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行业信息】
国联证券:上千医械产品被集中退审究竟为何
发布时间: 2015-09-30 来源: 健康点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CMDE)发布《关于对部分发补未回的 申报资料进行退审的公告》一文,称将对2014年10月1日之前发补未回的申报产品资料进行清理、汇总,并在9月22日至10月23日公示,公示结束后,将对无异议的申报产品资料终止审查。 据国联证券9月29日发布的一份行业研报称,CMDE这次退审医疗器械产品包括从2005年到2014年近十年中的约1154个。这次退审产品涉及到进口和国产的众多企业,从GPS、雅培、罗氏、奥利巴斯到迈瑞、乐普、微创无一幸免;退审产品更是涉及IVD试剂盒、牙科、骨科、内窥镜等数十种产品类型。其中一线国际大牌企业964个品种,占此次退审总数的83.5%;国产医械产品约有190个品种。 ↑被退审产品统计 1154 个医疗器械产品集中退审,这在退审历史上可谓是规模空前。为什么会有如此大规模的医疗器械产品集中退审,它给行业和市场释放的又是什么信号?国联证券在其行业研报中给出了一份答案。 首先,国联证券认为,1154个医械产品的集中退审创历史新高源于CMDE过大的工作压力。国务院之前印发的《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中提出要 提高审评审批的效率,并明确表示在2016年底前消化完注册申请积压存量,2018年实现按规定实现审批的目标。可以说这次医疗器械的大规模集中退审和之前药品的大规模退审一定程度上说是在响应国务院文件精神,提高审评审批效率。 其次,这次医械产品集中退审,明显有朝着药品集中审批、集中退审发展的趋势。而集中审评必然就需要审评尺度的一致,也就必然会导致集中退审,CMDE在面对大量的审批工作,不得不划定一致的尺度来集中审评,这就需要企业自身在申报材料以及程序上规范,要及时自检自查。这次的大规模医械产品集中退审无疑是吹响医械审评制度严格的号角,接下来的医械审评将向药品审批看齐,会变的更为严格。 第三,该研报还指出,此次大规模退审也是CMDE出于规范审评审批环境的考量。审批尺度的一致,可以避免来自人为因素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制度的严谨性,虽然目前的集中的退审带来短暂的痛,但长远来看对市场、行业还是有着积极意义。在鞭策企业自身严格规范、自检自查的同时,也规范这审评审批环境,使得工作有序高效的进行。 总体来看,这次大规模的医疗器械产品集中退审是CMDE在海量工作量的压力下,在不久之前公布的《改革药品和医疗器械审批审评制度》的指导下实施的一次医疗器械的集中退审,释放出了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将向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看齐的信号。虽然,集中退审带来了短暂的痛,但随着制度的逐步推进,一个高效率运作的审批审评中心将带给企业、行业和市场更为积极的作用。国联证券认为,医疗器械集中审批已经悄然开启,集中审批、退审也已磨刀霍霍了,这场医疗器械行业内的集中审批风暴已经开始。
妇儿药示范目录的意义?独家规格?未来趋势?
发布时间: 2015-09-30 来源: 医药网
近日,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发布《关于公布妇儿专科非专利药品、急(抢)救药品直接挂网采购示范药品(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遴选原则和示范药品的通告》。
为此,咸达数据V3.2对《妇产科非专利药品直接挂网采购示范药品(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儿科非专利药品直接挂网采购示范药品(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和《急(抢)救药品直接挂网采购示范药品(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进行整理。
本次示范目录共收录相关批文号2355个,对应化学名称114个,其中垂体后叶和硫酸镁有共同的规格在妇产科非专利药和急(抢)救药目录中。入选的化学名称中,对应的药品批文数最多的是小儿复方磺胺甲噁唑,共293个批文数;其次是甘露醇,共274个;再次是葡萄糖,共265个批文数。
剂型方面,注射液批文共1048个,注射用无菌粉末248个;口服剂型片剂341个,颗粒剂302个,干混悬剂74个。其中,急(抢)救药品毫无疑问是以注射液和注射用无菌粉末为主。儿科药更青睐于颗粒剂(对应12个药品通用名),其次是干混悬剂(对应9个通用名),分散片排第三。妇科药则是以片剂为主,其次是注射液。
生产企业方面,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16个批文进入示范目录;其次是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各有15个批文进入示范目录。
本文亦特别关注上市公司的相关情况。上市企业包括的子公司较多,受到的影响亦较大。国内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的是科伦药业(SZ002422),共40个批文在示范目录中;华润双鹤(SH600062)以39个批文紧跟其后;以28个批文排名第三的是复星医药(SH600196)。
示范目录的意义?
各省可根据各自的需求制定省级目录,那么仅作参考的清单真的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
根据7号文和70号文规定,除了低价药发改委的533种以外,妇儿专科非专利药品和急(抢)救药品“具体范围由各省区市确定,实行集中挂网,由医院直接采购”。对于“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公布的妇儿专科非专利药品、急(抢)救药品遴选原则和示范药品”也就是本文所提及的目录,各地可参照之,“合理确定本地区相关药品的范围和具体剂型、规格,满足防治需求”。综上所述,本次通告的示范目录只是参考示范目录,对于各省的目录制定仅作示范作用,各省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制定。
那么示范目录还有什么研究意义呢?示范目录的意义,一是提醒各省制定目录时候需要把握的原则;二是此示范目录的诞生意味着11月全国各省统一时间招标的预备工作又完成了一项,结合各省最近公布的采购方案来看,全国大范围的招标即将开始;三是示范目录可从侧面透视到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对目前市场上常用药的认识和倾向。
独家规格?
示范目录为什么仍有独家规格?具体情况怎样?未进入示范目录的批文对企业影响几何?
示范目录中,有43个品规为独家批文。其中,属于儿科非专利药的有22个,急(抢)救药品21个,妇科非专利药无独家规格。儿科非专利药和急(抢)救药品的独家规格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产品的剂型不限定规格。儿科药口服溶液较其它剂型更多独家规格,以乳果糖和地高辛为主,亦与不限定规格有关。
以产品名对应的批文统计,乳果糖的批文数最多,共6个独家品规;其次是对乙酰氨基酚,共5个独家品规;硫代硫酸钠以4个排在其后。
从厂家来看,43个独家品规中有4个品规是属于外企的,分别是乳果糖口服溶液100ml:67g和15ml:10g,丙戊酸钠糖浆剂300ml:12g和丙戊酸钠颗粒剂。
最多独家规格在示范目录的生产企业是上海赛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6个独家规格上榜,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岛国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各以3个并列第二。国内上市公司并列排名第一的是上海莱士(SH601607)、新华制药(SZ002252)和上海医药(SZ000756),各有3个批文数。
同通用名同类剂型没入示范目录的批文有7570个。其中,独家规格产品有248个,乙酰氨基酚最多独家规格(共26个),其次是肝素(共22个),布洛芬以17个排名第三。
同通用名同类剂型没入示范目录的产品批文中,西南药业对应的批文数最多,共44个;其次是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38个;第三是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共33个。
对国内上市企业进行分析可知,同通用名同类剂型没入示范目录影响较大的都是大输液企业。如科伦药业(SZ002422),其葡萄糖注射液没进入目录的批文数就有111个;其次是华润双鹤(SH600062),其葡萄糖注射液的批文数也有66个。白云山药业(SH600332)抗生素头孢拉定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和头孢克肟胶囊等也影响较大。
未来趋势
各省目录或复制清单;批文淘汰加速;招标、商业和区域市场部将一同面对市场准入
各省目录最终会促进国内批文淘汰。各省目录虽然不直接等于医院1500品规目录(三甲医院标准),不能保证上目录医院就一定采购。但是,作为妇儿药和急(抢)救药,如果上不了此目录,又不在发改委的低价药目录中,那么进入省标的机会只剩下占比排序累计不低于80%、且有3家及以上企业生产的招标采购药品目录以及独家生产药品对应的谈判采购药品目录。前者可能会被“每种药品采购的剂型原则上不超过3种,每种剂型对应的规格原则上不超过2种”规则排除在外,后者谈判多为“一刀切”,谈崩了就崩了。而如果该产品都没进入以上几个目录,那么该省就只剩药店途径了。如果产品最终无法在渠道中销售,也就等于变相被淘汰了。
此外,各省目录极有可能的情况是,卫计委委托当地的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提目录。这意味着各厂家产品的市场准入需要招标人员、当地商业负责人员和区域市场部人员一同去面对市场准入的问题。这利好于目前已具备区域市场部体系,且区域市场部人员能掌握当地专家资源的企业。
对于代理制企业来说,未来省代会越来越向“大商业 专业推广”模式发展:要么原有招商模式升级,具有专业推广能力,特别能推动区域市场目录制定的能力,省代需与2~3家大商业合作配送;要么大商业获得代理权推广权分给专业推广公司。
目录总原则
妇产科非专利药品、儿科非专利药品和急(抢)救药品遴选的规则共性:首先要有临床需求;其次说明书必须要有对应科室明确适应症的药品,或对应科室临床常用药品且行业达成共识的药品,其中儿科药说明书中要有儿童用法用量的药品;若该药品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医保目录、中国药典、国家处方集、国家临床路径、重大疾病保障、重大药物创新、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常见疾病临床治疗指南(共识)或诊疗规范、临床必需但供应短缺的药品目录更是优先进入;最后是妇儿药要求安全、有效、经济,适宜儿童使用的药品,适合对应科室临床使用。遴选目录时要坚持坚持公平、公正、廉政,独家生产药品和采购金额大的药品重点论证,妇儿药不选择特殊条件储存、方便临床使用的药品。
药品采购一品两规惹争议 卫计委称有必要保留
发布时间: 2015-09-30 来源: 羊城晚报
“一品两规”再惹争议有人大代表建议取消“一品两规”,国家卫计委近日回复称:因众多企业低水平重复生产,有必要保留此规定。 羊城晚报讯 记者陆志霖报道:2013年葛兰素史克中国行贿事件曝光后,一些外资药企利用药品招标“一品两规”的便利,使贵得离谱的药品顺利进入医院的做法被普遍关注。而一些业内人士更是纷纷质疑“一品两规”制度。在今年两会上,有人大代表甚至建议应当撤销“一品两规”规定。近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此建议回复称,由于国内仿制药众多,质量良莠难辨,同时也避免医疗机构因利益驱使而选择高价药,有必要对药品采购限定“一品两规”。 “一品两规”相争贵者胜? 所谓的 “一品两规”,根据《处方管理办法》第十六条,医院在中标的药品目录中采购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如通用名为阿奇霉素的药品,口服剂型有阿奇霉素片、阿奇霉素分散片、阿奇霉素肠溶片、阿奇霉素胶囊、阿奇霉素干混悬液、阿奇霉素颗粒等,但医院采购该药品的剂型只能选其中2种。 “一品两规”之所以引起争议,是因为医院在执行“一品两规”时,已经从同一种药品只用两个厂家产品的做法,演变成了采购一个进口产品和一个国产品种,使得很多中标的国产药从争夺两个席位变成争夺一个席位,竞争激烈。 “‘一品两规’限制医院采购药品的范围,本质上是给了医疗机构选择高价药的机会,也限制患者选择用药范围,变相地造成医疗费不合理增长,加重患者的负担。”广州一家药企的有关负责人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 该药企负责人对羊城晚报记者举例说,如在广东的招标中,氟康唑的口服剂型,辉瑞的氟康唑胶囊(50mg),以17.6371元/粒中标,柏赛罗药业生产的氟康唑胶囊0.15g,以0.65元/粒中标,受限“一品两规”,医院就会优先采购外资进口的;又如头孢他啶的注射剂型,葛兰素史克的注射剂(1g) ,以47.5455元/瓶中标,罗欣药业的头孢他啶注射用无菌粉末(1.5g ),以3.288元/瓶中标,外资进口的也会被优先采购。“医院往往选择更高价的药品,对于低价药品采购量极少。对企业而言,即使以极低价格中标了,也因为药品规格的不同而受到排斥。” 由于“一品两规”备受争议,业内认为影响到药品生产企业的公平竞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蔡素玉就建议撤销“一品两规”的规定。 限定范围因“药品质量低” 对于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近日,国家卫计委给予了回复。回复称,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品种、规格过多。往往几十家、上百家,甚至上千家企业生产同一个品种或品规的药品,造成大量药品由众多企业低水平重复生产。 回复认为,我国医师用药水平普遍偏低。由于药品品种和品规的大幅增加,良莠难辨,医师难以从众多药品中合理选择,患者用药风险增大。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及医师因利益驱使而选择高价药,造成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因此,选择经济、有效、安全的药品品种和品规,防止医疗机构盲目进药及医务人员随意用药,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具有积极意义,也并未影响到药品生产企业的公开公平竞争。 但蔡素玉认为,我国的药品质量和发达国家相比并不存在多大的差距,说我国药品在低水平生产没有依据。相反,实施“一品两规”后,医院只卖进口药和首仿药,这些药品的价格都很贵,限制药品的规格,导致竞争不足,反而会导致药价不合理上涨。
他们为什么总能发现新的临床适应症?(1)作者:李林 / 编辑:春雪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指定的一个预防服务工作组近日发布了一份指导意见,建议可以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脏病发作和结直肠癌。这是美国大型医疗机构首次就阿司匹林针对特定癌症的预防作用提出广泛建议。目前50岁以上的美国人中,近40%都把阿司匹林作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或次要手段。若这份建议草案能最终定稿,毫无疑问,阿司匹林的用量还会增加。
阿司匹林,英文:Aspirin,化学名称:乙酰水杨酸,邻乙酰水杨酸。1853年化学家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德国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这个位居世界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的药品,最初的适应症还是由德莱塞在他父亲身上“试药”后发现的——治疗风湿关节炎。所以,阿司匹林一直是应用最早,最广和最普通的解热镇痛药和抗风湿药。近年来,当医学界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时,阿司匹林便“老树开新花”,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成为50岁至69岁的心脏病高危人群的保健用药;到今天,这个116年“高龄”的普通药,又一举将成为结直肠癌的的“预防药”。也就是说,这个“老药”的临床适应症在不断扩展,谁也说不清接下来它还能够治疗或预防什么病!
西地那非(Sildenafil),又译昔多芬,本来是一种研发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结果也是在临床应用中意外发现了它能够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1998年,美国和欧洲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FDA和EFSA)批准了西地那非(Viagra)上市治疗ED,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轰动。后来那枚“神奇的蓝色药片”也伴随着它响亮的中国名字“伟哥”红遍了神州大地。
做药的人梦寐以求的就是用一种药能够治愈天下所有的病。这个“愿望”最好的例证就是中国的中成药,常常发现一种药会罗列出七、八种功能主治。但当百姓的用药知识日臻成熟时,反而开始不接受那种“万能药”了。阿司匹林和“伟哥”临床适应症的扩展都是后期开发的,他们为什么总能发现新的临床适应症呢?(待续) 摘自:无知茶屋
他们为什么总能发现新的临床适应症?(2)作者:李林 / 编辑:春雪
昨天推送文章《他们为什么总能发现新的临床适应症?(1)》,一石激起若干浪。前四“朵”都来自广州,两位同行,两位教授,令我对广州更加肃然起敬。孙中山推翻帝制,邓小平改革开放,包括中国药监目前最大“痛点”注册制度改革的试点都选择在羊城,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新风,南来北上,东学西渐;理念,吐故纳新,除弊图变;许多时和许多次还真都是从海洋吹向黄土高坡。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的佟教授即刻评论说:“如果阿司匹林的功效超过了5种以上,我也是会怀疑的。”他的说法印证了我的担心:时代变了,当人们的文化水准和用药知识普遍得以提升时,药盒上印有5种以上适应症的“万能药”显然前景岌岌可危了!
佟老师的话也引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如果按照中国式思维,阿司匹林这个具有116年历史的老药,就是10年开发一种新的适应症,也至少该有10种以上了,但为什么事实并不是如此呢?
顺藤摸瓜,我首先从“阿司匹林”的起源来看,它与中国中药的肇始[注1]如出一辙。早在大约公元前1550年,人们就已经知道柳树的叶子可以止痛。古希腊医圣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过用柳叶汁来镇痛和退热。1763年4月25日,英国牛津郡的牧师爱德华·斯通给伦敦皇家学会主席写了一封信,报告了他应用柳树皮治疗热病的情形。信中说,他5年里总共给大约50例病人服用这种树皮的粉末,几乎从未失败过……。可见,誉满全球的“阿司匹林”并非出自豪门,也不过就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普通植物。
1874年,苏格兰医生麦克拉根用柳树皮提取物成功地降低了风湿病患者的体温并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和浮肿。后来,其他科学家从柳树皮中分离出水杨苷,并制备出水杨酸钠,也证明了它的退热、止痛和消炎作用。1897年,在拜耳公司工作的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改造水杨酸钠,找到了制成纯净乙酰水杨酸的方法,并拿他患有严重风湿病的父亲“试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疗效。1899年2月拜耳公司以“阿司匹林”(Aspirin)的名字将此药注册。
从柳树叶和皮的煮水、打粉到提取、合成,阿司匹林的“成长”历程印证着西班牙哲学家何塞·奥尔特加·加塞特的那句话:阿司匹林是“文明带给人类的恩惠”[注2]。而它的“上市后评价”和“扩大临床适应症”又如南方医科大学聂教授发来的评论所述的那样:是“尊重事实,坚持严谨的、艰苦的科学研究。”(待续)
[注1]肇始(zhào shǐ):发端,开始。
[注2]自《阿司匹林的时代》
摘自:无知茶屋
为什么他们总能发现新的临床适应证(3)作者:李林 / 编辑:春雪
在进一步的资料研究中,令我惊愕的是:阿司匹林最初的使用和推广并没有做很多广告,甚至起初都是免费提供给医生使用的。但由于它效果好,立刻获得患者的欢迎。医生们对此药也十分欣赏,仅仅两年时间里,各出版物上有关它的文章就达到了160篇,使它在全球的影响迅速扩大。“阿司匹林”告诉药业人的第一个理念是:药品的生命力就在疗效,而不是靠推销手段和广告。
阿司匹林的第一次适应症扩展源于英国药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约翰·罗伯特·范恩爵士(Sir John Robert Vane,1927年3月29日-2004年11月19日)。他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专注于阿司匹林对于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抑制现象的研究,用了30多年发现了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过度凝集作用,并因此获得198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大规模求证这一结论的临床试验是1988年由美国2万多名男性医师参与进行的。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可以使首次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44%。当有了这一系列实验室和临床研究的数据支持,2007年美国预防学会才宣布将阿司匹林、儿童免疫接种和戒烟并列为目前最有效的三种预防医学措施。从时间长度上来看,这一适应症的“扩增”前前后后至少用了半个世纪。
再看日前公布的阿司匹林预防癌症适应症的增加。第一次是1988年由澳大利亚的G. Kune教授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的。2007年,一项针对近8万名美国注册女护士、随访长达24年的研究对G. Kune教授的结论进行了临床验证,得出“阿司匹林可以显著降低癌症死亡风险”的结论。因此也才有了本文开篇所述的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的那份指导意见,建议美国人用阿司匹林来预防结直肠癌。
理念——理性的概念。对于药品临床适应症扩展研究,“阿司匹林的案例”告诉中国药业人一个重要理念:搞药品研究首先要有“跑长跑”的思想准备,而不要抱急功近利的“短跑”心态。这种“活”靠“抖机灵”、“走捷径”完不成。同时,也只有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们才会更加关注到那些技术层面的“它山之石”——临床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续完)
(此方面内容将在今后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说明] 本文参考资料均来自网络。
摘自:无知茶屋
本文来源:多个官方网站及资讯类网站,在此表示感谢!如本文存在侵犯权利之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我将立即改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