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致性评价] 再谈“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正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dts1014 发表于 2014-2-25 09:1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13年12月31日,中检院下属的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办公室(下简称办公室)发布了《口服固体制剂参比制剂确立原则》、《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两个草案,并公开征求意见;同时颁布了美托洛尔、盐酸氨溴索等5个品种的溶出曲线一致性评价方法(截止2014-02-21)。国内仿制药一致性批价工作终于实质性的展开,可以预见,在2014年,至少是2014年上半年,将是参比制剂申报混战的一年。但是,我认为企业需冷静的看待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目前尚未在国内全面开展一致性评价工作的之前,业内和管理部门应认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尽早提出方案,测试实施:
1、进行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的基础
此处的基础,我觉得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确定:一个是政策法规基础,即进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政策法规支持出处,以及完成或者未完成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后的产品市场地位,做到师出有名,奖惩有度;第二个是质量一致性研究的物质基础。有研发背景的同行们都清楚,原辅料对溶出曲线的重要影响,而如需做到和原研药溶出曲线的一致性,原辅料的高质量及质量的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许多企业使用的是尚未取得“注册证”的进口辅料,监管部门如何看待尚未有证的进口辅料的地位,是否需要同时申报,企业都得认真评价。而延伸下去,工艺设备(尤其是特殊剂型)、分析试剂、分析仪器、人员水平都是一致性研究的物质基础,进行一致性评价前需企业和监管部门认证思考,我们的整体医药水平,是否达到了一致性评价的对物质基础的要求。
2、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的程度
此处的“评价程度”,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体内体外相关性研究(IVIVC)。《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草案)明确指出“仿制制剂和参比制剂的溶出曲线相似并不意味两者一定生物等效,但可降低两者出现临床差异的风险。”即是承认,采用f2相似因子法通过比较其4种介质中的体外溶出曲线来说明其在体内的溶出行为的,并不能完全表明药物的体内溶出相似。IVIVC的研究,可从药效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仿制药的“一致性”,因此欧美会才有BCS,BE豁免等指导原则的陆续放出。单品种或相似结构药物的IVIVC研究,可由办公室牵头,交予第三方或其他性质的研究机构完成。这第一个程度,是基于药效学的管理部门的任务。
第二个是企业的研究程度。在指导原则里,我们看见的“参比制剂”的申报资料,如无大的变化,可以预见此申报资料要求沿用成为企业申报“一致性评价资料”的要求,其中有处方工艺及质量研究,及相关的临床研究。而据我所知,目前企业对一致性研究的焦点还在批间差异上:原辅料质量的批间差异、处方工艺的批间差异、分析检验的批间差异,等等,如何处理这些差异,是目前企业的研究焦点。在此之后,才是与参比制剂溶出曲线“一致性的差异”。而此种差异,如需完全满足“一致性”,可以预见,整个CMC部分将几乎全部重新进行,对自己质量有信心的或毫无信心的,可能还会进行BE研究,远远超出了“补充申请”的研究范围。企业的一致性评价,究竟要做到何种程度,是溶出曲线比较完毕就结束了,还是需要完全重置CMC部分,甚至等“审核查验中心”来抽验送检,相比参比制剂,普通企业更加关注自己需研究的程度。
3、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时限,也就是说一致性评价的“关门时间”。
在放出参比制剂后,多长时间内完成一致性评价工作?在评价过程中,产品是否能够生产销售。同时,还有3种情况需要考虑,一个是“未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尚未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以及“无法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如何处理?
4、一致性评价的申报途径。
按照现行法规,包括修正案,涉及工艺变更和质量的申请,需提交CDE进行技术审核,并由CFDA批准实施。按法规要求,一致性要进入到CDE,这将使CDE的工作量长时间的放大;而交予中检院,关注质量标准及检验的中检院是否能瞬间提高自己在工艺,甚至临床方面的审评质量,是否有权限批准“一致性”。
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研究的过程中,相信还有无数个点点点点的疑问,比如参比制剂的个数,参比制剂的成册,是否会出现类似FDA的OB系统、有试验表明的体外曲线不一致而BE一致的问题等等等等,不一而论。日本厚生省的“药品质量再评价”工程从1997年开始,已经经过了十几个年头,也尚未进行完毕,还在更新。我们的“质量一致性评价”研究,决不能急功好利、不切实际的推进,这不仅不会带来整体仿制药质量的提升,反而可能会带来国内企业间的相互摩擦、产品间的混战、研究偏离科学逻辑、偏离安全有效的药品核心质量,从而影响到药品的可及性。此处,我们才是真正需要“基于我国国情”的“一致性评价工作”。

而与“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同时夺人眼球的,还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正案。此修正案草案于2014年2月19日放出,正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征求意见,出乎意料,此次修正案业内讨论不多,大家的共识是,在上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尚未出现修订之前,进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修订,无非是为了解决目前注册工作中最为集中的问题,而令人失望的是,矛盾最为集中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被采用了鸵鸟战术给“合法化”了;而在业内的另一共识是,如果CFDA以及CDE不改革其对药品监管理念和审评程序,还是着重于程序管理而轻科学逻辑,这些问题不仅不会被解决,反而会愈演愈烈。我们的研发注册法规体系也亟需解决以下问题:
1、上层监管部门的政策制定和联动机制
业内对国内研发注册管理法规的最大“牢骚”就是法规的模糊性和不可预测性。模糊带来疑惑,不可预测带来摇摆。我们无法预见政策法规的调整,无法预测政策的出台,诚惶诚恐的跟在政策后面,看着他一会加速,一会掉头。比如此次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正案,业内普遍认为会放在上位法修改之后,但是CFDA/CDE毫无预见的推出的简单的修正案,而在修正案还在公示的时候,又出现了尚未在修正案中改名的“药品认证管理中心”的更名,出现了《药品管理法》修改的消息。再往后看,《药品管理法》修改后,《注册管理办法》是不是还要修订,随之而来的一致性评价呢,2015版药典的实施呢,无穷无尽。我们喜欢说的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而在药监环境中,我感觉的是“在走起伏的坡”。政策制定的时效性和与其他部门的联动性很差,各自为政,各自有各自的小九九。在这里,我们才需要很大的棋,需要与相关部门制定连续的稳步的national drug policy。
2、药品监管理念的改变
我们的法规一向是重程序/格式而轻科学/逻辑的监管模式,极端的例子是你在申请表上写错个字,不会被受理;而你在科学研究上,少个内容,反而可能会得到批准。另外一个例子是,美国的CDER官员的title多是scientist,而我们的是司长、处长。在GMP上也是如此,对药品质量的关键环节GMP的实施,虽然有生产现场检查,但是在CFDA/CDE的审评过程中也很少看见被评估,几乎没有应为GMP不符而对药品进行退审的,而固体制剂的GMP更是下放到省局,不像欧美的GMP检查和药品申报相结合的药品审评模式。药品研发注册是更多涉及科学的管理过程,我们的监管部门更应该简化申请分类、简化申报流程、简化各级的批准时间,多从逻辑和科学入手。
3、压缩药监管理层级,重新分配资源
我们经常从CDE听见的话就是“人手不够”,但是我们从未看见有从“人手”上解决问题的努力。FDA有上千的人员用以药品注册审评,另外还有很多的咨询专家和各学科的支持人员,我们仅仅是上百人的CDE处理近万份的申请。而下层的各级监管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量却很少,基本是申报资料的形式审查和简单的补充申请的审批。头小身子大,上面工作太重,下面工作相对轻松,弄的累的累死,闲的闲死。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所以说,CDE任务的积压,一个方面是申报量和审评资源的分配不匹配,另一个方面也是CDE对审评任务的“大包大揽”,事无巨细。
4、统一程序和要求
我们经常可以在专业群个论坛中看见同行们问,这个行不行,那个可不可以,完全是从程序上的要求不同而感到疑惑。而“专业”的回答是“咨询下你们省局”,各个省局都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要求,更别说企业的研发注册人员了。CFDA/CDE应该对相同的问题进行统一的解答,将“红头文件”进行公开,并在监管部门和企业间开展对法规的学习和解答,让监管部门和企业在同一个认知层面上进行工作,减少各自为政的情况。

总之,在新的药品注册和研发的环境下,我们的监管部门需要认证考虑我们整个行业的水平,先从自身找问题,寻方法。当问题千头万绪的时候,从反应最激烈困难最多的问题下手,本着解决问题而不是掩盖问题的途径上去,切勿急功近利,上任放火,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毕竟我们的药品的研发注册管理还是偏科学而不是偏行政的;而企业也别被政策引导的毫无头绪,你说我做,亦步亦趋,要有自己的计划,走前期仿制+GMP,中期技术更新+cGMP,后期创新的稳定路子,引用CCTV的话说,在政策纷至沓来之极,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夯实基础,提升自己的研发水平、质量控制和GMP管理水平,跟进国际,放宽视野,本着百年基业去做企业。
PS:“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真的应该改名,也叫“仿制药质量再评价”,别小看名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飞猫 发表于 2014-2-25 09:29:0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我现在正在搞一致性评价,很头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phoenix105 发表于 2014-9-9 09:45:40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没有楼主想的那么简单,尤其是体制的问题,国情也有所不同,不如不良反应监测,国外是想越全越好,全了企业没责任,国内是越少越好,多了没人买;国外以企业为主,国内也政府为主,不同造成了很难完全套用FDA的管理模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yff540252798 发表于 2017-9-5 17:03:2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写的真好很深刻学习了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4-5-7 05:10 PM , Processed in 0.093871 second(s), 17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