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市场快讯] 【深度】我国医药行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北京-丹丹 发表于 2014-8-11 21:24: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深度】我国医药行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策略2014-08-11 医保商会 谈圣采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主要问题

(一)企业层面问题

  • 小散乱现象突出,缺乏医药航母。


2013年,我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的比重只有45.1%,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企业只有4家,销售收入100亿~200亿元的企业11家,50亿~100亿元的企业14家,9亿~50亿元的企业75家,我国医药企业虽然数量多但是规模偏小。而强生2013年的营业收入达713亿美元;罗氏467.8亿瑞郎(约合522.2亿美元),葛兰素史克265亿英镑,与这些跨国药企业相比,我国缺乏医药航母,难以和跨国药企分庭抗礼。

从商业企业的市场份额来看,也存在很大的差距。2012年,我国前三甲医药商业份额占比不到30%,前十大医药商业公司占比不到45%;而美国排名前三的公司占据近90%的份额,由此看来,我国医药商业的集中度也比较低。

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外贸企业也是如此。2013年,我国3万多家医药出口企业中,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仅935家,占比3%;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41家,超过2亿美元的企业15家,超过3亿美元的企业6家,最大的出口企业出口额也只有7.84亿美元,与跨国药企无法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

2.国际化程度低,缺乏跨国药企。

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和市场在国内,国际化仅限于向国外出口产品。虽然近几年有少数企业已经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步伐,但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仍然处于为跨国药企提供原料或承接委托加工的阶段,只有极少数企业在国外进行仿制药注册、购买或新建渠道、建立工厂,但是这些企业的海外业务规模非常小,远没有达到国际化企业国际业务的比重指标。一般来说,企业的国际业务达到全部业务的2/3以上,才真正可以称为跨国企业。

3.品牌意识不强,知名品牌少。

虽然中药方面我国拥有了“同仁堂”等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但西药知名品牌甚少。即便曾有一些老的药企在业内有不错的影响,但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这些老药企已经明显滞后,站不到产业发展的前沿,品牌价值有限。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一些企业对品牌保护的意识不强,很多知名品牌在国外被抢注,如许多老的中药品牌在印尼被抢注,使我国企业蒙受了很大损失。我国部分企业不重视品牌培育,与我国医药行业进入门槛低、违法成本低有一定的关系,部分企业存在投机心理,只注重短期效应而不注重品牌培育,使得我国的医药品牌存在很大危机。

(二)产品层面的问题

1.结构不合理,低端产品比例大。

我国医药产品出口以原料药为主,制剂比重过低。2013年,西药出口中原料药占比高达82.2%,而且以低端大宗原料药为主,特色原料药比重过低;241种出口原料药品种,均价每公斤超过1000美元只有14种,超过100美元/公斤的有48种,占比19.92%,45.64%的品种在10美元/公斤以下,由此可见,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此外,我国出口的制剂97%为仿制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比例也非常低。

2.大宗产品产能严重过剩,造成了内仗外打。

我国许多原料性产品产能严重过剩,比如维生素C产能为25万吨,国际市场需求量10万吨;青霉素工业盐产能10万吨,国际市场需求仅6万吨。这些产品虽然在国际上有话语权,但是国内的产能过剩,造成出口价格提上不去,经常在国际市场自我拼杀,不仅赔本赚吆喝,而且经常遭受反倾销指控。另外,我国部分制剂的产能也严重过剩,

3.制剂通过高端标准认证少,品种匮乏。

截至2013年7月底,我国制剂通过欧美日GMP认证的企业37家,通过WHO认证的5家。原料药情况稍好,我国向美国提交的DMF文件为1532份,原料药获得EDQM  COS认证463个,其中有效421个。虽然企业通过了高端市场认证,但由于研发能力不足,目前很多企业都面临有生产线无产品生产的尴尬局面。部分企业虽然有一定产能的应用,但也主要是承接境外产品委托加工,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匮乏。

(三)渠道方面的问题

1.国际注册认证能力弱,高端市场获准进入少。

目前,我国只有35个产品获得美国ANDA文号,而2011年印度企业从FDA获批了144张简略新药申请证书,占美国当年FDA批准ANDA总数的33%。目前,中国制剂通过WHO PQ认证的有15个产品,而印度达324个。究其原因,主要是熟悉外国药品市场准入法规和操作实务的注册人才缺乏,对产品进入注册市场的信心不足,阻碍了我国企业到高端市场进行产品注册的热情。

2.国外自有销售渠道少,出口方式以订单销售、委托加工为主。

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国外没有分支机构和销售渠道。虽然有少量企业在国外建立了分支机构或代表机构,负责产品注册、推销和维护,但由于不能很好地深入国外医保体系,因此也很难形成稳定有效的销售渠道。可喜的是,目前已有部分企业通过购买、合资、合作或自建的方式建立了区域销售渠道,如华海药业通过建立自己的渠道打入了美国90%的主流商业渠道。

3.医疗器械、设备售后服务能力差。

我国高端设备与国外知名企业存在技术差距,由于销售数量有限,所以售后服务成本高。大多主流市场被跨国公司垄断,我国高端设备市场分散,且过分依赖价格竞争,服务成本计入不足,难以配套完善售后服务。另外,我国还有极少数企业抱着投机心理,未计划进行售后服务。这些因素导致我国医疗器械售后服务跟不上,客户信心丧失,使得我国在国际医疗市场的机会越来越少。

发展策略

面向国际市场,应该如何来提高我国医药行业的竞争力?这里从企业、产品、渠道三个方面谈一点看法。

(一)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1.改变小散乱的现状,打造中国的医药航母。

近年来,并购已成潮流,不仅是国内企业在并购,跨国药企也在并购重组。数据显示,2010年10月至2013年上半年,国内医疗健康并购市场完成交易案例129起;全球制药行业2013年也有169宗交易,估值在760亿美元,与2012年相比,数量增加了15%,交易金额增加了33%。由此可见,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是国际医疗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完善了产业链,巩固了细分领域的优势地位,像拜耳收购了默沙东健康消费者业务,加强了非处方药消费领域的全球布局;诺华、GSK以及礼来的资产交换,分别强化了诺华在肿瘤、GSK在疫苗领域和礼来在动物保健品领域的优势地位。在我国,通过并购重组也可以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但要和跨国药企同台竞争,加快、加大并购步伐,迅速形成人才、技术、资金规模兼具的医药航母势在必然。

2.坚持国际化的同时,内外市场并重。

我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社科院预计2013年~2020年,我国药品市场将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而麦肯锡的预测更加乐观,认为增速将保持在17%左右。我国医药市场的迅猛发展必然引起大量国外药企进入,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三资企业在我国医保产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达37%,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达54%,说明国外资本占了非常大的比重。中国国内市场的竞争实际也已是国际竞争。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国的医药市场比较大,但毕竟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占总量的80%以上,所以中国企业要国际化必须具备进入这些市场的能力,要做的事依然很多。

3.注重品牌培育,提升内在价值。

品牌与质量、信誉、创新能力息息相关,所以我国药企培育自己的品牌,实际上就是提升质量、强化信誉、实现创新。企业不仅要重视专利商标保护,还要善于危机公关,敢于通过法律维权。目前,我国已签署了《墨西哥城原则》,国内的九家医药商协会也联合发布了《中国医药企业伦理准则》,并且召开了医药企业伦理准则中国论坛,分享中外企业在社会责任的成功经验。注重社会责任是企业国际化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1.重视新药研发,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

企业的国际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医药研发领域近年来的趋势是成本居高不下,收益风险与日俱增。过去10年,全球制药企业的研发成本增加了80%以上,而新产品推出量却减少了43%。2013年上半年,美国FDA仅批准了13种新型药物上市,速度放缓。为降低成本,许多跨国企业把研发中心放到中国来。为了提高效率,我国企业也开始把研发中心搬到国外,如恒瑞医药、海正药业、新华制药等都已在美国设立子公司,从事创新药物的研发、注册支持和国际营销。新药获得方式呈现多样化,可以通过合同委托、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研发,或者是直接购买他人的研发成果,我国企业要通过这些方式获得更多的新药,以提升企业价值。

2.瞄准重磅炸弹,布局高端仿制药。

一大批重磅炸弹专利药已经到期或即将到期,这给90%都是仿制药的中国带来机会。一旦获得首仿将会获得更多利益。近两年是专利悬崖期,有大量专利药即将到期,为我国具备强大仿制药开发能力的企业带来商机。

我国企业要发挥原料药优势,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这方面印度的经验值得借鉴。印度企业的国际化就是从原料药起步,在特色原料药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独家仿制优势,在美国成功开展仿制药专利挑战。我国的制药企业如华海、海正也在践行这种发展战略,这对我们创新原料药仿制企业是一个机会。

3.向高端质量标准看齐,获得更多的市场入门证。

药品质量标准趋严是国际趋势,我国已开始实行新版GMP、GSP认证。欧盟62号指令也强调了质量关注和标准控制,与此同时,巴西、秘鲁等第三世界的国家也通过GMP认证方式来强化质量的控制。总体上来看,各国都在强化对医药产品的监管,以不断提升健康水平和用药安全。我国企业应瞄准高端市场质量标准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企业国际化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三)产品渠道的提升

1.加强注册人才培养,提高国外药品注册能力。

加快国外药品注册布局,要根据自己产品的市场前景分析利弊,合理选择自行注册、委托专业中介机构注册或协商客户注册等方式进行产品注册。无论哪种方式,先注册才有机会。

2.通过多种方式建设海外渠道,争取市场主动权。

建设海外渠道的方式可以有地址选择,企业可量体裁衣、量力而行。既可以造船出海,如天士力在多国建立分公司,搭建了广泛的销售渠道;武汉人福在美国成立销售公司,深入美国主流的销售领域。也可以买船出海,如江山制药在美国新泽西购买了一家工厂,把这个工厂的产品和销售渠道拿到手里;还可以租船出海,与有渠道的企业建立联盟,利用对方渠道发展海外业务,像海正与辉瑞的合作。

3.完善售后服务,提振消费者信心。

重视售后服务是一个企业获得市场信任的基础,中国企业对此一定要重视。国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建或联合建立海外售后服务机构,提供中国医疗产品售后服务,行业组织也将推动这一进程发展。

当然,中国医药行业的竞争力提升,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国家对医药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了很大支持。如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出台了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通用名化学药发展专项、蛋白类生物药和疫苗发展专项、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发展专项、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等五大专项扶持生物医药产业;商务部也通过设立科技兴贸基地和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等建设,支持地方和企业加快发展。希望企业能充分利用这些政府资源加快国际化的步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作为中国最具权威和影响的医药行业组织,也会以提供全方位服务方式,全面支持中国的医药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国际化。

本文节选于中国医药经贸杂志2014年第6/7期合刊,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静悄悄 发表于 2014-8-13 06:41:2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美丽心情 发表于 2014-8-14 16:53:2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5-7-10 09:48 PM , Processed in 0.098839 second(s), 17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