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的肺癌,85%左右属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而众多靶点的陆续发现,比如EGFR(编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ALK(间变性淋巴瘤激酶)、BRAF(V-RAF鼠肉瘤病毒原癌基因同源体B1)、HER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等,催生了相应的靶向药物,不断改善NSCLC患者的中位生存期。 8 R& a, E3 i# A! N, P8 z6 C) M1 T* M7 O
其中,ALK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发现的第二个治疗靶点,见于大约3%-5%的NSCLC患者中,尤其是不吸烟的年轻腺癌患者。这些患者的ALK基因往往会与其他基因产生融合,生成ALK融合蛋白,这一突变会导致肿瘤生长。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的Crizotinib(克唑替尼)在ALK阳性的NSCLC治疗初期往往显示出很好的疗效,但大部分患者会在1年内出现耐药和疾病进展(中枢神经系统的复发进展较为常见)。于是科学家们又先后研制出第二代ALK抑制剂Ceritinib(色瑞替尼)和Alectinib(爱乐替尼)。( s& `: s) F! Y5 a) m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