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时代方略高级咨询顾问 王鹏/文 更多资讯信息请及时关注 药群论坛
中国医药企业走国际化之路,是近年来最为热门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实力、竞争力、发展甚至生存。而基于国内医药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也必然是各不相同。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到最适合发展的节点,是打开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的利器。 然而,在探索国际化的道路上,不少企业很容易落入误区。
贸易就是国际化 深层的产品国际化是不仅将产品卖到其他国家,还要将产品深入到人心;不仅是将产品卖到贫穷国家,还要将产品卖到发达国家,并且被主流人群所接受,形成品牌效应,形成规模,仅仅少量贸易行为,只能说是贸易活动,它是国际化的先导,但不是核心竞争力。
缺乏人才 “海外人才缺乏,距离远,无法掌控”,这样的理由20年前可能还会有人认同,但20年后的今天,回到中国参加建设的海归数以万计,留在海外的就应该数以百万、千万计,甚至更多,毕竟留在海外的占大多数。 这些留在海外的人相当一部分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和社会人脉,更懂得当地的风土人情,相当一部分已融入了当地社会,他们也热爱中国,更愿意发展中国文化,这些人是中国产品国际化的帮手,企业应找到他们,启用他们,当然,也要有必要的人事考核。
营销无法掌控 国内营销的掌控,是一门管理学问,其实海外营销原理一样,甚至更规范、更容易,把握好几个关键点,如法规、当地消费者习惯、营销渠道、语言。这些问题对于一个略通国内营销规律的企业来讲,都很容易做到。 所谓掌控,就是信任与被信任的博弈关系,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中,信任已经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理论层面的教义,但在西方,信任是人们做人、做事起码的行为准则,是商业合作无条件遵守的规则,要想掌控,一定要先学会尊重和信任。
企业利润少 初到西方生活的人,由于汇率的问题,感觉到什么都贵,其实当你深入了解以后就会发现,中国贵的东西,西方并不贵,中国便宜的东西,西方并不一定便宜。这是为什么?中国贵的东西,大部分都是进口的,西方不便宜的东西大部分是中国出口的,差价都让中间环节吃掉了,有的甚至转手几次,从中国香港、新加坡转手的都有,卖货票挣钱,终端能不贵吗?企业能有利润吗?
走出去才算国际化 笔者认为,所谓国际化,不仅仅是产品走出去,企业走出去,品牌走出去,还应有主动在国际讲坛上论战,利用西方技术的优势,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利用中国市场优势,创出中国品牌,赢得国际声誉,同样是我们国际化之路。 由此说来,建立国际上的营销体系和事务处理的桥头堡,对企业延长自己的手臂,找到并抓住机会是非常必要的。许多先知先觉的企业已经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联络处、办事机构,甚至研究所,以此来完成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发展目标。 有远见和实力的企业,更要大胆尝试国内药企在全球布局的战略思维,内资企业更多地与国外企业展开合作,甚至收购国外药企,不但“走出去”,还要“走进去”,更要“走上去”。 2013年发生的一系列并购案例,尤其是深圳市海普瑞药业投巨资3.38亿美元收购美国SPL公司(全球领先的独立的生物活性原料药生产商和供应商)的全部股权,以巩固其在肝素钠市场地位,深刻印证了中国医药企业正逐渐以强者姿态跻身国际市场。
产品必须进入医疗体系 确立身份,从长计议,认为自己是“皇帝女儿”,认为是中国国药准字号,一定要进入西方主流医药体系,否则就失去了进军海外的意义,否则就是被歧视,不被认同,就丢了面子,其实全然不是。 大家要知道,作为西方医学医药主流体系中的一员,一定要符合其内在外在的要素以及长期积累的观念和意识,不是简单可以改变的,西方能够逐步接受自然疗法、中医疗法已经是很大进步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 中国中药、农产品被海外监管最严格的是质量、金属残留、农药残留,笔者认为这一点再正常不过了,在健康意识极强的西方社会,任何在标准外、有害于人类(包括动物)健康的行为、物质甚至理念都会予以禁止。其实有很多办法解决类似的问题。 <时代方略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