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药包材及设计] 【技术交流】关于药用包材监管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北京-丹丹 发表于 2014-7-22 13:1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药品包装材料与药品质量关系密切,如何做好药用包材的监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深入思考。
  一、精细化监管,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状况
  不仅要继续抓好对高风险品种、成药和原料药的安全监管工作,也要将监管触角和重心逐步延伸到包括空心胶囊在内的药用辅料、药包材、药品容器等相对低风险的监管对象上,落实药用辅料、药包材、药品容器生产企业的GMP(编按:即“优良制造标准”,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认证体系,最终编织出覆盖全过程、全方位和全范围的药品产业链监管网。作为检验部门,要清醒地看到监管薄弱环节的企业,要及时了解这些企业的生产状况。在具体检验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地增强检验质量安全意识,另一方面要清楚了解哪些环节存在空白区域,并及时记录与反馈。对风险较高、风险点分布较广的产品及其周边品种建立企业档案。对监督中、传媒上、社会上已发现的违规的企业要加以重视,及时提出应对措施,控制风险源,勿以善小而不为。
  二、呼唤DMF出台,从源头抓起
  DMF(Drugs Master File)“药用原辅材料登记备案文件”管理制度,其模式要求药物活性成分、辅料、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化学中间体的生产企业,按照规定的资料要求和程序,将其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工艺参数以及质量指标等全部技术资料,自愿报送到法定主管部门,供主管部门、客户等在药品注册、生产、监管等过程使用的技术文件管理系统。发达国家推行DMF,在规范原料药、辅料、包材和化学中间体的质量监管的同时,减轻了药政管理部门和企业重复申报、重复审查的工作量,其运行体系的优点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DMF的精髓是把涉及制剂生产的诸多源头环节看成一个整体,将监管触角延伸到整个药品生产质量链条,使制剂厂家不仅关心自己的内部质量,还要更多地了解其原辅料等整个生产过程和质量。实行DMF,既有利于制剂的审查,又可节约审评资料,减少重复申报;同时,还有助于加强对药品起始物料的监管,从源头上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最终可以促进生产企业真正成为质量责任主体,特别是强化制剂生产企业对原辅料的审计责任和自律意识,让药品生产企业真正承担起保证药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责任。
  按照与国际药政管理接轨的方向和国内目前原辅材料监管现状,我国实行DMF制度的主要对象是尚未纳入药品管理的与药品相关的产品,像原料药中间体、辅料中间体、包材中间体或粗品、制剂中间体等,对于实行注册的药用原辅料、包材,宜简化DMF管理。
  鉴于国内原辅材料和制剂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差异,可以鼓励优势企业先行备案,为实现制度间的顺利衔接和平稳过渡,宜设立2~3年左右的过渡期。基于国外经验,宜坚持基于风险管理的科学备案原则,根据产品风险等级和用途划分备案资料要求,即高风险品种从严管理,低风险品种从简管理,避免资源浪费。宜建立国内外药企通用的材料模版,指导企业准确、快捷进行报备,加强备案资料信息监督、保密控制和及时更新,确保DMF制度高效运行。
  三、完善行业标准,改变标准滞后现象
  标准的建立不仅对医药行业具有约束规范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对其做强做大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患者而言,可以使其使用到更加安全的产品;行业标准的确立与完善,对于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般标准不可能超前于技术,标准一旦制定发布,实施生命周期多在三五年。更有甚者,部分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十年甚至数十年不变。但问题事件的出现不能仅归咎于标准问题,深层次反映的是我们意识与思维的落后。我们在具体检验工作中,从监管及检验环节了解到企业或多或少的生产模式,积极推出一些新的检验方法和更为安全合理的规范要求。这对我们一些检验工作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为我们是和标准离得最近的群体。因此,我们更需要树立先进的思维观念,及时对企业和上级部门做出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尤其高风险产品标准中的存在隐忧,对一些标准范围外的真空环节也要提到日程上来,并且要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时常提醒我们。
  四、提高检验技能,规范操作要求
  在具体工作中,作为检验部门首先要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运作,规范检验流程。从事检验的人员必须取得行业岗位检验资格证书,并予以授权后才能进行仪器操作和出具检验报告。检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检验操作规程、留样管理规定、原始记录管理规定、档案管理规定等规范。从检验的最基本做起,规范检验行业的职业素养和要求。
  其次,要不断加强内部人员培训与不断学习。随着监管对象技术含量越来越复杂,更要求检验部门要加强对产品风险意识的培训,注重检验环节中的风险控制,建立一套风险反馈机制,从而降低产品质量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给企业产品一个更为合理严格的检验要求。
(作者单位: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

, P0 {. {1 t2 a% B! r( 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4-5-5 11:16 PM , Processed in 0.092560 second(s), 18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