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6 l* I9 U8 c- W; ?
+ O% F8 a! x; T& ]5 P |) c+ W5 N: p
( ~* _" r+ M* d5 l& A 说到新药,可以说每位从事药物研发的人士都有一个新药梦。那么,新药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中国患者需要怎样的创新药?优化国内医药创新生态,制药企业、科研院所、政府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 P9 D0 Z9 G$ Q+ V& W 全球新药研发成本不断上升,开发出获批上市的新药越来越难。但是,在跨国药企的进口原研药与本土药企的仿制药各有天地的中国市场,本土企业对创新药的开发热情不断攀升,新药的定义也更为宽泛:只要是能够满足中国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安全有效且提高患者可及性可承受性的药物,都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好的新药,绝不仅仅是指一个新的分子或化合物,更不单指1.1.类新药。于是在中国,新药梦触手可及。
$ Y5 c1 d" \1 g! w r 在第49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来临之际,《医药经济报》采访了高校、企业中关注创新药开发的人士,包括从事化学药、生物药、中药等各领域的代表企业。采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尽管他们所处的细分领域各不相同,面对开放式的新药研发问题时角度各异,但都在创新药开发的道路上踏实耕耘,充满信心。
4 \! D9 z) a% p" V0 `( x. R: g. a6 U0 ?# z, \% Q& e, b% X9 B3 M5 i9 Y- Q
& |" L( \1 l7 ]; Q4 N. _7 R 朱依谆:
: c% Q4 M/ D( d4 h' E, x. W 把原始创新转为真正产出
; w% A" Z+ p! N& w; O 从“十一五”开始,国家重大专项就鼓励国内医药创新,国家层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使得我们的原始创新和药物研发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生物医药创新方面还存在差距,但这股原动力从国家层面到各个高校都有一定体现。4 H$ ^- [6 @) a1 f, g
回顾国家科技部863、973和教育部2011计划的脉络,863提出科研要服务于我们的生产,不太主张做非常高精尖的研究;973强调基础研究,专门解决重大的基础问题;2011在863、973的基础上,鼓励高校把原始创新融入到产品中。' n8 M9 v5 ?& g
中国的医药市场潜力巨大,我们不仅需要Made in China,还需要Invent in China。以往大家都更侧重于搞基础研究、做论文,现在则是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把原始创新融入产品,这是一个飞跃。; h! T9 |: j/ u- V' m
如今,在高校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只发文章是没有用的,哪怕发表的杂志影响因子再高,Nature也好,Science也罢,都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数文章,评职称”的时期已经逐渐成为历史,现在需要看真正的产出,能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越来越受到认可。7 F+ X/ I$ t& `: z+ t
. w4 v' Z5 v- J( x% B7 }. t8 ^% ~ 张连山:
& _: }5 R6 }4 Q q 盼与审评更多互动
8 R F" P/ o! u" o4 R2 z0 ?4 S% i" K 对国内患者而言,有钱买不到安全有效的新药或买不起专利药成为普遍现象,想要解决14亿中国人的吃药问题,必须由中国制药行业自己来解决。在国内仿制药竞争激烈、利润日趋下降的今天,创新药不仅可解决药品可及性和可承受性的问题,也是中国医药企业改变现状和实现转型的唯一出路,中国自主创新的新药只要等效或更好就能占领市场。
- z. O5 Q9 \6 }5 l9 J# h! p 针对中国医药市场现实和疾病谱的变化开发适合中国社会需求的药品,是本土医药自主创新的重要方向。
. F: [: `# ]% b0 \4 |4 m( h( V) J 企业要走好高投入、高风险创新之路还需要政府、相关研究机构、CRO企业、跨国企业等多方面的协作,整合优质的研发资源才能真正形成国内良好的新药研发环境,获得突破性的进展。9 T, V% P8 A) M4 S
恒瑞在药物研发上有一个长远的规划,重视团队建设,每年将销售收入的8%~10%用于研发,目前已经初步具有完整的新药创新体系。国内企业医药创新热度亦不断升温,正大天晴、绿叶等都在研发新药,甚至以往侧重开发仿制药的扬子江也积极开发创新药。
$ A. P0 H, l- Y0 e9 f1 U- V 此外,新药审评应该是行政与企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过程,目前则缺乏互动与连续跟踪,新药审评原则被研发企业当作教条,部分企业为迎合审评中心的要求,死搬硬套审评的原则来做研发,这样势必与新药研发的价值观背离。0 w. _5 _$ R7 l7 H% x3 E1 Z1 }& I
对于新药发展,增加新药立项控制,加强审评互动性,将新药研发的后置审批监控改为前置工作引导,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投入,使新药研发真正步入以临床、患者及药品经济为目标的正确轨道。( R% @0 Y' p9 T. B4 \6 w# [+ Z
& c: t4 }6 H! |7 |: H
吴辰冰:3 Z0 u0 V8 o8 x4 u5 h! @" t
从Biosimilar出发+ y4 v5 T2 {8 V( G8 U4 Y0 c7 Y
生物药的开发主要包括生物类似药(Biosimilar)和生物创新药。由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医药市场主要以原研药为主,推进研发上市Biosimilar的进度较慢,反而是新兴市场开发更多。在全球Biosimilar开发刚刚起步之时,中信国健就率先进入Biosimilar的研发领域,目前已有益赛普、健尼哌两个大分子药物推向市场为国内外患者服务,特别是益赛普,属于blockbuster级别的国际性生物药产品。3 P# A& u! I5 q% ]
然而,在这十几年间,包括韩国、印度在内的国家在该领域取得飞速发展,今年更有一个韩国的Biosimilar在欧洲获批上市。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企业需要加快发展步伐,跟上国际化的节奏。
& _( ^- [! ~0 G) P, k! ?! X2 n 国内抗体行业存在较为普遍的危机感,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行业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比如韩国在发展抗体产业时采取了国家层面的策略,集中资源和精力重点支持一两个大企业,而我国的产业比较分散,同一个品种竞争对手众多,其实每个品种患者只需要1~2个质量过硬的仿制药产品,而现在有的Biosimilar甚至有二三十个厂家在开发,这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企业的竞争力也无法真正得到提升。二是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生物类似物的开发原则和标准。企业往往按新药申报又要按仿制药的标准与原研药做头对头对照试验,企业因此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延迟了药品上市时间,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企业和行业发展。
" Q6 M6 W/ _4 n) j: {7 d- Q0 C/ A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类似物技术指南有望于近期正式出台,希望这一问题能随之得到缓解。
% D3 D [ a; Z$ e! F- Q# ]% { 目前在生物创新药研发上主要有两大趋势——肿瘤免疫治疗和ADC(抗体-药物偶联物)的研发,很多企业都在关注这两个方向,有超过十家制药企业和生物药开发公司正在从事ADC研发。2 t) ]/ i' f0 g1 h
2 s) u$ r: E! Q2 H, X
鲁先平:, w; C; }) o# Z% W
差异化治疗需求,不为创新而创新8 X4 u0 O' d7 V( ~; K' f# ?4 F
近年来,创新药的研发无论从企业还是科研院所都受到高度重视,一方面是药品价格制定因素促成,另一方面国家在研究经费上的支持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我们也明显感觉到那种“为创新而创新”的趋势,即为新分子体而创新,甚至是为科研经费而创新,而不是从如何产生与现有治疗手段相比具有差异化、更能满足临床治疗需求的方向入手的创新研发。5 U9 T- g5 l4 @- s1 x) z
依据生命科学对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并不是当下我国创新药研发的主方向,而是一哄而上紧随国际研发趋势的策略。这样的研发策略具有风险小的优点,但研发成功后也将面对许多同质化产品的高度竞争。3 k3 D7 C ~/ {0 G
除了前三个类似药物可以通过降低药品价格造福于患者治疗外,同质化竞争将无法满足那些尚未满足的临床治疗需求,如小分子领域替尼类的抗肿瘤药物、列丁类DDP4的糖尿病药物,大分子领域的诸多高仿Biosimilar申报等等。
; D( g4 g" h6 m0 O( h% y 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我国药企创新药研发能力还需极大提高,尤其是源头创新能力和后期临床试验研究能力,这实际上也包括了GCP中心临床专家在创新药研发上的能力和精力的亟待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药企在从仿制药为主的经营模式进行转型过程中逐步提高的过程。此外,本该从事源头创新的科研院所与高校涌入创新药的临床前研究中来,直接表现为前面提到的“为创新而创新,为科研经费而创新”的现象,而对满足临床需求的关注明显不够。* J( ~( ?4 B& J& U- U
如何理顺各个创新主体在创新药开发中的位置?如何从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层面来鼓励创新?这是我们应该积极探讨的方向。5 e3 Q/ {7 v8 Z }/ |% I" E
1 r2 r" o- h4 u$ q: A' [
韩厉玲:
6 h5 J7 P/ c, \7 u( t0 @. } 创新合作进入2.0时代' N- _8 b8 A! R- r2 N+ O
在医药创新中,合作是避不开的话题。近年来,在跨国大型药企上市的新药中有2/3~3/4来自项目引进或外部合作研发。国内的医药创新研发生态也日渐活跃,大型本土制药企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天士力正在牵头与国内多家优秀制药企业和地方园区合作成立创新投资基金,从国内外引进并投资医药创新项目。投资后,还会提供各种研发管理服务,推进项目进行。大型制药企业合作成立创新投资基金,类似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模式,可以说医药创新的合作已经进入了以“合纵”为主要特征的2.0时代。. Q* E, E8 B- w% G- q: y
天士力在中药上的创新始于1997年,从那时起就致力于中药现代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目前,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在全球展开多中心临床试验,预计在2015年年底完成全部试验。特别是在美国医院开展的FDAⅢ期临床试验工作也将按计划完成。此外,天士力还有包括中药注射剂等多个剂型在内的5个中药产品已经进入到申报美国FDA的Ⅱ期临床试验阶段。因为天士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方面起步早、拥有丰富经验,现在已经有其他中药企业委托天士力,或以合作的形式携手,将更多的中药产品申报到美国FDA。
7 v+ s5 E' H9 `! ~! G) \0 k# |
8 R+ h; q# E: }$ m 张亚飞:) X2 K8 h4 z! R8 ?) J2 T3 Z
靶向药搭诊断试剂审批是方向9 z) W @/ L; }' ~* E
转化医学是近几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上的诊疗新方法,能缩短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的距离,转化医学在药物研发上目前主要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开发。9 i8 S: k6 \- Z& [
现在普通的抗肿瘤治疗只对约30%的患者有效,对于其他70%的用药患者而言不仅浪费了治疗费用,还延误治疗。转化医学通过找到相关癌症的生物标记物,针对有基因突变的患者对症下药,这是未来个体化医疗的趋势,实际上,很多领域已经开始应用转化医学,如免疫治疗、糖尿病也有生物标记物的概念。
! A2 r) }5 e6 f" a: O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的药物审批不需要伴随诊断方法和试剂,只要药物能证实其安全性、有效性即可,而近年在FDA申报的抗肿瘤药,尤其是靶向肿瘤药物,都要求在申报药物时同时申报相关诊断试剂才有可能获得批准。目前中国还没有实行这一标准,我认为这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 O' E% l* v* x% t' A% _/ I4 y. x$ a \# n
来源:医药经济报5 q. `, |+ U5 H" ^5 ^5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