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全球糖尿病患者高达 3.82 亿,中国有 9840 万成第一大糖尿病国家。全球糖尿病治疗相关医疗花费高达5480亿美元,占全球医疗支出的11.6%,预计到2035年将达 6273 亿美元。全球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 424 亿美元,2015 年将成第二大药物品类。中国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 174 亿元,但诊疗率仍非常底,保守测算理论空间至少接近 1000 亿,拥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口服降糖药:阿卡波糖主导,新型降糖药前景广阔 口服降糖药细分品类较多,国内企业品种大多单一且老化,市场规模较小,基本由外资主导,集中度非常高,仅有阿卡波糖格局较好且规模较大。阿卡波糖一直占据国内降糖药单品排名第一位,2013 年占近 22%,华东医药的卡博平增长较快份额不断上升。国外近年新靶点、新机制的新型降糖药不断涌现,快速崛起,但像 GLP-1 受体激动剂、DPP-IV抑制剂等在中国由于上市时间短、医保等原因仍处于市场开拓期,未来前景广阔。 胰岛素:空间巨大,二代、三代将共舞 中国胰岛素市场已超过 100 亿元,过去几年保持了 25%以上复合增速,全球市场份额已由 2006 年的 7.4%上升到目前的10%左右,但目前国人均胰岛素消费仍非常低,保守测算国内胰岛素市场空间接近 500 亿,未来仍有巨大增长空间。未来中国将形成三代主导大城市大医院市场,二代主导基层市场的格局,二代、三代均有增长市场和空间、形成共舞局面。 血糖监测系统市场:全球市场寡头垄断;中国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中国血糖监测系统市场超过 50 亿元,年增速 20%以上。外资品牌占60%多市场份额,国内企业不到 40%。中国血糖仪渗透率虽已上升至 20%以上,仍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的 90%渗透率,尚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国内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可规模化生产性能稳定血糖仪的厂家仅有三诺、鱼跃等少数几家,未来国产品牌凭借性价比和渠道优势有望实现进口替代。 甜蜜诱惑——看好糖衣“五朵金花” 中国糖尿病患者众多、诊疗率低,行业空间巨大,可发掘中长期投资机会。在治疗药物领域,看好竞争格局良好且拥有深厚营销基础的公司,建议重点关注通化东宝、华东医药,以及研发储备丰富的恒瑞医药;关注中药降糖龙头白云、H 股联邦制药。在血糖监测系统领域,看好拥有规模成本及渠道优势的企业,建议重点关注三诺生物、鱼跃医疗;关注美股测糖先锋德康医疗。 前言 医药行业细分领域纷繁复杂,如何从产业链大方向把握行业及代表型公司的特征和趋势?过去多年我们从细分子行业的角度进行梳理(如化学药、中药、生物制药,商业、医疗器械等),未来我们更希望从大治疗领域、主题投资的角度梳理行业、发掘公司。 前期我们已对居中国前三大临床用药类别的抗肿瘤药行业、心脑血管行业、抗菌素行业,以及抗衰老、抗 ED 药物、药房托管、公立医院改革、血制品行业、疫苗行业、全球化学制药产业升级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梳理。 中国糖尿病患者人群众多,已成全球第一大糖尿病国家,诊疗率仍较低,同时潜在患者人群同样庞大,具有慢性病终生用药特点,未来可能成为医疗巨大负担,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该领域将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蕴含巨大的投资机会,“甜蜜的陷阱和诱惑”——希望本篇专题研究能前瞻性地全面梳理该细分领域现状、挖掘投资机会。 他山之石:诺和诺德—全球胰岛素领导者,高回报源于专注!公司股价表现优异,在过去 30年的时间里股价上涨了 200多倍,而同期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只上涨了不到 20倍;德康医疗—血糖测量领域的变革者,立志于研发连续血糖测量仪(CGM),堪称血糖测量领域的革命性创新!2012 年第四代产品G4 上市后,股价大幅上涨了 3倍。 全球糖尿病治疗(药物)和监测(器械)领域产品及模式创新不断;未来国内企业只有跟上国际步伐不断推出新产品才能充分受益于我国糖尿病巨大的市场空间。本文通过详析产业链各环节竞争格局和趋势,及 7 家公司案例分析,绘制出清晰的糖尿病诊疗领域投资线路图。 上篇:行业分析 糖尿病行业概述、糖尿病简介 糖尿病是一种因体内胰岛素绝对或者相对不足所导致的,以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典型症状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即“三多一少”)。 我国糖尿病临床诊断依据的是静脉血浆血糖,仍采用 WHO(1999 年)标准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标准。 2010年美国 ADA(美国糖尿病学会)把 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首要诊断标准,近年来 WHO也建议在条件成熟的地方采用 HbA1c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工具,并建议把 HbA1c>6.5%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切点。然而由于我国HbA1c诊断糖尿病切点的相关资料相对不足,尤其是我国 HbA1c测定的标准化程度不够,这包括测定仪器和测定方法的质量控制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因此我国目前并未采用该标准。 按照 WHO 及 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尿病可分为 1 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等四种类型。 流行病学概况:患者急剧增加,发展中国家尤甚 全球糖尿病患者急剧增加:IDF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3.82 亿人,并有 3.16 亿糖尿病高危人群(即前期患者),当前在已经患糖尿病的人群中,有 1.75 亿(占 46%)没有得到诊断。预计 2035年将达到 5.92亿人,前期人群将达到 4.71亿。 诊疗率低、半数定律: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但诊疗率仍较低,存在“50%定律”,即有半数不知已患糖尿病,而患者中只有半数人被诊断,诊断的患者中又只有一半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治疗,其中又只有一半接受良好的治疗,最后达到预期疗效的患者只有 6.25%,在发展中国家更是不到 3.2%。 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大量食入高热量食品,年轻人又特别喜欢喝碳酸饮料,同时又缺少运动,导致年轻人、青少年甚至儿童肥胖率的不断增加,而肥胖又是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研究显示,体重每增加 1 公斤,患糖尿病的危险至少增加 5%。肥胖者发生Ⅱ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 3倍,约 50%的肥胖者将来会患上糖尿病。有关数据显示青少年儿童糖尿病患病人数每年以 10%的速度在增长,特别值得我们警惕。研究数据表明,美国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 2 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爆炸式增长,过去的 8年间,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了35%。 重心转向发展中国家:糖尿病发病率和人数增加最快的是由穷到富急剧变化着的发展中国家。WHO 数据显示,2005 年近 80%的糖尿病死亡病例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IDF 2013 年最新数据显示,80%糖尿病患者在中等和低收入国家,并且在这些国家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中国已成糖尿病第一大国: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居民饮食结构发生化,再加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亚洲人的糖尿病易感性,近 30 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急剧增加,患病率增长了约 10 倍。据 IDF的最新数据显示,估计我国 20 岁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 10.36%,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5.37%,更为严峻的是我国 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而无法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由此可得出,2013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 9840 万,其中城市约 3910 万,农村约 5930万,同时有 6981 万糖尿病前期患者,已是名副其实的糖尿病第一大国,且每年新增 120 万。2009 年杨文英教授团队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患者更是高达 1.485 亿人。IDF 估计,到2035年中国的糖尿病患病人数将达到 1.43 亿。 并发症不可小视,长期危害大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异常性疾病,患者体内血糖水平持续增高,容易导致体内的脂肪、蛋白质也产生异常的代谢状况,继而引起一连串的急慢性并发症,成为“万病之源”,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在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病例中,约有 80%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是最主要的并发症和首要致死原因。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所需的医疗支出,占糖尿病医疗费用的最主要部分。 治疗药物类别:西药主导,品种众多 目前糖尿病还没有完全根治的治疗办法,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核心,国际通行治疗方案,基本都按照“生活方式干预→口服降糖药治疗→胰岛素治疗”的路径来开展。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初期主要是采用饮食控制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并且应贯穿于治疗始终。如果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就应开始药物治疗。随着胰岛β细胞功能的减退,血糖控制会越来越难,以后每步血糖控制不达标就要进入下一步治疗。 糖尿病的发病涉及到糖代谢的各个环节,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发病学说纷纭,作用靶点众多,所以该领域治疗药物细分品类众多。糖尿病治疗药物可以分为中成药和西药,其中西药占主导地位,而中药处于辅助治疗地位,是我国特有的。西药又可分为以胰岛素为代表的注射剂和口服类降糖药。西药根据作用机理的不同主要分为双胍类、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肠促胰岛素类(GLP-1受体激动剂、DPP-IV抑制剂)、胰岛素类等 6 大类。 全球糖尿病治疗药物市场分析 大病种,大需求 2013年糖尿病治疗相关全球医疗花费达 5480 亿美元,占全球医疗支出的11.6%,预计到 2035 年,与糖尿病相关的全球医疗花费将达到 6273亿美元。根据 IMS统计,全球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在 2012 年突破 400 亿美元,达到了 424亿美元,增长率达到了 8.2%,高于全球药物市场增速,在全球药品市场中排第四位。随着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及发病率的不断攀升以及新药研发的不断推进,糖尿病用药市场规模将逐年扩容。 2010年全球糖尿病药物规模在全球药品市场排名中居前,排在抗肿瘤、血脂调节剂、呼吸系统药之后居第四位。IMS预计,到 2015年糖尿病药物市场将跃居全球所有治疗类别药物的第二位,仅次于抗肿瘤药物,5 年复合增长率为 4%-7%,规模将达到 430~480亿美元,显示出良好的持续增长潜力。 在糖尿病药物需求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占据糖尿病药物的主要市场。欧美国家糖尿病患者约占全球总患者的 1/4,但其糖尿病药物的消费规模占比却达到 80%,而占绝大多数患者比例的发展中国家的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却很小,区域不平衡的现象十分明显。预计未来发展中国家会逐渐成为糖尿病药物市场的中心,特别是中国市场。 竞争格局:集中度较高,新进入者增多 在糖尿病治疗药物供给方面,基本上被几大跨国药企巨头把控,其中诺和诺德、赛诺菲-安万特、武田、礼来和默克等在内的 8 家公司将近占据了全球市场的 90%份额,市场集中度较高,这些巨头在各自的细分品种里具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和领导地位,使得新进入者的进入壁垒很高。近年来罗氏、勃林格殷格翰、百时美施贵宝等跨国巨头也在不断加大糖尿病药物的开发,EvaluatePharma 预计未来各巨头之间的竞争格局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寡头垄断的局面难以改变。 大病种,重磅炸弹品种频出 作为目前全球药品市场的第四大药物品种,并呈快速上升势头的领域,15 年将成全球第二大药物品种,糖尿病药物的研发自然成为各大跨国制药企业的重点,而且该领域产品更新换代快,已产生众多销售额过十亿美元的重磅级品种,胰岛素类似物总销售额已超过 150 亿美元、西格列汀及其复方制剂接近 60亿美元。 未来,随着更多新作用机制、新靶点糖尿病药物的发现,疗效更确切、副作用更少的药物会逐步取代传统老的糖尿病药物。 发展趋势:新靶点,新机制,产品创新不断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使得各国政府及各大跨国药企都给予糖尿病治疗药物研发极大的关注。但由于糖尿病的发病涉及到糖代谢的各个环节,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发病学说纷纭,作用靶点众多,所以治疗药物也不可能像某些疾病那样单一。而近年来基础研究的进步业已成为寻找糖尿病药物“新苗”的肥沃土壤,不断涌现的药物新靶点、新作用机制,主要围绕着 GLP-1、DPP-IV、SGLT2、GK、PTP1B等靶点,并已取得不俗成绩。 肠促胰岛素类—作用机理独特,前景广阔 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最吸引眼球的糖尿病治疗药物,非“肠促胰岛素类”莫属,其凭借葡萄糖浓度依赖性的独特新型的降糖机制深受市场欢迎。肠促胰岛素类主要有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和二肽基肽酶-4(DPP-IV)抑制剂两类。 GLP-1受体激动剂 GLP-1是一种肠分泌的肠促胰岛素,可根据进餐量而分泌多少,协调胰岛细胞和β细胞的功能,抑制胰高糖素释放,刺激胰岛素分泌,而能以血糖依赖的方式,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取。GLP-1 类似物是 GLP-1 受体激动剂,比 GLP-1 有更好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能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减轻或不增加体重、减少餐后血糖偏移,在动物模型中能促进β细胞的复制和再生。 目前上市的 GLP-1 类似物主要有艾塞那肽(Byetta)和利拉鲁肽(Victoza)两种。据 EvaluatePharma 估计,目前 GLP-1类似物全球总销售额已超过 25亿美元。 艾塞那肽由 Amylin公司研发,2005 年美国上市,上市后迅速放量,2009 年销售额就达到了6.68亿美元。后来由于受到胰腺炎不良反应报告病例的影响,以及新产品的进入和Amylin自己开发的长效缓释艾塞那肽的成功上市,部分挤压了市场份额,近 2年的销售额有所下滑。Amylin 的长效艾塞那肽(Bydureon)于 2011年6月和2012年 1月分别获得欧盟和美国的上市申请,2013 年全球销售额达到了 2.98亿美金。 诺和诺德于 2008 年推出的利拉鲁肽(Victoza)因与人 GLP-1 的同源性高达97%显著高于艾塞那肽的 53%,其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艾塞那肽,一日注射一次(比艾塞那肽一日 2次方便),且疗效更佳,一经推出就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强势抢占艾塞那肽的市场份额,2013 年销售额为 21.6 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 22.52%。利拉鲁肽 2011 年下半年获批进入中国。 由于 GLP-1受体激动剂是注射剂型,目前的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每天都要注射,患者依从性较差,因此该类药物未来的研发方向是长效剂型,减轻患者注射的痛苦。目前礼来的在研的长效 GLP-1药物 Dulaglutide(融合蛋白、长效剂型)预计在 2014 年 9月上市,将会成为全球首个每周注射一次且随时可用的 GLP-1受体激动剂。据预测,这款药物到 2019 年可能会实现 8.53 亿美元的年销售额,预测其年销售峰值大约是 20亿美元,与利拉鲁肽相当。 DPP-IV抑制剂 虽然 GLP-1可通过多个途径参与机体血糖稳态调节、改善胰岛功能、延缓甚至逆转 2型糖尿病病程的进展。但内源性 GLP-1 在分泌释放入血后快速被二肽基肽酶 4(DPP-IV)裂解而失去活性。DPP-IV 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 DPP-IV的酶活性,阻止 GLP-1 裂解失活,提高活性 GLP-1 的血浆水平,增强其生理作用,降低 2型糖尿病患者的 HbA1c、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DPP-IV抑制剂作为一类新型口服降糖药物,在 2 型糖尿病治疗中对血糖控制的有效性、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已经在大量的临床试验和实际应用中得到了证实。 DPP-IV抑制剂通过保护体内的GLP-1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从长远来看,口服剂型的 DPP-IV抑制剂比注射剂型的 GLP-1 类似物更具优势,目前已上市的 DPP-IV 抑制剂主要有: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拉利汀、阿洛利汀等。 西格列汀(Januvia)由默克公司开发,2006 年美国上市,2007 年欧盟上市,是第一个获得 FDA 批准的 DPP-IV 抑制剂,2009 年进入中国。上市后放量非常快,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糖尿病药物,仅次于赛诺菲的来得时(Lantus),2012 年销售额已突破40亿美元,13 年开始受到其他厂家推出更多的格列汀类药物冲击,西格列汀增速放缓明显。同时默克还于2007 年推出了西格列汀二甲双胍复方制剂(Janumet),销量也非常好,2013年销售额已突破 18 亿美元。据EvaluatePharma预测,默克公司的 Januvia/Janumet 将会在2018年成为全球最畅销的小分子药物,预计将达到 97 亿美元。 诺华研发的维格列汀(vildagliptin),2007 年欧盟上市,2011 年中国上市,以及由百时美施贵宝研发的沙格列汀(saxagliptin),2009年美国和欧盟上市,2011 年中国上市,也都非常畅销,2013诺华的维格列汀销售额达 12亿美元,沙格列汀也达到 8.77 亿美元。由勃林格殷格翰和礼来共同研发的利拉利汀(Tradjenta)成为第四个上市的 DPP-IV抑制剂,于 2011 年获FDA批准,前景也被业界看好。这样使得礼来和勃林格殷格翰这两家制药巨头也进入DPP-IV 抑制剂药品市场。武田生产的阿格列汀在日本和美国分别于 2010年、2012 年上市。预计未来,在多家医药巨头共同推动下,DPP-IV 抑制剂可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由于 GLP-1 受体激动剂价格高昂,在我国 GLP-1 受体激动剂的日治疗费用至少在 63 元以上,而 DPP-IV 抑制剂日均费用在 10 元左右,其良好的性价比更有利于在我国市场的开拓。目前西格列汀列入西藏医保目录,预计随着各大药企学术推广的深入,有可能进入我国医保目录,未来该类药物在我国的市场前景更广阔,但竞争也可能更激烈。 胰岛素制剂—长效化、新给药途径代表未来方向胰岛素是最有效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对于Ι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是惟一的治疗药物。此外,II型糖尿病病情发展到后期必须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因此胰岛素有治疗糖尿病的“终极药物”之称,具有不可替代性。 到目前为止,从胰岛素的发展历程来看,胰岛素共经历了四代,未来可能会开发出更多新式胰岛素产品。 据 IMS数据显示,全球胰岛素市场规模已从 2005年的 75亿美元上升到 2011年的 162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 13.7%,预计 2013 年接近200亿美元。未来随着诊疗率的提高及国际上对胰岛素早期应用的更加重视,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全球胰岛素市场基本被巨头垄断,诺和诺德、赛诺菲-安万特、礼来三大巨头占据近 90%的市场份额。由于胰岛素行业具有很高的生产工艺技术壁垒、资金壁垒以及政策壁垒,加上高风险性,这样对于新进入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壁垒和风险,预计未来国际胰岛素市场格局难以改变。 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但因注射给药让许多患者产生畏惧心理,使其作用发挥受到限制。为了减少不便和疼痛,各大药企一直致力于研究开发更长效的胰岛素,减少注射次数,或开发更新的胰岛素剂型及给药方式。未来有关新式胰岛素产品的研究方向可归纳为以下 3类: 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代替前代产品:超长效人胰岛素吸收稳定,恒速释放入血,作用时间长,重复性好,药效学与胰岛素泵相似,可提供稳定的胰岛素浓度。目前上市产品有诺和诺德的 Degludec,赛诺菲的 U300 预计 2015 年上市。 改变给药途径,使胰岛素作为外源药物进入循环系统:如吸入型胰岛素、鼻腔给药的气雾剂、直肠给药的栓剂等口服制剂。2006 年 1 月 27 日, FDA批准了第一种吸入型重组人胰岛素——辉瑞的 Exubera,但之后该药由于多种原因销量不佳第二年即退市。但 Exubera 的退市并未使其他制药公司停止继续开发通过各种途径(鼻腔内、口腔、口服、腹腔以及甚至直肠)给药的胰岛素的步伐。2013 年 10月,MannKind公司向 FDA提交了新药Afrezza的上市申请,该药是一种进餐时使用的速效胰岛素吸入粉末。 受制于胰岛素自身易被胃酸降解,难以发挥疗效等因素影响,口服胰岛素的研发一直是这一领域公认的难题。口服胰岛素一旦研发成功将极大地改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世界上有多款经口给药的胰岛素新药处于开发阶段,如诺和诺德的两款 I 型和 II 型糖尿病口服胰岛素NN1953和 NN1954,Biodel公司的 I型糖尿病药物 VIAtab(胰岛素舌下给药)都处于Ⅰ期临床阶段。2013 年 12月底以色列Oramed 公司宣布,该公司的独家新药口服胰岛素 ORMD-0801 二期临床测试成功,在欧洲获得了专利获批,将被允许在欧洲以及承认欧洲药监局条例的主要国家作为 I 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使用,给口服胰岛素开发者注入强心剂。 此外,一些制药公司还在对胰岛素的其他给药途径进行探索,如 MDRNA 公司的胰岛素鼻喷剂(insulin nasal spray),CPEX Pharmaceuticals 公司的Nasulin(重组胰岛素鼻腔给药制剂),Dermisonics 的胰岛素(经皮给药制剂)。这些胰岛素的新给药途径如果能够开发成功,无疑会大大提高患者用药的便利性,进而提高这些新药使用的依从性。 人工胰脏/胰岛素泵: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实时监控体内血糖的变化水平,控制胰岛素泵按照人体需求注入胰岛素。通过这一反馈系统,在体外模拟了机体自身血糖调节的这一反馈过程,达到了实时监测、实时控制的效果。闭环控制系统根据糖浓度水平和输送胰岛素之间的实时反馈来实现,类似于一个健康胰脏的内分泌功能,因此,这样的医疗设备也被称为人工胰脏。关于人工胰脏的早期临床试验已经有了一些积极的成果。该系统将极大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解除他们手动注射的麻烦,并使其饮食控制不必那么严格。这里,控制算法致关重要,它要在考虑测算误差以及动力学时滞的同时,根据血糖水平控制胰岛素的输入。然而,目前人工胰脏在研发过程中因缺乏可靠的预测性模型、精确检测糖浓度的方法和高效的控制算法而受阻。 胰岛素泵由泵、小注射器和与之相连的输液管组成。小注射器最多可以容纳 3毫升的胰岛素,注射器装入泵中后,将相连的输液管前端的引导针用注针器扎入患者的皮下(常规为腹壁),再由电池驱动胰岛素泵的螺旋马达推动小注射器的活塞,将胰岛素输注到体内胰岛素泵的基本用途是模拟胰腺的分泌功能,按照人体需要的剂量将胰岛素持续地推注到使用者的皮下,保持全天血糖稳定,以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从长远来看,未来胰岛素新产品开发及升级换代主要以长效化和口服化等新给药途径为主,上述 3 大类胰岛素新产品、新制剂将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胰岛素类药物的发展前沿和趋势所在。 SGLT2抑制剂—开拓新降糖路径 钠葡萄糖 2型转运体(SGLT2)是一类特异性分布在肾脏近曲小管S1段的葡萄糖转运体,其生理作用是促进葡萄糖在肾小球的重吸收。SGLT2 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在肾脏的 SGLT2 通道,这些通道主要与葡萄糖的重吸收有关,通过抑制该通道可以增加尿液中葡萄糖的排出量,从而达到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作用。这类药物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由于它不依赖于胰岛素,因此可以应用于糖尿病的任何阶段。此外,这种药物维持血糖控制的时间很长。 目前市场上此类药物还较少,2012 年 11月欧盟批准阿斯利康和BMS联合研发的 Dapagliflozin(达格列净)上市成为全球第一个上市的 SGLT2 抑制剂,但该药直到 2014 年 1 月才获准 FDA 上市,2013 年 3 月由强生研发的canagliflozin(卡格列净)获美国 FDA 批准上市的,成为美国第一个上市的SGLT2 抑制剂。2014年 1 月22日,阿斯利康旗下药物 Xigduo(达格列净+二甲双胍复方)在欧洲获批,这是欧洲首次批准一款由一种 SGLT2 抑制剂和二甲双胍组成的固定剂量的复方药物。 GK(葡萄糖激酶)激动剂 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K) 在控制血糖平衡和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调节肝糖代谢 ,当血糖降低时能增加肝糖输出 ,而当血糖升高时 ,则抑制糖异生 。另一方面 , GK是葡萄糖感受器 ,能调控胰岛素的分泌。GK在促进肝糖合成和降低促使胰岛素释放的葡萄糖调定点两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而控制着体内葡萄糖水平的稳定。近年来,关于 GK的研究倍受关注,已成为抗糖尿病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GK激动剂有望成为新一代治疗 2型糖尿病的药物。目前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 GK 激动剂药物有罗氏公司的RO438962 和 RO281675 等。 案例研究:诺和诺德—全球胰岛素领导者,高回报源于专注 诺和诺德是全球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领域的先导者,在胰岛素开发和生产方面居世界绝对领导地位。迄今为止,世界上主要胰岛素制剂和先进的胰岛素给药系统绝大部分出自诺和诺德。2012年前十大全球销售额的糖尿病药物中,仅诺和诺德的胰岛素制剂就占了五个。公司的历史就是一部胰岛素开发史,最早可追溯至 1923 年,80 多年来一直是世界糖尿病研究和药物开发领域的主导。公司总部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现今在全球 79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6个国家设有生产厂,员工超过 27,000 名,销售遍及 180个国家。 诺和诺德的历史与胰岛素的应用史紧密相关,在班庭等人发现胰岛素的第二年即 1923年诺德胰岛素实验室就在丹麦成立,开启了胰岛素商业化生产的先河,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作为一家专注于胰岛素应用创新研发的公司,诺和诺德始终走在胰岛素应用变革的最前沿。1982 年,推出世界上第一个等同于人胰岛素的人单组份胰岛素,解决了早期动物胰岛素的耐药、过敏反应等困扰糖尿病患者的难题。而在给药系统方面,1985年开创性的推出诺和笔-笔式胰岛素注射给药器,为胰岛素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987 年开始利用基因工程酵母细胞生产人胰岛素。1999年,推出第一个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有效解决了人胰岛素应用带来的低血糖、不能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等问题。2009年,推出全球首个日用 1次、用于成人 2型糖尿病的人胰高糖素样肽(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2013年,推出超长效胰岛素 degludec(德谷胰岛素),有效时间超过 42 小时,临床试验显示,德谷胰岛素能够显著降低胰岛素的使用频率同时又能有效的控制血糖水平,将为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便利。2013 年 10月,公司计划斥资 36亿美元用于研发口服胰岛素,如果新药研制成功,将给世界糖尿病治疗带来又一场革命。 目前诺和诺德公司主要专注于糖尿病领域,同时在血友病、重组人类激素制品方面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其产品线如下。 糖尿病领域是公司最大的收入和利润来源,下图显示了诺和诺德公司过去几年两大领域的销售收入情况。 诺和诺德公司抓住了 19世纪 20 年代初期动物胰岛素提取的发展机遇,在欧洲最早实现了胰岛素的商业化生产以满足糖尿病患者的需要。而后又抓住 19世纪 80年代的基因工程发展的机会,于 1987 年使用基因工程酵母细胞生产人胰岛素,突破了胰岛素量产的瓶颈。公司股价表现优异,在过去 30年的时间里,股价上涨了 200 多倍,而同期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只上涨了不到 20倍。 诺和诺德公司立足于胰岛素领域,发展过程中适时抓住了发展和扩张的机遇,成为全球胰岛素制剂的行业主导者。 自 1991 年以来,公司的历年 PE 平均估值水平在 20 倍左右,其中在1994-2002 年,随着基因工程量产胰岛素技术成熟,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并且并购巴西制药公司 Biobras,公司估值较高,最高达到 35倍。2002年以后,公司业绩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公司的估值水平又回到 20倍左右。 从诺和诺德的发展历程可看出,公司在自己的领域里始终保持专注,并不轻易扩展业务,包括最初专注于糖尿病领域,后来则通过诺和、诺德两家公司的合并而扩张到血友病等领域,但后来也是专注于各自的领域,并成为行业的主导者。专注也成就了公司成为全球胰岛素领导者的地位,收入和利润长期保持稳定增长,因此也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我国糖尿病治疗药物市场分析 市场持续稳定增长,仍有巨大空间 随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攀升,人们生活质量及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我国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逐年扩容。据南方所统计,我国糖尿病药物临床用药市场规模已从 2002 年的 41.87 亿元上升到了 2013 年的 173.77 亿元,持续维持较好增长态势。2012 年受吡格列酮、罗格列酮使用有限(“文迪雅”风波)的影响,我国糖尿病用药的临床销售有所放缓。 我国糖尿病尿病发病率很高但诊疗率很低, 2013 年糖尿病患者中,预计有60%的人未诊断,23%的未接受治疗,11%未达到疗效,只有 6%达到预期疗效。但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年人均治疗费用还很低。以美国为例,2013 年糖尿病患者年人均医疗消费是 9800美元。而我国普通糖尿病患者的年平均花费大约为 2000元,患有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年花费较高超过 1.8 万元。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远低于美国、德国等其他糖尿病大国,也不及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 9840 万,而其中有超过 60%的患者并不知道已经患有糖尿病,并未进行有效治疗。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会有更多的人群进行系统的治疗,我们简单估算下,保守假设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糖尿病患者就诊率分别达到 50%和 30%,也就是说中国9840万糖尿病患者中有4920 万获得治疗,那么按照人均年治疗费用为2000元/年(不包括并发症相关治疗费用)来计算,那么我国糖尿病药物市场的潜在规模至少在 984 亿元以上,目前的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明显被低估,未来我国糖尿病药物市场还有巨大的增量空间。 此外,老龄化及肥胖率的持续上升也将不断推升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多项因素决定了未来长期我国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的持续高速扩张。 老龄化速度加快,潜在患者数量庞大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加快阶段,从 2001 年到 2013 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从 7.1%增加到 9.7%,老年人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逐年提高。研究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将人群分为 20-30 岁,40-50 岁、50-60岁和 60 岁以上的 4 个组,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 0.8%,3%和 7.5%和11.5%,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肥胖率上升导致糖尿病患者增加 中国正处于一个向西方饮食与城市化生活方式转型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肥胖导致的 II 型糖尿病患病率的大幅上升。如果釆用我国超重肥胖的标准,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达29.9%;中国七省市健康与营养调查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城乡超重肥胖率均呈持续上升趋势。 超重和肥胖是 II 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普遍认为是由于多余的脂肪沉积带来的机体代谢紊乱所致,例如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炎症反应等。相对于高加索人种,亚洲人种对于超重和肥胖所带来的代谢紊乱更加敏感。 市场竞争格局:各细分领域都有龙头,集中度较高 我国糖尿病市场主要由跨国药企和成百上千的本土药企(品种单一、老化)组成,市场集中度高,增长迅速。2012 年市场份额排名前五位的均为外企,其中诺和诺德以 27.7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位,代表品种有胰岛素和瑞格列奈,且其市场份额逐年稳步增加;拜耳以 18.4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位,代表品种为阿卡波糖;赛诺菲安万特以 13.44%的市场份额排名于第三,代表品种为三代胰岛素甘精胰岛素,近年来市场增速较快;国内企业中只有中美华东制药和北京万辉双鹤药业挤进前十,分列第六和第八位。 从具体的类别来看,我国糖尿病药物由西药占据主导地位,中药仅为辅助用药,占比较小。其中,胰岛素制剂一直以超过 30%的份额占据最大市场份额,并呈逐年稳步上升的态势。在口服类中仍由α-糖苷酶抑制剂主导,近年来市场份额基本保持稳定;双胍类作为经典用药市场份额稳定中略有增长;磺脲类受到较大挤压市场份额逐下降;格列奈类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份额逐年提升;TZDs 经过 06年的快速增长后,此后因“文迪雅”事件下降明显,预计未来难有前景;中药类作为辅助性用药只占很小的份额,变化不大;肠促胰岛素类由于在我国上市时间较短、且医保覆盖少,还处于市场导入期,规模较小,未来前景广阔。 类别分析:口服降糖药阿卡波糖主导,二代、三代胰岛素将共舞 在我国,口服类降糖药(简称 OAD)因使用方便、价格便宜,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地位;不过注射剂类(主要是胰岛素和GLP-1受体激动剂)增速显著快于口服类,未来份额会稳步上升。在我国,注射剂类降糖药占比还不到 40%,与全球水平近 50%占比还有点差距,未来会逐步靠拢。 口服降糖药:阿卡波糖主导,新型降糖药仍处开拓期 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s)及中药降糖药六类。OAD中除了中国独有的中药降糖药和风光不再的 TZDs外,基本上每个细分类别都由外资占据主导地位,集中度非常高,国内企业所能生产的糖尿病药物大多单一且品种偏老化,仅有像华东医药、豪森药业、华润双鹤等少数企业能分一杯羹。 南方所数据显示,在口服类降糖药中,α-糖苷酶抑制剂和促胰岛素分泌剂占主要份额地位,分别占 38.63%和 36.69%市场份额,其次是双胍类和胰岛素增效剂,分别占 13.69%和 6.22%,其他类别只占 4.77%。南方所数据显示,2013 年单品种排名前 20 种糖尿病药物占该类药总体市场的 98.64%。第一名是阿卡波糖,份额 21.10%,其中拜耳医药占比 81.68%,中美华东制药 16.82%;第二名重组人胰岛素 12.40%,其中诺和诺德占比69.12%,礼来公司 25.21%,通化东宝 3.13%;第三名甘精胰岛素 10.33%,其中赛诺菲安万特82.17%,甘李药业 17.82%;第四名门冬胰岛素占 10.05%,为诺和诺德独家品种。除了门冬氨酸胰岛素为诺和诺德独家品种,其余品种的首家厂家份额均超过 60%,垄断性较高。像肠促胰岛素类药物,如西格列汀、艾塞那肽、利拉鲁肽等新型降糖药物在国内仍处于市场开拓期,目前只有进口药品,还没有国产药品上市,未来在中国的市场前景广阔。 由于降糖药细分类别较多,且大多由外资主导,国内企业有优势的品种较少,下面重点分析竞争格局较好,市场规模较大的,且国内企业较具优势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其他品类不做具体分析。 目前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两种药物,其之所以能够在数十种口服降糖药物占据最大份额的原因就在于其药理作用更适合东亚人群,该药物能够减缓患者进食后对糖分的吸收,亚洲人以米饭、馒头为主食的习惯有利于该药发挥作用。 阿卡波糖在国内医院市场的销售额近年来呈现稳健增长势头,2013年南方所样本医院销售额达到 5.8 亿元。目前阿卡波糖制剂只有三家企业生产销售,分别是德国拜耳(拜糖平)、中美华东(卡博平)和四川宝光药业(阿卡波糖胶囊),市场集中度较高,拜耳占 80.37%份额,仍处于主导地位,但华东医药进口替代越来越明显,市场份额稳步上升,已由2009年占比 14.79%上升至 2013年的 18.06%,四川宝光药业的份额仍很小。 中美华东的卡博平凭借自身深厚的营销渠道优势,近年来销售额一直维持较高的增长,是国内唯一能与拜耳竞争的厂家, 2013 年卡博平的销售额达 6.5亿元,同比增 30%,预计未来几年将维持 30%左右的增长,有望进一步抢占拜耳的市场份额。 伏格列波糖拥有与阿卡波糖相同的降糖机制,且它的活性高于阿卡波糖,用药剂量更小,同时它对α-葡萄糖苷酶的选择性高于阿卡波糖,肠道副作用更低, 整体来说性能优于阿卡波糖。不过由于进入我国时间晚于阿卡波糖且2009 年才进入医保目录也晚于阿卡波糖(2004 年),市场竞争相对激烈些,所以国内市场规模仍较小,可能与原研厂家武田在中国的学术营销实力偏弱有关系,但增长较快。 伏格列波糖由日本武田制药研发,1994 年在日本上市,1999 年进入中国,商品名为“倍欣”。由于伏格列波糖的生产工艺相比于阿卡波糖更简单、技术要求更低、能半化学合成,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内厂家进入,伏格列波糖市场越来越分散,未来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目前国内能生产的厂家较多,拥有原料药批文的有 6 家,有制剂批文的有 17 家,而同时拥有原料药和制剂批文的只有中美华东医药、海正药业和江苏万邦生化等 3 家, 剂型包括普通片剂、分散片、咀嚼片和胶囊剂。在国际市场上伏格列波糖算是重磅级产品销售额在 10 亿美元左右,国内市场规模较小,2013年样本医院销售额刚超过6000 万元,不过增长较快, 近几年的增长均在 30%以上。 胰岛素制剂分析:空间巨大,二代、三代将共舞 目前我国胰岛素市场已超过 100亿元,过去几年保持了 25%以上的复合增长势头,中国胰岛素市场占全球份额已由 2006年的 7.4%上升到目前的10%左右,预计未来相当时间内仍将保持 20%-30%的增长速度。 目前,发达国家50%以上的 2型糖尿病患者都接受了胰岛素治疗,而国内只有 10%左右。我国糖尿病患者整体诊疗率不足三成,人均胰岛素使用量偏低,据统计我国居民人均年消费胰岛素量仅为美国 4%。考虑到我国庞大的糖尿病人群,其中约有 30-40%的 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需要使用胰岛素,我国胰岛素市场空间巨大。 我们做个简单估算,我国有 9840 万糖尿病患者,1 型占 5%,2 型占 95%,保守有 30%的 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转为胰岛素依赖性,那么总共将有 3296.4万人发展成胰岛素依赖型患者。那么我们再以使用最普遍的诺和灵 30R 为例做测算,300IU:3ml的诺和灵 30R 笔芯平均中标价位 54 元/支,顺加 15%医院加成,那么医院零售价为 62 元/支,据调查每位患者每日需早晚各注射一次,10IU/次,那么每月要使用 2支,即月花费为 124元,那么人均年花费为 1488 元,再乘以胰岛素使用人数 3296.4万人,那么我国胰岛素市场容量=1488*3296.4/10000=491 亿元,相比于目前实际的 100 多亿市场规模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若以价格偏低的国产二代胰岛素做测算的话,以通化东宝30R 笔芯平均中标价位 46 元/支为例,则我国胰岛素市场容量至少在 419 亿元。以上测算仅是考虑患者全部使用廉价的二代胰岛素,若算上使用三代胰岛素,那么市场容量将更大。 寡头垄断格局,市场集中度高,国内企业竞争力稳步上升:国内胰岛素市场集中度较高,诺和诺德一家独大,占比接近 63%,、礼来占 13.63%排在第二位,赛诺菲凭借甘精胰岛素份额上升很快,已占到 8.39%,国内厂家通化东宝、甘李药业、联邦制药竞争力在不断上升,通化东宝二代胰岛素凭借良好的性价比及扎实的基层营销优势份额也在快速上升,已占到 8.39%,2013 年销售额已达 9亿元;甘李药业拥有甘精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两大三代胰岛素竞争力也较高,占 4.72%,其他企业份额都非常小。值得注意的是,联邦制药的重组人胰岛素自 2011年上市以来增长较快,2013年销售额已达1亿元,同时公司三代胰岛素研发进展较快。 国际上三代占主流,国内二代依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在国际上三代胰岛素已取代二代成为主流,占了近 80%的市场份额,而国内受限于支付水平、医保、及广阔的基层市场,二代仍是主流,三代因价格高昂使其普及受到一定的限制。预计目前国内三代使用比例在 30%左右,增长速度显著快于重组人胰岛素,在大城市大医院里替换原有二代的市场较快,但其价格较二代高出约 3倍多,这是未来在国内进一步扩大推广特别是基层市场的最大阻力。 二代胰岛素在大城市大医院的销售已经进入平稳期,二代胰岛素未来最大的机遇在基层市场。我国市场具有较大的纵深,拥有广阔的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市场,在这些市场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是很高,胰岛素市场才刚刚开始发展,人民更看重性价比。2013 年 3月国家将二代胰岛素纳入新版基药目录,替代动物胰岛素,表明国家对二代胰岛素的认可,着力扩大覆盖广大基层糖尿病患者的决心。 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进,农村和县城的病人将获得诊断并接受治疗,以及国家及地方在推动基药向上扩容,卫生部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二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量和销售额都应达到 40%至 50%,其中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的二级医院应达到 50%左右;三级医院基本药物销售额要达到 25%至 30%。我们认为二代胰岛素在我国基层市场及部分高端医院市场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因此我们认为未来国内胰岛素的格局是,大城市大医院由三代主导,二代在基层市场依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将形成二代、三代共舞的局面。 国内企业糖尿病药物研发一览 目前国内企业的大部分现有糖尿病药物属较老品种,甚至是处于淘汰边缘的品种,新产品研发乏力。不过我们也看到有些企业在抓紧研发新品种,有的已取得不错的进展,如恒瑞医药,值得期待。 据南方所数据,2013 年共有 30 个 1.1 类新药获得临床实验批件,有 6 个Ⅱ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占比 20%,其中包括恒瑞医药的恒格列净(SGLT2 抑制剂),重庆复创医药的复格列汀。2014 年第一季度化学药 1.1 类新药申报临床的Ⅱ型糖尿病的有两个,分别是成都菀东药业的优格列汀和常山药业的艾本那肽(长效 GLP-1 类似物)。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排队等待批准的 DPP-4抑制剂数目较多,出现明显的高水平重复,而新靶点给市场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有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恒瑞医药在糖尿病研发最前沿领域,如DPP-IV抑制剂、SGLT2抑制剂、长效胰岛素等均有产品储备,并已取得非常好的进展,其中瑞格列汀已进入 III 期临床,有望在 2015 年获批,将成国内企业首家获批 DPP-IV抑制剂的企业,未来该品种有望成 10 亿以上大品种,未来恒瑞有望成为我国糖尿病领域又一耀眼的明星。 血糖监测系统市场分析 全球血糖检测系统平稳增长,规模大,寡头垄断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难以根治,血糖控制是关键,目前主要通过血糖自我检测系统来完成。病人需要通过使用血糖监测系统对血糖浓度进行日常监控,使糖尿病病情得到缓解和遏止,防止糖尿病并发症产生,从而节约重病治疗和手术开支。血糖自我监测系统主要包括血糖仪和血糖试纸,目前大部分试纸都是对应特定血糖仪的专用耗材,即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血糖仪只能匹配相应的试条,也就是说血糖仪和试条形成的一一对应的“封闭系统”。 目前血糖监测系统全球市场容量高达 200 多亿美元,由于发达国家血糖仪渗透率已很高预计在 90%左右,因此该市场整体平稳增长。国际血糖监测系统市场中,罗氏、强生、拜耳等几大巨头占据将近 90%的市场份额,呈寡头垄断格局。 我国血糖监测系统市场空间广阔,仍处成长期 我国作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到 2013年,国内血糖检测系统市场规模预计已超过 50 亿元(按终端销售价格测算),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血糖监测系统的渗透率预计已由 2010年的不足 10%提升到 20%以上。但应该看到,我国血糖监测系统的渗透率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的 90%,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五年,国内血糖监测系统市场仍有望保持 20%以上的增速。 未来我国血糖监测系统市场仍将处于较高成长期,主要驱动因素有: 血糖仪渗透率的提高 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大概约有 20%的患者拥有自己的血糖监测系统,与欧美发达国家高达 90%以上渗透率相比相距甚远。随着居民对糖尿病认知水平和支付能力的提高,未来我国血糖仪渗透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单台血糖仪消耗试条量的提升 目前我国单台血糖仪年均消耗的试条量大致为 100 条左右,相当于一周测两次,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台血糖仪年均试条消耗量明显偏低,如美国单台血糖仪年均消耗的试条数量为 400 条,甚至连俄罗斯单台血糖仪年平均消耗试条量也是我国的 2 倍。一般血糖较为稳定的患者一周需要测两次,而其他病情更重的患者则需要更频繁的测试血糖以严格控制血糖以防并发症的出现。随着患者血糖控制意识及并发症预防意识的加强,未来我国单台血糖仪消耗试条量还有提升空间。 此外我国血糖仪消耗试条量偏低,部分原因是患者保健意识弱,测试血糖的主动性不强,依赖于医生。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可能是试条还未纳入我国医保报销范围,而欧美国家可以报销,未来如能进入医保(短期内可能性不大)则能极大地刺激试条的消耗。在未来几年里,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的持续增加,诊疗率的提升,糖尿病教育的普及,糖尿病强化治疗方案的推广,糖尿病病情自我监测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血糖监测系统需求量仍将持续高增长。 未来随着血糖仪渗透率的提升,无论是血糖仪还是配套试条市场容量都非常广阔。未来 5年,我们保守假设城市患者血糖仪渗透率提高到 50%,农村患者提高到 30%,不考虑新增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量受损人群的需求,则国内市场血糖仪存量将达到3734万台,新增 3111万台。考虑到试条使用量提升至每台每年 200条,每年消耗试条达到 75亿条。如果血糖仪按零售价 150元/台,试条按 2 元/条计算,则血糖仪市场规模新增47亿元,每年消耗试条容量接近 150亿元,相比于目前整体的血糖监测系统市场超过 50 亿的规模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市场竞争格局:外资主导医院、国产 OTC 优势明显 国内血糖监测系统市场仍以外资品牌为主,占据超过 60%份额,国内企业不到 40%,外资品牌在三甲医院市场占有率更是超过 90%。外资品牌由于进入时间早,品牌质量优势强,在大型医院的地位无可撼动。在国内血糖监测系统市场中,OTC 市场和医院市场各占约 50%的份额,但 OTC 市场增速超过医院市场,整体血糖监测系统市场增速约 20%,预计 OTC 市场增速 30%左右。 国产血糖仪凭借性价比和渠道优势在零售市场占据一定优势,零售市场增速超过医院市场,整体血糖监测系统市场增速约 20%,而零售市场增速超 30%左右。未来各厂家的争夺方向以及行业的发展方向是零售市场,但需要在医院市场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及医生认可度。 在美国,零售市场占据了血糖检测系统市场的主要份额,占比高达 85%。虽然目前国内医院市场仍然强势,由美国市场的经验来看零售市场才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产品牌的产品性能、质量均已达到国际水平,而且国产品牌通过良好的成本控制,具有较高的价格优势,国产血糖仪价格至少比外资品牌低 50%,国产试纸价格至少比外资品牌低 40%。在 OTC 市场,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基层零售市场,廉价、贴近客户、使用方便等是消费者购买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因此国产品牌的优势在 OTC 市场。 其实,血糖仪的技术已比较成熟,但血糖监测系统从研发到规模化大生产仍需要较长过程,如何实现试条的大规模化生产、保证产品稳定性、报废率低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球能真正实现大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只有 10家左右。目前在国内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可以规模化生产性能稳定的血糖监测系统厂家非常少,主要有三诺生物、北京怡成、鱼跃医疗、九安医疗等少数几家。由于国产血糖仪的优势在零售市场,那么零售渠道资源也是各厂家竞争的核心所在,是实现利润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内血糖仪厂家中,三诺生物在零售渠道的优势较明显,同时也在积极开拓医院市场,鱼跃医疗采取由医院推广来带动零售销售的模式。 目前血糖仪国产品牌凭借产品性价比优势、客户服务能力强、渠道渗透深入、更加贴近客户等特点在零售基层市场占有优势,但医院市场的品牌认可度对长远发展不忽视,因此国产品牌在巩固零售渠道的基础上,应不断提升产品性能逐步开拓至医院市场获得品牌认可度,未来仍有广阔的进口替代空间。 发展趋势:检测技术不断创新,变革者引领未来 目前血糖仪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同质化,基本功能差别不大。但大多企业都在朝着更加测量精细、使用方便的方向发展,目前血糖仪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免调码、小型智能化、动态血糖监测、无创血糖监测。免调码血糖仪免去了由于血糖试纸批次更换而需要手工输入条码的步骤,对于众多的老年患者,这种血糖仪将使更多老年患者的使用变的方便准确。动态血糖监测通过植入体内的芯片进行不间断的血糖监测来实现个体化的数据采集,有助于医生提出更切合于患者的治疗方案。其中无创型血糖监测系统涉及技术复杂,且未能解决体外测试指标与血糖关联性较弱的难点,因此虽然一直是研发热点之一,但仍未有成熟的产品上市。 免调码型血糖仪 由于试条的生产条件、批号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在使用不同批号的试纸测试血糖时,需要根据试纸上的密码校准血糖仪。但是当操作者输入错误密码或者忘记输入密码,都可能导致错误的血糖测试结果。据统计,该密码输入错误的发生频率大约是 16%,这个数字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人群中更高。基于上述原因,免条码血糖仪是各大公司的研发重点。拥有免条码技术的血糖仪可以自动读取试条密码,无需手动输入,简化了这一过程。市场上第一款免调码血糖仪是由拜耳公司于 2006年推出的拜安捷血糖仪。三诺和鱼跃医疗也推出了自己的免调码血糖仪。 小型智能化 血糖仪的体积日趋小型化,可随身携带,随时测试血糖水平。并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结合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实时给出分析结果,并存储到云端,方便医生及自我进行监控。 目前上市的主要有三诺生物的糖护士,以色列 LabStyle Innovations 公司的Dario 手机血糖监护仪。这两款手机血糖监护仪都是采取的“设备+应用+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帮助糖尿病患者实现简单方便的血糖监测、数据存储自由分享及远程问诊、日常饮食运动及药物的提醒和建议、病友社交网络的控糖经验交流分享这一全方位闭环的糖尿病自我管理系统。和普通血糖仪相比,手机血糖仪产品通过耳机插孔和手机相连,用户使用后测试结果将通过特定的APP软件显示并在后台储存。公司可以通过云端平台对用户信息进行管理,根据用户测试情况提供增值服务,提高客户粘性。 动态血糖监测(CGM) 传统的血糖测量获取的都是血糖的时点数据,其最大的的缺陷是信息量有限。两次测量之间的血糖,完全可能经历过高和过低的状态,尤其是睡眠期间的低血糖事件。动态血糖检测主要采用在皮肤下植入传感器(通常在腹部或者手臂)的方式,透过体液来监测血糖水平,其优点是能持续监测一段时间的血糖波动值。CGM可以给患者提供一副完整的血糖浓度曲线,并且可以根据曲线走势发出超标预警提醒患者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目前动态血糖监测主要使用的是连续血糖仪( Continuous GlucoseMonitoring,CGM),顾名思义,就是可以连续提供体内血糖水平的仪器和设备。连续血糖仪CGM 应用的起初,最大意义在于在患者强化血糖控制的过程中,预警低血糖事件,从而达到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减少低血糖事件不仅挽救生命,更节省医疗成本,有助于医生提出更切合于患者的治疗方案。目前,市场销售的 CGM 只有美敦力和德康医疗的产品。雅培的 Navigator II 在 13 年向 FDA 提交了申请,预计会在2016 年左右上市。但动态血糖监测也存在一定缺陷,即无法实现传统血糖仪(直接通过血液来监测血糖水平)的精确度。因此,其在短期内仍无法替代传统血糖仪。 目前全球 CGM市场规模不大,只有 2.6亿美金左右,但成长很快。相关企业之前有推出过这类产品,很多大公司也在做相关的研究。三诺生物也有一个研发小组在做 CGM的前期研究,值得关注。 无创血糖监测 目前,大多数自我监控血糖仪采用微创血糖检测方法。此种方法检测结果准确,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检测时采血必须刺破神经密集的指尖,加之针刺的伤口对糖尿病来说极为不利的,因为糖尿病患者的伤口极易感染,极难痊愈。目前以色列、德国、英国等国家很多公司额科研团队都在做无创血糖仪的研究,由于无创血糖仪主要是通过间接监测人体唾液、泪液、汗液和组织液等中的葡萄糖浓度,通过复杂的换算公式测试血液中糖分的浓度,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以及时间延迟较大,同时也需要经常检测血糖值进行校正。从机理上讲应用范围较窄。目前的主要测量理论有: (1)测量皮下渗出组织液的中血糖浓度:其理论依据为血糖值和组织液中的糖糖量基本上是对等的,于是通过测量皮下组织渗出到表皮的组织液中的含糖量获取血糖水平。目前的产品有 Cygnus公司的 Gluco Watch Biographer,该产品的外形是戴于腕部的手表,可以每 10min 测量一次血糖水平。但是该类产品目前的准确度较低,并且反应较慢,因此只能作为传统血糖仪的补充,还不能替代传统产品。 (2)微波血糖监测法:该方法是利用微波照射人体,当微波遇到血液中的葡萄糖时会发生振幅、相位的变化,通过解析获取的微波计算出血糖水平。但是目前该方法还不是很成熟,没有上市产品。 (3)利用唾液进行血糖检测:一些临床医学研究数据表明血糖浓度与唾液中所含的淀粉酶成正比,所以通过测量人体口腔中唾液含淀粉酶的多少能够间接地知道被测体血糖浓度的高低。这种血糖的检测方法最主要的技术难关是对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试纸进行开发,目前也在研发中。 无创型血糖监测系统涉及技术复杂,且未能解决体外测试指标与血糖关联性较弱的难点,因此虽然一直是研发热点之一,但仍未有成熟的产品上市。 目前血糖检测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我国的相关企业只有在产品技术要求达到国际品牌水准的基础上,其他方面降低成本,将高性价比作为叩门砖,才是适于国内消费习惯的明智之举。 案例研究:德康医疗—血糖测量领域的变革者 自 1999 年成立以来,德康医疗(dexcom)便立志于研发连续血糖测量仪(CGM)—一项血糖测量领域的革命性创新。众所周知,目前糖尿病患者使用最普遍的血糖监测仪器是指血血糖仪,即通过在不同时点刺破患者的手指以测量血糖水平。这种时点数据的最大缺陷是信息量有限,两次测量之间的血糖,完全可能经历过高和过低的状态,尤其是睡眠期间的低血糖事件,这给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和健康维护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低血糖事件的频繁发生也推高了整体的糖尿病医疗费用。而德康医疗于 2006 年开始推出的连续血糖仪系列,通过患者皮下传感器介入、外部监测仪接收的形式实现了血糖水平的连续监测,并且在出现低血糖征兆时能够及时发出警告,从而帮助患者更为便利、有效的管理血糖水平,在促进健康监护的同时也降低了与低血糖相关的医疗成本。 1999年,Burd 博士在加州圣迭戈成立德康医疗,并邀请 Updike 博士加入。Updike 博士 1967 年就发起了植入式血糖传感器的开创性研究。2003 年,公司研发的完全植入式长周期传感器失败后,公司转而研发短周期 CGM产品,并在 2006 年推出了第一代连续血糖仪产品。过去的 7 年间,FDA 先后批准了德康医疗的四代血糖仪产品。除了德康以外,目前北美市场上还有 Cygnus、美敦力和雅培三个参与者,然而 Cygnus 产品已经停售,雅培的二代产品正在申请 FDA认证,不会早于 2015 年获批。与竞争者相比,德康是唯一专注于 CGM产品的公司,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2007 年至今,德康医疗是唯一获批 7天传感器寿命标识的 CGM公司,其第四代产品 G4拥有业界最高的精度水平,在患者体验方面也显著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 2005年,德康医疗在纳斯达克上市(代码:DXCM)。作为一家高科技创新公司,自上市以来其股价波动较大,最近的股价与上市时相比上涨了 3倍多,而同期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只上涨了 1倍。尤其是 2012年公司第四代产品 G4上市后,公司的股价一改之前长期的萎靡,大幅上涨了 3倍。 作为一个新兴事物,CGM 的渗透率目前处于较低的时期。截至 2013 年底,DEXCOM 的 G4 一共有约 5.4万用户,而整个 CGM 的用户数不到 10 万。考虑到部分使用过而退订的用户数量,美国 150 万左右的 I 型糖尿病患者中仅有 7~8%的比例接触过 CGM。随着专业机构的认可以及患者认知水平的提高,加上公司在二型患者渗透、儿科推进销售、保险公司合作方面的进展,预期未来 CGM 的渗透率将有大幅提升,随之提升的业绩将对股价形成有力的推动。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德康产品未来在美国儿科糖尿病人中的普及。美国 I型病患中 35~40%的比例为 18岁以下的儿童。从父母的角度看,SHARE 和以后G5 的推出,将为父母实时、远程获取孩子的血糖信息提供极大的便利,这将是一个极大的催化剂。 另外,血糖实时数据的可拓展领域包括减肥过程的行为干预、运动员监控等。这些领域的开发,将带来新的用户群。加上德康与胰岛素泵等公司的合作研发协议的推进,CGM产品将向移动互联网、血糖信息云端共享、患者体验更佳、监测更加精确、人工智能胰腺的方向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远景来看,CGM在美国可能的情形是,I型病患90%使用,Ⅱ型病患中使用胰岛素的 500 万病患 90%使用,使用患者可能达到 585 万。国际市场来看,1860 万I型病患的渗透比例可能 15%,即 279万用户。 全球知名的 Joslin 糖尿病中心(BOSTON)一直质疑 CGM 技术的实用性。但是在 G4上市后,Joslin 认为所有一型糖尿病患者全部需要 CGM技术,甚至患者不一定需要胰岛素泵,但必须要有 CGM仪器。 作为一家高科技创新公司,德康医疗自成立以来持续的投入研发,以保持在该领域的领先水平。由于整个连续血糖仪领域尚处于早期阶段,其 CGM 渗透率比较低,市场还远未打开,目前公司仍处于投入研发、开发市场阶段。 德康公司的 CGM业务为典型的刀架刀片模式,整个 G4系统为刀架,传感器芯片为刀片,使用中需要不停更换。G4产品由三部分构成:传感器套装、发射器和接收器。其核心组件为(传感器)线状电极。该组件技术极其复杂,直接影响到监测精度。线状电极是德康医疗在圣迭戈总部唯一生产的组件。目前德康设想的盈利模式是生产和销售传感器耗材,未来可能涉及第三方合作。 公司目前的芯片定价为 70美元,而发射器和接收器定价约为600~700美元,套装价格也有各种情形,一般情形是 850美元,就使用期限来说,6~12 个月不等。因此,考虑到用户的使用习惯,每两周使用一个芯片,以及硬件(发射器和接收器)的更换,用户年度使用成本约在 3000 美元左右。2014 年公司展望的收入为 2.25 亿美元,对应的新增用户数为 2.5 万,和 2013年持平。 公司的芯片毛利率在 70~75%之间,远期目标 75%;发射器和接收器毛利率50%左右。远景来看,随着新一代产品的推出及随之而来的涨价,芯片毛利率将走向80~85%这一区间。 2010年到 2013年,公司收入从 4800万增长到 1.6亿,营业利润率从-110%上升到-18%。剔除期权等成本,公司的营业利润率在 2013 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分别实现了 8.2%和 13%,已经转为盈利。随着用户数的增加及收入的持续增长,公司将盈利并加速。2014 年全年的营业利润率很有可能变负为正,公司将实现扭亏为盈的重大转折。 CGM 的早期使用者的体验,以及专家研究结论CGM-first,都预示着 CGM将成为糖尿病患者的必备工具,而非可选工具。CGM有望成为胰岛素依赖人群的标准治疗工具,其市场空间巨大。 糖尿病诊疗领域投资策略 糖尿病治疗药物市场 我国糖尿病市场可以概括为:患者众多,诊疗率仍较低,空间巨大,但糖尿病治疗药物细分品种较多,且大多由外企主导,市场集中度较高,国内企业能生产的品种单一且偏老化,仅有少数竞争格局较好且较新几个品种能与外企竞争,市场份额在稳步上升。糖尿病药物基本由西药主导,中药仅是辅助地位。但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新机理研发进展较快,近年来国际上出现很多新靶点药物,前景较好,如超长效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DPP-IV 抑制剂、SGLT2 抑制剂、GK 激动剂等,这些药物进入国内市场仍短,目前处于市场开拓期,未来在国内前景广阔。未来国内企业只有跟上国际研发步伐不断推出新产品才能充分受益于我国糖尿病巨大的市场空间。 口服降糖药领域,国内企业产品单一且大多老化,每个细分品类基本由外企主导,市场份额很多超过 80%,众多国内企业竞争激烈,仅有阿卡波糖(三家竞争)由于竞争格局较好且更适宜亚洲患者群体国内企业发展较好,格列喹酮基本由国内华润双鹤主导,但该品种偏老化且规模不大,增长空间有限。 胰岛素领域,壁垒较高,竞争格局较好,二代基本由诺和诺德、礼来、通化东宝、联邦制药竞争,诺和诺德仍一家独大,但国内企业通化东宝和联邦制药凭借性价比优势及基层营销优势上升较快,未来仍有很大替代空间和巨大的基层空白市场。三代胰岛素壁垒更高,基本由诺和诺德、赛诺菲、礼来及一家国内企业甘李药业来分享,诺和诺德排第一,但赛诺菲上升加快,国内唯一能生产三代胰岛素的企业甘李药业也在快速上升中,此外像联邦制药、通化东宝、海正等企业也在积极研发申报三代胰岛素。我们看到,在胰岛素领域,虽然目前仍由外资主导,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在不断。 血糖监测系统市场 国内血糖仪领域,目前能规模化生产的厂家仍较少,竞争压力相对小很多,前景乐观。目前国内血糖监测系统市场规模已超过 50亿元,但我国血糖仪渗透率仍只有 20%,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的 90%,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预计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仍保持 20%以上。国内仅有的几家血糖仪厂家如三诺生物、北京怡成、鱼跃医疗等凭借高性价比和渠道优势在 OTC 市场具有优势,并不断提升技术提高产品性能逐步开拓医院市场,未来有望受益整体市场扩容及进口替代,前景乐观。 下篇:公司案例分析 目前 A 股上市公司中,专注于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公司不多,标的较少。在口服降糖药领域,我们更看好竞争格局良好且公司自身拥有深厚营销基础、有一定产品组合的企业,建议重点关注华东医药;在胰岛素领域,我们看好拥有扎实的基层市场营销队伍及产品储备丰富的企业,建议重点关注通化东宝,并积极关注 H 股的联邦制药;在血糖监测系统市场,我们看好拥有成本优势及渠道优势的企业,建议重点关注三诺生物、鱼跃医疗,可关注九安医疗。此外,恒瑞医药在糖尿病前沿领域的研发储备丰富,未来公司有望成为该领域的明星企业,值得关注。未来甘李药业、北京怡成生物等企业也有望陆续上市,加上现有企业在研发的糖尿病新品种陆续上市,将提供更为丰富的投资标的选择。 深度报告 国产二代龙头,静待基药红利 国产二代胰岛素龙头,三代储备丰富长远发展可期 公司自 98 年国内首家自主研制重组人胰岛素后,逐步聚焦胰岛素业务,目前已建成年产 3 吨原料、7000 万支制剂的重组人胰岛素基地,三期投产后制剂产能将达到 1.26 亿支,是国内胰岛素绝对龙头。公司胰岛素销售额已从 05 年的 0.7 亿元上升至 13 年的近 9 亿元,05-13 年CAGR 高达 37.50%。公司二代产品规格丰富,还储备了丰富的三代,目前甘精、门冬胰岛素在申报临床,预计年内能获批,还有地特、赖脯胰岛素即将申报临床。总体预计公司在16年底或17年初将有三代胰岛素产品上市,将为公司打开更长远发展空间。 完善、扎实的基层网络,静待基药红利 二代胰岛素最大的机遇在基层市场。公司一直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营销策略,聚焦基层市场,避开在大医院与外资巨头正面竞争。目前公司胰岛素业务线销售人员有 500 多人,已覆盖 3000 多家地、县级医院和近 500 家省会以上三甲医院,在基层医疗市场布局扎实。二代进入基药后,使用范围和比例将大幅提升,一方面阻碍三代向基层渗透,同时基药的向上扩容又能帮助进入更多大医院市场。公司作为国内二代龙头企业且基层市场营销网络完善且扎实,加上高质量的性价比优势产品,将是最大受益者,随着各地新版基药招标的推进,基药效应将逐步显现出来。 股权激励方案终推出,未来几年增长较确定 5 月9 日公司公布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悬疑已久的管理层激励方案终于出台,公司治理日趋完善规范。14-16 年要求比 13年增长不低于35%/70%/110%,即同比增长分别不低于 35%/26%/24%,未来几年增长较确定。 风险提示。基药招标降价风险;三代胰岛素研发进展较慢。 国内口服糖尿病药物龙头 公司口服糖尿病药物系列齐全,现有产品包括阿卡波糖、吡格列酮、吡格列酮-二甲双胍、伏格列波糖;报生产产品包括瑞格列奈片。其中拳头产品——阿卡波糖 13 年收入 6.5 亿元,过去几年一直保持高增长,市场份额逐步提升。13年进入新版基药,预计未来 3 年仍能保持 30%以上增长。而阿卡波糖独家剂型咀嚼片预计 14 年下半年可能获批,成长更添动力。其他糖尿病药物规模较小,处在推广期,未来具一定的前景。 工业快速增长;商业积极转型 医药工业:预计近3 年总体增长约 25%:其中百令胶囊增长约 30%,糖尿病药物增长约 30%,免疫抑制剂增长 10%以上,消化系统药物增长约20%。此外公司逐步进军抗肿瘤药、肝病等领域,由目前专科特色用药+品种少而精的发展阶段进入高端专科用药系列化多品种销售阶段。同时公司 2013 年通过收购获得 5个处于临床阶段的中药独家品种,进军中药领域,为长远发展再添一翼。 医药商业:受杭州市医保控费影响,预计总体增长约 10%。商业板块积极转型——积极参与医院药事管理服务和信息化,同时向大健康领域扩展(预防、保健、健康、居家等)。 风险因素vs 股价催化剂 1) 股改承诺事项解决、启动再融资;2)器官移植政策的影响 vs 逐步放开; 未来糖尿病明星,趋势向上 糖尿病药物布局——高瞻远瞩 虽然恒瑞在糖尿病领域只有那格列奈一个品种,且规模较小,但公司凭借国内最具优势的研发团队在最前沿领域高瞻远瞩,已有较多储备,其中瑞格列汀已处 III期临床,预计 2015 年上市,最有可能成国产第一个上市的该类药物,瑞格列汀未来销售规模有望成 10 亿以上大品种。公司的 1.1 类新药恒格列净(SGLT2 抑制剂)已处于 I 期临床,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申报此类药物的企业。此外公司也在研发长效胰岛素,正处于申请临床阶段。未来待这些潜力重磅品种上市,公司将是未来国内糖尿病领域的明星企业,值得期待。 各项业务稳健推进,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 仿制药:肿瘤药平稳较慢增长;手术用药预计增长 30%以上;造影剂、电解质输液快速做大规模后仍增长 40%;目前仿制药报生产阶段产品近 40 个,其中不乏重磅品种,将构成未来有力增长点。创新药物:继第一个创新药艾瑞昔布获批上市后,阿帕替尼胃癌适应症和 PEG-GCSF 已申报生产,预计将于 2014 年先后获批,另有 9 个创新药处于不同临床阶段且以重磅品种为主,创新药物逐步进入收获期。仿制药国际化:目前 5 个原料药、2 个注射剂、1 个片剂、1 个胶囊剂通过了美国 FDA和欧盟认证。后续储备品种(肿瘤药、手术、精神药品等)将陆续申报和获批。 推出新一轮 3 年期限制性股票激励,彰显中长期发展信心 第一轮 3 年期限制性股票激励已于 2013 年 7 月全部解锁,第二轮激励与第一轮类似,采用限制性股票激励,同时行权条件也较为保守,对业绩摊薄有限。 业绩趋势有望逐步向上,2015 年有望迎来二次腾飞,提高评级 2010年以来占大头的肿瘤药增速放缓,致公司进入平稳成长期。展望 2014 年:肿瘤药增速虽有提升但仍缓慢,手术用药、造影剂、电解质输液仍为业绩增长主要驱动力,整体仍处于业绩平稳期;但随着创新药物 2014 年有望陆续上市,仿制药大批量上市,经过 1-2 年培育,以及制剂出口业务逐步贡献利润,预计 2015年公司增速有望上一台阶,可望迎来二次腾飞发展阶段。 发展空间有望打开,上调评级 海外及费用影响 Q1 表观增速 14Q1收入微增 1%,净利润下降 22%,大幅低于市场预期,导致 Q1 表现不佳主要是去年同期有海外收入近 2000 万元及销售政策调整有关,若扣除海外收入影响预计国内收入增长 25%左右,增长良好。利润下滑受激励费用、新基地折旧、研发投入加大等导致管理费用大幅增长 64.33%,品牌宣传及市场投入加大致销售费用增长 18.24%所致。低毛利一起投放加大导致毛利率下滑。 “海外+新产品+新渠道”等带动下预计下半年增长将加速 3 月 19 日公司与 TISA 公司签订 863.4 万美元试条和仪器合同订单,去年总订单是 835.4 万美元,今年 Q1 订单已超去年全年,说明这两个市场终端消化良好,市场逐步打开,后续有望继续提升。此外公司这几年在积极开拓更多的新兴市场,如成立印度、香港子公司等,有些国家已有少量销售(如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后续有望逐步迎来收获季节,未来海外销售有望超预期。专攻医院市场的金系列血糖仪下半年有望推出,手机血糖仪已在京东首发上市销售,预计下半年在“海外+新产品+新渠道”等带动下增长将加速,全年业绩不用悲观。 积极开拓“医院+海外+移动医疗”渠道,打开长远发展空间 公司战略清晰,在稳固 OTC 渠道龙头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更多的销售渠道,打开长远发展空间。其一,已组建 20多人医院团队,将在下半年推出专门针对医院市场的“金”系列产品;其二,产品国际化加快,积极开拓更多的新兴市场,成立印度子公司,与华光的合作,海外市场有望提速;其三,推出手机血糖仪,迈出移动医疗第一步,提供增值服务。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并购不确定。(来源:i投资,作者:国信证券 贺平鸽、林小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