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药物经济学评价:药企的刚需 发布日期:2015-02-09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郑航(天津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教研室) 近年来,药物经济学逐渐走入中国医药企业人士的视野,但对药物经济学的评价原理及在医药企业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很多人尚不清楚,本文对此予以解析。 随着社会为医疗支出的资源愈来愈多,以致难以为继,人们开始追求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合理地使用卫生资源,有效地降低医疗和药品成本。由此,药物评价模式从对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发展到对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 上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开始在卫生经济中设立药物经济学这一分支,主要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并为企业药品市场销售和医疗报销提供科学依据。随后,世界各国普遍开始重视药物经济学的研究。近年来,药物经济学逐渐走入中国医药企业人士的视野,但对药物经济学的评价原理及在医药企业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很多人尚不清楚,本文对此予以解析。 四种评价方式 从广义上讲,药物经济学研究药物开发、生产、存储、运输、使用全过程中如何降低成本、提高产出。从狭义上讲,是对提供的药品或服务的治疗成本和收益进行综合评价及比较,以了解其经济性,即性价比。狭义的药物经济学也叫药物经济学评价,这也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研究方法主要有4种: 成本-效果分析(CEA) 主要比较治疗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表示。该研究方法的理想结果是选择最有效、成本最低的干预方案。 成本-效用分析(CUA) 它不仅关注药物治疗的直接效果,也关注药物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所产生的间接影响,是在综合考虑用药者意愿、偏好和生活质量基础上,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经济合理性。 成本-效益分析(CBA) 将药物治疗的成本与所产生的效益均转换为货币单位的数字,用以评估药物治疗方案的经济性。分析原则是效益减去成本后的净效益或效益与成本的比值。 最小成本分析(CMA) 是成本效果分析的特例,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哪种药物治疗(包括其他医疗干预方案)成本最小。用于两种或多种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虽只对成本进行量化分析但也需考虑效果。 五个评价步骤 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流程主要有五个步骤:定义成本、定义收益、构建模型、搜集数据并计算、敏感性分析。 界定成本范围 药物治疗的成本是综合的,包括直接成本如医疗费用、营养、交通、看护等,间接成本如劳动力生产力损失,以及隐形成本如患者生活质量损失的“痛苦”。界定了成本的范围,才能了解应该去收集哪些成本数据。 界定收益范围 在成本-效果分析中,采用关键临床疗效指标来表示收益,例如治愈率、有效率等。也可以构造一些兼顾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的指标如健康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来作为治疗收益的指标,这样的分析称为成本-效用分析。QALY是现在最常用的评价治疗收益的指标,被称为“卫生货币”。如果治疗的收益可以采用钱来表示,例如使用疫苗后能降低发病率,从而避免很多医疗费用支出,即称为“成本-效益”分析。不同的研究问题适合不同的评价方法,界定了收益的表达方式和范围,才能了解应该去收集哪些收益数据。 建立分析模型 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常需要使用模型,原因在于疾病治疗的成本和收益,是一个长期甚至终身的过程,例如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治疗,其疾病结果要在几十年后才能展现出来。而临床研究和流行病研究无法随访太长时间,通常只能给出短期医学观察结果。此时,就要建立评价模型,以短期医学研究结果数据来模拟预测长期的成本和产出。 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目前常用的模型是决策树模型与马尔科夫模型。急性病常用决策树模型,慢性病常用马尔科夫模型。而模型分析是否可信,关键在于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深刻理解以及获得高质量的数据进行模型计算。 收集数据并计算 定义了成本和收益的范围并建立了分析模型后,就要去合理地搜集数据,将其放入模型中进行计算。药物经济学研究中数据来源包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流行病学研究、病例记录、专家意见等。通常来说,设计精良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是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可靠性最高的数据来源。 敏感性分析 药物经济学中常采用敏感性分析技术来分析不确定性取值对于研究结果的影响,即观察不确定变量在其取值范围内的变动对于经济学分析结果的影响。如果一个变量在其可能的范围内的变动对经济学分析结果的影响甚小,则可以认为本经济学分析相对于这个变量是稳健的。反之,如果一个变量的变动对结果影响甚大,则需要对这个变量的变动范围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取值的分布范围以及因该变量变动而导致的分析结果的分布范围,从而对该经济学分析的结果提供全面的分析。 每个药物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思路都是如此,但针对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治疗措施等,具体的研究方法各异。 四个研究领域 对于医药企业,药物经济学研究可在以下领域发挥作用。 上市前研发 利用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从挖掘现有药物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治疗成本、提高治疗的效果成本比值等方面寻找药物开发的方向。另外,在新药研发上,我国目前主要还局限于仿制方面,在药物仿制过程中可以运用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选择具有经济学优势的品种进行仿制,以减少企业投入,增加经济效益。 产品上市定价 在过去,我国药品定价模式主要是以药品在研发、生产、流通环节的成本为定价依据。但单纯依据成本所制定的药品价格并不能准确而全面地反映其价值。随着国家逐渐放开药品价格管制,药品定价模式从基于成本定价向基于价值定价转移,从全面考虑成本和收益两大方面因素综合评价,即药品的经济性评价,为科学、合理地制定药品价格及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产品医保申请 药品是否被列入医疗保险报销目录,是药品能否获得市场成功的关键。如果有药物经济学研究数据,就可以为药品的价格合理性提供支持,这是目前企业从事药物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厂商如果能够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信息,表明自己的产品具有很好的社会成本-效果比,同时又能表明该产品被列入医保后对于医保基金的影响是在一个可接受的、不危险的范围内,显然将对产品的医保申请提供很好的支持。 上市后营销 随着市场竞争策略的需要和产品价格调整的需要,开展相应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对产品进行支持。比如各种疾病的治疗学术指南是很多医生看重并且认可的,而某种药品要被指南收入或推荐的话,药物经济学评价部分则是极为重要。 【相关】 药物经济学评价应用现状 发展至今,不少国家已制定了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指南,并且药物经济学评价已成为多个国家制定药品报销目录及药品价格的依据。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是应用药物经济学比较早而且成熟的国家,其法规规定新药通过药物经济学研究证明有经济性后,才可以批准进入医保报销目录。目前,韩国、英国、芬兰、荷兰、葡萄牙等国也已强制应用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丹麦、爱尔兰、新西兰、挪威、美国、瑞士等国也已开始推行自愿性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由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牵头编写的《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在2011年4月发布,但我国的药物经济学评价在医药企业的应用还很不成熟,存在不少问题。 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意见》明确指出:“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定价前药物经济学评价制度”。但是由于药物经济学评价和预算影响分析至今尚未成为新药审批和进入医保报销目录的必要条件,《指南》主要还是起到指引作用,所以还有很多企业和机构没有走到药物经济学评价中来,特别是国内的医药企业,对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必要性还重视不够。 另外,我国药物经济学队伍虽然在不断扩大,但目前仍存在机构少、队伍小、研究人员新、理论体系薄弱、实操方法手段比较简单等亟需改善的地方。同时,评估机构的法定性、评估范围的严格性、评估结果的适用性以及评估程序的透明性等问题,成为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中运用药物经济学评估面临的现实障碍。 如何保证药物经济学评价中数据的可得性和可信度,是摆在我国药物经济学应用面前的一道难题和主要障碍。要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需要大量流行病学及医疗成本数据,但这些数据在我国目前不仅不易得到,也没有完整的数据库提供支撑,虽然可借助别国药品的相关数据进行评估,但亦给研究结果的适用性带来不少影响。目前各地已就药物经济学评估的数据库建设展开积极探索。 尽管如此,为了有效解决稀缺的医药卫生资源与广大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控制药品费用急剧增长,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随着医改的推进,政策的完善,研究队伍的壮大,药物经济学评价必然将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在中国的医药企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最近,浙江省在药品招标中引入药物经济学评价对相关药品进行论证就是一个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