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点敏感信息
包装水新国标出炉 菌落总数指标消失
(《北京商报》,1月9日)
即将于2015年5月起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最终稿对检测水质重要指标的菌落总数指标进行了删除。有企业人士曾指出,删除菌落总数指标是为了与包装饮用水国际标准接轨,然而一些行业观察员及营养专家却质疑称,在国内饮用水企业还无法对饮用水卫生做出完全保障,从而菌落总数屡触红线之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调整有太过超前、不符合国内饮用水实际现状之嫌。
卫生指标被删除
新国标“微生物限量”的表格显示,目前只有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两种微生物的限量及检验方法规定,而此前在该表格中出现的菌落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计数等微生物限量指标均已被删除。
国家公共二级营养师韩国芬向记者表示,在上述被删除的微生物菌落总数一项直接关乎饮用水的卫生质量。韩国芬介绍,菌落是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识别的生长物,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微生物集合而成,菌落总数通俗理解就是样本中所含菌落的总数量。该指标一般作为判定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饮用水本身就是一种单一营养素,如果菌落总数没有被限制,一旦超标就会破坏大肠内的菌群平衡,从而引发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尽管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卫生质量,但菌落总数却不再成为包装饮用水检测的硬性指标,对于该变化,国家卫计委在新国标中并未做出解释,在记者截稿前也没有做出关于该问题的回应。
删除意为与国际接轨?
实际上,菌落总数之所以被公众所熟知,与饮用水产品多次因菌落总数超标而上黑榜有关。就在2014年12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了791项瓶(桶)装饮用水不合格名单,其中菌落总数超标就是不合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有企业人士曾透露:“菌落总数并不在包装饮用水国际检测标准中,所以国内标准取消该项是迟早的事。”记者在翻阅国家卫计委于2014年2月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时也发现了国标正试图删除该指标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意图。
《征求意见稿》的编制说明中曾提到,“IBWA(国际瓶装水协会)、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日本均未对包装饮用水菌落总数提出要求;防止过度杀菌导致溴酸盐超标;控制菌落总数指标应采用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GB8537-2008保持一致。因此除降菌落总数指标”。
不过,与国际接轨的说法也遭到了一些行业观察员的质疑。“目前瓶(桶)装饮用水质量问题七成出在菌落总数,问题屡禁不止,这一次彻底删除了该指标,不就意味着饮用水合格率将大幅提升吗?可是饮用水的质量问题真的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了吗?”一位不愿署名的业内人士如此提问。
新国标考验企业自律
对于上述质疑,另一位不愿具名的饮用水行业协会会员向记者解释称,实际上有些菌落是中性的,并不代表一定是有害食品,而新国标取消菌落总数的检测并不意味着标准变宽松。例如,新国标中删除了菌落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计数等指标,但是增加了铜绿假单胞菌,保留了大肠肝菌指标,这一调整也是为了控制饮用水生产过程中溴酸盐的产生。据悉,新国标的理化指标中增加了溴酸盐这一新项目,该物质在国际上被定为2B级的潜在致癌物,是消毒后生成的副产物。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表示,虽然新国标有完善之处,但是仍然看不懂为何要删除菌落总数这一项。“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每一次抽检报告中,菌落总数都是重灾区,虽然超标的后果有轻有重,但是反映的都是饮用水生产企业自律性较差,饮用水基本卫生堪忧。为了与国际标准接轨,或者为了降低溴酸盐含量,新的国家标准可以适度调整菌落总数检测指标标准,但是彻底取消该指标等于再次降低了企业违规的门槛。”
另一位水企人士向记者坦言,对一家操作规范的企业而言,企业标准应严格于国家统一标准甚至是国际标准,即便取消菌落总数指标,也不应出现超标的现象。但现实中,仍有众多企业远远做不到这一点。
二、省内舆情
1、江西“双飞人”反诉法国“双飞人” 广东21家医药企业成被告
(《羊城晚报》,1月9日)
法国HARIBO RICQLES-ZAN(法国利佳制药厂)1838年研制出的利佳薄荷水,在197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香港、澳门市场,并在香港注册中文商标为“双飞人”。然而,“双飞人”药水在2014年进入内地市场时不得不更名为利佳薄荷水。原因是“双飞人”商标已被江西一家药企在1999年抢注成功。不过,该药企仍以商标侵权为由对法国利佳薄荷水在华经营提起诉讼,将包括法国利佳薄荷水在广东的总经销商广州医药有限公司在内的21家广东省内进口商、药店、医药公司告上法庭。1月5日,法国利佳制药厂在广州正式公开回应侵权诉讼一案。
“双飞人”商标内地遭抢注
法国利佳薄荷水功效为预防腹泻、蚊虫叮咬以及灼伤和晕车等,于1970年正式在香港注册“双飞人”商标。其包装和商标的设计为含有“RICQLES”文字及“双天使手捧药瓶”的图形。
然而,从1999年开始,江西双飞人制药(中国)有限公司就在中国内地注册了“双飞人”商标,同时连“RICQLES”文字及类似于“双天使手捧药瓶”的图形也一并成功抢注。
江西双飞人官网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04年,其主打产品双飞人爽水从外包装看,与香港“双飞人”药水十分相似,主要功效标示为“防蚊驱蚊、止痒消肿、消暑降温……”
法国“双飞人”成被告
由于商标遭到抢注,香港“双飞人”一直未能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直到2014年5月正式登陆中国市场。进入中国内地后该产品正式更名为“利佳薄荷水”,取消使用“双天使手捧药瓶”的图形。不过,此举引起江西“双飞人”的强烈反应。
2014年10月21日,江西“双飞人”向江西省宜春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江西省药帮国药堂有限公司、法国利佳薄荷水的进口商广州赖特斯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广州医药有限公司及19家广东省内药店或医药公司侵权。起诉的侵权事由为:利佳薄荷水的外包装侵犯江西双飞人爽水的立体商标权,以及利佳薄荷水在宣传时引用说明“双飞人”商标历史溯源的文字构成不正当竞争。
此外,江西“双飞人”同时向宜春中院申请了禁止令,要求所有被告停止生产、销售利佳薄荷水。随后,宜春中院查封冻结了广州赖特斯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和广州医药有限公司约300万元的账户资金。
“对手企图通过诉讼将正宗法国利佳薄荷水从各大零售渠道下架。”香港全球药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伦洪楷回应称,“法国利佳薄荷水拥有完备资质和注册备案,也已在中国合法取得商标注册和外包装专利和版权,不惧怕对手的恶意攻击和起诉。”
2、中山市端掉一无证加工豆制品窝点
(《南方都市报》,1月9日)
近日,中山市小榄镇食安办接到社区巡查员举报,其辖区内存有一处无证豆制品加工黑窝点。该镇食安办遂立即组织镇食品药品监督所、社区城管、流管办等部门进行突击检查。据介绍,检查发现,涉案人员李某在未取得营业执照及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非法从事豆制品加工销售。黑窝点加工环境简陋、卫生条件极差,执法人员现场收缴豆制品原料和成品、加工工具一批,拆除生产线1条。
3、山西醋业五大品牌就广东《消费者报道》相关报道发布联合声明
(《三晋都市报》,1月9日)
广东《消费者报道》2015年1月5日在其官网发布的“山西醋业五大品牌未达新标准”的不实报道,经网络转载传播已造成社会不良反响,为此山西醋业五大品牌支柱企业联名发表声明。
4、深圳盐田口岸进口冻肉量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国门时报》,1月8日)
深圳盐田口岸是全国进口肉类四大口岸之一,冻肉进口量占深圳地区进口总量的95%以上,涉及品种涵盖禽、猪、牛、羊、鹿肉在内的全部5个大类,产品销往全国60%以上地区。
2014年,在禽流感疫情严重、海关关税上升、市场价格低迷的外部环境下,盐田口岸进口冻肉量仍创下历史新高,累计35.8万吨,货值7.1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0.57%和3.51%。深圳盐田检验检疫局严守安全底线,同时提供优质服务,有效保障了“盐田进口”冻肉的口碑和便捷的通关环境。
该局全年共检出不合格冻肉产品127批,不合格率同比翻两番。其中107批属标签标识或国外官方卫生证书不符合要求,4批腐烂变质,3批检出微生物致病菌,另有3批分属检出违禁兽药、未获准入及夹带未申报。以上不合格产品均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防止了不合格冻肉产品流入国内市场。其中退运12批,涉及重量220.4吨;销毁6批,涉及重量81.9吨;经技术整改或无害化处理后合格入境的109批,涉及重量2563.6吨。
三、聚焦家禽集中屠宰
东莞塘厦所有活禽档口停市
(《广州日报》,1月8日)
有人闻“鸡”色变,有人斗胆“尝鲜”。塘厦一男性患者被确诊感染H7N9流感病毒后,7-9日,塘厦全镇活禽档被要求停市3天,其中距离患者最近的沙湖市场活禽档被责令休市一周。记者7日走访该镇农贸市场得知,全部活禽档口已歇业停市,只有少量光鸡出售,尽管少人问津,但还有一些市民斗胆“尝鲜”。
市场仍有少量光鸡出售
戴某和妻儿平时租住在塘厦沙湖综合市场附近,记者7日在其住处只遇到戴某妻子的姐姐钟女士。钟女士称,戴某目前情况仍比较严重,需要靠呼吸机吸氧维持生命。
据沙湖社区负责人介绍,社区5日晚上接到政府相关部门电话通报,当即派出消防车及相关人员关闭所有店面,对市场进行了全面消毒。
尽管各个市场被要求暂停销售活禽,但有些市场仍有少许宰杀好的光鸡光鸭销售。东浦市场售卖光鸡的档主告诉记者,虽然活禽停售,卖光鸡的档口也少了,但是光鸡的价格“不升反降”,“每斤8元左右,往日9.5元都可以卖出去。你不敢吃,我也卖不出去呀。”一位卖光鸡的阿姨无奈地说。
政府通报:60名密切接触者暂无发热症状
昨天下午,塘厦镇政府对该镇发现一起人感染H7N9流感病例的情况进行了通报。通报称,1月5日下午,塘厦镇接市疾控中心通报1月4日由塘厦医院转到市人民医院的重症肺炎患者疑似感染H7N9流感。
6日15时30分,经省疾控中心监测确认,该病例为人感染H7N9流感。患者戴某,男,36岁,广西柳州人,现住塘厦镇沙湖社区。目前患者病情危重,在东莞市的定点医院收治住院。60名与该患者密切接触者,经塘厦医院检查监测,目前情况均良好,没有发热症状。
目前,塘厦镇迅速启动H7N9型流感防治应急预案,要求各有关单位重点加强对禽类养殖和经营场所、医疗卫生单位和“农家乐”类餐饮场所进行消毒工作,确定塘厦医院作为镇内定点收治医院,统一收治疑似发热病人,对于有禽类接触史的流感样病例和肺炎病例、重症呼吸道感染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立即采集相关标本送检。
此外,沙湖社区农贸市场1月6日休市一天,活禽休市一周,其他各社区辖区内活禽交易市场自1月7日起休市3天,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同时,该镇财政分局还准备了50万元应急专项资金,以购买应急物资。
四、国内动态
1、北京食品安全监管办法实施 食品经营生产三级监管
(《北京商报》,1月8日)
今年1月1日起,《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将食品生产经营者按照三个级别进行监管。分级依据主要是经营者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高低,并综合考虑上一年监测数据、消费者群体规模、致害程度、召回情况和被投诉举报情况等。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级别评定工作按年度进行,原则上每年12月底进行重新评定。
2、同仁堂汪氏百花品牌蜂蜜检出微量重金属元素
(新浪网,1月8日)
1月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30款蜂蜜商品比较试验结果》,结果显示TRT同仁堂、汪氏和百花品牌少量蜂蜜样品检出微量重金属元素镉、铬。此外,标称“有机蜂场”的洋槐蜂蜜和枣花蜂蜜样品的脯氨酸含量检测值小于20mg/kg,远远低于正常蜂蜜中脯氨酸含量。
3、福建加大治理“餐桌污染”力度 38家食品生产企业被停产
(《海峡都市报》,1月8日)
7日,福建省食药监局盘点了去年一年治理“餐桌污染”时发现的问题。截至2014年年底,福建省共检查各类食品生产企业7632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932家,责令整改604家,责令停产38家,立案查处214起。
4、福建福州水果店员工就餐10人中毒送医 疑吃熏鱼中毒
(《海峡都市报》,1月8日)
6日,福州市仓山区观井路一水果店员工在店里就餐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7日,记者从医院了解到,经救治,10名中毒者均无生命危险,其中7人出院,2人住院,1人仍在ICU病房抢救。两名住院的工人接受采访时表示,前天午餐吃了熏鱼、木耳等菜品,他们怀疑有毒物质出自熏鱼。目前,福州市食药监局、仓山刑侦大队已介入调查。
5、湖北房县18个乡镇设食安委实现监管网络全覆盖
(《中国食品安全报》,1月8日)
近日,记者从湖北省房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房县18个乡镇全部成立了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全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实现了全覆盖。
房县乡镇食安委由乡镇政府“一把手”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食品药品监管所、派出所、卫生院、中心学校、农技服务中心、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并细化工作职责,建立协作机制。乡镇食安委的职责为宣传、贯彻国家有关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省市县相关政策;制定本乡镇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方案,并组织开展联合治理;及时上报辖区内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督促有关部门和人员落实食品药品安全责任;积极配合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协调本辖区各单位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事故的调查处理和应急救援工作等。
乡镇食安委的成立,强化了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完善了领导机制和保障机制,增强了监管合力,将有力保障农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
五、环球视野
1、澳大利亚80人吃中餐后食物中毒
(食品伙伴网,1月9日)
据外媒报道,周末约80人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Springwood的一家中餐馆用餐后,出现了疑似沙门氏菌感染的症状。其中一些人仍在医院治疗。目前昆士兰州卫生部门已展开调查。该餐馆临时关闭。Metro South公共卫生部正在对患者进行采样和调查。洛根(Logan)市政厅的一名发言人说,在调查进行时,这间餐厅已经被临时关闭,以确保没有进一步的风险。市政厅和Metro South公共卫生部说,关闭这间餐厅并不意味着将责任归咎于这间餐厅,因为该餐厅也可能被提供了受到污染的食品。
社交媒体评论认为,餐馆出售的虾和油炸冰淇淋等食物可能是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但官员强调,这种猜测是无益的。
2、惊现蟋蟀 日本朝日集团召回逾10万袋婴儿食品
(新华网,1月9日)
日本朝日集团控股株式会社8日宣布,召回超过10万袋婴儿食品,原因是其中一袋内发现虫子。
朝日说,旗下公司将召回大约12万袋婴儿食品。这种食品是肉和土豆的混合物,其中一袋中发现蟋蟀。婴儿食品品牌和光堂上月底接到投诉,一名顾客在东京附近买到这袋受污婴儿食品,内含昆虫据称长7.4毫米。朝日说,不清楚污染是否发生在生产过程中,但仍决定召回产品。和光堂在声明中说:“我们为引起麻烦和恐慌向我们的顾客致以深深歉意。”
3、香港食安中心公布两个不合格的樽装腐乳样本
(香港食安中心,1月8日)
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中心)7日公布,两款樽装腐乳受致病菌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市民应停止食用,业界如有售卖受影响批次的产品,亦应立即停止出售。
产品的资料如下:(一)产品名称金誉腐乳(辣),来源地香港
(二)产品名称:珠江桥牌辣腐乳,来源地中国,批次:SZ140235。
中心发言人说:“中心透过恒常食物监察计划,从沙田一间超级市场抽取了金誉腐乳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样本每克含一百三十万个蜡样芽胞杆菌。另外,中心跟进调查上月一个不合格的珠江桥牌辣腐乳样本时,在进口商/分销商的办事处抽取了另一批次的同款产品进行化验,结果显示,该样本每克含二十八万个蜡样芽胞杆菌。”
根据《食品微生物含量指引》,每克即食食品含超过十万个蜡样芽孢杆菌,可能危害食用者的健康或不宜供人食用。
发言人说:“就金誉牌的样本,中心会通知涉事商户有关化验结果、指令该店铺停售有问题食品,及追查有关食物的来源和分销情况,并会向生产商了解事件。至于珠江桥牌的样本,中心会通知该进口商/分销商有关化验结果、指令停售受影响批次的产品和进行回收。中心正追查有关食物的分销情况。”
蜡样芽胞杆菌普遍存在于环境中。如制作或贮存食品的过程欠缺 生,可引致该菌繁殖。进食含过量蜡样芽胞杆菌的食物,可能引致肠胃不适,例如呕吐及腹泻。
发言人说:“如市民曾购买并存有上述批次的产品,应立即停止食用,如食用上述产品后不适,应尽快求医。”
中心会知会本地业界,并会继续跟进调查和采取适当行动。
4、美国Petco公司下架所有中国宠物食品
(食品伙伴网,1月8日)
据外媒报道,1月5日美国宠物零售巨头Petco称,因担忧从中国进口的宠物食品可能导致宠物生病,该公司将全美各地商店中剩余的中国进口宠物食品全部下架。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通过调查过去7年中4800多例的宠物疾病,以及1000多起狗死亡的案例,将原因追溯到中国进口的宠物食品上。他们认为,宠物吃了中国生产的鸡肉、鸭肉或甘薯食品以后患病或死亡,但是尚未找出这些食品导致宠物患病的原因。
在广大客户的关注和要求下,Petco开始把所有中国制造的宠物食品下架。中国的宠物食品是一些宠物零售商的热销产品,约占3000万美元的年销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