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卫华:中山大学药学院新药研究与开发中心常务副主任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合理高效地配置科技资源,使医药科技创新更加主动地服务于医药经济发展需要”
近年来,我国对医疗设备创新和创新药的科技投入持续增加,成为医药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由多部委联手推动的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进入收获期。而另一方面,在上述支持前提下,创新药投入产出比仍有待提高。其中,医疗设备创新和新药研发的科技计划管理方式与快速增长的科研资金还不完全配套是重要原因。创新资源配置的效率也需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技术转移转化率、本土产品的市场规模和竞争力都有上升的空间。
前段时间,《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方案》实施让人欣喜,若医药科技工作能够有效统筹协调,解决条块分割的突出问题,对创新药的产出必有促进。
高效转化看美国
转化医学的兴起,使得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领域的边界日趋模糊,各阶段研究相互渗透。除资金外,医疗设备创新和新药研发的早、中、后期协作或协同创新更关键的是人力资本的投入。
美国杜克大学Aaron K. Chatterji等通过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专利数据库和美国医学协会(AMA)医生数据库提供的数据, 证明该国医疗设备创新很多来自医生的创造性活动,有医生参与的专利最终形成产品的成功率远高于无医生参与的成功率。
在笔者看来,整个创新链条是由不同专业、不同单位甚至不同行业参与完成,组织和个人会受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受成果的分配机制,以及人才选拔、晋升、评定等的政策影响较大。鉴于此,在改革资金管理方式的同时,有必要完善现行的相关政策,使参与各方的切身利益得以保障。
创新全链条、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在国内外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模式,但真正有效的产学研活动只在一定物质条件和相对完善的保障机制下才能正常运行。美国作为世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源地,在争取投入、研究开展、技术转移方面的经验已很成熟,可借鉴其一些机制。
美国政府为使产学研顺畅合作,建立了外部保障及大学与企业的内部保障机制。早在 1984年颁布的《国家合作研究法》,1993年修订后的《国家合作研究与生产法》,2004年《合作研究与技术提升法》的出台等,均减少了多方协同创新合作的阻力。2007年,当时的美国总统签署了一份竞争法案,核心是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升国家竞争力。政府计划的具体支持,除了制定相应法律保护各方利益,还通过制定合理的科技计划,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建立共同利益区,并建立了充分的信息沟通机制。为增加各方交流机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促进学术界与产业联系的专项基金。同时,政府通过诸如“大学工业合作研究计划”等,以经费匹配为纽带,吸引企业界增加研发投入,多渠道筹集项目资金。
为促成高校与企业合作,美国一些大学建立了合作保障机制,重点是系列法律法规的规范,以及行政干预的力推。把促进产学研合作、促进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办学宗旨,提供强力高效的人员、机构服务的组织保障。企业则努力提高管理联盟的能力,从创新组织机制入手,主动消除高校与企业的文化障碍。
合力拼集体荣誉
国内外研究表明,医药成果高度依赖基础研究,而医药高校的研究许多还是各自为阵。这一方面是历史造成的,高校长期以来倡导学术自由,以个人兴趣来取舍研究方向和课题;另一方面,也与现行的职称成果评定等措施有关。
目前,国内高校人才晋升需考核论文的发表情况和作者排名,参与研究的人员都希望自己排在前面,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成果转化,是不同学科、不同人去完成的,要对参与研发的所有人和学科的贡献给予肯定。这就像体育比赛,如果是单打,大家争夺的是个人荣誉;如果是团体赛,着眼点就应该是集体荣誉,因此,制定有利于调动协同创新各方积极性的人才政策,更有效地使用资金以增加投入产出比至关重要。
全链条设计
过去,高校的科研成果一般通过发表论文和申报专利来实现,我国科技论文、专利的数量已在世界名列前茅,但本土自主研发创新医疗设备和创新药的数量与论文发表、专利申报的数量并不相称。
因此,需要对医药行业的研发创新进行全链条设计:从源头抓起,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直至走向市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合理高效地配置科技资源,使医药科技创新更加主动地服务于医药经济发展需要。聚焦重大疾病、对国民经济和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以及未能满足的临床需求,聚焦关键技术。对于项目立项和成果验收,应增加“是否对医药经济有贡献”的评价指标。
原标题:创新需产学研协同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