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医生必知:药物不良反应与过敏反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北京-丹丹 发表于 2014-3-20 12:2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 消化系统反应

. ^2 G0 D( |: e0 V( o
  毒副反应中比较多见的是胃肠道反应。一些对胃肠道粘膜或迷走神经感受器有刺激作用的药物都可引起恶心、呕吐。

3 I( x4 l" w* C3 G
  硫酸亚铁、抗酸药、吡喹酮、硝硫氰胺(7505)、林可霉素(洁霉素)、克林霉素(氯洁霉素)、丙戊酸钠(抗癫灵)、氨茶碱等都可引起恶心、呕吐、偶致腹泻。吡喹酮尚可引起口腔溃疡、便血等。
' }/ p3 _) a1 u: d1 T' C9 Q
  细胞分裂抑制剂如烷化剂氮芥等、氟尿嘧啶(5-FU)、甲氢蝶呤,可引起消化道粘膜损害,出现口干、舌痛、口腔痛(进食时)、吸收不良、腹痛、便血、恶心、呕吐等。服用大剂量四环素族药物亦可引起类似不良反应。

) }& K/ a- P" x- T  E
  阿司匹林、水杨酸钠、吲哚美辛、保泰松、羟保泰松、甲灭酸、氟灾酸、乙醇、咖啡因、呋噻米(速尿)、依他尼酸、甲苯磺丁脲(D-860)、利血平、吡喹酮、维生素D等均可诱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导致出血。吲哚美辛、甲苯碘丁脲且可引起穿孔。吡罗昔康(炎痛喜康)亦可诱发消化道溃疡及出血。长期服糖皮质激素可诱发或加剧消化性溃疡,引起出血、穿孔。

7 _5 V& p( m; n/ b0 o* E
  氯丙嗪类、两米嗪、阿米替林、氯氮平、多虑平、抗组胺药、阿托品、东莨菪碱、苯海索、开马君、神经节阻滞降压药(如美加明、安血定等)均可引起肠蠕动减慢甚至肠麻痹。氯丙嗪类、阿米替林、氯氮平、多塞平等对50岁以上精神病人以及有肠胃功能紊乱者,尤易诱发肠麻痹,甚至肠坏死。
& z: }( J0 b. A1 q# }5 F. v
  苯乙双胍、胍生、利血平、普萘洛尔(心得安)、依他尼酸、新斯的明、酶抑宁等可引起腹泻。林可霉素与克林霉素亦可引起腹泻,林可霉素偶可引起严重腹泻,临床表现类似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有发热、腹胀、腹痛、便中带脓血粘液、白细胞升高等。
$ A1 o# b% H& E. Y4 Y
  2 肝脏毒性反应

( j8 a, H. S$ s$ K1 j
  氯丙嗪可引起黄疸(发生率1%~8%),一般能于停药1~2月后恢复,极少数死于肝功能衰竭。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氯拉嗪等亦能引起类似的肝损害,但较少见(发生率小于1%)。地西泮、氯氟、甲丙氨酯等偶亦可引起黄疸。
$ d+ F7 z7 [& \: f3 Y0 G
  苯妥英钠、扑米酮、三甲双酮等均偶可导致肝损害,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兼有碱性磷酸酶升高。
9 Y( N: W+ |' a( `2 k& t/ {
  丙戊酸钠有时出现肝脏毒性,碱性磷酸酶及氨基转移酶升高,国外有致死的报道,多数死亡发生于儿童。
1 B2 B* O7 \$ I2 E5 B& d
  大剂量保泰松可引致肝损害,产生肝炎、黄疸,可由于继发肝硬化而致死。
" w, t  @" O( [! y) x4 _6 ]
  特异体质病人大量应用水杨酸类可导致肝损害,呈现肝肿大,碱性磷酸酶及氨基转移酶升高、肝脂肪变性等。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的血浆浓度如超过300μg/ml时能严重损害肝脏;如与乙醇同时应用,则对肝脏的损伤更严重。
2 }# m" l& [! h+ F; K) x6 a
  甲多巴亦能引起肝损害(发生率1%~3%),国外有因此致死的报告。长期应用此药,可导致肝硬化。
6 k; w+ |: A( m+ i: S5 W  f8 Q
  奎尼丁、胺碘酮(乙胺碘呋酮)均可导致肝损害。前者平均服药2周后即可出现肝功能不正常。
9 X% \, K4 K- X. T7 F* @
  烟酸大量长期使用可引起黄疸与氨基转移酶升高。氯员丁酯(安妥明)久用后约有1%的病人的氨基转移酶上升,但停药后多能恢复。
8 y& k" u- ^# y( s% L3 |
  同化激素如甲睾酮、去氧甲睾酮、苯丙酸诺龙等均有诱发胆汁淤积型黄疸的可能。

$ [- Z: r; K" h
  氯磺丙脲可诱发黄疸。
+ u4 A* S  ?2 Q, ^" ]) n, T
  依托红霉素(无味红霉素)能引起混合型或胆汁淤积型肝损害,其发生率约5%~10%。氯霉素偶可引起肝细胞毒型黄疸及肝脂肪浸润,多见于成人。

5 ^8 _: Z1 m$ |( k/ u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也可导致胆汁淤积型黄疸,停药后大都能恢复。
  j/ y, s1 F7 `4 U7 N) j6 ^4 R
  各种磺胺药都可引起黄疸。
4 z: S& [) U# Q: m! |& Y
  异烟肼的黄疸发生率约为0.1%~1%,50岁以上病人较多见。利福平可致混合型黄疸,发生率可达5%~7%,与异烟肼合用时对肝脏毒性尤大。对氨水杨酸的黄疸发生率约0.3%~5%,肝损害属于混合型,合用异烟肼时所致损害尤为严重。吡嗪酰胺可引起肝炎、肝坏死,甚至导致死亡。

' J6 c% ~4 Y, }3 x! v! ]
  氨苯砜是砜类中最常引起黄疸的药物,发生率约为2%~5%。

* A/ z- S% z* k! @3 ^# a8 P! I
  氯喹偶可致肝细胞毒型黄疸,并可引起肝细胞坏死。伯氨喹、阿的平等较大剂量时或对敏感的新生儿可引起溶血及黄疸。血防八四六(六氯对二甲苯)偶可致中毒性肝炎及溶血性黄疸。锑剂(酒石酸锑钾、锑-273等)可引起肝肿大、肝区痛、黄疸、氨基转移酶升高,剂量大时可产生急性肝炎,严重者有黄疸加深、腹水、肝萎缩、弥散性出血、昏迷等。硝硫氰胺(7505)亦可致肝损害,出现黄疸、肝功减退。

# m- X# t! [  l4 I" G0 ]/ b
  多数抗肿瘤药都有肝毒性,例如甲氢蝶呤可引起肝细胞毒型黄疸,长期应用导致肝硬化。巯嘌呤(6-MP)甚易引起黄疸,发生率达10%~40%。氮芥类均有程度不同的肝毒性。放线霉素D、丝裂霉素C、光神霉素等可导致中度或重度肝损害。门冬酰胺酶可引起肝细胞脂肪浸润。

: d. k4 J( w& @9 R3 e# K3 m
  糖皮质激素长期大量应用亦可能引起肝细胞脂肪浸润。

( g; ~0 i: k, l/ z: r$ ~$ o" ?
  氨基丁三醇(THAM)曾引起新生儿严重出血性肝坏死。
( D$ B7 h4 {: x/ H0 B/ J
  别嘌呤醇可致胆汁淤积型黄疸。
; l% _; t! i; r8 r/ }/ ~
  长期大剂量应用硫唑嘌呤,黄疸发生率可高达10%~40%。

. B0 `7 q- P# _
  3 泌尿系统反应
! l: \7 C0 l2 V) _9 t% [9 v
  抗生素中以卡那霉素、新霉素、杆菌肽、多粘菌素B对肾脏的毒性较显着。卡那霉素可引起蛋白尿、血尿等,长期或大剂量应用可使肾功能减退。卡那霉素对肾脏的反应在老年病人中较多见。新霉素用药早期出现蛋白尿和管型尿,尿中有红、白细胞,以后可出现氮质血症、少尿、尿毒症,病理切片显示肾小管变性坏死及细胞浸润。局部伤口应用新霉素也可引起尿毒症。杆菌肽的临床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糖尿、尿素氮增高、肾功能减退等,受损害最显着的是肾小管。多粘菌素B大剂量时可造成肾小管坏死,临床表现为肾小管和肾小球功能减退,出现蛋白尿、管型尿、血尿。庆大霉素的肾脏毒性比卡那霉素小,病人仅在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时出现蛋白尿、管型尿及血尿,而且是可逆的。链霉素对肾脏可发生轻度的损害,如出现蛋白尿及管型床,个别病人肾功能有所减退等,但停药后一般即可恢复。紫霉素可引起蛋白尿,肾功能减退。头孢菌素类毒性较低,但在过大剂量时亦可损害肾脏,尤其是头孢噻啶(先锋霉素Ⅱ),在国外报道的一组7,000例中,约0.5%发生程度不一的肾损害,严重者可引起肾小管坏死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万古霉素在用量较大或疗程较长时,可出现蛋白尿、进行性氮质血症。二性霉素B可引起肾小管坏死、基底膜增厚。
! e3 ]; D; x) d7 R  b* U: Z0 x# q
  一部分磺胺药(如磺胺甲嘧啶、磺胺甲恶唑等)因乙酰化结晶产物沉积而引起血尿、疼痛、尿闭等,还可因此而导致肾小管病变或间质性肾炎。增效磺胺复方剂(如复方新诺明)亦可因结晶沉积而导致肾功能损害。

  E' c( s$ ?4 I, A
  滥用非那西丁以及由它配成的解热镇痛成药,可产生慢性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对乙酰氨基酚亦有类似反应。保泰松、氟灭酸、甲灭酸偶可引起血尿、蛋白尿及肾小管坏死。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可引起水肿。吡罗昔康可致血尿。
! O% E+ i4 V6 `, r
  有机汞剂(如汞撒利)可致肾小管变性坏死,甚至因肾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酒石酸锑钾可引起蛋白尿及管型尿。大量应用铋剂偶可致急性肾衰竭。

- q& o& m" @, f. i" F3 n2 G
  巴比妥类可产生肾小管损害。
+ j: n9 l4 s( }  y0 ]
  大量静滴对氨水杨酸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9 Z6 V% {+ ?1 E  K4 X
  抗肿瘤药自消安、苯丁酸氮芥亦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 W  \0 B, i: k) s7 e* i
  血管收缩药去甲肾上腺素、甲氧明、去氧肾上腺素等可因产生肾血管痉挛而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或无尿。

8 z* q* Z: I, B2 c: e( c: T
  利福平可引起急性尿路过敏症状(肾绞痛、尿闭、膀胱刺激症状等)。
' X, `; F( `' Z* Z$ ]& i
  双异丙吡胺可致排尿困难,尿潴留。西咪替丁能引起肾功减退、急性间质性肾炎。

# w+ u" X7 O/ A& I& C
  甲氧氟烷可引起肾功能损害。糖皮质激素、促皮质素、甲睾酮、苯丙酸诺龙、丙酸睾酮、黄体酮、口服避孕药等因引起钠、水潴留而产生浮肿。

7 c$ V$ m. C2 c5 [
  4 神经系统反应
) [! o9 {5 U0 _& D. t1 m: s7 ^
  氯丙嗪及其衍生物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有人统计其发生频率为:氯丙嗪35%,奋乃静36%,三氟丙嗪36%,甲哌氯丙嗪43%,氟奋乃静52%,三氟啦嗪60%。此外,利血平、氟哌啶醇、五氟利多、甲多巴、左多巴、碳酸锂、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胃复安)、吡罗昔康等亦可致锥体外系反应。

+ V  [  f' x' a, Z# y. S$ f4 _
  异烟肼、巴比妥类、甲丙氨酯、氯氮、格鲁米特可诱发惊厥。
! z5 n4 g7 o, V; Z
  糖皮质激素、阿的平、氯喹、地卡因、甲氨蝶呤等可引起癫痫发作,萘啶酸可使癫痫发作加重。
. z8 ]! F9 k2 i4 K8 B2 F7 p
  乙醇、巴比妥类、甲丙氨酯、氯氮、地西泮、格鲁米特、氯丙嗪、奋乃静、苯妥英钠、丙米嗪、氟尿嘧啶等均可引起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复视。

  G" S  z4 m) @0 G# R% j: h
  硝硫氰胺可引起头痛、眩晕、失眠、多梦、共济失调等。吡喹酮可致头痛、头晕、失眠、乏力、走路有飘浮感,偶可引起癫痫发作。
0 _% U+ B% {7 t1 D8 l- @
  强痛定可引起头痛、头晕、眩晕、眼花、黄视、乏力、全身发麻、发抖等。
3 W. r3 H8 `0 y8 d
  白消安、哌哔嗪(驱蛔灵)、碳酸锂、三甲双酮、青霉胺等可致肌无力。
# i5 R+ _1 o. U3 F
  利血平、氯丙嗪类、美加明、阿的平等能引起精神抑郁,国内曾有服利血平导致病人自杀的报道。服中枢兴奋剂如咖啡因、氨茶碱、麻黄碱类等过多可引起焦虑情绪、精神不安、失眠。大量使用异烟肼亦可导致兴奋不安、幻听幻视等症状。
; _) O7 ^9 P0 q4 @: s+ o
  糖皮质激素可产生情绪欣快,常伴有精神兴奋和失眠。

8 F' h* C1 R' N. U( n3 i' a5 {$ {4 d9 q" n
  大剂量溴剂、巴比妥类、水含氯醛等可引起精神错乱。
8 G- J$ ]5 N' Z) t
  吡拉西坦(脑复康)可致精神运动性兴奋。
6 y' z) S3 `) S1 a* }3 B0 z2 _
  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可引起急性颅内血压升高、血管剧烈收缩而导致脑血管意外。异烟肼、呋喃唑酮(痢特灵)、呋喃妥因、链霉素、卡那霉素、他巴唑、甲硝唑、吲哚美辛、肼苯哒嗪、长春新碱等可诱发周围神经炎。
0 T( p9 ~7 d7 O
  氯霉素内用可致视神经炎,其中有些病例因视神经萎缩而失明。异烟肼、乙胺丁醇久用亦可引起视神经炎。

" g( ^* i. C/ C$ D' u3 T3 x% y
  长期滴用糖皮质激素眼药水可诱发青光眼和白内障。
$ t( ~% g0 u9 z( G4 U* ^7 |' J" [2 h
  长期应用氯喹可引起眼部病变,较严重的是视网膜退行性色素变性,黄斑区细小点状色素沉着,视力消退,最后导致失明。
. b& S+ Q: l: G- ~6 S* K' p
  山道年、三甲双酮可诱发黄视症。

; ]: a* a1 i9 S8 q: g. [6 f
  喹碘方、扑米酮长期或大量使用可产生眼部症状如眼球震颤、双侧瞳孔大小不一及调节失常等。
3 y8 m! c: t+ R% U8 @# x5 l
  引起听神经障碍者主要为耳毒性抗生素及奎宁、氯喹、水杨酸类、依他尼酸等。双氢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妥布霉素等对耳蜗神经可造成损害,产生听力减退或耳聋,老年病例尤易发生。此种损害是进行性而不可逆的,有时在停止用药后仍可继续加重,因此在应用此类抗生素时应特别慎重。链霉素、庆大霉素主要损害前庭神经,产生眩晕和平衡失调,一般是暂时性的,对听力的影响比双氢链霉素小。奎宁、氯喹可引起耳鸣、暂时性耳聋,且可通过胎盘使胎儿耳聋,孕妇忌用。水杨酸类中以水杨酸钠的耳毒反应较显着,症状为耳鸣、听力暂时减退、眩晕。依他尼酸钠耳毒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且可产生永久性耳聋。呋塞米亦有一定的耳毒性。

7 I1 U! u! w7 q* e/ h( r, }* `. B. l
  5 造血系统反应

1 G/ M! `7 ^' s, ]6 }6 V% T9 [4 e+ a
  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巯嘌呤、白消安、环磷酰胺等)、氯霉素、有机胂剂等均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氯氮、甲丙氨酯、氯丙嗪、苯妥英钠、三甲双酮、卡马西平、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氯喹、阿的平、海群生、甲苯磺丁脲等偶亦可引起。氯霉素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与剂量大小无关,且为不可逆性,死亡率较高。
! R! ^6 r8 }, b9 k9 b
  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9 Q+ Z' {* x2 C/ V( ~' Q/ M
  苯妥英钠、氯氮、氯丙嗪、非那西丁、保泰松、吲哚美辛、甲灭酸、氟灭酸、奎尼丁、甲多巴、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维生素K、青霉素、链霉素、头孢噻吩、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氨苯砜、氯喹、阿的平、伯氨喹、血防八四六、磺胺类、呋喃类、萘啶酸等可致溶血性贫血。
1 x% ]' B3 K4 D7 X; r
  长期使用抗癫痫药苯妥英钠、扑米酮、苯巴比妥以及抗肿瘤药甲氨蝶呤、巯嘌呤、阿糖胞苷、氟尿嘧啶、羟基脲以及阿司匹林等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长期大量服用乙胺嘧啶亦偶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 w8 s6 Q3 K8 [. M5 y
  氯霉素、锑剂、磺胺类、氨基比林、安乃近、复方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异烟肼、丙基硫氧嘧啶、甲基硫氧嘧啶、氯氮平等均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其中以氯霉素最多见。此外,氯丙嗪、对氨基水杨酸、苯海拉明、苯妥英钠、阿司匹林、氢氯噻嗪、奎尼丁、伯氨喹、乙胺嘧啶等偶亦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症。
; [0 ~' r" f3 V
  西咪替丁、谷丙胺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4 P) }# F+ m: S3 K+ K  ?: X, }# K
  抗肿瘤药因抑制骨髓功能而导致血小板减少,其中以阿糖胞苷较多见,其次为环磷酰胺、白消安、甲氨蝶呤、巯嘌呤,再次为长春新碱。氯噻嗪类亦可引起,但发病较慢,程度较轻。长期应用雌激素也可产生血小板减少。偶尔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尚有:奎尼丁、氯喹、奎宁、乙胺嘧啶、磺胺类、氯霉素、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类、红霉素、对氨基水杨酸、利福平、水杨酸钠、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安乃近、呋塞米(速尿)、螺内酯、甲苯磺丁脲、巴比妥类、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甲丙氨酯、安妥明、双嘧达莫等。
4 B; h- _/ q3 h! d0 |
  洋地黄、肾上腺素、樟脑、非那西丁等可引起白细胞增多,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增多。

; c6 _% f) X% z' K
  6 循环系统反应

$ S; m( E; h8 W6 U% M
  过量使用强心甙类常引起心律失常,严重时可致死。奎尼丁可致心力衰竭。胺碘酮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静注普鲁卡因胺可引起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室性停搏。钾在治疗过程中常产生严重的心律失常,临床上呈现阿-斯氏综合征,为其致死原因。

% @+ r( k2 Z) y  g, u% A
  注射肾上腺素可因血压突升而致脑溢血,还可引起心律失常及心绞痛。静滴高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可产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偶见心肌炎。异丙肾上腺素可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以及心绞痛。麻黄碱、苯丙胺、去氧肾上腺素、多巴胺、酚妥拉明可引起心律不齐。
9 F+ A  C! {( ~1 G
  口服维拉帕米(异搏定)可引起阿-斯综合征致死。
2 Q7 B5 c: H7 [2 Y" \3 g: h
  新斯的明可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乃至休克。

2 x1 h, B, K7 M
  利血平可致窦性心动过缓,长期应用可致心力衰竭。肼苯哒嗪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心绞痛。

$ _6 T. k% b: g, ~
  静脉滴注黄连素可导致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 X3 R& m6 ?2 t/ h( T6 D: W5 I6 _) K
  乙胺嗪偶可产生心肌损害、室性早搏。氯喹可因窦房结抑制引起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致阿-斯综合征。扑疟喹可致虚脱、室性异位搏动、房室传导阻滞。

# c- F, x- \6 \
  快速静注氨茶碱可使血压突降、心脏停搏而死。
0 _/ d7 e4 Y. R
  钙剂静注大量可引起室性早搏、心室颤动以至停搏。

" N: q; D& M. c; z
  正定霉素及阿霉素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心肌缺血,个别病例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苯妥英钠偶可致心力衰竭。
( O& f3 i4 T$ B/ p" C  M" I
  多塞平、丙咪嗪等过量使用可致心房颤动、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束支传导阻滞。抗高血压药所产生的体位性低血压可诱发脑供血不足或心肌梗死。
. q% Z1 B7 d6 X
  7 其他毒副反应

" T: B8 H5 U- t4 k% `
  吗啡、可待因、哌替啶、巴比妥类、安定、萘啶酸、氨基丁三醇、多粘菌素B(静滴)等可产生呼吸抑制。

4 i- P/ R9 B: }- W8 v4 @
  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多粘菌素E、链霉素可使呼吸肌麻痹。
$ k& ]  j/ u( Q1 l4 V- [( J/ \
  青霉素、对氨基水杨酸、氯丙嗪、磺胺类、呋喃妥因、氢氯噻嗪等可引起过敏性肺炎。

" y9 H! L/ P' C0 ~3 f% p
  长期使用白消安、甲氨蝶呤、呋喃妥因、青霉胺等可导致肺间质纤维化症。
  c& b: ~( U  h3 ]2 E
  磺胺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维生素K等在引起过敏反应时常伴发哮喘。
0 U: n, w. u" E& Y* i4 Q
  右旋糖酐、尿崩停、阿司匹林、复方甘草合剂可诱发哮喘。

6 g3 z7 D5 \4 f& _1 A
  新霉素、苯佐卡因、奎尼丁、硫柳汞、甲醛等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 k5 t3 X- f6 i$ d% s
  磺胺类、口服降血糖药、氢氯噻嗪、呋塞米、氯丙嗪类、四环素、灰黄霉素、水杨酸类等可引起光敏性皮炎。

* U- b, \9 L0 v* Q+ q7 a8 G! M
  磺胺类、阿司匹林、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安乃近、解热镇痛成药(如索密痛等)、保泰松、氯丙嗪、巴比妥类、甲丙氨酯、格鲁米特、苯妥英钠、汞剂、溴剂、砷剂、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氨茶碱、穿心莲片、颠茄片、阿托品、可待因、甲氨蝶呤等均可诱发药疹(主要为固定性药疹)。

* L5 X9 i% {) E5 ^! }( L( D  x6 c
来源:爱爱医论坛

1 H8 X2 e5 m& i
7 H( M. S. j2 Z( 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5-5-1 02:26 PM , Processed in 0.084145 second(s), 18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