶向于AMPA受体的药物,该受体是一种存在于神经元细胞膜的蛋白质。神经递质谷氨酸与AMPA受体结合时,神经元会兴奋,并在某些情况下导致癫痫发作。谷氨酸和AMPA受体可引起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卫材研究人员推测,抑制AMPA受体可用于治疗癫痫。其他一些研究人员在寻找预定靶点的药物时遇到了麻烦,如有的药物经测试无法穿越血脑屏障。卫材从一开始就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他们想要一个强有力的口服活性分子,并具有合适的属性,包括能到达并与受体结合。在经过12年开发后,吡仑帕奈获得批准上市。

  研究人员试图通过研究现有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方式开发药物。1999年,比利时制药公司UCB的左乙拉西坦作为一种治疗癫痫的药物获得FDA批准。左乙拉西坦可结合到一个所谓的突触小泡糖蛋白2A(SV2A),SV2A广泛存在于神经元囊泡――即含有神经递质的球体。UCB的科学家开始寻找能与SV2A结合的替代化合物,最终发现了布瓦西坦,它与左乙拉西坦的结构类似,但与SV2A结合更强烈。

  尽管在确定药物的分子靶点在不断进步,改进的或新的抗癫痫药物的数量一直很少。而且许多大型制药公司也不再进行癫痫项目药物开发(UCB,卫材和辉瑞显然是例外)。这使得大量的发现和开发工作留给了以学者、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和专业制药公司。结果导致癫痫新药开发领域竞争有限,他们中的一些,比如学者,都无法融资进行临床试验,这也是进行测试癫痫治疗药物试验招募患者人数少的主要原因(见附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研究将导致药物开发直达特定分子靶点,副作用会更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一场梦 发表于 2014-10-29 19:46:51 | 只看该作者
CHMP建议批准安斯泰来Xtandi用于前列腺癌化疗前治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布日期:2014-10-29  来源:新药汇

近日,Xtandi在欧盟监管方面也收获了好消息。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CHMP)也建议批准Xtandi用于前列腺癌化疗前治疗。欧盟委员会(EC)在审批药物时通常都会采纳CHMP的建议。这也意味着,继美国市场,未来几个月,Xtandi也将在欧洲市场挑战Zytiga的霸主地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今年9月,FDA批准安斯泰来(Astellas)前列腺癌口服药物Xtandi(enzalutamide)扩大适应症,用于前列腺癌化疗前治疗,此前业界预测,在美国市场,Xtandi将颠覆强生Zytiga霸主地位。

强生(JNJ)新一代前列腺癌口服药物Zytiga于2011年4月上市之后一直统治市场。FDA于2012年12月批准Zytiga用于前列腺癌化疗前治疗,进一步扩大了治疗群体,并为强生带来了滚滚财源,该药2013年的销售额为17亿美元,2014年仅上半年就达到10.5亿美元。

安斯泰来Xtandi于2012年8月在美国上市,尽管上市时间比Zytiga晚了近一年半,但强生Zytiga需联合强的松(prednisone)用药,而Xtandi具有单独用药的独特优势,因此,自一上市Xtandi就赢得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睐,作为前列腺癌化疗后治疗的首选药物,对强生Zytiga形成了严峻挑战。另外,Xtandi于今年9月获FD批准用于前列腺癌化疗前治疗,剑锋更是直指Zytiga。

近日,在欧盟,CHMP已建议批准Xtandi用于雄激素剥夺疗法治疗失败但尚未接受化疗(即化疗初治)的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mCRPC)成人患者的治疗。CHMP的积极意见是基于III期PREVAIL研究的总生存期(OS)积极数据。

数据显示,与安慰剂相比,Xtandi使放射学恶化或死亡风险降低81%(HR=0.19,p<0.001),使死亡风险降低29%(HR=0.71,p<0.001),同时也显著延迟了首次化疗时间(28.0个月 vs 10.8个月,HR=0.35,p<0.0001)以及首次骨骼相关事件(SRE)的发生。此前,FDA批准Xtandi化疗前治疗适应症也是基于III期PREVAIL的积极数据。

有分析师预计,鉴于这些结果以及药物标签的扩展,Xtandi的患者群体将显著扩张,化疗前治疗适应症将使Xtandi的临床用药时间翻番,化疗前治疗的患者群体将翻3倍。业界预测,基于Xtandi单独用药的独特优势及化疗前治疗适应症,在美欧两大市场,Xtandi有望颠覆强生Zytiga的霸主地位。

Xtandi(enzalutamide)是一种新颖的、每日一次的口服雄激素受体信号传导抑制剂,该药能够抑制雄激素受体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多个步骤,旨在干扰睾酮结合前列腺癌细胞的能力,已被证明能够降低癌细胞的生长,并能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睾酮是一种男性激素,能够激化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

英文原文:XTANDI (ENZALUTAMIDE) CAPSULES RECEIVE POSITIVE CHMP OPIN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MEN WITH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WHO ARE CHEMOTHERAPY-NA?VE

For chemotherapy-na?ve patients, enzalutamide demonstrate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verall survival compared to placebo
Enzalutamide reduced the risk of death by 29% versus placebo
Enzalutamid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risk of radiographic progression or death by 81% compared with placebo
Patients experienced delayed time to initiation of chemotherapy with enzalutamide compared with those taking placebo
Astellas Pharma Europe Ltd. today announced that the Committee for Medicinal Products for Human Use (CHMP) of the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has adopted a positive opinion recommending a variation to amend the Marketing Authorisation for enzalutamide (trade name XTANDI?). The positive opinion relates to the use of enzalutam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adult men with metastatic castrate-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mCRPC) who are asymptomatic or mildly symptomatic after failure of androgen-deprivation therapy in whom chemotherapy is not yet clinically indicated.1

“For us urologists treating patients with mCRPC, this positive opinion from the CHMP is an important milestone towards making enzalutamide available across Europe. Enzalutamide marks a significant step for many patients who live with mCRPC as encouraging, it demonstrates benefits in overall survival,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 and has been shown to be well tolerated”, said Professor Bertrand Tombal, MD, PhD, Chairman of the Division of the Urology and Professor of Physiology, 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 (UCL) and European Principal Investigator for PREVAIL. “As well as clear efficacy and safety benefits over placebo, enzalutamide has the additional advantage of not requiring steroids to be taken concomitantly and requires only basic monitoring, making it a simple option for both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nd patients. It is my hope that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follows this opinion, providing us with a viable new treatment option for those patients not suitable for chemotherapy.”

The positive CHMP opinion is based on results from the phase III PREVAIL study which showed that men treated with enzalutamide demonstrat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duction both in the risk of death and a delay in cancer progression and the time to initiation of chemotherapy as compared to those treated with placebo.2

Enzalutamide reduced the risk of death by 29% (HR=0.71; p<0.001), compared with placebo. In addition, treatment with enzalutamid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risk of radiographic progression or death by 81% compared with placebo treatment (HR=0.19; p<0.001). Men taking enzalutamide experienced a 17-month delay in the time to initiation of chemotherapy compared with men taking placebo (28.0 months versus 10.8 months; HR=0.35; p<0.0001).2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ly relevant adverse events among the enzalutamide population as compared with placebo-treated patients in the PREVAIL trial included fatigue, hot flush and hypertension. Hypertension was observed in 13% of enzalutamide versus 4% of placebo-treated patients. Grade 3 or higher cardiac adverse events were reported in 3% of enzalutamide versus 2% of placebo-treated patients. One patient (0.1%) out of the 871 patients treated with enzalutamide, and one patient (0.1%) receiving placebo experienced a seizure.2

In the EU,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generally follows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CHMP opinion and delivers its final decision around two months after the CHMP recommendation.

XTANDI is currently licensed in Europe for the treatment of adult men with mCRPC whose disease has progressed on or after docetaxel therapy.3 Marketing authorisation was granted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in June 20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一场梦 发表于 2014-10-29 19:48:15 | 只看该作者
我国罕见病药研发亟待立法促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布日期:2014-10-29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李佳  

“从全球来看,创新药的成功是罕见的,但近几年罕见病药的开发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越来越受到国际制药巨头的重视。从国家创新战略出发,我国罕见病及相关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10月18日-19日,中国医药工业研究院副院长易八贤在上海举行的2014年京沪粤鲁罕见病学术会议上如是表示。

  开发新路径

  回顾国际罕见病及用药制度建设,美国在30多年前开始构建相关制度,包括出台《孤儿药法案》明确界定罕见病标准、对药物研发提供税金减免、授予罕见病药7年市场独占期、提供“绿色通道”加快审批等,促使罕见病药的注册申请数量大幅度提高,罕见病药孕育“重磅炸弹”的市场潜力也逐渐显现,如罗氏的阿瓦斯汀和诺华的格列卫。随后,各国政府效仿美国以立法形式促进罕见病药创新。

  基于罕见病药制度,其创新绩效也相当显著。近年来,新批准的罕见病药品种和比例在增多。截至2012年,由FDA批准上市的罕见病药数量达到452种;2013年FDA批准的27个新药中有10个是罕见病药;2014年1~9月批准的89个新药中,有23个为罕见病药。

  美国罕见病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13年452种罕见病药全球销售额达到900亿美元,占药品总销售额的9%。预计到2018年,罕见病药市场将达到1270亿美元。

  当前,创新药物开发陷入研发成本增加、成功率下降的困境,罕见病药似乎成为一个新路径。会上,易八贤提供的一项关于2003~2011年FDA新药临床研究成功率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这段时间内,所有药物的Ⅰ期临床、Ⅱ期临床、Ⅲ期临床、注册通过率及总成功率分别为64.5%、32.4%、60.1%、83.2%、10.4%,罕见病药相对应的数据则达到86.8%、70.0%、66.9%、81.0%、32.9%,而感染、肿瘤、心血管、呼吸系统等领域的相关数据均低于罕见病药。

  相对较高的研发成功率和政策鼓励,让大型制药企业也纷纷布局,主要策略包括GSK和辉瑞设立专门的部门、Off-label延长、赛诺菲对健赞和Shire对Viropharma的并购以及技术许可等。

  亟待立法认定身份

  罕见病药是一些专门用于治疗罕见疾病的特效药物。基于庞大的人口,中国有世界最大的罕见病药物市场,如胃肠间质瘤(GIST)、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和一些类型的白血病等,中国的发病率远高于欧美,但是目前我国对于罕见病药的研发仍然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

  罕见病患者的治疗药物基本依赖从国外进口,在我国内地上市的130种罕见病药中,仅有57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2009年版基本药物目录所涵盖的307种药物中,只有3种为罕见病药。很多罕见病患者要么无药可用,要么难以承受部分价格高昂的罕见病药,只能无奈放弃治疗。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表明罕见病药市场空间巨大,尤其是在我国。近期业内热议的me-only研发策略,不少人士都认为,在大的治疗领域越来越成熟之时,进入罕见病领域或更有机会成为me-only。

  然而,罕见病药的研发成本、难度、风险与其他新药基本一致,用药人群少,企业在立项时很难将罕见病药列入其中。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连山表示,由于罕见病药市场非常有限,研发难度大、风险大,如果没有政策的激励,企业很难有研发积极性。

  2009年初,我国《新药注册特殊审批管理规定》颁布实施,将罕见病用药审批列入特殊审批范围。然而,迄今尚没有一部专门的罕见病药法规出台,这阻碍了我国罕见病药的研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一场梦 发表于 2014-10-29 19:49:58 | 只看该作者
谷歌正在研制可用于“搜索癌症”的新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布日期:2014-10-29  来源:thedailystar  

谷歌正在研制可用于“搜索癌症”的药丸,在科技领域开辟新的阵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谷歌新药可在血液中“搜索”癌细胞


   

这种新药仍在试验阶段,其中包含的微小磁粒子能够进入病人的血液循环,搜索恶性肿瘤细胞,并将它们的发现“报告”给可穿戴设备上的传感器。

一个血红细胞中可容纳2000个这种微纳米颗粒,让医生能够洞察病人体内的病变。

Google developing pill that can detect cancerStar online Report

Google X developing digestible pill that contains nanotechnology that works alongside wearable device to spot early signs of cancer and other diseases, reports a UK-based daily.

Google is already in our cars, our homes and on our wrists, but now it could soon be inside our bodies too,The Telegraph reports.

Google X, the company’s research lab already in charge of self-driving cars, high-altitude balloons to deliver internet and Google Glass, is now developing a pill that could detect cancer and other diseases.

The pill, which is filled with tiny iron-oxide nanoparticles that enter the bloodstream, can identity cancer tumour cells - which give off early biochemical signals when they contract the disease.

It works by “painting” infected cells which travels round the body.

The nanoparticles are magnetic, so a wearable device worn on the wrist that creates a magnetic field can draw the particles – with their target cells in tow – toward it, wher they can be detected and counted.

The nanoparticles monitor and test cells rather than delivering drugs, giving a heads-up on potentially life-threatening diseases.

Google is in the early stages - at least five years away from a product approved for use by doctors - but they say they are working towards proactive detection rather than reactive treatment.


“Every test you ever go to the doctor for will be done through this system,” said Dr Andrew Conrad, a molecular biologist and head of the Life Sciences team at Google X. “That’s our dream.

The team has already working on smart contact lens to measure glucose in the tears of diabetes patients as well as eating utensils which cancel out hand tremors from Parkinsons or MS.

Scientists believe nanotechnology could greatly enhance medicine.

The US government has invested more than $20 billion in nanotechnology research over the last decade - a fifth of which from health-related agencies.

The idea of Google monitoring human cells will likely concern critics worried by the company’s reach into people’s private lives.

Dr Conrad said Google will not collect or store any of the medical data itself, but will license the technology to others who will handle the information and its security.

"We are the inventors of the technology but we have no intentions of commercialising it or monetising it in that way," he told the BBC.

"These are not consumer devices. They are prescriptive medical devices, and you know that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s are pretty privileged and would not involve Google in any way."

A Google spokesman said: “Our mission is to help move health care from reactive to proactive; for far too long, it’s largely been “sickness care,” because we go to the doctor only once we have symptoms. We keep most complex systems (e.g. cars and airplanes) in shape with proactive, preventive care, so why should our bodies be any different?

“Our team combines expertise from the fields of biology, chemistry, physic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mputer science, and more, and we are focused on developing new diagnostic tools for physicians -- especially new smart devices that integrate easily into daily life and could help transform the detection,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diseas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一场梦 发表于 2014-10-29 19:51:28 | 只看该作者
药品审批制度改革意见出台在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布日期:2014-10-29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一个月内国家食药总局两度提出改革现行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种种迹象表明药品审评制度综合改革意见已列入日程,不日将出台。

CFDA副局长吴浈10月9日在“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重点建议办理工作座谈会”上透露,CFDA拟通过改革药品受理模式、技术审评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管理方式等重点环节,以及充实技术审评力量、理顺经费和收费管理方式等改革保障措施,最大限度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提高审评审批效率。

10月24日,CFDA党组学习传达十八届四中全会主要精神,要求加快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步伐,要在改革流程、改革收费、改革人事管理、落实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制修订相关法规制度,让改革与立法相衔接。

2014年,全国人大将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作为18个重点办理建议内容之一,交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办理。部分医药行业全国人大代表告诉记者,我国现行药品审评体系审批效率低、进入门槛低、不引入市场机制,一方面严重阻碍了国内药企新药研发进程,另一方面间接导致患者用不上新药以及便宜仿制药。此外,尽管国家出台政策为创新药开辟绿色通道,但进展并不通畅。

国家药品审评中心按照国家配给有120人的编制,但其中从事一线审评工作的仅80人。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相关人员说,由于药品审评中心按照参公人员来对待,收入太低,高端技术人员根本留不住。

除了人手少外,造成药品审批速度慢的原因还有申报件水平低、重复申报情况严重。《2013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13年,药品审评中心全年受理新注册申请7529个,但完成审评并呈送国家食药总局审批的审评任务4491个,受理量和完成量比较相差了3038个,仅审评完六成新药申请。

至于药品审评制度改革意见出台时间,CFDA相关人士并未透露。他只提到,CFDA抓紧修改完善后才报国务院审批,在优化审评审批流程、提高审评审批效率上研究提出可操作的措施。

不过,CFDA已于9月中旬发布《第一批过度重复药品品种目录》,首次提醒社会投资方和相关企业,注意评估研发风险,慎重进行投资经营决策。

CFDA相关人士称,下一步,将根据药品注册审批情况,继续完善药品注册信息发布制度,有效引导药物研发的立项和选题,将有限的资源向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和临床急需仿制药的审评审批倾斜,避免大量重复研发和资源浪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一场梦 发表于 2014-10-29 19:52:39 | 只看该作者
白云山国产伟哥“金戈”正式上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布日期:2014-10-29  来源:搜狐网  

在10月28日世界男性健康日的特别日子,首个中国“伟哥”——白云山金戈宣布正式上市,这个粉红色菱形药片由“伟哥”之父、诺奖得主、广药研究总院院长的穆拉德博士指导,备受关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本次发布会上,金戈5个不同包装规格的价格正式公布:一粒装终端零售价48元,10粒装终端零售价34.5元/粒,这意味着同样疗效单次用药金额比原研产品下降超过60%。业内专家表示,这一价格使得白云山金戈相对于原研产品具有极大的性价比优势。据悉,白云山已经与海王星辰、大参林等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型连锁药店签约,将率先在一线城市铺货及大连锁药店铺货,预计11月上旬就能在一线城市的大型药店买到。

  性价比高:单次用药金额下降60%以上

  据悉,金戈共5个不同的包装规格,以金色为主色调不同规格搭配不同颜色组成,非常醒目。而备受关注和猜测的价格,也终于本次发布会上揭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金戈单粒剂量为50mg,一粒装48元/盒,二粒装89元/盒,三粒装133元/盒,4粒装178元/盒,10粒装345元/盒。与原研产品(100mg)相比,同剂量价格下降30%,单次用药剂量下降一半,单次用药金额下降超过60%,具极大的性价比优势。

  剂量疑问:金戈50毫克为国际推荐剂量 适合大多数患者

  据了解,原研品伟哥每粒剂量为100mg,而白云山金戈的粉色药片为50mg,剂量变化会不会影响效果,曾引起部分疑惑。

  而实际上,美国FDA在2014年3月更新了枸橼酸西地那非片的说明书,美国FDA批准的枸橼酸西地那非片用于治疗ED的说明书中推荐的剂量就是50mg,这是针对全球ED患者的推荐剂量,100毫克则是最大推荐剂量。另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金戈”说明书中也是将50毫克作为推荐剂量,100毫克作为最大推荐剂量,从而确保患者更合理、更安全地用药。

  对于这一问题,素有中国男科第一人之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应禄教授在9月18日金戈发布会上也表示“50mg是推荐剂量,对大数患者来说,50mg的剂量已经足够了”。

  品质解读:得“伟哥”之父指导 金戈与原研产品等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个粉红色的菱形药丸,与辉瑞伟哥(万艾可)相比药效如何?相信是大多数人都想要了解的问题。

  白云山金戈得到“伟哥之父”穆拉德博士的亲自指导,严格按照美国FDA的标准来推进研究工作。9月27日,穆拉德博士在京接受多家媒体访问时,也明确表示金戈的品质完全值得信赖,金戈的品质与原研产品一致,这也是白云山金戈能够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生产批文的基础前提。

  金戈研发总负责人表示,在“伟哥”之父穆拉德博士指导下,白云山金戈的原料和制剂的研制均遵循“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自主设计的合成路线生产的金戈的晶型、外观、含量、有关物质、溶解性等指标完全符合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有关枸橼酸西地那非的要求,从源头上确保了金戈的质量。

  品牌责任:金戈启动中国性科学普及工程——男性健康关爱行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据悉,ED是男性生殖系统发病率最高的四大疾病之一,中国40岁以上男性ED发病率约为46%,但就诊率却非常低,很多患者不敢或不愿去医院就诊。

  早在9月18日发布会上,白云山制药总厂王文楚就曾表示,白云山金戈将非常关注男科健康科普,加强患者教育,让更多人提高对ED的认识,造福患者。

  10月26日,白云山金戈男性健康科普第一站落地广州,向市民普及男性健康知识。而在10月28日男性健康日,更在网络(微信及微博)发起“为中国男人点赞”的男性关怀行动,希望通过金戈的努力,让中国男性获得更多社会的关注和关怀。

  今天,这一重视被再次落实到底,本次发布会上,白云山联手中国性学会、北京大学医学部性学研究中心、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共同启动中国性科学普及工程——男性健康关爱行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表示,金戈作为首个中国伟哥,不仅打破外资企业在国内抗ED类药物市场的垄断,且价格实惠,将造福国内众多ED患者,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了件好事、实事。

  销售渠道:可在药店和医院购买金戈

  中国伟哥去哪买?这无疑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了。

  发布会上,广药集团大南药板块总监王文楚介表示,金戈将兼顾药店和医院两大销售渠道,一是以药店为主,以医院为根。这意味着,在药店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消费者可以在药店方便购买。据了解白云山金戈已与海王星辰、大参林等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型连锁药店实现合作,预计11月上旬就能在部分药店销售。

  业内人士分析,白云山金戈正式上市,意味着中国药企将正式参与分食国内抗ED类药物市场这块巨大蛋糕。而本次金戈的定价与原研产品相比单次用药降幅在6成以上非常具有市场“杀伤力”。白云山金戈作为首个中国伟哥,将打破国外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造福更多中国男性ED患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一场梦 发表于 2014-10-29 19:53:46 | 只看该作者
辉瑞忍痛放弃止痛药Remoxy开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布日期:2014-10-29  来源:生物谷  

满满的都是泪啊!曾经叫嚣收购阿斯利康的巨头辉瑞居然低头认输了,忍痛放弃止痛药Remoxy项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为打造疼痛产品组合,辉瑞(Pfizer)2011年斥资36亿美元收购King制药,看中的一个重要产品是止痛药Remoxy。不过,Remoxy监管之路异常艰难,先后2次被FDA拒绝,辉瑞2013年大张旗鼓进行第3次尝试。然而,在Remoxy遭拒同时期,该领域其他竞争对手迅速跟进,近期已有新产品获批上市,导致Remoxy市场前景急剧缩水。近日,辉瑞终于低头认输,忍痛放弃寄托在Remoxy上的全部希望,同时金盆洗手,不再染指Remoxy任何后续开发工作。

Remoxy是辉瑞于2011年耗资36亿美元收购King Pharma后获得,但FDA出于对生产工艺和化学成分的担忧,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2次拒绝Remoxy,给该药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之后的2013年秋季,辉瑞甚至正式宣告卷土重来,进行第3次尝试,继续推进Remoxy的III期项目。然而,近日,辉瑞终于低头认输,将Remoxy的全部权利归还给合作伙伴Pain Therapeutics和Durect,同时表示不再掺合Remoxy任何进一步的开发工作。

受此消息影响,Pain公司周一一早股价暴跌,市值消失一半还多。而Durect公司也受牵连股价暴跌46%,该公司在12年前向Pain公司提供了技术和Remoxy对外授权(Out License)。之后,Pain公司与King Pharma达成合作协议,后者随后于2011年被辉瑞收购。

不过,Pain公司却声称对此变故感到高兴,该公司首席执行官Remi Barbier在声明中表示,辉瑞放弃Remoxy,意味着Pain公司将重新获得该项III期资产在价值20亿美元市场中的全球权力,并期待着重新提交Remoxy新药申请(NDA),同时也热衷于与潜在的合作伙伴就Remoxy资产展开讨论。

Remoxy是常见止痛药羟考酮(oxycodone)的凝胶缓释胶囊,而羟考酮已被广泛滥用。Remoxy是一种抗滥用、缓释羟考酮制剂,其剂型为凝胶样高粘性胶囊,难以通过压碎或与水及其他溶剂混合将内容物积攒,能够有效防止羟考酮滥用。正因如此,Remoxy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该药也是辉瑞当年斥资39亿美元收购King Pharma的主要兴趣之一。

回到2011年,在FDA第二次拒绝Remoxy之时,辉瑞正在对研发进行重大重组,但时至今日,辉瑞似乎愿意承受努力打造疼痛药物组合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此前,辉瑞原计划2015年中期第三次提交Remoxy的上市申请,这距离2008年Remoxy首次遭拒整整7年之久。

然而,在这段时间里,该领域的其他制药商一直在快速推进各自的羟考酮防滥用配方产品,这些产品很可能极大地侵蚀任何后入场其他同类药物的市场份额。例如,Purdue制药开发的新产品Targiniq近日获批上市,该药将羟考酮与纳洛酮配伍,当压碎并经鼻吸入后,纳洛酮可阻断羟考酮成瘾的欣快感。

英文原文:Pfizer finally abandons all hope in Remoxy, and Durect/Pain Therapeutics feel the sting

Pfizer ($PFE) had hung on to high hopes for the drug Remoxy long after the tamper-resistant pain therapy endured its second rejection at the hands of the FDA in 2011. It even officially re-upped for the late-stage comeback try last fall, committing to see it through a third try. But today Pain Therapeutics says that the pharma giant has finally thrown in the towel, handing back rights to the long-delayed treatment and washing its hands of any further development work.

The news pushed Pain's shares ($PTIE) into meltdown mode Monday morning, blasting away more than half of the company's share value. Durect's stock ($DRRX) was part of the collateral damage. The biotech, which provided the technology and outlicensed the therapy to Pain 12 years ago, saw its shares plunge by 46%. Pain later did a deal with King Pharma, which was subsequently bought out by Pfizer.

Remoxy, an extended-release version of oxycodone designed to leave a bad taste in the mouth of anyone who tried to chew the tablet for an illicit rush, had been one of the primary attractions for Pfizer when it bought out King for $3.6 billion. The FDA's second rejection for the therapy came as Pfizer was undergoing a huge reorganization of R&D, but until today the company seemed willing to endure heavy costs in an effort to build its pain drug portfolio, planning to wrap up its complete response to the FDA's rejection letter in the middle of next year--a full 7 years after the first rejection.

Over that time a number of drug developers have been making speedy progress with tamper-resistant oxycodone therapies of their own, which would likely have cut deep into the value of any other similar drugs coming into the market later. Purdue Pharma, for example, won a recent approval for Targiniq, which pairs oxycodone with naloxone. Crush it and snort it, once a common recreational high, and the naloxone--a drug used to counter opioid overdoses--blocks the euphoric high that addicts are after.

Pain Therapeutics CEO Remi Barbier, though, professed to be delighted by the turn of events.

"It's a privilege to reacquire worldwide rights to an unencumbered Phase III asset that targets a $2 billion market," said the CEO in a statement. "We look forward to the prospects of resubmitting the REMOXY NDA under our control. We are also enthusiastic about initiating discussions with potential pharmaceutical partners around this drug ass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一场梦 发表于 2014-10-29 19:55:35 | 只看该作者
头孢曲松治疗ALS临床III期研究未得到预想效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布日期:2014-10-29  来源:thelancet  浏览次数:1

在动物ALS模型中,头孢曲松显示有延缓疾病进展并延长存活期的作用,因此,本文开展临床I、II、III期研究,评估其疗效,但第三阶段研究,未取得预想效果。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大脑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受累的神经退行性病变,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肌肉萎缩、无力,并且逐渐发展为呼吸衰竭与死亡。ALS患者的中位存活期为2-4年,仅5-10%的患者存活期超过10年。利鲁唑是目前认可的ALS治疗药物,对患者生存期改善有一定作用,但目前亟需其它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尽管ALS中引起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原因尚未完全弄清,但有限证据提示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可能参与疾病进展。动物ALS模型与人类组织的研究显示,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EAAT2/GLT-1,有清除突触内谷氨酸的作用)的数量有所下降。

临床前研究显示,利鲁唑有抑制谷氨酸释放的功能。而在小鼠ALS模型中,EAAT2/GLT-1的过表达有助于延迟疾病进展,并延长生存期。因此,在ALS中,靶向上调EAAT2有神经保护作用。

头孢曲松,一种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认可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显著增加啮齿动物脑内EAAT2活性,以及GLT-1表达的作用。在动物ALS模型中,头孢曲松能够延缓疾病进展,延长存活期。

因此,来自美国麻省总医院的Cudkowicz博士及其同事,展开三阶段、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旨在结合I、II、III期临床试验结果,对头孢曲松治疗ALS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10月6日的Lancet Neurol杂志上。

研究者于2006年9月4日到2012年6月30日间,在美国及加拿大的59个临床中心内展开研究,纳入症状持续时间少于3年的ALS患者。在第一阶段(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及第二阶段(安全性研究),受试者随机分配(2:1)到头孢曲松组(2g或4g/d)与安慰剂组。在第三阶段(有效性研究),之前受试者分配不变,新受试者随机分配(2:1)至4g头孢曲松组或安慰剂对照组。而受试者、家庭成员、临床中心工作人员,均不清楚治疗分配。

整体来说,340名受试者随机分配至头孢曲松组,173名受试者随机分配至安慰剂对照组。在第一、二阶段,相比于安慰剂对照组,接受4g头孢曲松的患者,平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功能评定量表修订版得分(ALSFRS-R)下降更加缓慢。但是第三阶段,两组间患者功能下降情况没有差异,存活期没有差异。

另外,头孢曲松治疗组患者,胃肠道与肝胆系统不良事件更常见。并且头孢曲松组(41名,12%)出现肝胆系统严重不良事件的受试者数目,显著高于安慰剂组(0名)。

研究提示,尽管头孢曲松治疗ALS的临床研究中,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数据颇具前景;但遗憾的是,第三阶段的研究没有显示出预想的临床效果。

文献原文: Safety and efficacy of ceftriaxone for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 multi-stage,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信源地址: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eur/article/PIIS1474-4422(14)70222-4/abstrac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5-7-5 01:52 PM , Processed in 0.102387 second(s), 17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