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广东质量大讲堂】钱应璞老师答疑之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北京-丹丹 发表于 2014-2-21 12:39: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广东质量大讲堂】钱应璞老师答疑之惑
2012年10月9日,第十二期质量大讲堂,是广东制药界的一次空前盛会,首先感谢广东省药品生产质量授权人专业委员会的精心组织,感谢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给大家提供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尤其感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客座教授、国内著名的GMP专家钱应璞老师关于《无菌药品生产车间设计与管理》的精彩演讲,钱老师不辞劳苦一天6个多小时的讲授,非常值得钦佩,我们也从中获得了制药行业最前沿的知识,开阔视野,受益匪浅。
关于钱老师讲课的内容与最后的答疑,可能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展开论述,所以本人仍然有很多不太清晰的地方,现在提出来,希望大家进一步给予讨论:
一、培养基灭菌后需要预培养三天。
我们公司用于环控的培养基灭菌后预培养24h,中国药典好像没有明确要求具体时间,只是说需要验证,请问大家3天的标准是不是必须的?这3天的培养是不是恒温恒湿培养(否则很容易失水)?大家的预培养时间是多长?大家都是如何将培养碟进入无菌区的?
二、干热灭菌柜都是不能被验证的。
干热灭菌柜大家已经用的非常习惯了,甚至浙江的冻干指南上要求能耐受干热的必须使用干热灭菌,而干热无法包扎灭菌、温度热分布性差,可验证性差,钱老师建议使用氢氧化钠人工清洗、热注射用水自动冲洗,以去除热原,请教大家现在谁用后一种方法去除热原?可验证性如何?是否被中国和欧美官方普遍接受?我们现在用的是湿热、干热、VHP三个灭菌柜用于传递不同的东西。新项目设计中,希望大家提供帮助。
三、只有法规才是靠谱的。
不可否认,法规才是我们必须遵守的,钱老师说所有的指南都是不靠谱的,虽然说的有点夸张,但这个观点我是部分赞同的,我曾经在某种场合说过,国内的指南东拼西凑,很多都是瞎指的,哈哈遭到砖头。但是指南作为法规的补充,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有选择性的、探讨性的、前沿性的方法,尽管有些值得商榷,大部分药企还是把指南当做实施GMP的法宝,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大家只有更深刻地理解法规,更灵活地参考指南,合适才是最好的,也请大家发表一下看法。基于中国汉语文字的特点和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法规有时候也是不靠谱的,否则法规也没有必要一次又一次升级了,技术进步,必然带来法规的进步,基于现有法规的合规性设计,永远只能跟在法规的后面改造再改造,钱老师的举的案例,就很能说明问题。只有前瞻性的设计,才是唯一的出路,法规只是最低要求、最低标准。
四、经过灭菌的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器具、物料才需要B+A保存。
法规规定: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器具灭菌后的装配以及处于未完全密封状态下的转运和存放需要B+A,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只要有可能进入A级区的器具、物品、材料,都要在B+A保存,目的是防止对A级区的污染,包扎铝桶的PE袋也是B+A保存。那么大家目前的做法是什么?有没有可能把非接触产品的无菌器具、材料移到B级区保存?比如铝盖,因铝盖比其他材料对产品的交叉污染更敏感,一般都习惯于B+A保存。有一个分类非常科学,那就是直接接触、非直接接触、有可能接触,有可能接触比非直接接触风险大一些。
五、更衣设计为脱衣+更鞋+穿洁净衣,那么单独人流出口的话,脱洁净衣出来后没办法更鞋,显然,人流出口必须和进口公用更鞋柜,交叉污染也会有风险,这个问题大家怎么解决?谁能把钱老师的图纸共享一下,因为没拍照,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如果进、出洁净区更鞋也分开,可能需要四双工鞋。
六、将所有的排水接到一个缓冲罐上,加呼吸器,作为气隔断使用,这个做法我没有用过,我觉得也可以。但是呼吸器本身内、外有一定的压差,如果呼吸器偶尔堵塞,气隔断就会失效,而且是否需要电加热的呼吸器?这样集中收集,虽然避免了四处冒汽,但是建议每一个排水点单独接出来,如果若干排水点连在一起接出来,都等到排水总出口做一个大的气隔断,效果不佳这和原来没有气隔断的差不多。现在我们的气隔断就都在一楼,SIP时候热气腾腾,很令人头疼,而且如果是一楼,气隔断很难设计,到底怎么解决既符合法规,又风险最小?
七、压差计安装在低级别一侧。
这个可能是大部分工程的做法,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应该是想说明,从低级别进入高级别,开门前要先判断压差是否符合要求,压差足够大时才可以开门,那么从高级别出来呢,如何判断压差,是否可以开门?要知道,只要是开门,不论从哪一侧开,交叉污染的风险是等效的,所以,我觉得,两侧都装压差计是最好的,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也许大家会说如果是气闸间,压差是不会不合格的,但是如果真的不合格,你在高级别一侧看不到,是开门还是不开门呢?也许是我想的有点太多了。但是下一个新项目,我可能会这样设计。
八、双空调的冗余设计。
钱老师提出关键区域的空调系统设置双空调机组,每台空调机组100%单独运行可以满足风量要求,双机组运行各50%可以满足风量要求。这个提法非常好,可以解决某台空调停机检修、更换过滤器时候的所有问题。我的问题是,现在有几家这样做,老板是否同意这样的设计?先进的理念大家接受起来比较难,都是钱啊,而且双空调低频运行,既不经济,风压也可能会低一些,我想在新项目上试一试,大家有什么更好的办法?HVAC系统总要维护,法规又要求必须连
续运行,维护就要间断,所以,可能只有双系统设计才满足法规要求。我不知道下一步的法规是否会把双HVAC系统作为法定标准,那样,我们就又要大动干戈了,GMP新一轮的革命就又要革我们的命了。
九、值班运行可以休矣!
钱老师讲课时说到,根据新版法规要求,空调系统值班运行模式可以休矣。但是我们平时都是正常运行,放长假时选择降频值班运行。法规第38条:无菌药品生产的洁净区空气净化系统应当保持连续运行,维持相应的洁净度级别。钱老师的意思是一旦降低送风量,仅维持压差,洁净度级别一定不能维持。我们实际验证结果是:春节放假维持降频运行半个月,不控制温湿度,不但非活性粒子、活性粒子都合格,连沉降菌、擦拭菌全部都合格,洁净级别并没有被破坏。但是
对于无菌来说,这还不足够证明什么,所以,我们重新运行都会清洁、灭菌,以防万一。假设,如果我放假半月来了不清洁灭菌,直接培养基灌装三批,如果都合格,那么是否可以说我每天不生产时值班运行是可行的?前提是值班运行期间绝对保证没有人员活动和设备开启,所有门窗密闭,那么是没有污染来源的,或者说污染是很小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换气次数主要用来稀释污染,人是最大的污染源,其次是设备的运行,如果没有了污染源,那么换气次数降低,肯定是天经地义的,值班运行也是天经地义的。
十、无菌工衣不需要清洁验证。
钱老师在答疑时说,无菌工衣不需要清洁验证,因为和产品无关,我的理解是,因为不直接接触产品,所以可以不做验证。但是,工衣灭菌是否需要验证?这个应该需要吧?洁净厂房的墙面不和产品接触,还需要做擦拭菌呢。我知道,对于电子行业来说,对于工衣的验证非常严苛,主要是控制微粒。我们公司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工衣的清洗次数进行验证,还委托第三方机构在做,灭菌验证就更不用说了,还要验证工衣灭菌后的存放期限,实在浪费,GMP就是要我们抓住关键,“工艺验证最关键,工衣验证非关键”,可能开始的
验证的范围与程度的风险评估没有做好吧?大家有几家对无菌工衣做验证的?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开始也没做,是老外逼着要做哈哈。
十一、起泡点试验在生产结束后到非无菌区做。
如果生产结束后无菌过滤器到非无菌区做起泡点,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问题是,要求生产前、后都要做起泡点,而且我们是在线做,还要求清洗、灭菌后做,如果灭菌后做起泡点,那么,对于做起泡点试验的仪器、管道、注射用水、背景环境,都要是无菌的,这个可有技术难度,在此提出来,请大家探讨一下你们是怎么实现的?论坛似乎有很多这方面的文章,大家也可以研究一下。
十二、对于轧盖密封性在线检测。
钱老师讲了一种摄像监测系统,这种系统N年前大量用于片剂、胶囊泡罩包装的完整性测试,也属于一种机械对比的方法,也就是检测胶塞的位置是否处于正常的位置,如果位于正常的位置,与设定的位置图像一致,那么就算合格,如果图像不一致,就算不合格,就要自动剔废,这和指纹识别系统原理差不多。这种系统价格比较昂贵,我想用一种简单的光纤探测方式,就是探测胶塞的上下位置,两个光纤检测头,如果两个都没检测到,说明没有胶塞,如果两个都检测到了,说明胶塞位置偏上,密封性不好,只有下面光纤检测到、上面光纤检测不到,位置才是合适的,这种方法应该简单易行,谁想开发这个产品,可以找我做测试哈哈。还有什么更好的检测方式,希望大家不吝提供,感激不尽。
十三、无菌制剂、普通制剂、高致敏性药品共用水系统的问题
有人提出如果共用水循环系统,打开使用点阀门时如果出现负压,空气倒吸,管道就会受到污染,尤其是高致敏性的污染,风险较大,钱老师解答说这种负压倒吸情况永远不会存在,除非是管道被排空了。我们的最大用水量测试结果是,如果离储罐出口较近的使用点打开三个以上,储罐回水端压力、流量均为0,那么离回水端较近的阀门打开,由于储水罐内压力低,用水房间压力高,就会从打开的阀门倒吸大量空气,如果这个阀门在高致敏性生产区域,那么风险是非常大的,因为这个倒吸问题,多次客户审计检查提出来,甚至有一家客户要求我们在每一个使用点安装自动报警装置,一旦回水压力或流量不足,每个使用点都会报警,并自动关闭所有阀门,直到回水流量合格,才能再次打开阀门。
十四、关于沉降菌的静态检测和沉降碟高度问题
钱老师解答,法规没有要求测试静态,就不要静态测试,企业不要做任何没有效益的事情,这个想法,恰恰和很多药企很想做静态相反,大家都非常想做静态,认为做动态之前必须先做静态。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你们是做还是不做?环境灭菌后的验证,原则上也是不做静态,只做动态,因为法规没有要求做静态。但是我想知道的是,做什么样的动态,直接生产的动态肯定不行,因为不知道是否环境合格,那么怎么判断环境是否合格,只有模拟动态了。关于沉降碟高度,钱老师说碟放地上肯定不行,那就是说要放架子上了,设备上、操作台上可以放,不管他多高多低都可以,就是不要放地上。那么,你们验证时怎么测沉降菌?平时监控怎么做沉降菌?需要摆很多架子吗?实在头疼,没有答案。
: M& H/ P  s8 U
以上问题,都是我至今仍存疑、因为没有听清楚钱老师的直接答案,钱老师讲的其它问题,都是日常用到的、个人理解的做法,没什么好讨论的。作为一个看着钱老师的教材长大的学生,曾多次聆听钱老师的各种讲座,也曾直接受到钱老师在无菌制剂车间设计方面的辅导,再次对于钱老师百忙中光临广州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同时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进一步的讨论。
# y/ c& M6 K$ r. `1 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godme 发表于 2014-10-8 07:55:3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谢谢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xiaoxiao 发表于 2014-10-8 21:04:54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miaomiao 发表于 2014-10-9 08:25:03 | 只看该作者
希望听听大家的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4-6-17 08:49 PM , Processed in 0.098264 second(s), 17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