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6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家局] CDE 关于发布《化学仿制药注册批生产规模的一般性要求(试行)》的通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iaoxiao 发表于 2018-6-23 11:3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关于发布《化学仿制药注册批生产规模的一般性要求(试行)》的通知

http://www.cde.org.cn/news.do?method=viewInfoCommon&id=314548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布日期:20180622
       为进一步贯彻**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厅字〔2017〕42号)精神,推动药品注册技术标准国际接轨,促进仿制药研发和生产水平的提升,提高药品注册及审评审批技术要求,我中心起草制定了《化学仿制药注册批生产规模的一般性技术要求(试行)》,现予以发布,供申请人参考。
       特此通知。
                                                                                                                                              药审中心
                                                                                                                                         2018年6月22日
附件 1 :化学仿制药注册批生产规模的一般性要求.do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xiaoxiao 发表于 2018-6-23 11:43:52 | 只看该作者
化学仿制药注册批生产规模的一般性要求(试行)
为进一步贯彻**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厅字〔2017〕42号)精神,推动药品注册技术标准国际接轨,促进仿制药研发和生产水平的提升,我中心结合国际相关技术指南以及我国仿制药生产的现状,特制定化学药品仿制药注册批生产规模的一般性要求。
注册批是指能够代表拟定的商业化生产工艺生产并用于注册申报的批次,其产品质量须与商业化生产产品一致。一般情况下,用于正式稳定性研究的批次可作为注册批,注册批的生产与拟商业化生产的生产场地(具体至生产线)和设备原理应保持一致。不同制剂类型的具体要求如下:
1.口服制剂:(1)普通片剂/胶囊剂(如速释片剂或胶囊剂等):注册批三批均应至少达到拟定商业化生产规模的10%或100,000制剂单位,两者中选更多的。2)散剂/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糖浆剂:注册批三批均应至少达到拟定商业化生产规模的10%。3)缓控释片剂/胶囊:注册批三批均应该至少达到100,000制剂单位,建议注册批生产规模与拟定商业化生产规模一致。
2.注射剂/局部用无菌制剂(眼用和耳用制剂):注册批三批中的两个批次应至少达到(1)拟定商业化生产规模的10%;或(2)如果每瓶/支的灌装量大于2.0ml,则为50L/批,如果灌装量不超过2.0ml,则为30L/批;上述(1)或(2)应选择批量更大的(包装后)。申请人申报多种灌装规格(如1 mL、2 mL和3 mL)时,建议批量应至少达到50L。第三个批次可以低于拟定商业化生产规模的10%,但应至少达到注册批最大批量的25%(包装后)。
3.特殊注射剂(如脂质体、微球、胶束等)/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建议注册批生产规模与拟定商业化生产规模一致。
4.透皮贴剂:注册批三批均应至少达到拟定商业化生产规模的10%(包装后),或者25,000个制剂单位(每种规格),两者中选更多的。对于骨架型产品,以透皮贴片大小(表面积)来确定不同规格时,建议申报时提交采用三批骨架层生产的贴片研究数据。
5.乳膏剂/软膏剂/凝胶剂/栓剂:对于非无菌制剂,注册批三批均应至少达到100kg或者拟定商业化生产规模的10%,两者中选更多的(包装后)。
6.其他:对于本文未涉及的其他制剂类型,其仿制药注册批生产规模可参照相关国际通行技术指南执行。对于以下情况,其仿制药注册批生产规模可低于上述要求:(1)经国家相关部门确定为用于罕见病治疗的药物制剂;(2)按国家规定进行管制的药物制剂。
如有其它特殊原因(商业因素除外)无法满足上述基本要求的,建议申报前与监管机构进行沟通。
参考文献:
1.ICH Q1A(R2): Stability Testing of New Drug Substances and Products. February, 2003.
2.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修订)。
3.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指导原则9011):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
4. FDA (May 2014), Guidance for Industry ANDAs Stability Testing of Drug Substances and Products Questi** and Answers.
5.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No. 953, 2009. Annex 2 Stability testing of 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 and finished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6.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申报资料要求(试行)的通告(2016年第80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海澜之家 发表于 2018-6-30 15:44:49 | 只看该作者
10万制剂单位或者更多,这个数量对于抗肿瘤药物生产企业来说花费巨大的代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5-7-11 05:39 AM , Processed in 0.099325 second(s), 18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