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5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补充申请] 关于中成药补充申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静悄悄 发表于 2014-8-22 23:4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关于中成药补充申请3 @. b. a2 n" Z. A& d  ]& o
关于印发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
国食药监注[2008]3号
2008年01月07日 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卫生部药品监督管理局:; D* x* h# t- N, S+ `% H
  为遵循中医药研究规律,体现中药注册特点,规范中药注册行为,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国家局组织制定了《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 ~8 L2 s1 o6 E& r+ U' d, c- i8 [+ |- K( g9 D9 t2 B7 q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f" j2 K' Z5 s* z1 R& M& D                             二○○八年一月七日

, O! ?. G  n* z2 G" ~* [8 |0 x# T. ?
               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
+ b$ y2 I# d4 N9 B4 G
  第一条 为体现中医药特色,遵循中医药研究规律,继承传统,鼓励创新,扶持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制定本补充规定。" S1 J5 M4 |0 h5 e& d
  第二条 中药新药的研制应当符合中医药理论,注重临床实践基础,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保证中药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均一,保障中药材来源的稳定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应关注对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涉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 a$ p: z' F8 R0 \; @- h6 |" B  第三条 主治病证未在国家批准的中成药【功能主治】中收载的新药,属于《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范围。
$ Z3 w$ @; }8 b  第四条 中药注册申请,应当明确处方组成、药材基原、药材产地与资源状况以及药材前处理(包括炮制)、提取、分离、纯化、制剂等工艺,明确关键工艺参数。
. b  h' p# c' b/ ]8 [  第五条 中药复方制剂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其处方组成包括中药饮片(药材)、提取物、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 k0 T- f$ A. T) L" t) W5 ?( p% w
  如含有无法定标准的中药材,应单独建立质量标准;无法定标准的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应单独建立质量标准,并按照相应的注册分类提供研究资料;中药提取物应建立可控的质量标准,并附于制剂质量标准之后。
( g  T& \4 D; g4 T& f! a% J: J
  第六条 中药复方制剂除提供综述资料、药学研究资料外,应按照本规定第七条、第八条和第九条,对不同类别的要求提供相关的药理毒理和临床试验资料。6 Q1 n) \% p* H
  第七条 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是指目前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清代及清代以前医籍所记载的方剂。
. {! f% N8 c8 o  (一)该类中药复方制剂的具体目录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协助有关部门制定并发布。5 s3 d6 a% Q+ k
  (二)符合以下条件的该类中药复方制剂,可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并直接申报生产:* g, s2 v' N4 s, A) p: t
  1.处方中不含毒性药材或配伍禁忌;
( o0 t# l7 J9 F  2.处方中药味均有法定标准;0 p+ l3 I5 g- W) m8 \
  3.生产工艺与传统工艺基本一致;
9 m/ i$ P2 k  X$ E3 b7 [  4.给药途径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日用饮片量与古代医籍记载相当;( S% z  S7 i1 d6 b% ?
  5.功能主治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1 F+ h, o, y/ ?3 T5 U* R
  6.适用范围不包括危重症,不涉及孕妇、婴幼儿等特殊用药人群。' D6 A  ^, A: E
  (三)该类中药复方制剂的药品说明书中须注明处方及功能主治的具体来源,说明本方剂有长期临床应用基础,并经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z9 G& Q: M0 Q! b6 h  G# u
  (四)该类中药复方制剂不发给新药证书。
0 A6 H/ Q# @6 t0 y# E  g' [
  第八条 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治疗中医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包括治疗中医学的病或症状的中药复方制剂。
, Z( f, K- w! e) J4 W  (一)该类中药复方制剂的处方组成应当符合中医药理论,并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基础,功能主治须以中医术语表述。
% w+ D" v: j$ r+ W/ t' D( g% G  (二)该类中药复方制剂的处方来源、组方合理性、临床应用情况、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内容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组织中医药专家审评。
9 ?& c/ \0 u* \$ F  (三)疗效评价应以中医证候为主。验证证候疗效的临床试验可采取多种设计方法,但应充分说明其科学性,病例数应符合生物统计学要求,临床试验结果应具有生物统计学意义。  I3 a% h8 a1 Y" K
  (四)具有充分的临床应用资料支持,且生产工艺、用法用量与既往临床应用基本一致的,可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试验资料;临床研究可直接进行Ⅲ期临床试验。! T' O9 `, |3 B9 ], W) m
  (五)生产工艺、用法用量与既往临床应用不一致的,应提供非临床安全性试验资料和药效学研究资料。药效学研究应采用中医证候的动物模型进行;如缺乏成熟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鼓励进行与药物功能主治相关的主要药效学试验。临床研究应当进行Ⅱ、Ⅲ期临床试验。3 R9 E6 q8 R" t% D9 e1 O
  (六)该类中药复方制剂的药品说明书【临床试验】项内容重点描述对中医证候的疗效,并可说明对相关疾病的影响。

6 X0 T' ^% s+ Z; s- B7 s  第九条 主治为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制剂中的“病”是指现代医学的疾病,“证”是指中医的证候,其功能用中医专业术语表述、主治以现代医学疾病与中医证候相结合的方式表述。, s3 H1 Q- h) d/ a% {! X
  (一)该类中药复方制剂的处方组成应当符合中医药理论,并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基础。6 H! x+ b: C$ }! n1 ]( _, _
  (二)具有充分的临床应用资料支持,且生产工艺、用法用量与既往临床应用基本一致的,可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试验资料;临床研究应当进行Ⅱ、Ⅲ期临床试验。
" K  C: R, V4 J4 `3 |  (三)生产工艺、用法用量与既往临床应用不一致的,应提供非临床安全性试验资料,并根据拟定的功能主治(适应症)进行主要药效学试验。药效学研究一般应采用中医证候的动物模型或疾病模型;如缺乏成熟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或疾病模型,可进行与功能(药理作用)相关的主要药效学试验。临床研究应当进行Ⅱ、Ⅲ期临床试验。

. i+ V) f$ z0 ]4 c, J# X2 j  第十条 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注册申请,应提供充分依据说明其科学合理性。应当采用新技术以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且与原剂型比较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
: b/ B9 k/ a  \  (一)若药材基原、生产工艺(包括药材前处理、提取、分离、纯化等)及工艺参数、制剂处方等有所改变,药用物质基础变化不大,剂型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影响较小,可根据需要提供药理毒理研究资料,并应进行病例数不少于100对的临床试验,用于多个病证的,每一个主要病证病例数不少于60对。
9 n( |: F2 X. N" t8 M  (二)若药材基原、生产工艺(包括药材前处理、提取、分离、纯化等)及工艺参数、制剂处方等有较大改变,药用物质基础变化较大,或剂型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影响较大的,应提供相关的药理毒理研究及Ⅱ、Ⅲ期临床试验资料。
1 `5 I0 [3 S! {  (三)缓释、控释制剂应根据普通制剂的人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及临床实际需要作为其立题依据,临床前研究应当包括缓释、控释制剂与其普通制剂在药学、生物学的对比研究试验资料,临床研究包括人体药代动力学和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试验资料,以说明此类制剂特殊释放的特点及其优势。

$ t; R2 f, d$ w' Z5 H0 x6 p& S: y  第十一条 仿制药的注册申请,应与被仿制药品的处方组成、药材基原、生产工艺(包括药材前处理、提取、分离、纯化等)及工艺参数、制剂处方保持一致,质量可控性不得低于被仿制药品。如不能确定具体工艺参数、制剂处方等与被仿制药品一致的,应进行对比研究,以保证与被仿制药品质量的一致性,并进行病例数不少于100对的临床试验或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i. M/ r4 G5 m/ J( A
  第十二条 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的补充申请,如处方中不含毒性药材,辅料的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不会引起安全性、有效性的明显改变,则可不提供药理毒理试验资料及临床试验资料;如该辅料的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可能产生明显影响,应提供相关的药理毒理试验资料及Ⅱ、Ⅲ期临床试验资料。- f- A9 m5 h. Y
  第十三条 改变影响药品质量的生产工艺的补充申请,如处方中不含毒性药材,生产工艺的改变不会引起物质基础的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不会引起安全性、有效性的明显改变,则可不提供药理毒理试验资料及临床试验资料;如生产工艺的改变对其物质基础有影响但变化不大,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可不提供药理毒理试验资料,进行病例数不少于100对的临床试验,用于多个病证的,每一个主要病证病例数不少于60对;如生产工艺的改变会引起物质基础的明显改变,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可能产生明显影响,应提供相关的药理毒理试验资料及Ⅱ、Ⅲ期临床试验资料。3 }  T" L5 ?. t3 p/ b  x
  第十四条 需进行药理研究的改变已上市药品剂型、改变生产工艺以及改变给药途径的注册申请,应以原剂型、原生产工艺或原给药途径为对照进行药效学试验(对照可仅设一个高剂量组)。
: ?# M4 P, @9 C" {0 y& ~0 E  第十五条 新的有效部位制剂的注册申请,如已有单味制剂上市且功能主治(适应症)基本一致,应与该单味制剂进行非临床及临床对比研究,以说明其优势与特点。$ p. }% p# f; R+ X" T' W
  第十六条 非临床安全性试验所用样品,应采用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临床试验所用样品一般应采用生产规模的样品;对于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制成的制剂,可采用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
) c$ k+ k2 Q6 k  第十七条 处方中含有毒性药材或无法定标准的原料,或非临床安全性试验结果出现明显毒性反应等有临床安全性担忧的中药注册申请,应当进行Ⅰ期临床试验。0 b. N; @5 d" w2 }+ c
  第十八条 新药的注册申请,申请人可根据具体情况申请阶段性(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并可分阶段提供支持相应临床试验疗程的非临床安全性试验资料。
& u' `/ x! H  i7 m  阶段性临床试验完成后,可以按补充申请的方式申请下一阶段的临床试验。
8 Z/ }9 a4 W! t1 z
  第十九条 临床试验需根据试验目的、科学合理性、可行性等原则选择对照药物。安慰剂的选择应符合伦理学要求,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应有充分的临床证据。对改变已上市药品剂型、改变生产工艺、在已上市药品基础上进行处方加减化裁而功能主治基本一致的中药制剂,需选择该上市药品作为阳性对照药物。
; n9 v  I- }1 {7 j1 l  第二十条 临床试验期间,根据研究情况可以调整制剂工艺和规格,若调整后对有效性、安全性可能有影响的,应以补充申请的形式申报,并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
3 J9 n0 x9 }* |) j, |  u  第二十一条 藏药、维药、蒙药等民族药的注册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民族药的研制应符合民族医药理论,其申请生产的企业应具备相应的民族药专业人员、生产条件和能力,其审评应组织相关的民族药方面的专家进行。; X! ]5 F9 z5 o7 G2 ^3 {9 P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H# U( r$ h  @9 }! ^
; A, E* A. S: v+ z, T& m. y& P
" `0 {7 M1 @5 g2 J4 F

& c; \4 [- v' D  ~1 c" j5 |$ \' N. N+ e) Z7 m9 R- E

5 i# V8 \# m0 Y0 R( r2 N
$ E" C8 x; M& d
) Q5 w( i% m( c( V& ^# [. ]中药增加规格补充申请中建议关注的有关问题' {9 t) t6 p9 ?8 p1 u
审评一部   马秀  刘炳林  朱家谷  宁可永# w$ z' z6 M! y9 r, G3 g$ R$ f% z
    根据目前注册申报情况,中药增加规格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原规格为糖衣片,现申请增加薄膜衣片;2、含糖型颗粒剂申请增加无糖型;3、大蜜丸、小蜜丸、水蜜丸和水丸的互改;4、片剂片重大小的改变,胶囊剂装量规格的改变、液体制剂装量规格改变、降低蔗糖量等等。) E5 V2 V4 y# c+ q- Y4 h
    补充申请增加规格的特点是原规格为申报单位所生产,所以对处方、提取、纯化等工艺的一致性方面应有一定的保证。基于上述前提,相对于新药和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申请来说,增加规格品种的申报资料和研究工作相对较少。当然,不同的补充申请,不同的注册品种,对申报资料的要求也不同。本文主要以申报量较多的增加薄膜衣片的补充申请为例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 T% C1 q2 K5 n! I- {" r
1、申报资料及研究资料应完整
) M, V! J1 c1 _2 m  A(1)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4,其中对变更规格品种有明确的申报资料要求,但在工艺研究资料中往往会遗漏中试工艺研究资料。
: g5 N2 ]$ I+ r" p(2)对于申请增加薄膜衣片规格的品种,需要提供薄膜包衣剂的质量标准、来源等。而申报资料往往不提供薄膜包衣剂的质量标准。
4 `1 P' v+ ~  T: U2 ]+ P(3)申报资料中应提供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注册证及质量标准。而一些申报资料中不提供或提供的包材与稳定性考察时的所用包装材料不一致。
' H* U( P0 H0 |5 O% I' [(4)若原规格为非处方药,申请增加规格的品种也应为非处方药,但需要提供原规格为非处方药的证明性文件。目前,一些申报资料中缺少这部分内容。
4 c$ w- E6 r; w. `' _, t2、处方药味、日服/用生药量的一致性6 f) O- a1 V' ?4 f( A- r
    处方药味、日服/用生药量应与原规格一致,尚需关注以下问题:+ I  W: k* J6 O% Z9 t$ b8 n
(1)关注药材的替代问题  , k' G8 y5 g& T) J' r$ m1 B
    关注麝香、牛黄、关木通等药材的替代和豹骨的使用问题。如:根据国家药监局“关于中成药处方中使用天然麝香、人工麝香有关事宜的通知(国食药监注353号)”,若原标准处方中为麝香,应以人工麝香替代。若原标准处方中有牛黄的,应根据“关于牛黄及其代用品使用问题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1号”的要求执行,注意急症用药和新药中不能以人工牛黄替代,其它含牛黄的品种可以培植牛黄、体外培育牛黄或人工牛黄替代牛黄等量投料使用。若原标准处方中有关木通的,根据“关于取消关木通药用标准的通知(国药监注121号)”,应以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的木通(木通科)代替,并在质量标准和说明书、包装标签的【成份】项中明确已替代的药材,等等。处方中有豹骨的,需要根据“关于豹骨使用有关事宜的通知(国食药监注118号)”精神执行。  ]3 C; x$ i; Y6 g6 R7 E4 D
(2)关注处方中的毒性药材  
* N6 q/ Y- ^7 D$ A9 `5 t4 e7 R    本文的“毒性药材”是指国务院卫生部列入毒剧药管理的28种中药材、含有法定标准记载为大毒、剧毒的药材。3 v0 K* O" }% p
    首先,需要关注毒性药材的用量是否符合法定标准规定。如牛黄解毒片处方中含有毒性药材朱砂、雄黄,其中雄黄用量超出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用量的3~6倍。雄黄的主要成分是As2S2,而起作用的可能是可溶性的砷,而砷具有明确的体内蓄积毒性。包薄膜衣后因制剂工艺的变化是否会导致可溶性砷增加,是否会改变砷的吸收、利用,是否会导致毒性增加,并且牛黄解毒片也有在临床上发生明显毒性的报道。所以在未提供安全性试验资料的情况下,从临床安全用药方面考虑,无法评价增加规格后的安全性,存在安全性担忧。则进行更多的研究。4 ~! H2 ]1 Y% m/ ^# G3 b3 E
   其次,要特别关注含有毒性药材的品种是否有儿童用药。如:处方中含有朱砂,又为儿科用药,因朱砂主要成份是HgS,几乎不溶于水,而起作用的是可溶性的汞,具有肾脏和中枢神经毒性,且具有体内蓄积作用,同时不清楚改变规格是否会对游离汞产生影响,而小儿器官、机能未发育完全,排泄、代谢能力均较差,较成人更易出现安全性隐患,存在安全性的担忧。3 w% x2 r' h- U, c" }' V$ X
(3)关注原处方中药材的品种。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已经将“金银花”分为“金银花”和“山银花”、将“葛根”分为“葛根”和“粉葛”、将“黄柏”分为“关黄柏”和“关黄柏”两个药材品种。应注意明确原规格中实际所用的上述药材品种,规范和修订处方药味。
7 x( q) f7 _* h  w! Y# U9 o3、原药材、辅料  r" Z; g) t+ L( D/ s
    申请增加薄膜衣规格的品种,除提供原药材和辅料的质量标准出处及检验报告外,还应明确包衣剂的种类是胃溶型还是肠溶型,提供所用薄膜包衣剂的质量标准、购货来源、检验报告等资料。
+ d9 }4 |' @3 n) V0 d    处方中若含有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原料药(包括化学药)或药材,均需提供该原料或药材的购货商、批准文号、执行标准(包括标准号)及检验报告、购货发票复印件等相关证明性文件。如:灯盏花素、三七总皂苷、黄芩苷、马来酸氯苯那敏、熊胆粉、薄荷油薄荷脑、石膏、芒硝、人工麝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滑石粉等等。即使滑石粉、薄荷脑作为辅料使用,同样需要提供上述证明文件。目前这方面的问题尚未引起申报者的关注,发补较多。
9 ?2 q0 M, V7 J+ M% J+ f- x4、工艺研究. o. c6 E1 i% _: x' b
    除包衣工艺外,工艺应与原规格一致,工艺参数应与原规格一致。工艺研究的重点在于对原标准中不明确的工艺参数进行明确,并说明与原规格的一致性;提供包薄膜衣的工艺研究和三批中试工艺的研究资料,明确包薄膜衣的工艺参数,提供三批中试生产数据等。而有些申报资料仅仅提供一个工艺流程图,有些申报资料仅提供处方量的生产数据或提供的中试规模太小,无法评价增加薄膜衣后的工艺稳定性。中试生产规模的具体要求建议参考中药、天然药物中试研究指导原则进行。
8 j1 O# R$ `0 |  d& L" w: x) D    另外,在工艺研究资料中建议明确所用辅料的种类和用量,并明确包薄膜衣后的片重规格,并在说明书【规格】项予以明确。8 T4 R- K2 P, r$ y1 L
5、质量控制
. ]9 q+ o* \- E* h2 y( z2 b4 O    一般情况下,增加规格品种的质量标准按照原标准执行。但对于含有“毒性药材”的品种,若毒性药材的用量超出法定标准用量规定或属于儿童用药的情况,因存在安全性担忧,需要提供安全性试验资料。若符合法定标准用量规定,但规格改变后成型工艺对安全性是否有影响无法判断,为更好地控制产品的安全性,需要对毒性成分加强质量控制,研究增加毒性成分的含量限度或幅度。对于毒性成分明确的,要求增加含量测定或限度检查方法,并列入质量标准。明确为毒性成分的,应制订含量高限;对既是有毒成分又是有效成分的,应规定含量幅度。如:含有川乌、附子的品种,需要研究建立酯型生物碱的限量检查方法和乌头碱类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制定合理的含量范围,列入质量标准。处方中雄黄用量符合现行版药典规定的,则需针对所含的毒性成分三氧化二砷建立限量检查方法,提供研究资料,列入质量标准。若处方中含有细辛的,首先需要注意所用细辛药材是否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用药部位的要求,并对细辛药材及制剂研究建立马兜铃酸HPLC限量检查方法,并需要考虑合适取样量和最低检测限(建议不大于10ng)等问题。若不含有马兜铃酸,建议固定所用细辛品种,将马兜铃酸检查列入质量标准,并规定不得检出。若检出马兜铃酸,建议提供安全性研究资料。" Z% f1 K  V) n. O2 ~& z8 T
药典质量标准变更的:对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的品种,质量标准应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执行,如:通窍鼻炎片。/ i9 x8 ~* V: k
    对原规格质量标准中存在制成总量、制法、规格表述不规范的情况,建议按照1000个制剂单位折合处方量并规范处方、制法及规格描述,并注意与原规格日服生药量的一致性。
7 ], S  t3 Z' y! r& d6、稳定性考察- Q& h1 r0 |, V+ N' ?; B( N
    建议关注考察批次,是否为中试生产规模的样品,考察方法是室温还是加速,室温稳定性考察时间是否涵盖了申请的有效期,加速稳定性试验的时间是否支持申请的有效期,考察指标是否合理,易挥发性的有效成分是否进行了定量考察,还需要明确进行稳定性考察的拟上市包装等,并根据试验结果在说明书中明确暂定的有效期,明确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等。目前主要存在稳定性考察时间太短,进行稳定性考察的包装材料不明确、未对挥发性有效成分进行定量考察等。
4 z# e" @, Z! |8 N7、说明书
; r: N/ G( {* B+ A    对于原规格为处方药的,一般增加规格品种也应是处方药,应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的第24号令及国食药监注283号《关于印发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格式内容书写要求及撰写指导原则的通知》的相关要求修改、完善说明书和包装标签内容。( Z7 ^9 x7 u& Z- s0 t, r3 c
   功能主治应与原规格质量标准中的功能主治一致。若是属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的品种,其功能主治应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功能主治的内容一致。
/ _1 [/ I! z- z) H4 U    一般在质量标准中【注意】项的内容应放在说明书的【注意事项】中,说明书中【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项下一般表述为“尚不明确”。
5 K7 P, a& E3 F; ?# w    若是含有化学药品(维生素类除外)的中西复方制剂,说明书中必须加入警示语,并表述为:应注明本品含有化学药品X X(化学药品通用名称)。如处方中含有马来酸氯苯那敏的“鼻舒适片”及“康乐鼻炎片”,在说明书中均增加了警示语“警告: 本品含有化学药品马来酸氯苯那敏”。【禁忌】中增加了 “本品含有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其禁忌为:1.新生儿或早产儿禁用。2.癫痫患者。3.接受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的患者。4.对本品高度过敏者”。【注意事项】中增加了“本品是中西复方制剂,鉴于尚无充分的临床研究数据证实本复方制剂可以减轻或消除其中化学药品的不良反应或其他应当注意的事项,故在此列出与所含化学药品的相关内容,以提示医患在使用本品时予以关注”的内容。
0 R1 j7 D/ c$ ]6 a+ h0 @; j' u& Z    若原规格为非处方药,则增加规格品种一般按非处方药修订说明书,其功能主治(包括质量标准中的功能主治)、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内容应该与国家已经批准的非处方药的说明书内容一致,说明书的格式按非处方药的格式撰写。$ Z4 p/ }9 Q3 N) B7 U
    说明书中的其它项目:尚需关注说明书中性状、规格的规范表述。性状中除去薄膜衣后一般应与原规格除去包衣后一致。规格中应明确包薄膜衣后的片重规格,中西复方制剂的片重规格中尚需明确每片含化学药品的量,如:每片重0.4g(含马来酸氯苯那敏0.66mg)。# A, g# \3 Z. D; w
    综上,本文主要对补充申请中增加薄膜衣片规格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补充申请中的其它问题我们将继续关注,希望能对补充申请的研究和注册起到借鉴作用。
% V3 j: H3 w: `, A0 B
3 C  b' b9 o$ f  w1 G, K

( h. {' d- A  c0 P, Y& ~
% K& k7 T* z- ~+ N9 L
* I, M$ d2 T" x. W, N( ^
, }  d% n7 l! r4 M+ `

/ ^6 {7 Q, t( A9 d/ Y, F关于颗粒剂(无蔗糖)有关情况的说明
* n+ a8 X1 `# R& G- K/ H4 q国药典中发〔2008〕198号
7 S% S7 h5 A/ L更新日期: 2008年7月23日 上午11:03 ' X7 G7 k' v" m. E3 }1 [& I8 e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卫生部药品监督管理局:
1 ]7 t( k" A# T7 ~3 @3 w6 \     《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颗粒剂在规格项下标注的无蔗糖与原来的颗粒剂在名称中后缀(无糖型)属于同一品种同一剂型,今后将均依此表述。
+ o* P$ P6 H2 M7 c- {3 t- W9 X     特此说明。请相关单位在工作中参照执行。
8 r# d4 f4 V  r4 d
! U" _; m  O3 N# X二〇〇八年七月十日8 q8 L% B' v  H$ t: X" ^
; k/ R2 O1 C* n4 L; q! w) A
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检验所,总后卫生部药品仪器检验所,中国药品生物检定所,局药品审评中心,
/ o) ]* z+ \7 B$ C: C+ O      局药品认证中心,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局药品评价中心,局信息中心。
) G, T# b4 I* k% g' P
2 d; n5 _! F- k, 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静悄悄 发表于 2014-8-22 23:48:1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印发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的通知  2 `" i$ j1 Y6 p, Y
国食药监注[2011]472号  ; [& M- ~$ O+ J, U3 i# c$ }
2011年11月16日 发布  ! n9 Q& a$ i+ T0 V: ?* i

( c2 \5 d$ J2 C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i3 D6 m! ]0 s0 ^

: F9 a) u1 p3 E0 Y  为科学规范和指导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工作,保证研究质量,国家局组织制定了《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现予印发,请参照执行。: v5 z; G6 w1 @) I: x! A

( [4 L7 Z$ F" t: x! S3 |2 k
7 H* j; h+ P1 p9 U, J; h# W, E5 J) l
  附件: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
( ^( q1 T+ y& H7 @" c* v! f1 ?. }4 @4 A6 J7 A; s( F
7 ?6 n$ E, a* u1 |% u3 {! y" K7 f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7 X  Z9 Q. ~$ d! `5 z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 @. E( t. l0 ]* t7 V
/ D: R; a) B. c8 Y# [" [附件:
/ Z5 P$ k  ]& x/ T" f               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 k. S, x% l3 t- S" e
2 E  x5 G% N+ D/ @6 S3 P
                      目  录/ s3 U7 w) _5 T% J0 M/ i- q7 b- d# ^9 F

5 _, i! C! q2 y  一、概述
- s. Y3 g5 z5 f0 m6 X3 K1 S  二、基本原则及要求
) }; k& g3 O0 y/ i+ O  三、变更药品规格或包装规格
" S7 L/ N% l( I0 i) |0 w  四、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
5 ]0 T' A+ i( |& R8 W  \7 W7 q  五、变更生产工艺$ U# W$ Q4 {7 l
  六、变更药品有效期或贮藏条件
0 u3 q$ ?" ^3 v  七、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 v+ T: f: a3 G5 j) \  o9 W! a
  八、参考文献8 O: e7 y0 U- l2 {- H$ @
  九、著者
) i9 ~2 w( C) T/ }  f
8 `1 G/ Z! U0 Y' ?. y, J                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
- J% M2 Q6 I& Y& h4 P! }+ d2 I
  p5 [+ ^& W/ F  一、概述. S) J, ?; W9 ?5 @4 x8 r
  本指导原则主要用于指导申请人开展已上市中药制剂在生产、质量控制、使用等方面的变更研究。申请人应当根据其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响,进行相应的技术研究工作,在完成相关工作后,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补充申请。需要进行临床试验研究的变更申请,其临床试验研究应经过批准后实施。+ m* c" g' Z8 ~6 [
  本指导原则目前主要涉及以下项目:变更药品规格或包装规格、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变更生产工艺、变更药品有效期或贮藏条件、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变更药品生产场地等。对于其他变更,应根据其具体情况,按照本指导原则的基本原则进行相应工作。
, E" o0 k4 H" g7 o8 O  本指导原则根据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或药物吸收、利用的影响程度,将所述及的变更划分为三类:I类变更属于微小变更,其变更不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不会引起安全性、有效性的明显改变;Ⅱ类变更属于中度变更,其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有影响,但变化不大;Ⅲ类变更属于重大变更,其变更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明显改变,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可能产生明显影响。类别划分的目的是帮助申请人便于确定变更研究的内容,有效地开展变更研究,进行评估和申报。但在具体研究中,类别界限可能不是很明显,则需根据具体情况及其研究结果确定类别。
  @3 H% M! r: F& E  L' ^  由于变更情况的复杂性,申请人作为变更研究的责任主体,需根据本指导原则的基本要求,以及药品注册管理的相关规定,根据产品的特性开展研究验证工作。本指导原则仅从技术评价角度阐述对已上市中药进行变更时应考虑进行的相关研究验证工作。本指导原则中提及的各项研究工作的具体要求可参见相应的指导原则。申请人可根据品种的具体特点和基础研究情况,采用其他适宜的方法,但应对采用的方法及其可靠性进行说明。. w7 q! i. i5 B1 ]9 g) P- V$ C
  由于中药注射剂的特殊性,已上市中药注射剂的变更研究指导原则另行制定。" a, I2 C: s3 S% S' R
* l  g7 i' i5 k5 W
  二、基本原则及要求2 G' f3 e; p8 k& [$ q0 c; S+ E9 i
  (一)“必要、科学、合理”原则
% G9 z+ B- {% t8 d3 z. @4 k  已上市中药变更应体现变更的必要性、科学性、合理性。变更的提出与研究是基于对拟变更药品的了解,是以既往药品注册阶段以及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研究和数据积累为基础的。注册阶段及其前期的研究工作越系统、深入,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数据越充分,对上市后的变更研究越有帮助。因此,变更申请的研究结果应是基于对拟变更产品的了解,并与变更内容相比较而作出的科学合理判断。由于变更研究工作的主体是申请人,申请人对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产品的性质等有着全面和准确的了解,对变更的原因、程度、必要性应当明确,并对变更前后产品质量、稳定性、生物学性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及其质量可控性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通过提供的研究资料说明变更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0 c6 [" A+ U- g4 C0 A
  (二)“安全、有效及质量可控”原则
# N; A8 N1 ]) d4 V  已上市中药变更应保证其安全、有效及质量可控。申请人需要通过一定的研究工作考察和评估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的影响,具体研究工作宜根据变更的具体情况确定。' X0 e4 }& f7 A, b9 _; W
  如果质量标准对于药品质量的可控性低,难以评估变更的影响,应开展质量及质量标准研究工作,提高质量标准对药品质量的可控性。
8 O% L' w6 S# T1 e  对已上市中药的变更要充分考虑可能带来的风险,任一环节的疏漏或缺失,均可能对药品的安全、有效及质量控制产生不良影响,应加强系统研究和评估。8 z% [' }  J+ i; ]
  (三)研究用样品要求
- R9 b( {' a  B5 I+ s9 r. C  已上市中药变更的研究验证应采用中试以上规模样品。工艺有重大改变等的变更研究应采用生产规模样品。变更前后药品质量比较研究,一般采用变更前3批生产规模样品和变更后3批样品进行。变更后样品稳定性试验,一般采用3批样品进行3~6个月加速实验和长期稳定性考察,并与变更前3批生产规模样品稳定性数据进行比较。
! o: P# f4 b. w+ M& h  (四)关联变更的要求& r- Z# o; M$ _$ _1 n- R& e6 v
  变更申请可能只涉及某一种情况的变更,也可能涉及多种情况的变更。如,药品规格的变更可能伴随辅料的变更,或同时伴随药品包装材料的变更等。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指导原则将一项变更伴随或引发的其他变更称之为关联变更。% ?' _- q. M" s( G! n
  对于关联变更,研究工作应按照本指导原则中各项变更研究工作的基本思路综合考虑,并进行相关研究。由于这些变更对药品质量、安全性、有效性影响程度可能不同,故总体上需按照技术要求较高的变更类别进行研究。( v; L: g; D7 {' e% ^- m# J1 l2 E
  (五)含毒性药材制剂的要求0 [5 u) `' ]6 Q
  对于处方中含有毒性药材制剂的变更,应关注变更对药品安全性的影响,尤其应关注以下几类制剂变更的安全性,开展相关研究。(1)含大毒(剧毒)药材的制剂;(2)含有现代研究发现有严重毒性的药材的制剂;(3)含有分类为有毒药材,且为儿科用药、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的制剂;(4)含有孕妇禁用或慎用的药材,且功能主治为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的制剂。大毒药材是指国务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1988年)公布的28种毒性药材和各版《中国药典》、部颁标准、进口药材标准、地方药材标准中标注为大毒(或剧毒)的药材。有毒药材是指各版《中国药典》、部颁标准、进口药材标准、地方药材标准中标注为有毒的药材。各省(区、市)标准中药材的毒性大小分类不一致的,以毒性高的分类标准为依据。
0 j$ P8 u+ F, ]2 I/ P6 Y7 n3 p% i% p; c+ b5 C. O& e% C+ w, ^
  三、变更药品规格或包装规格
7 J7 |& p# D& y2 B' g9 _  规格是指单位制剂中或单一包装容器中药物的重量、体积或浓度等。一般地,对片剂、胶囊剂、栓剂、丸剂等的规格分别以每片、每粒、每丸的重量表示;而对颗粒剂、软膏剂、糖浆剂等的规格以单一包装容器中药物重量或体积表示。变更药品规格除上述不同剂型药品规格变更外,还可能涉及药品包装中多剂量包装、单剂量包装等包装规格的变更。涉及辅料变更的应参照辅料变更的相关要求进行。
' a' u* \- f9 @6 M: b; i5 n4 ^$ a  变更规格应有科学、合理、必要的依据,应遵循方便临床用药的原则,其规格需根据药品用法用量合理确定,一般应在其临床使用的用法用量范围内。研究工作需关注变更后药品规格与原规格药品处方、工艺、日服/用药量等方面的一致性。' ~" u2 ]/ P) C) x' W& l" r- q  J
  (一)I 类变更
6 {! X* h0 l, F- k# U  此类变更不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情形:只涉及药品包装中最小包装药品装量的改变,如颗粒剂、煎膏剂、糖浆剂、丸剂等包装规格的变更;改变片剂的片重大小,胶囊剂的装量规格等。' @% G( P! x0 ~7 P/ z- g8 ~* F
  研究工作主要依据变更后规格与原规格药品制剂处方、工艺、日服/用药量等的一致性情况进行。宜重点根据剂型特性和药物性质,选择适当的项目对变更规格后药品与原规格药品进行比较性研究。) V' a1 C- \# p8 ^3 Y1 q& U8 c
  一般需要提供以下资料:
, J8 e/ I# [6 ^. n9 e$ F  1.变更的原因,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3 g" @# [  _- Z, b$ c9 X) j
  2.如有必要,提供变更前后质量对比试验研究资料,质量研究工作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质量标准。% z* g9 P$ e# P3 {/ ~7 l
  3.变更后连续3批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x" N2 H9 I+ _% p1 J3 l0 i  f
  4.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与变更前产品稳定性情况的比较。第一种情形,如不涉及包装材质等的改变,一般可不提供;但如涉及包装容器空间大小等影响药品稳定性的因素,应提供稳定性研究资料。
/ K0 o% D( I9 j4 R" O& u  (二)Ⅲ类变更1 D7 f, h7 I  ?+ F$ l6 ^; f6 V4 b: v
  此类变更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明显改变,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可能产生明显影响,对于缓释/控释制剂,应提供药代动力学研究资料,并根据研究情况进行临床试验研究。此类药品规格变更需要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工作:1 t8 I$ r* u1 a- h0 K- h5 C
  1.变更的原因,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 q. [8 C' _$ i& w% a  f3 f
  2.必要时,提供制剂处方研究资料。9 D/ P* j* d6 F" W' ~( P7 k8 i
  3.变更前后质量对比试验研究资料,质量研究工作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质量标准。( w6 C3 u6 \+ U/ N# X( b4 ^, n# I# k
  4.变更后连续3批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 \) l' ~' H( z- U- B# O4 C% U  5.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与变更前产品稳定性情况的比较。% H  C7 ~" y4 O5 e
  6.必要时,提供相关的药理毒理研究资料。
  E- U2 |' T6 ~, f9 h8 Y% B  7.Ⅱ、Ⅲ期临床试验或生物等效性研究比较资料。+ `; S2 Y- a& e8 P: _) M( E

6 A5 h. ~8 z. A) U5 M5 d9 x# `" K7 I  四、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1 u4 ]# j, e; Y- g, W  p  g/ M
  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一般包括变更辅料种类、用量、来源、型号或级别等。
, V5 ?& n$ q9 s) b) ^  此类变更应结合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对药品的影响程度,制剂的特性等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重点考察以下方面:第一,辅料的性质。变更涉及的辅料是否会影响制剂药物溶出或释放行为,或为影响制剂体内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关键性辅料。第二,制剂的特性。对于不同特性制剂,辅料变更可能对药品质量、疗效和安全性造成不同的影响。! w  C/ C( ?# d1 T7 g
  对于使用新辅料的,应按新辅料相关要求提供研究资料,并按照Ⅲ类变更要求。
( x8 k' }5 L  l0 S9 }6 c. G7 \  (一)Ⅰ类变更
' q/ N/ x6 }  x, k9 d5 N  此类变更不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不会引起安全性、有效性的明显改变。如变更辅料来源、型号或级别;普通制剂增加或减少辅料的用量,或增加或减少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产生明显影响的辅料;固体制剂增加胃溶型薄膜包衣材料或增加制剂外观抛光材料;删除、增加或变更着色剂、芳香剂、矫味剂的种类;采用增加挥发性成分稳定性的包合材料,如β-环糊精;或使用同样功能特性的辅料替代另一种辅料,包括用玉米淀粉替代小麦淀粉,也包括用一种型号辅料替代另一种型号的相同辅料,如用微晶纤维素PH200 替代微晶纤维素PH101;起局部作用且用于完整皮肤的外用制剂中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的辅料种类或用量改变,如蜂蜡替代石蜡。但特性及功能显著不同的辅料替代,不属于此类范畴。
7 Z+ f0 n& a; P$ V: j; `  此类变更一般应符合以下要求:不属于缓控释等特殊制剂;变更的辅料为常用辅料,具有法定标准,符合辅料管理要求,且辅料变更幅度应符合各辅料允许使用范围,应尽量减少辅料用量,筛选最佳辅料用量;变更辅料来源、型号或级别,其质量控制要求不应低于原质量控制要求。% @% j+ W  Z! E; g
  此类变更情况较为复杂,无论何种变更,如果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可能产生明显影响,应按照Ⅱ类或Ⅲ类变更要求。
4 S, k, K6 |& N$ n8 ~  一般应进行以下研究验证工作或提供相关资料:% n; P2 x  Q, \0 G1 r- I6 T
  1.变更的原因,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l" j. b9 P% E0 E) C
  2.变更前后辅料相关情况及其质量标准。
+ D; v% M5 q8 c* ]  3.制剂处方研究资料。
: t# H0 R: ^# R# {4 ~9 e  4.变更所涉及的生产工艺研究与验证资料。
5 A9 Z# ]2 p8 o/ ]2 ]  5.变更前后质量对比试验研究资料,质量研究工作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质量标准。
! R3 z* B) C/ ]6 b' X* m' g$ u  6.变更后连续3批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 ~0 `  A' A( W4 A# K# Y  7.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与变更前产品稳定性情况的比较。
% a% S. z7 K  @2 a& l& l) k; D  (二)Ⅱ类变更% ^2 i& ^: b3 l) s' \: ~" n
  此类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有影响,但变化不大,如口服制剂中特性及功能显著不同的辅料替代;增加或减少可能影响药物溶解、释放或吸收、利用的辅料种类;起局部作用且用于完整皮肤的外用制剂中渗透促进剂的种类或用量改变;起局部作用且用于破损或溃烂皮肤、起全身作用的外用制剂中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的辅料种类或用量改变等。此类变更,除上述Ⅰ类变更相关工作外,应进行以下研究工作:
- {( c( t  Q# V2 F  1.根据需要,提供药理毒理试验资料。外用制剂需要提供制剂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 Z( D. B0 k8 A9 F, h8 E
  2.临床试验或生物等效性研究比较资料。其中临床试验研究进行病例数不少于100对的临床试验,用于多个病证的,每一个主要病证病例数不少于60对。
6 @+ V+ N( J4 b5 ~  (三)Ⅲ类变更8 i& ]- l6 {4 _3 C- h6 u
  此类变更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可能产生明显影响,如缓释/控释制剂中缓释材料种类或用量变更;外用制剂中增加或删除对药物吸收利用有明显影响的辅料;起局部作用且用于破损或溃烂皮肤、起全身作用的外用制剂中渗透促进剂种类或用量的改变等。对于缓释/控释制剂,应提供药代动力学研究资料,并根据其结果,进行临床试验研究。这些变更需要进行全面的研究和验证工作,包括通过药学、生物学等系列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药品质量不会产生负面影响。除上述Ⅰ类变更相关工作外,一般还应进行以下研究验证工作或提供相关资料:, p( T5 [# {' ^) I7 U* I9 y
  1.相关的药理毒理试验研究资料。外用制剂需要提供制剂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 z* n5 M' O8 E$ K
  2.Ⅱ、Ⅲ期临床试验或生物等效性研究比较资料。2 u' C) L7 ?' q' [4 P! |
* ?! |7 ~; O1 ]
  五、变更生产工艺
4 B/ F3 H" N# F1 t$ B  变更生产工艺包括变更生产工艺路线、方法、参数等,及由于变更关键生产设备所引起的以上变更。3 h3 M" ~- e' A* j% X
  生产工艺的变更可能涉及中药生产中前处理、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或制剂工艺的变更。其变更可能只涉及上述某一环节,也可能涉及多个环节,应注意对相关的变更进行相应研究。, h. C" ~7 _# b1 u
  生产工艺发生变更后,应说明具体的变更情况(包括完整的生产工艺及过程控制情况),通过分析产品特性,如处方组成、适应症、临床使用等情况,既往药品注册阶段以及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研究和积累的数据,全面分析和评估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质量及稳定性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此种变化对药物有效性、安全性方面的影响,并按照本指导原则中要求较高的变更类别进行相关工作。无菌产品生产工艺变更不应降低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  z3 K' G# K( a) }3 l
  生产设备的变更,主要通过设备变更前后的比较,评估设备变更是否导致生产工艺路线、方法或参数等的变更,是否会导致药物物质基础的变化或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
* H# Z. J: P  y9 |  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以及生产过程中影响因素众多,如影响中药材提取过程的因素较多,各因素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交互影响(这种影响一定条件下还很大),使得变更对药物的影响难以通过分析阐明,难以判断其相关研究工作应按哪类变更进行,从保证药物稳定均一、安全有效出发,在变更提取溶剂用量等工艺参数时,一般应按照Ⅲ类变更进行研究。若提供充分的研究数据证明其变化不大,可按Ⅱ类变更进行。' c- ]0 [- `! p  P3 J5 U/ {( [) S7 b
  (一)I 类变更
1 [4 a/ h/ i- z- h4 l! y  此类变更不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不会引起安全性、有效性的明显改变。如变更不含挥发性成分、热敏性成分药物的粉碎工艺(其粉碎粒度基本相同)、浓缩干燥工艺或制粒工艺(缩短受热时间或降低受热温度)等,但变更为特殊的浓缩干燥方法,如微波干燥等方法,不属于此类变更。7 h  X8 ~3 N0 P- P8 c
  此类变更一般需进行以下研究验证工作或提供相关资料:' c7 K' `5 `$ ^/ }- h8 K
  1.变更的原因,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 [: E; E) }- r" ~
  2.变更所涉及的生产工艺研究与验证资料,包括变更所涉及的生产工序质量控制指标的比较研究资料;拟变更工艺样品(3批)与原生产工艺样品(10批)质量标准中质量控制指标的比较研究,以及其他指标成分含量等的比较研究资料。
5 F' s- E0 m. g' D/ M  3.涉及质量标准改变的,提供变更前后质量标准及其相关研究资料。
; T6 s) ]. E# t6 I. O% B/ W  4.变更后连续3批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5 t6 Q4 d2 z0 V, R  r: S
  5.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与变更前产品稳定性情况的比较。
$ z0 ~! x% w- f5 D  (二)Ⅱ类变更+ h, k5 H- h0 D" G: [
  此类变更对其药用物质基础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有影响,但变化不大,包括工艺过程中一些工艺参数及工艺方法的改变,如变更含挥发性成分、热敏性成分药物的涉及受热温度、受热时间的工艺操作,应进行对比研究,如药用物质变化不大,属于Ⅱ类变更。; \$ X3 e* p- p1 J5 i, c
  此类变更可根据变更的具体情况,按照如上所述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变更前后产品进行比较研究,一般应进行以下研究验证工作或提供相关资料:. j$ m5 Q( V. w) U! u
  1.变更的原因,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 D. H2 b2 R! n" M  2.变更所涉及的生产工艺研究与验证资料。8 j. x4 j+ e7 Q$ O
  3.变更前后质量对比试验研究资料,质量研究工作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质量标准。& u8 \4 g, z# ?* n+ O& X$ S# J1 L. D
  4.变更后连续3批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J( ]! o! u) C! Q! s2 F4 C- t
  5.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与变更前产品稳定性情况的比较。
7 @  o/ t% A4 }. E2 D  6.临床试验或生物等效性研究比较资料。其中临床试验研究进行病例数不少于100对的临床试验,用于多个病证的,每一个主要病证病例数不少于60对。
( V. P+ u* r" r4 n7 g  (三)Ⅲ类变更
3 _7 H0 r$ R1 c+ \  此类变更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明显改变,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可能产生明显影响,如工艺路线改变,包括药材合并提取与分开提取的改变、提取溶媒种类的改变;工艺方法改变,包括纯化方法由醇沉改为澄清剂处理,减压干燥改为微波干燥等特殊干燥方法,对药物吸收利用有明显影响的成型工艺方法改变等;工艺参数改变,包括醇沉工艺中醇沉含醇量的改变,提取次数的改变等。7 V* @/ G& r- u# L, q5 r$ C4 i
  此类变更一般需进行全面的研究和验证工作,研究工作可按照本要求总体考虑中阐述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行,除上述Ⅱ类变更相关工作外,尚需根据需要进行相关的药理毒理试验研究,及Ⅱ、Ⅲ期临床试验或生物等效性研究。$ @  A. s. U8 i

+ y9 j- b/ X( D% j3 M9 ^  六、变更药品有效期或贮藏条件8 m$ Q3 e$ a1 a" S
  变更药品有效期或贮藏条件可能包含以下几种情况:(1)延长有效期;(2)缩短有效期;(3)严格贮藏条件;(4)放宽贮藏条件。变更可能只涉及上述某一种情况的变更,也可能涉及上述多种情况的变更。此种情况下,需注意进行各自相应的研究工作。
& d; p9 s  e8 D) s$ I+ F+ r# j2 ^/ z( |  申报的药品有效期应不超过所进行的长期稳定性试验考察时间。' d: m' M9 I1 ]1 f- f6 d9 q% e
  变更药品有效期或贮藏条件一般属于Ⅰ类变更。如果稳定性试验方案与原产品上市注册时不一致,质量控制项目和实验方法发生改变,或者生产工艺或制剂处方发生变更等,需根据变更情况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3 |" r/ u* {/ t' u! e' N1 j
  (一)延长药品有效期或放宽贮藏条件
4 k2 N+ I- y" S: A, @( z& b  这种变更是指产品生产工艺及生产质控方法、处方、质量标准、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贮藏条件等药学方面情况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且稳定性试验是按照产品上市注册时批准的稳定性试验方案进行的。对于因产品生产工艺或处方发生变更而延长药品有效期不属于此类变更的范围;对于因质量标准中质量控制项目或方法发生变更,使药品上市注册时批准的稳定性试验方案发生变化的有效期改变也不属于此类变更的范围。
. u  G; w! K& w! h  (二)缩短药品有效期或严格产品贮藏条件
4 d$ f% G1 e: F% a  这种变更不包括因生产中的意外事件或稳定性试验中出现问题而要求缩短产品有效期或严格产品贮藏条件。一般而言,通过缩短药品有效期和严格药品贮藏条件,可以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
1 C/ U" s  v. U7 u) z  此类变更主要依据稳定性考察结果,一般需进行以下研究验证工作或提供相关资料:1 J5 `6 E8 v% ^# e' N
  1.变更的原因,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5 C' T7 z  g7 O* Q8 {
  2.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与变更前条件的稳定性情况的比较。
) z. \% N: P. Y" T
3 f4 K9 z- R6 R4 Y( J! m  七、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
1 D0 [5 m8 \% ~; c  y4 G+ {  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是药品的组成部分,分为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外包装及附属物(如给药器具,药棉、干燥剂等)。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一般有以下情况,即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生产厂或供货商,变更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包括包材的类型、容器的大小和形状),变更包装系统中的附属物,变更外包装。此类变更一般属于Ⅰ类变更。4 ~( g( P: I0 Y% I: K
  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应能对保证药品质量和稳定性起到有益的作用,或至少不降低其保护作用,药物和包装材料与容器之间不得发生不良相互作用。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需注意使用符合药用要求,并已获得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注册证的材料。
4 J, V# `$ r/ s9 \" Z( ~  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对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影响一般与下述因素有关,即药品的给药途径,药品包装容器系统的特性,以及包装材料与药品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等。某些情况下,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后,药品可能仍符合质量标准的各项要求,但实际上对药品内在质量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与变更药品处方、生产工艺等所进行的研究验证工作的侧重点不完全一致。 8 t) t# P# B- B4 R4 \
  研究工作需根据药品包装材料的适用范围、包装容器系统的特性、剂型的特点、药品的给药途径等综合进行。研究工作中重点关注变更前后产品的稳定性是否受到影响,药物和包装材料、容器之间是否发生相互作用。对于以下(一)~(四)类情形,如果符合其前提条件的限制(如半固体和液体制剂中不得含有机溶剂等),一般药物和包装材料、容器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不大,稳定性研究中可以不再考察药物和包装材料、容器之间的相容性问题。而(五)类情形一般可能对药品产生较显著的影响,稳定性研究中尚需关注药物和包装材料、容器之间的相互作用。
' k( V/ Z/ @& m9 ~  (一)变更非无菌包装容器或包装材料的生产厂或供应商、变更非无菌固体制剂/原料药包装容器的大小或形状: P7 V1 t1 H# A9 c4 V2 b
  变更非无菌包装容器或包装材料的生产厂或供应商、变更非无菌固体制剂/原料药包装容器的大小或形状,其前提条件是包装材料的类型和质量标准未发生改变或更严格。
- l. X: N- f- W  此类变更需要说明变更原因,变更的具体情况,说明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y/ C+ ?9 V8 Q& J
  (二)变更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 T0 @( M  y1 s- @2 M% T
  这类变更只涉及非无菌固体制剂(如片剂、胶囊、栓剂等),非无菌半固体制剂及液体制剂(如软膏、乳膏、洗剂、口服溶液等)。其他制剂变更不属于此类变更的范畴。
2 I( d# K5 y1 p1 e1 B  此类变更应不降低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不改变原包装系统的特性(例如原包装系统具有防止儿童误打开的作用)。" c1 ]7 e, P$ X7 M5 D
  此类变更需要根据变更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研究验证工作,需重点关注变更后包装材料与变更前包装材料相比,是否具有一致或更好的防水/氧气渗透能力,或者具有较好的避光功能。" g$ p. T# s0 z4 r: H! c- S
  (三)变更非无菌液体或半固体制剂包装容器的大小或形状, a4 q8 r" y4 G! v8 X, e
  由于此项变更可能引起包装容器上部空间或表面积/体积比例的变化,可能影响产品的稳定性,研究验证工作需注意对变更前后产品稳定性进行比较。
, ?* D4 P8 {1 Y: T+ [2 }5 r  以上三类情形,一般应进行以下研究验证工作或提供相关资料:; @) {' ]1 Q, J4 A
  1.变更的原因,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7 o4 O+ h' t1 v* S
  2.变更前后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以及在已上市的同给药途径、同剂型产品中已有使用的依据。变更前后包装材料相关特性的对比数据,如对水蒸气的渗透能力、包装容器情况等。# g0 z7 J; y  h- {6 }. J
  3.变更后连续3批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P! ~8 u/ e9 q( Y; ?
  4.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与原包装药品稳定性情况的比较。
+ e/ u0 j6 m7 `  C  v( ?! ]" h8 T  (四)变更固体制剂包装系统中的干燥剂和惰性填充物% t4 U5 H8 h% L6 V
  此类变更包括在包装瓶中增加干燥剂,但不是由于原药品包装系统中产品稳定性存在问题所致。需注意所用的干燥剂应和产品可以明显区分,以避免误服用,并在包装标签中明确注明。  @9 }3 b/ g! l7 F2 ?4 u9 s$ x
  此类变更还包括在包装容器中增加或去除药棉等惰性填充物,但需注意变更后产品在运输和贮藏期间,其脆碎度以及其他相关物理性质不受影响。
. ~6 o( a$ c6 F) \7 M  此类变更需说明变更的原因、变更的具体情况,说明变更的必要性、合理性。说明所用干燥剂的组成。说明产品在贮藏和运输期间,脆碎度及相关物理性质是否发生变化。在包装标签中明确注明产品使用了干燥剂。
' w6 r, k8 y6 |, C3 c4 n4 G7 R. b  (五)对药品可能产生较显著影响的变更
( i/ K9 D$ l" K# u* r/ x9 W5 q( o  1.除(二)中提及的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改变。
! d' E# [& E5 d$ Y9 [3 h( R  2.对于无菌制剂,任何可能影响到产品无菌性能的改变及其他质控指标的改变,例如:从其他包装系统变更为预填充系统;从单剂量包装变更为多剂量包装;包装容器的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 g& |$ C: M/ i- h
  3.去除具有遮光、防潮等作用的功能性外包装。1 g7 O( e1 _. b% {9 h# l+ H
  4.包装系统中附带的给药装置或者给药系统中可能影响到产品给药剂量准确性的装置部分发生变化,例如吸入剂、气雾剂中的阀门系统。# ~  p" N7 `$ b; P( A4 r
  5.变更后包装材料在已上市的同剂型、同给药途径产品中未曾使用过,如新批准的包装材料,以及外用软膏制剂已批准的聚合物材料,在眼用软膏制剂中未曾使用过等。% X. I% ^# u+ \5 T+ u
  对药品可能产生较显著影响的变更需进行较系统的研究验证工作:
2 y% A+ F2 E5 b& M  1.变更的原因,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对于给药系统装置发生变更,需根据给药装置的特点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前后给药剂量准确性保持一致。4 n8 V  B$ m9 u$ G; M+ k) f
  2.变更前后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以及该容器或材料在已上市的同给药途径、同剂型产品中的使用情况。
% F! c6 c$ R8 e: B9 @, y+ j: p& l/ N  3.变更后连续3批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5 c0 D5 V. }; K' w  y, u4 j6 E  4.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与原包装药品稳定性情况的比较。稳定性研究中,除根据药品特点进行的各项检查外,还需关注药物和包装材料、容器之间是否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包材中是否有成分渗出或迁移至产品内,或者产品是否存在重量减少的情况等,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证明这种相互作用对药品质量、安全性的影响。- _( W' s2 E) T

+ Z/ B; }$ k$ L$ @0 `# P  八、参考文献
+ h( t% N9 I4 ^" [  1.《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国食药监注﹝2008﹞3号
5 _" l$ N. S3 A/ l* X0 l  2.《关于印发中药工艺相关问题的处理原则等5个药品审评技术标准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8﹞287号
, t3 ]* E* W+ j, o( Z( A) s# l8 n  3.《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一)》,国食药监注﹝2008﹞242号( `! u* T7 a; o" v, b: W
6 r: S( K! T8 O3 e3 q
  九、著者2 l+ Q( _5 R7 N6 @
  《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课题研究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楚琪的世界 发表于 2014-9-1 09:15:53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感觉真心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成都d老杨 发表于 2014-9-25 09:02:0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好人一生平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4-6-19 05:55 AM , Processed in 0.127162 second(s), 22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